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距家不远的苗栗农工、路旁两座不知用途的石造小拱桥、一年多前迁址至此的县议会大厦……带着旧日记忆的景物在车窗外一一往后流去,车子行经玉清大桥,眺望桥下的后龙溪与溪流两侧的蓊鬱林地,最后驶上了高速公路,将苗栗市彻底拋诸于后。
车子平缓行进,车厢一片寂静。车内广播维持在关闭的状态,坐在方向盘后的岑凯言双眼目视前方,一言不发,安静地开着车;而邻座的韦嘉恩眼睛依然凝望着窗外,无语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母亲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言犹在耳。不是「有时间记得多回来」,也不是「下次回来是什么时候?」,甚至不是「有空要打电话回来」,当她带着最后一件行李,向坐在沙发上望着她们将一件件行李搬到车上的母亲道别时,母亲只说了一句「下次回来记得先说」;平淡的语气没半丝不捨,深沉的两眼不带感情,彷彿她回不回来都无所谓──说不定不回来更好。
自己并不属于这里──假如说先前仅是隐约有这种感觉,到这时也总算是彻底认清现实。
现实。
现实是不论她到达怎么样的高度,对父母来说,她始终是可有可无;现实是不论她做了什么,那个家里都没有她的容身之所;现实是……
现实是总有一些状况,是再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的。
这句话犹如一把利刃,狠狠刺中她的心。
她的心一阵抽痛,思绪飘回决定投考远在台北的大学的那天。那时距离哥哥离家已有一年,而她也在前一次考试之后,意识到原来自己得到第一名的消息,远比不上到新竹上大学的哥哥回来过暑假的消息来得令父母高兴。
韦嘉恩不讨厌哥哥,也很高兴终于能够见到去上大学之后半年才能见上一面的哥哥,可与此同时,却有股难以言喻的情绪在心中徘徊。那是气馁、是失望、是委屈。
她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哥哥拿着考第一名的成绩单回来时,母亲都会做一桌他最爱吃的菜,而父亲会摸着他的头,自豪地说︰「真不愧是我的乖儿子」;但当她带着考第一名的成绩单回家时,父母只是给了她一个眼神,淡淡说一句︰「哦,不错啊」,彷彿这事根本不值一提。
老师们的讚赏、同学们的追捧,这些带来的满足感,只消父母一个冷漠的反应,便通通消散殆尽。
自己就没办法得到父母的认同吗?当时的韦嘉恩苦恼不已,却无处求援。同学们都正值亟欲摆脱父母的年纪,渴望被父母关注的她简直就像个异类;她也不可能直接对父母说出这个烦恼──因这不是能够对当事人开口的事情,也因她从小到大都没对家人说过自己的烦恼,就连在幼稚园里被一个顽皮的小男生欺负的时候也没说过。她只能独自苦恼,希望终有一天能够解决这道或许根本无解的难题;儘管她其实早就隐约察觉到真相。
韦嘉恩就是在这个时候遇见「纸船」的。当时她有追踪一个交流网络文章的粉丝专页,那天正好有人在专页里贴了「纸船」的部落格;韦嘉恩后来才发现到那篇贴文底下的留言以负评居多,不过那时她已经受到「纸船」那没多少人理解的魅力的吸引。
那并不是一篇令人愉悦的故事,读到一半的时候韦嘉恩几乎感觉看不下去,但她向来不喜欢中途放弃,就连最烂的电影她都会坚持看完;而这篇故事还不至于差劣到那个程度。
故事大概发生在一个欧洲城市──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故事里从没提及过半个地名──,主人翁是一个出生孤儿院的男孩,他所住的孤儿院并不是电视上所见的那种慈善机构,里面的修女也不是人美心善的天使,相反,院内的修女虽然总在脸上掛着慈爱的笑容,实际上却是将院童视作麻烦,她们称呼院童为「没人要的」,会肆意使唤小孩,甚至会在院童犯了诸如打破碗盘之类的小过失时痛打他们。在修女洗脑式的管理下,包括主角在内的院童们都深信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漂亮、不够乖巧──,当初父母才会拋弃他们,也相信只要自己变得够好,父母就会回来接他们回家,外面的人也不会再用看见过街老鼠的眼神看他们。他们相信爱──父母的爱、修女们的爱,甚至是镇上人们的爱──要靠努力赚来,并为此竭力,希望终有一日自己不再是「没人要的」。
