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声音越闹越大,很快周围围了看热闹的人。
  沈逸背着背篓往里挤。
  不一会儿连穆勒老汉都被惊动了,听说要动粗,棍棒刀子乱舞。
  吓得捏一把汗,带着三个儿子往这边赶。
  “都给我住手!”
  穆勒老汉一来事情得到平息很快弄清缘由。
  “抓贼拿脏,你是亲眼看见了?还是在他们屋子里搜出来了?”
  妇人吼:“不是他们还能有谁?倒八辈子霉了住他家隔壁。”
  袁哥儿吼回去:“你这毒妇迟早被你这张嘴害死!村长阿叔作证,来我家搜,搜出一个果子皮我认!没搜出来,我就要去你家砸个稀巴烂!”
  那妇人坐地上撒泼,又哭又闹,嘴里不干不净。
  穆勒村长进屋一看,妇人家果子树早就越了墙头往袁哥儿家院子里长了枝丫还结着果子。
  这果子最低矮的地方八岁的孩童都够不到,如今诬赖给人家一岁的幼子。
  穆勒老汉,接过袁父手里的砍刀,让妇人的丈夫拿个背篓过来。
  他老人家细致的把这边院里枝丫上长得果子全部摘下来放背篓里。
  端出去递给他们,回身走向院子拿起砍刀,把越过头的枝丫尽数砍断。
  “过了界的东西就不是主家的了,这果子不会说话,你们也没长眼睛不知道修剪?这越过来那么厚的枝丫碍着人的院子和墙角的菜地,你们还有理了?”
  穆勒老汉擦了擦汗说道。
  那妇人气的跳脚,长的那么好的果子树如今成了这副模样,得不偿失。
  如此强硬的手段镇住了妇人一家,再有气也不敢撒泼了,哭哭啼啼的妇人拉着儿子丈夫回了隔壁关起了院门,还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咒骂传过来。
  袁哥儿也气鼓鼓得红了眼圈,站在原地气的身子发抖。
  来看热闹的人们觉得事情收尾了,便慢慢散了去,回去的途中看见——
  不知何时出现又消失又再出现的穆勒老三跟他娘亲双手提着包了红纸的礼盒过来了。
  漏在面上的已然是对活雁,被绑住双脚双翅都还在扑腾。
  沈逸楞了楞觉得今儿不好上门打扰,找了个见过的又好说话的夫郎,麻烦他晚点帮个忙帮他把玉米送给袁哥儿,就起身回松茸了。
  第四十五章
  转眼就到了秋收,家家户户忙着收地头的青稞。
  一个普通的傍晚,大家劳累一天回屋起灶的时候,穆家一家老小抬着定礼,在媒人的领路下来袁家下定。
  院子里支起三张方桌,和配套的条凳,男人们坐下院里里聊着粮食收成,妇女夫郎们凑进灶房拉着家常,帮帮小忙,院外小孩们跑跑跳跳好不热闹。
  袁哥儿今日没去地头,午后还细致的给自己梳洗了一番,还用上了阿爹早前就给他准备好的香角子。
  袁阿爹今日打睁眼起就眉开眼笑,晚日里的愁苦不见半分,倒是苦坏了袁阿父,他本就寡言,现在在院里招呼着穆家父子几人,有点见肘。
  对于穆老三这个儿婿,老丈人袁阿父满意得不行,身量修长,仪表堂堂,一身小麦色的皮肤打眼一看就是个勤快利落的好小伙儿。
  原是从未想过高攀,如今却成了一家人,袁阿父着实替自家哥儿欣喜,再好不过的良人。
  热热闹闹三桌坐满,袁阿父道一句吃好喝好,大家才拿起筷子。
  桌上的酒水备了两种,穆乐家自酿的马奶酒,和青稞酒,菜色有荤有素,论家宴来说已很是丰盛。
  今日也是官家秋收的第一天。
  青稞地里沈逸官二赵姨娘,官安官礼,都忙得脚不沾地。
  阿嫂在家养胎,阿娘在家准备一家吃食,顺带看着晒场里的粮食别被飞鸟糟蹋。
  今年是头年的新地,肥力到底不够,产量自然不如别家,但已是小两口努力得来的最好结果了。
  两亩青稞两天就能割完,后续需要打谷,晒谷,扬灰,脱粒儿。
  青稞收完,接着就是大豆,玉米,这些需要晒干脱粒的粮食。
  整场秋收下来,家里人人都又黑又瘦,头顶上的灰尘就没干净过。
  很累很累,但沈逸每天都很高兴,尤其是所有粮食装袋的时候,这是他和家人们努力的成果,收获的喜悦。
  青稞装袋了两石半,大豆一石,玉米三石,够家里几口人计划着吃到明年开春。
  地里还有土豆,红薯,芋头,重点是今年村里刚种的棉花状态都很不错。
  大豆装袋当天。
  沈逸泡了满满一桶豆子,隔天起来用小石磨推了两木盆的豆浆,做水豆腐吃。
  配着干菌子,土豆,烧了一大锅给家里人尝鲜。
  小孩子们每人分到一碗豆浆,喝的天天念叨着还要吃。
  做豆腐太耗时间和柴禾了,所以沈逸让孩子们等到收获棉花的时候,再做一顿来庆祝。
  秋收结束到棉花收获还有一个月的空,白日里太阳毒辣的没法顶着日头出门,都是傍晚间暑气降下,才去挑水,洗衣,收拾地头的杂草。
  官恒在东家忙活了完秋收,在一天傍晚回到家中。
  除了知道了妻子又有了身子,还带回来方姨娘的消息。
  这事儿也没瞒着官礼。
  方姨娘成了东家的姨娘,平日里应是在后院待着,旁人不得见的。
  刚过门没几天,那个管事跟方姨娘私通的事儿就败露了,管事被撸了差事赶走了,方姨娘被乱棍打死,尸,身随意扔在了大河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