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能够张口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询问手术的细节。
  ——不仅将颅骨取下,还把它在肚皮下面。
  得悉如此不可思议之事,且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林慎神奇地盯着稍微隆起一道弧度的肚皮,脑海里不断设想着手术的画面。
  而最让他好奇的问题,莫过于——
  “那什么才能把这块头骨植回?”
  青年的眼中闪着雀跃。
  不但无所畏惧,甚至还有点不能亲眼目睹的遗憾。
  “颅骨埋藏在肚下太久,骨量会被人体逐渐吸收,所以不能放置过长时间。”
  人都躺在病榻上,还惦记着手术,李明夷实在被他旺盛的求知欲打败,索性据实以告:“两个月后,就可以植回骨瓣了。”
  当然,这是理想状况下。
  作为人体最高级中枢的大脑,就像一组精密运算的超级代码,任何一点损伤都可能导致难以预计的后果。
  后一句话,李明夷没有说出,林慎却能在心里举一反三。
  “李兄放心,我已好了大半,两个月绰绰有余。”在生死关头走了一遭,他倒显得更为乐观,为自证似的,举起放在床畔的右手,轻轻握成拳头。
  “你说话可得算话。”门口传来窸窣的衣料摩擦声,接着便听一道含着呵欠的声音,“你要赶紧好起来,不然咱们医署都开不成了。”
  林慎转眸看去。
  掐着时辰来换班的阿去,已经换上一身干净的隔离衣,正往脑袋上戴着帽子口罩。
  这位行医经验几乎为零的晚辈,对于手术与监护室的概念接受得倒意外得顺畅。
  “那是自然。”
  半是玩笑的一句话,却让林慎的眼神蓦地认真起来。
  ——身前,有高山以仰止;而今,又有后浪追逐。
  他岂能就此停下步伐?
  “好好休息。”见他丝毫不为病势所困,李明夷也便省去多余的担心,脑海里反思索起另一桩事。
  “李郎,李——郎?”
  傍晚时分,除了值守监护室的阿去,剩下几人聚在同一张桌前吃饭。为庆祝手术的成功,也为慰医署这些时日连轴转的辛苦,裴回特意下厨做了三菜一汤。
  因连着下雨,医署里已许久没吃上新鲜菜肴,难得有好饭好菜上桌,李明夷拿着筷子,却半晌没有夹菜。
  见他一副神游天外的模样,马和忍不住拿手在他面前挥挥。
  这是给人累傻了?
  “多谢。”李明夷若无其事地探出筷子,耳畔却还回荡着阿去的那句话。
  他的假意抱怨,虽是在变着法鼓励林慎,却也提醒了李明夷——
  医署人手不足,一旦出现意外情况,运转就会举步维艰。
  想要完成从诊所到医院本质的转变,只有手术人员是远远不足够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难想到。
  按照马和此前提出的教学医院医联体模式,招募医科学徒,扩充人才储备。
  简单来说,就是招募新人。
  而这看似水到渠成的一步,却成了横亘在眼前的最大难题。
  邺城官医署与养病坊弃置已久,以往的僧医、官医及生徒之流多已改行做别的手艺,少有仍在行医的,也不过挂个幌子当起赤脚郎中,但凡稍有本事的,早已渡河南下,去到经济更为富庶的南方。
  而要从头培养起一个医学人才,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受战乱影响,一般的百姓家庭更没有资本去投入几年以培养一个医学生。
  其实不止医署。
  李明夷举目望着窗外。
  急流劲吹,阴云滚涌,不时有雷鸣与闪电交替,呼来滂沱大雨。
  连年动荡之下,民生尚未复苏,任何行当都难以独自支持。
  古人所言国之未定,无以为家,到了此时此刻,才有一番更深的体会。
  “李郎。”正当他沉浸在思考中时,一旁的马和无奈地叹了口气,提醒他,“你的筷子。”
  李明夷回转目光,才注意到桌上其余几人都直勾勾盯着自己。
  他手里的一双筷子,直愣愣戳在桌面上,竟半晌也没发觉。
  “啊啊,啊啊。”小哑巴拉拉他的袖子。
  “没事。”李明夷摸摸他的脑袋,抽回筷子,认真扒起饭来。
  不管前路如何,总得先吃饱饭,才有力气继续走下去。
  囫囵对付过晚饭,查看过监察室里的林慎无恙,李明夷才放心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
  连日的疲惫压在身上,脑袋一沾枕头,黑暗便侵吞下来。
  雨声在睡梦中也滴打不绝。
  漫长的雨夜里,那张时而陌生,时而又让他感到熟悉的面容,久违地出现在梦境之中。
  胶皮般的烧伤面容中,一双深黑的眼眸注视过来,纹丝不为他的坠楼所惊异。
  风声不断掠过耳畔,李明夷竭力仰起脖颈,与他对视。
  “是你送我来到这个时代的,对吗?”
  这一次,他抢先喊道。
  那僵硬的唇张合一下,仍是重复着相同的话语。
  ——再、见。
  再见?
  李明夷不甘心地仰视回去。
  何时、何地?
  你又到底是谁?
  “……李郎,李郎!”
  就在他打算继续追问时,一道焦急的呼喊穿破雨声,触及更深处的意识。
  眼前的梦境如被搅乱的水面般散去,李明夷豁然睁开双眼,重新回到身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