直至一天,孤儿院来了一个新修女,那人跟院里的其他修女都不一样,她穿着同样宛如丧服的修女服,脸上却从没露出过那种虚假的笑容。她的眼里带着怨恨,骨子里的叛逆连那身象徵规矩的修女服都藏不住。她会告诉院童永远不会有人来接他们,会对他们说他们之所以被拋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不被需要。
为什么要对小孩子说这么残忍的话?一天,男孩在另一个小孩被修女的话弄哭后跑去质问修女。
修女直直望进男孩眼里,脸上带着轻蔑。
「因为只有认清现实,你们才能前进,才不会再被那些虚假的美梦矇骗。人们总说只要肯努力就能改变现状,要我说的话,那些不过是不切实际的理想,是用来骗你们这些无知的小鬼头的大话。现实是总有一些状况,是再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的,因为你们只是凡人,你们改变不了他人,更改变不了世界,唯一能改变的就只有自己。
所以,逃走吧,不要再想着改变那些你们改变不了的东西,不要再受那些毫无根据的谎言蒙蔽。你们真正该奋力去改变的,是那个总是过分努力地试着去改变那些改变不了的人或事的自己。」
这一席话犹如当头棒喝,无情地将她一直视而不见的真相摊开在她面前。韦嘉恩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爸妈没有拋弃她,他们依然养育她,供她吃的、住的,但在这层表象之下呢?而她自己就是故事里的那些坏修女,用谎言堆砌虚假的梦,以虚假的梦伤害那个渴望得到爱的小孩。
这个家并不是自己的归属,真正的爱亦不应该是靠无止境的努力赚来的──这天,她被迫看清这个事实,同时也明白到只要留在这里,就没办法得到自己所渴到得到的爱。
韦嘉恩一再读着修女对迟疑的男孩说的话,凝住呼吸,默默流下了这些年来的第一滴泪。
「逃走并不等于懦弱,也不是逃避。你只是要摆脱过去的枷锁,活出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逃走吧。只要你鼓起勇气踏出第一步,我便会带你离开这里。我没能力带你到天涯海角,但你也不需要逃到天涯海角,因为只要离开这个囚牢你的地方,终将一日,你定能够找到真正所属的地方。」
不论是故事里的男孩抑或是她,最后都到不了天涯海角。到头来,他们都只是去了另一座城市。
逃离「家」的男孩,在修女的陪伴下在新的地方展开了新生活,找到了真正属于他的「家」;那,她呢?
韦嘉恩眨去盈在眼眶的泪水,忽然有些迷失。她至今仍不知自己所属的地方到底在哪里,甚至不确定自己的人生是否会出现那个愿意带着她展开新生活的修女。
她想到在大学里认识的每个人──连那个她不擅长应付的学长也在她脑海里闪过──,也想到最初间接促使她下定决心离家的「纸船」,最后视线落在坐在驾驶席的人的侧脸上。
引领她朝新生活迈步的「纸船」,特意来到这里接她的岑凯言。就算知道这想法毫无道理,亦无意抹煞这个窝心的提议是由葛子盈提出的事实,可她还是不住想到带她离开的人是岑凯言──那个很可能跟「纸船」是同一人的学姐。
感觉到视线的那人眼角馀光瞄向她,那双始终正面前方的眼睛似乎掠过一剎的柔和,唇角扬起微不可见的弧度;彷彿像那天洞悉她对搭乘机车后座的恐惧那般仅仅一瞥便看穿她此时的不安,又如同那日无声地暗自减慢车速那样,不直接戳破,却以沉默的温柔对她诉说「没关係的」。
韦嘉恩的心噗通噗通地跳。为了那个说不定只是错觉的眼神,也为了这次的离开。
一年前的她借上大学之名出走,心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游移不定;她想过或者距离会让父母意识到自己终归是爱她的,也怕离开会令他们更确定这个家里不需要她。而这次,她终于彻底地死了心。这不再是一场有归期的出走;这天,她带走了比一般人离家去上大学时所带的还要多的东西,深知下次回来──假如她还会回来──,一切都将会变得不一样。
