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他眨了眨眼。
  “你们……”干嘛?
  “你真是个大傻子!”一见他苏醒,凌策便迫不及待把该骂的补上,“将军是什么人,需要你去舍命相救?救人之前也不想想会不会给旁人添麻烦,你要是死了,我往后怎么有脸见小将军!”
  说到最后几字时,他牙关已经打起哆嗦,皱着眉把脸转开。
  半晌,才听见对方若无其事地问:“战况如何?”
  一旁的赵良行微微而笑:“郎君已在咸阳。”
  咸阳在长安的西北方。
  可见朔方军已经突破了李归仁的拦截,即将和西线的主力会师。
  听到这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李明夷这才有了死里逃生的真实感觉。紧绷的神经一放松,疼痛便清晰地从右耳和右手传来。
  “当心。”周春年提醒他,“你右手臂筋骨断损,赵公已为你归位,暂时莫动。”
  李明夷垂眸看向自己被用夹板捆好的手臂,暂且跳过这个问题。
  刚刚还没注意到,交谈几句,才感受到右耳持续的疼痛。单侧听力似乎也有所下降,闷胀着带来晕眩的感觉。
  “老夫替你看过。”赵良行倒不隐瞒,直接向他告知,“郎君右耳膜有些破损。”
  这种耳病在军营中不算罕见,往往由暴力或炸声引起,倒也不致死,顶多留点耳聋的残疾。
  只是这点遗憾,放在这位令他欣赏的晚辈身上,未免有些令人惋惜。
  听到这个答复,李明夷心下一沉。
  如果对方描述得没错,结合自己感受到的症状,他无疑是遭遇了一种军旅中的特殊外伤疾病——
  创伤性鼓膜穿孔。
  第107章 人工血痂生物膜(捉虫)
  创伤性鼓膜穿孔,并不一定是由直接暴力引发,声波、热量或水压变化都可能是其病因。
  在世界大战中高频出现的疾病引起了医学家们的关注,为了研究这种特殊的外伤如何治疗,整整一个世纪,无数耳鼻喉科医生不断进行实验,得出令人讶异的结果。
  这种骇人的耳部创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自愈的。
  换言之,哪怕置之不理,人体也会自行修补穿孔。
  然而,增殖的细胞可不像手术医生一样眼观全局,愈合出来的造型和功能往往不见得令人满意。
  对于受损程度不需手术的创伤性鼓膜穿孔,如何引导细胞的正确修复路线,则成为这个疾病治疗的关键之一。医学家很快调整了研究的角度,改以膜材料贴合创口,并开始琢磨哪种材质可以更好地辅助人体组织朝着理想的方向修复。
  物理性质优越的明胶海绵颗粒,新兴药物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甚至是无菌的葱皮、鸡蛋皮和外科手术套膜片,都被医生们用以实践。
  事实证明,不管疗效如何,只要能贴合上破损的鼓膜,或多或少都能起到一定的支架功能。
  正当李明夷思忖着该选用哪种材料时,两道不请而至的脚步声一前一后,忽然向军医们休憩的营帐靠拢。
  李明夷的目光敏锐地往前探去。
  帐帘被掀开了一角,两张意料之外的面孔出现在视线中。
  “说好再会,李兄怎么躺着来了?”撩着门帘走进的青年,眼角扬起一分促狭的弧度,大阔步来到李明夷跟前。
  随后而来的年轻医官则先向见过面的赵良行颔首问好:“一载未见,赵公此路辛劳。”
  赵良行微笑着起身相迎,转头向李明夷解释一句:“凤翔兵部已与我军会师,他们是来看望郎君的。”
  两线唐军直接在咸阳聚首。
  经历两地的苦战,不同军团下的双方都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信任与理解,看来郭子仪的战术已经被其他将领接受。
  ——兵合一处,剑指长安。
  李明夷感到欣慰的同时,不免生出几分庆幸。此前驻守武功的王思礼部被安守忠快速推平,敌人的兵线一度逼至凤翔,这些投身军营的故人亦是生死未卜。
  现在谢照与谢望都好端端出现在他面前。
  李明夷转动目光,搜寻那个缺席的身影。
  就在不安与凝重逐渐浮上时,一道匆忙跌撞的身影隐约穿梭进帐门外的晨光。
  “烫烫烫烫……”
  一路跑来的青年,双手捧着个药皿,龇牙咧嘴地钻进营帐。
  见众人齐齐将视线转向他,林慎赶紧将手里盛着滚烫黑膏的器皿搁在桌案上,有些尴尬地甩了甩手。
  “师兄命我拿陈油煎膏,用以治疗李兄的耳症。”简单说完迟到的缘由,他大大方方地上前,揽着李明夷的肩膀拍了两下。
  “又见面了,李兄。”
  他乡遇故知,在这个交通与通讯落后的时代无疑是件幸事。然而林慎巴巴端来的这碗药膏,李明夷唯有敬谢不敏。
  有着大量经验学证据的中医认为陈油可生肌长肉补皮裂,可惜柔软的膏体不足以起到支撑作用,要想让穿孔修复得更理想,还需要更合适的膜来做支架。
  他将目光投向略显失望的林慎。
  “我知道一种更好的药,不过需要你们帮个忙。”
  胡麻陈油煎膏,那可是老祖宗传下的治伤疗法,这人竟敢口出狂言。
  林慎很快抛下失落,倒对李明夷口中更胜一筹的药物生出浓厚的兴趣。
  谢望也若有所思地看向他。
  “看来这里没我们什么事了。”听他们论起医药,谢照长长抻了抻腰,胳膊搭上正靠着墙壁休憩的凌策肩头,毫不见外地将人往外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