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素筠笑着跟上她的脚步:“早就为陛下备好汤池了,陛下辛苦了。”
“你不在身边,朕都快成乞丐了,身上成天脏兮兮的。”进得殿内,段曦宁便开始同她吐苦水,“这身衣服又穿了好几日了,全是臭汗。还有头发,要脏成鸡窝了!”
素筠上前伺候着她卸甲,嗔怪道:“陛下该让臣随军的,也好有个人贴身照顾,不然您一个女孩子家的,在军中总有许多不便。”
“你都病了,万一随朕出征病情加重了怎么办?”段曦宁道,“去的又是江南,万一水土不服,岂非雪上加霜?”
素筠将卸下来的甲胄交给侍立的宫人,交代她们妥善收好,笑着摇头:“臣哪里是那么金贵的人?”
“还有贺兰辛在,他像你似的爱唠叨,有事使唤他就行。”段曦宁伸了个懒腰道,“朕这么大人了,没什么事儿的。”
素筠自她幼时起就一直贴身照顾,早已为她操心惯了,又絮絮叨叨地嘘寒问暖了一番,好好看了看她,见她一如往常,这才放心了些。
段曦宁靠在汤池边上,由着素筠给自己捏着肩,发出舒服的喟叹,想起什么来,问:“素筠,宫中还有能住人的殿宇吗?”
素筠回道:“除了小殿下住的景明殿,便只有承明殿了。”
大桓国库向来拮据,自是能省则省。
段曦宁登基后,为了节省宫中开支,命人将所有空着的殿宇通通落了锁。唯有她以前住过的承明殿,素筠舍不得封,日日叫人洒扫着。
“承明殿……在外宫城。”段曦宁思虑片刻道,“那就承明殿吧。你叫人简单收拾一番,能住人就成。”
素筠好奇地问:“陛下打算让何人住承明殿?”
“沈渊。”段曦宁道,“梁国带回来的质子,总要找个地方安置。”
“梁国质子?”素筠诧异,质子之事,她也听说过,只是未想到陛下会如此安排,犹疑道,“陛下要将他留在宫中?”
“质子特殊,总要放到眼皮底下才稳妥。”段曦宁舒服地闭着眼,满脸放松,“况且,大桓约莫只会来这么一个质子,专门开府也麻烦。”
素筠一听便知自家陛下抠门舍不得花钱的毛病犯了,不再多说什么,轻笑着领命道:“臣尽早派人将承明殿收拾好。”
大军班师回朝后的大朝会,照例要论功行赏、抚恤将士。
段曦宁沐浴更衣之后,顿觉神清气爽,心情极佳,连往常总觉得厚重的天子衮冕也不嫌弃了,难得对在她出征后的几位监国辅政大臣和颜悦色了许多。
能从一向爱冷嘲热讽、阴阳怪气的陛下嘴里听几句慰劳中听的话,以侍中裴云起为首的几位老臣只觉老怀甚慰,这些日子的辛劳皆不值一提。
对武将们的论功行赏亦恰如其分,众人皆心服口服,未有不满,一派祥和。
平常总是吵吵嚷嚷的朝堂,在难得的和睦中顺利结束。
段曦宁出征许久,朝中大事都交给中书令程庆之、侍中裴云起暂理。
二位毕竟只为臣,行事总有不便,有些政务还是需得她亲理。她处理军务是一把好手,处理朝政时却总不耐烦这些文绉绉的琐事,更不喜同人扯皮。
偏偏朝中总有老家伙同她较真。
梁国质子入桓,她只觉得既已吩咐素筠安置,便没什么再议的地方。
可是有了她在军中大晚上的直接把人召入大帐的先例,纵使她自己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不少朝臣却不由地多想。
那位沈七公子品貌非凡,他们的陛下就这么直接把人放在宫中,孤男寡女的,难保不会有什么。
陛下风华正茂,还未成亲就先和一个质子不清不楚的,总归有损清誉。
侍中裴云起更是引经据典地论述此事如何不合祖宗礼法,如何易招人非议,如何于朝政不稳,慷慨陈词条条有理,看起来占尽了大义,叫人不由想附和他。
可惜他的巧舌如簧能对付得了一般人,唬不住从开蒙起就跟他打交道的段曦宁。
听他这么扯,段曦宁直接噼里啪啦地堵回去了:“大桓立国以来,只有父皇与朕两代君王,不合哪个祖宗的礼法?朕将人安排在皇城,又不是后宫,如何遭人非议?质子放在朕眼皮子底下,如何就于朝政不稳了?”
“这……”裴云起只愣了一下,又准备长篇大论,再劝她一劝,“一个质子怎能居于宫中?”
他乃原齐国旧臣,后来先帝起兵代晋,见他有大才,礼贤下士,建立大桓后又委以重任,先为幕僚后入门下省为相,一直颇得重用。
段曦宁即位以后,收拾了一批不听话的大臣,却留了时常跟她唱反调的裴云起。
实在是这人文采斐然,尤其是写的檄文慷慨激昂,引经据典,抑扬顿挫,每次都能鼓动着全军将士义愤填膺,士气高昂。
骂人骂得相当有水平,用词讲究,不带一个脏字儿,却能骂得人无地自容,堪比诸葛亮骂王朗。
段曦宁以前骂人都是跟军中的老兵痞学的,一般只会问候对方三代血亲,直指祖宗十八代教养问题,偶尔磕碜一下下三路,没几个干净字。
自从即位后整天跟裴云起掐架周旋,她都觉得自己骂人的本领青云直上,也会不带脏字儿地寒碜人了。
此刻见这老家伙还没完没了,段曦宁不耐烦地皱眉叫停:“得,得,得,住处而已,你至不至于扯这么多闲淡?住哪儿不是住?”