车子平缓行进,车厢一片寂静。车内广播维持在关闭的状态,坐在方向盘后的岑凯言双眼目视前方,一言不发,安静地开着车;而邻座的韦嘉恩眼睛依然凝望着窗外,无语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母亲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言犹在耳。不是「有时间记得多回来」,也不是「下次回来是什么时候?」,甚至不是「有空要打电话回来」,当她带着最后一件行李,向坐在沙发上望着她们将一件件行李搬到车上的母亲道别时,母亲只说了一句「下次回来记得先说」;平淡的语气没半丝不捨,深沉的两眼不带感情,彷彿她回不回来都无所谓──说不定不回来更好。
自己并不属于这里──假如说先前仅是隐约有这种感觉,到这时也总算是彻底认清现实。
现实。
现实是不论她到达怎么样的高度,对父母来说,她始终是可有可无;现实是不论她做了什么,那个家里都没有她的容身之所;现实是……
现实是总有一些状况,是再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的。
这句话犹如一把利刃,狠狠刺中她的心。
她的心一阵抽痛,思绪飘回决定投考远在台北的大学的那天。那时距离哥哥离家已有一年,而她也在前一次考试之后,意识到原来自己得到第一名的消息,远比不上到新竹上大学的哥哥回来过暑假的消息来得令父母高兴。
韦嘉恩不讨厌哥哥,也很高兴终于能够见到去上大学之后半年才能见上一面的哥哥,可与此同时,却有股难以言喻的情绪在心中徘徊。那是气馁、是失望、是委屈。
她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哥哥拿着考第一名的成绩单回来时,母亲都会做一桌他最爱吃的菜,而父亲会摸着他的头,自豪地说︰「真不愧是我的乖儿子」;但当她带着考第一名的成绩单回家时,父母只是给了她一个眼神,淡淡说一句︰「哦,不错啊」,彷彿这事根本不值一提。
老师们的讚赏、同学们的追捧,这些带来的满足感,只消父母一个冷漠的反应,便通通消散殆尽。
自己就没办法得到父母的认同吗?当时的韦嘉恩苦恼不已,却无处求援。同学们都正值亟欲摆脱父母的年纪,渴望被父母关注的她简直就像个异类;她也不可能直接对父母说出这个烦恼──因这不是能够对当事人开口的事情,也因她从小到大都没对家人说过自己的烦恼,就连在幼稚园里被一个顽皮的小男生欺负的时候也没说过。她只能独自苦恼,希望终有一天能够解决这道或许根本无解的难题;儘管她其实早就隐约察觉到真相。
韦嘉恩就是在这个时候遇见「纸船」的。当时她有追踪一个交流网络文章的粉丝专页,那天正好有人在专页里贴了「纸船」的部落格;韦嘉恩后来才发现到那篇贴文底下的留言以负评居多,不过那时她已经受到「纸船」那没多少人理解的魅力的吸引。
那并不是一篇令人愉悦的故事,读到一半的时候韦嘉恩几乎感觉看不下去,但她向来不喜欢中途放弃,就连最烂的电影她都会坚持看完;而这篇故事还不至于差劣到那个程度。
故事大概发生在一个欧洲城市──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故事里从没提及过半个地名──,主人翁是一个出生孤儿院的男孩,他所住的孤儿院并不是电视上所见的那种慈善机构,里面的修女也不是人美心善的天使,相反,院内的修女虽然总在脸上掛着慈爱的笑容,实际上却是将院童视作麻烦,她们称呼院童为「没人要的」,会肆意使唤小孩,甚至会在院童犯了诸如打破碗盘之类的小过失时痛打他们。在修女洗脑式的管理下,包括主角在内的院童们都深信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漂亮、不够乖巧──,当初父母才会拋弃他们,也相信只要自己变得够好,父母就会回来接他们回家,外面的人也不会再用看见过街老鼠的眼神看他们。他们相信爱──父母的爱、修女们的爱,甚至是镇上人们的爱──要靠努力赚来,并为此竭力,希望终有一日自己不再是「没人要的」。
