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行至江畔,正是傍晚时分。
  江边正摆着一个卖灯的小摊子,一个老汉坐在摊后吆喝,他左手边摆着各式各样的提灯,右手边则是一个木头架子,架子上拥挤着一式的河灯。
  幸谦到摊前,问老汉:“老伯,这河灯怎么卖的?”
  买了一盏给宋十八,他待会儿便能放了河灯,试试能否招来他常师兄。
  湛勉在一旁也掏出荷包:“老伯,帮我也拿一盏吧。”
  老汉的摊子本来客人寥落,只有稀拉几个过路的人偶尔来买一盏兔子灯。一下子卖出两盏河灯,老汉高兴得很,一边挑灯一边絮絮叨叨:“啊呀,我这灯很好,都是今年的新货,过了七月十五便没多少人问津了!好眼光啊,着灯飘出去寄给亲人,那时正好!”
  幸谦奇怪湛勉干嘛要一盏,忽然想起门派中有时有弟子窃窃私语的,湛师兄四岁时丧母,多少年来,年年一到他母亲忌日,必然到祖宗祠跪牌位三天,到他母亲冢前磕头敬香,没有一年落下。
  湛勉大概是看到了幸谦开始奇怪的表情,于是解释了一句:“送给我娘的。她魂魄已经不在了,不能来。不过,既然碰上了,就顺道送一盏给她。”
  “魂魄怎么会不在了?”幸谦问道,“是转生去了?”
  有些修士因为思念亲人,不会立刻去转生。何况像湛勉母亲这样,孩子还小的。
  就算是转生去了,也不该说是“不在了”。
  湛勉呼出一口气,接过老伯递过来的灯:“她走的时候……魂魄碎掉了,连转世都不能。”
  幸谦陡然一惊,抬头看向湛勉,见他仍是那样冷冰冰的面容,但幸谦敏锐的感受到了,他在难过。
  大概类似湛勉这种人都是很长情的,幸谦想,这种人不爱说话,有点什么就喜欢在心里过上好多遍,一点微弱的感情都能让他们放大许多倍。
  他抱歉道:“对不起,我不该问的。”
  第21章 夜灯寄 访旧为鬼,热中心肠
  湛勉倒也就是随口一提,没怪幸谦的意思。
  他摆弄着手上的河灯,一边像是不经意闲聊似得,跟老汉攀谈:“老伯,离着河边二里地那高家米行,是什么时候开的?”
  老汉是本地人,这些东西都熟,于是说道:“高家十年前发迹的。那几年平江发大水,本地人都逃难到外地,成了流民。”
  “听说高家那对夫妇当时也逃出去了,很穷的。等水灾过去了回来时,连口饭都吃不起。”
  “后来他们家突然就有钱了似得,跟别的镇拉米,开了米行。那时候刚遭灾,粮食有价无市啊。高家一下子就发家了,整个平江数他们最富。”
  幸谦听到这就微微皱眉,既然原本穷得要死,为什么又一夜之间有钱开米行?
  “我听人说,他们家逃难路上有机遇,撞上了白无常,见白无常能发财。”老汉微微将身体前倾,说得神神秘秘的。
  幸谦是绝对的无神论者。修界虽净是踩着剑飞天入地的,但是真的没有白无常,什么见者发财,那更是无稽之谈。
  “那听起来倒是蛮传奇的。”幸谦答一句,低头细细思索。
  高家突然发迹,说不准与常师兄如今死咬高家不放的原因脱不了干系。
  幸谦叹了口气。
  多数时候,修士们出来除鬼除妖,都能碰上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说不准除完鬼还要伤心好一阵子,劳身又劳心。
  放灯还要等夜幕完全降临。幸谦和湛勉同卖灯的老伯东拉西扯,闲话家常,不去打扰河边的宋十八。
  湛勉倒是细细观察了一番老伯的河灯,见样式很多,有几盏做得又圆又光亮的,老伯说那个灯是做的天上星辰。
  七十年岁月经过,宋十八面容虽然没老得颤颤巍巍,但实际确实有八十余岁,他剩余的年岁不多了。
  大概这一次再抓不到机会,他大概就和师兄走散一生了。
  他出身不好,天赋不高,少年时受人白眼,没几个人看得起他。
  年轻的时候总是满怀希望,期盼着将来一剑封仙,一战成名,能有所建树,也能名动天下,能被人用羡慕且敬重的目光看着,被人称作仙首。
  后来发生太多事情,他浪迹天下多年,做个小小的包打听,磨平了棱角,学会了圆滑,唯独还挂念着的,只有少时这一桩事。
  宋十八呼出一口气,紧盯着渐渐隐没光芒的太阳。
  *
  要招魂的,自然要看好时辰。湛勉只是放灯寄思,就没必要掐着点。见夜已降临,幸谦就陪着湛勉去了河边。
  此时秋夜还不太冷,平江气候很不错,夜里江边也有不少游人。
  幸谦拉着湛勉找了一处相对安静些的地方,结果方才下到岸边,定睛一瞧,河畔正蹲着个黑衣人。
  那人大概听见了他们俩没有遮掩的脚步声,回过头来,却是个幸谦认得的人。
  是老祖元溟。
  此时合该去打招呼的,于是他俩一齐走上去拜见了老祖。
  元溟很没有架子,早就叫他们快别拜了。
  幸谦往元溟身后的河面上瞄了两眼,见那里水面上飘着一盏河灯,摇摇晃晃地渐渐随着水流远去,忽明忽灭。
  “师祖今日也来放河灯?”幸谦好奇道。
  元溟笑吟吟地:“是啊,马上中秋节了,来给玄牝放盏灯,缅怀一下。”
  “我年年都来的,中秋夜要出去应酬宴会,我便趁早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