“你不在身边,朕都快成乞丐了,身上成天脏兮兮的。”进得殿内,段曦宁便开始同她吐苦水,“这身衣服又穿了好几日了,全是臭汗。还有头发,要脏成鸡窝了!”
素筠上前伺候着她卸甲,嗔怪道:“陛下该让臣随军的,也好有个人贴身照顾,不然您一个女孩子家的,在军中总有许多不便。”
“你都病了,万一随朕出征病情加重了怎么办?”段曦宁道,“去的又是江南,万一水土不服,岂非雪上加霜?”
素筠将卸下来的甲胄交给侍立的宫人,交代她们妥善收好,笑着摇头:“臣哪里是那么金贵的人?”
“还有贺兰辛在,他像你似的爱唠叨,有事使唤他就行。”段曦宁伸了个懒腰道,“朕这么大人了,没什么事儿的。”
素筠自她幼时起就一直贴身照顾,早已为她操心惯了,又絮絮叨叨地嘘寒问暖了一番,好好看了看她,见她一如往常,这才放心了些。
段曦宁靠在汤池边上,由着素筠给自己捏着肩,发出舒服的喟叹,想起什么来,问:“素筠,宫中还有能住人的殿宇吗?”
素筠回道:“除了小殿下住的景明殿,便只有承明殿了。”
大桓国库向来拮据,自是能省则省。
段曦宁登基后,为了节省宫中开支,命人将所有空着的殿宇通通落了锁。唯有她以前住过的承明殿,素筠舍不得封,日日叫人洒扫着。
“承明殿……在外宫城。”段曦宁思虑片刻道,“那就承明殿吧。你叫人简单收拾一番,能住人就成。”
素筠好奇地问:“陛下打算让何人住承明殿?”
“沈渊。”段曦宁道,“梁国带回来的质子,总要找个地方安置。”
“梁国质子?”素筠诧异,质子之事,她也听说过,只是未想到陛下会如此安排,犹疑道,“陛下要将他留在宫中?”
“质子特殊,总要放到眼皮底下才稳妥。”段曦宁舒服地闭着眼,满脸放松,“况且,大桓约莫只会来这么一个质子,专门开府也麻烦。”
素筠一听便知自家陛下抠门舍不得花钱的毛病犯了,不再多说什么,轻笑着领命道:“臣尽早派人将承明殿收拾好。”
大军班师回朝后的大朝会,照例要论功行赏、抚恤将士。
段曦宁沐浴更衣之后,顿觉神清气爽,心情极佳,连往常总觉得厚重的天子衮冕也不嫌弃了,难得对在她出征后的几位监国辅政大臣和颜悦色了许多。
能从一向爱冷嘲热讽、阴阳怪气的陛下嘴里听几句慰劳中听的话,以侍中裴云起为首的几位老臣只觉老怀甚慰,这些日子的辛劳皆不值一提。
对武将们的论功行赏亦恰如其分,众人皆心服口服,未有不满,一派祥和。
平常总是吵吵嚷嚷的朝堂,在难得的和睦中顺利结束。
段曦宁出征许久,朝中大事都交给中书令程庆之、侍中裴云起暂理。
二位毕竟只为臣,行事总有不便,有些政务还是需得她亲理。她处理军务是一把好手,处理朝政时却总不耐烦这些文绉绉的琐事,更不喜同人扯皮。
偏偏朝中总有老家伙同她较真。
梁国质子入桓,她只觉得既已吩咐素筠安置,便没什么再议的地方。
可是有了她在军中大晚上的直接把人召入大帐的先例,纵使她自己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不少朝臣却不由地多想。
那位沈七公子品貌非凡,他们的陛下就这么直接把人放在宫中,孤男寡女的,难保不会有什么。
陛下风华正茂,还未成亲就先和一个质子不清不楚的,总归有损清誉。
侍中裴云起更是引经据典地论述此事如何不合祖宗礼法,如何易招人非议,如何于朝政不稳,慷慨陈词条条有理,看起来占尽了大义,叫人不由想附和他。
可惜他的巧舌如簧能对付得了一般人,唬不住从开蒙起就跟他打交道的段曦宁。
听他这么扯,段曦宁直接噼里啪啦地堵回去了:“大桓立国以来,只有父皇与朕两代君王,不合哪个祖宗的礼法?朕将人安排在皇城,又不是后宫,如何遭人非议?质子放在朕眼皮子底下,如何就于朝政不稳了?”
“这……”裴云起只愣了一下,又准备长篇大论,再劝她一劝,“一个质子怎能居于宫中?”
他乃原齐国旧臣,后来先帝起兵代晋,见他有大才,礼贤下士,建立大桓后又委以重任,先为幕僚后入门下省为相,一直颇得重用。
段曦宁即位以后,收拾了一批不听话的大臣,却留了时常跟她唱反调的裴云起。
实在是这人文采斐然,尤其是写的檄文慷慨激昂,引经据典,抑扬顿挫,每次都能鼓动着全军将士义愤填膺,士气高昂。
骂人骂得相当有水平,用词讲究,不带一个脏字儿,却能骂得人无地自容,堪比诸葛亮骂王朗。
段曦宁以前骂人都是跟军中的老兵痞学的,一般只会问候对方三代血亲,直指祖宗十八代教养问题,偶尔磕碜一下下三路,没几个干净字。
自从即位后整天跟裴云起掐架周旋,她都觉得自己骂人的本领青云直上,也会不带脏字儿地寒碜人了。
此刻见这老家伙还没完没了,段曦宁不耐烦地皱眉叫停:“得,得,得,住处而已,你至不至于扯这么多闲淡?住哪儿不是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