直至一天,孤儿院来了一个新修女,那人跟院里的其他修女都不一样,她穿着同样宛如丧服的修女服,脸上却从没露出过那种虚假的笑容。她的眼里带着怨恨,骨子里的叛逆连那身象徵规矩的修女服都藏不住。她会告诉院童永远不会有人来接他们,会对他们说他们之所以被拋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不被需要。
为什么要对小孩子说这么残忍的话?一天,男孩在另一个小孩被修女的话弄哭后跑去质问修女。
修女直直望进男孩眼里,脸上带着轻蔑。
「因为只有认清现实,你们才能前进,才不会再被那些虚假的美梦矇骗。人们总说只要肯努力就能改变现状,要我说的话,那些不过是不切实际的理想,是用来骗你们这些无知的小鬼头的大话。现实是总有一些状况,是再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的,因为你们只是凡人,你们改变不了他人,更改变不了世界,唯一能改变的就只有自己。
所以,逃走吧,不要再想着改变那些你们改变不了的东西,不要再受那些毫无根据的谎言蒙蔽。你们真正该奋力去改变的,是那个总是过分努力地试着去改变那些改变不了的人或事的自己。」
这一席话犹如当头棒喝,无情地将她一直视而不见的真相摊开在她面前。韦嘉恩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爸妈没有拋弃她,他们依然养育她,供她吃的、住的,但在这层表象之下呢?而她自己就是故事里的那些坏修女,用谎言堆砌虚假的梦,以虚假的梦伤害那个渴望得到爱的小孩。
这个家并不是自己的归属,真正的爱亦不应该是靠无止境的努力赚来的──这天,她被迫看清这个事实,同时也明白到只要留在这里,就没办法得到自己所渴到得到的爱。
韦嘉恩一再读着修女对迟疑的男孩说的话,凝住呼吸,默默流下了这些年来的第一滴泪。
「逃走并不等于懦弱,也不是逃避。你只是要摆脱过去的枷锁,活出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逃走吧。只要你鼓起勇气踏出第一步,我便会带你离开这里。我没能力带你到天涯海角,但你也不需要逃到天涯海角,因为只要离开这个囚牢你的地方,终将一日,你定能够找到真正所属的地方。」
不论是故事里的男孩抑或是她,最后都到不了天涯海角。到头来,他们都只是去了另一座城市。
逃离「家」的男孩,在修女的陪伴下在新的地方展开了新生活,找到了真正属于他的「家」;那,她呢?
韦嘉恩眨去盈在眼眶的泪水,忽然有些迷失。她至今仍不知自己所属的地方到底在哪里,甚至不确定自己的人生是否会出现那个愿意带着她展开新生活的修女。
她想到在大学里认识的每个人──连那个她不擅长应付的学长也在她脑海里闪过──,也想到最初间接促使她下定决心离家的「纸船」,最后视线落在坐在驾驶席的人的侧脸上。
引领她朝新生活迈步的「纸船」,特意来到这里接她的岑凯言。就算知道这想法毫无道理,亦无意抹煞这个窝心的提议是由葛子盈提出的事实,可她还是不住想到带她离开的人是岑凯言──那个很可能跟「纸船」是同一人的学姐。
感觉到视线的那人眼角馀光瞄向她,那双始终正面前方的眼睛似乎掠过一剎的柔和,唇角扬起微不可见的弧度;彷彿像那天洞悉她对搭乘机车后座的恐惧那般仅仅一瞥便看穿她此时的不安,又如同那日无声地暗自减慢车速那样,不直接戳破,却以沉默的温柔对她诉说「没关係的」。
韦嘉恩的心噗通噗通地跳。为了那个说不定只是错觉的眼神,也为了这次的离开。
一年前的她借上大学之名出走,心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游移不定;她想过或者距离会让父母意识到自己终归是爱她的,也怕离开会令他们更确定这个家里不需要她。而这次,她终于彻底地死了心。这不再是一场有归期的出走;这天,她带走了比一般人离家去上大学时所带的还要多的东西,深知下次回来──假如她还会回来──,一切都将会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