第11章
  随青对他很好,他们真的很合拍,就像所有人梦寐以求的恋人那样契合。但随青有爱人有孩子这件事如同深水海草般缠着他,让他辗转难眠。
  影片用前半段时间将桃源小镇的美好、年轻人关于爱情的向往与思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故事发展到中期,闫彦无意中在随青摊开的日记本里看到一张照片。
  照片上,年轻的随青与一个三十岁上下的男人亲密无间,俩人笑意盈盈地一起望向镜头,而那个男人,居然与闫彦长得有八分相似——如果闫彦再长大十岁,应该就和照片上一模一样!
  从这里开始,镜头深入神秘的照片,故事视角传递给随青。
  二十岁的随青是个叛逆而向往艺术的玫瑰般的少女,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希望有一天能亲自参与设计一座小镇。然而父母更希望她老老实实继承家业,为此还给她安排了一连串与优秀青年的相亲酒会。
  随青气闷又苦恼,决定带上行囊独自离家旅游,在离开家的半个月后,她在山中迷路,绝望又无措之际,她险些跌下山崖,却被一个过路的陌生男人所救。
  男人英俊而儒雅,自称是一名设计师,正在山林内取材,并表示附近有一处小镇可供随青停留休息,随青同意了。
  小镇的建筑与景观让随青惊呆了,这简直是她梦寐以求的理想城镇,她与镇民们交谈,骑着披有丝绸流苏的骏马游遍了整座城。
  紧接着,她偶然得知,这座小镇的首席设计师竟然就是在山中救了她的那个男人!
  随青激动又诚恳地向男人请求能否让自己参与到对方的工作中,并愿意签订任何保密条约且无需报酬。
  男人笑着同意了。
  在这之后的数年时间,随青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下,无所顾忌地拥抱和追寻自己憧憬的一切,而在这个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她爱上了这个名叫闫彦的男人,她想带他离开小镇,回自己的家。
  而令人心碎的是,在她刚刚冒出这个念头,并准备要向闫彦表白的那一天晚上,她突然感觉很累,于是趴在书桌上小憩了一会。
  她睡得很沉,再次睁眼,入目一片雪白。
  两鬓斑白的父母仓皇冲入室内,随青这才明白,自己已然在医院昏迷数年,而那个她爱着的男人与小镇,不过是一场病床上的梦境。
  随青几乎要疯了,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在现实中找到闫彦存在过的痕迹。
  但梦中数年的经历终归让少女不再幼稚叛逆,她尽可能冷静地安抚父母,接手家中产业,接受长辈介绍的相亲,把一切做得井井有条,就仿佛曾经那个向往成为建筑设计师的少女已经消失。
  之后的五年里,随青拥有了一段在众人眼里美好幸福的婚姻和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她和丈夫相敬如宾,对视时彼此眼中却全是温和的礼貌,不见丝毫爱意。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他们是家族联姻,她和他只是适合,何来相爱。
  外人眼里的光鲜亮丽回归到家庭生活,终究是逃不开的柴米油盐与冷战争吵。
  某天夜里,随青抱着年幼的孩子在床上入睡,她又做梦了,又梦见那座小镇,还梦见了年轻时候的爱人。
  这一次,她无所顾忌地拥抱年轻的爱人,她在梦中与爱情缠绵,她爱年轻时的闫彦,也爱闫彦眼中肆无忌惮的自己。
  ……
  影片的最后,随青躺在床上,侧身轻轻抚摸闫彦熟睡的脸颊,她的双眸温柔入水,是旁人从未见过的模样,或许连她自己也想象不到她此时的眼神。
  她心想:“我爱你,如同你爱我这般爱你,请不要忘记我,我的爱人。”
  镜头拉远,最后停留在小镇上空,冰凉的月光笼罩着桃源,这是人们理想的归处,也是脱离凡俗的梦乡。
  影片在许多细节上模糊处理,没有揭露二十岁的闫彦看到老照片的想法,也没有讲述两人最终的结局,一万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开放性结局是he是be大家各有想法。
  在我看来,随青与闫彦的爱情是找不到结局的悲剧,是时间和空间开的玩笑,是终其一生不可能游向前方的衔尾蛇。
  但对于随青而言,这场超脱现实的“梦”却毫无疑问是她梦寐以求的珍宝。她在这场梦中寻求到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权衡和解脱,追求理想的少女逐渐与现实和解,但成熟的面具下,那个玫瑰般的少女依旧盛开,爱与理想的力量如此强大。
  所以影片的名字为什么叫《小镇情人》?
  或许是因为站在现实伦理道德的角度,闫彦的存在终究是随青婚姻的第三者,是情人而不是恋人,即使他只存在于随青的梦中,甚至根本就不存在。
  就像我们的理想,被夹在我们与现实之间,我们一边爱它向往它,一边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随着时间流逝,少年时信誓旦旦的理想逐渐消失在生活中,那么曾经意气风发的我们呢?
  ……
  江漱阳洋洋洒洒地写了千把字,结尾还按照高考八股文的习惯升华一波。
  要不是字数限制,他能叨叨更多。他连账号都是临时注册的,用户名都没改就直接发出去了,还不忘在评论前备注一行“内含剧透,介意勿扰”。
  哎,他平时写期末论文都没这么勤快。
  江漱阳完全不懂分析电影需要了解的那些知识,像是什么镜头语言,什么转场之类的,他就是个纯粹的门外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