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但他好歹是最早跟随王爷的人,他知晓王爷与萧河之间的情谊,并非常人所见到的那般简单。
是以如此一来,便也没什么好惊讶的了。
而除周衡之外的其余几人,皆是受恩于时钊寒、全心全意臣服于他的忠诚之士。
即便时钊寒的命令是错的,即便要他们立即舍命于此,亦是在所不辞。
今日,即是时钊寒表明了态度。
无论他们以往如何看待萧河,从这一刻起,他的地位就已经等同于时钊寒。
几人神情肃穆,无所不从,是以周衡尚不能理解,但他并未多言。
过了一会儿,时钊寒便挥手命其起身,宋净庭这才缓缓立起身来。
“沈熠是阿鹤信得过的人,便同你们一般无二。”
说罢,时钊寒拾起石桌上的卷册,扔到四人的面前。
“再过几日便是父皇的寿辰,万宁与陇康孝此前已经呈递过折子,是想要为魏贵妃巫蛊之祸翻案了。”
“即便翻案不成,也能借着寿辰的由头为晋王求情,难免武帝惦念父子之情,从而就这般放了他。”
待到时钊寒说完,宋净庭才斗胆走上前去,捧起那卷册。
只见不过巴掌大、不到半米长的卷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朝廷官员的名字。
从九品芝麻官乃至从一品的大臣,其上写有彼此来往事项,是否勾结营私。
宋净庭越看越是胆战心惊,只觉得其上深受牵连的官员,竟莫名的有些熟悉。
“四爷…..这卷册可是方大人送来的?”
时钊寒并未说话,但瞧着神情却已然默许了。
宋净庭长呼一口气,随后将卷册放至一旁。
即是方长恒呈上来的,想来这一年多过去,夏娘子的身子养的也算不错了。
当年杜家灭门惨案还历历在目,而追查这名册单子的官员却早已查无匿迹。
如今,夏娘子却将这本册子重新交到了方长恒的手里,再借由方长恒的手呈至时钊寒的面前。
对于此刻的他们来说,并非是好事一桩。
当年杜晚之所以能做成这些个肮脏事,背后本就有人撑腰。
只是再怎么揣测,却也不敢往深处想。
直至今日,再重新回看这封名册,其上牵扯到的官员,无不指向唯一的幕后真凶。
勤王。
但勤王就一定是当年的布局者吗?非也。
可如今勤王远赴封地,即便他再处心积虑的布局,人已不在凌天都,势必会带走大部分的心腹,重心也会随之而转移。
但凌天都的局势却并没有因为勤王的离去,而有所变化。
仍旧有只无形的大手在操纵着这一切,使其稳而不乱的朝着其目的发展。
即便他们知晓了也只能当作不知,绝不能轻举妄动。
“即便是皇帝真要放了晋王,温皇后那边不会没有动作。”
李怀慈斟酌道:
“而且晋王结党营私一事并非作假,就算要放人,倘若不待罪立功,也势必要寻一正当的由头。”
宋净庭点头应和,“巫蛊之祸与魏家霍乱一事,是皇帝亲自判的,不过一年而已,哪怕万宁几人再能言善辩,怕是动摇不了皇帝的想法。”
“倒是前些日子,我听方大人言,北境尧关屡遭蛮夷突袭,而驻守在那的将领乃是鲁措将军。”
“鲁措将军年事已高,而驻守在那的长远军兵力不足,常年松懈而疲于应对,已是三战三败。”
周衡也听闻了此事,开口道:
“不错,除了萧北侯之外,大臣们也正在力举能驻守尧关的年轻将领。”
北境苦寒,而驻守尧关的长远军不足三万兵力,其中老弱病残更是占去七八千余人。
而朝廷每每拨去的军饷丰厚,但经过层层官员的剥削之后,已所剩无几,勉强饱腹而已。
鲁措也曾多次向上递交折子,但都被压下,亦受到了上头的警告,不敢再递。
“倘若晋王真的想要待罪立功,此乃良机。”
宋净庭附议道:
“北境虽苦寒,但好在尧关足够远,只要远离凌天都,即便温皇后的手能伸的再长,也未必能伸的如此长。”
“倘若假以时日,晋王未必不能韬光养晦,重整旗鼓。”
见状,雀宁看了一眼时钊寒。
时钊寒不曾发言,但他心中恐怕早有定论,只是想先听听他们的意见罢了。
于是,雀宁跟着开口道:
“即便晋王抓住机会离开了凌天都,但尧关距离稻城仍有数十里地,长远军每年征兵不足三百人。”
“多为吃不饱饭的老百姓卖掉孩童,或是遗弃家中老人,军中滥竽充数者无数,又如何抵御外侵?”
“即便是韬光养晦,三五年内仍是不堪大用。”
“属下以为,放晋王去尧关,本就不足为惧。”
“而重中之重,是如何利用好方大人呈上来的名册,在朝中站稳脚跟才是当务之急。”
第60章 夕妃
孟士诚正于承明殿外候着。
今年的盛夏尤为炎热,即便身旁跟着扇风的小太监,也觉得无比烦闷。
身为天武帝的贴身太监,孟士诚本应在承明殿里随时伺候主子。
但此时夕妃娘娘正陪在御前,孟士诚便识趣的退下了。
“小远子,去让御膳房做一道娘娘最爱吃的酸枣奶酪冰糕来。”
是以如此一来,便也没什么好惊讶的了。
而除周衡之外的其余几人,皆是受恩于时钊寒、全心全意臣服于他的忠诚之士。
即便时钊寒的命令是错的,即便要他们立即舍命于此,亦是在所不辞。
今日,即是时钊寒表明了态度。
无论他们以往如何看待萧河,从这一刻起,他的地位就已经等同于时钊寒。
几人神情肃穆,无所不从,是以周衡尚不能理解,但他并未多言。
过了一会儿,时钊寒便挥手命其起身,宋净庭这才缓缓立起身来。
“沈熠是阿鹤信得过的人,便同你们一般无二。”
说罢,时钊寒拾起石桌上的卷册,扔到四人的面前。
“再过几日便是父皇的寿辰,万宁与陇康孝此前已经呈递过折子,是想要为魏贵妃巫蛊之祸翻案了。”
“即便翻案不成,也能借着寿辰的由头为晋王求情,难免武帝惦念父子之情,从而就这般放了他。”
待到时钊寒说完,宋净庭才斗胆走上前去,捧起那卷册。
只见不过巴掌大、不到半米长的卷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朝廷官员的名字。
从九品芝麻官乃至从一品的大臣,其上写有彼此来往事项,是否勾结营私。
宋净庭越看越是胆战心惊,只觉得其上深受牵连的官员,竟莫名的有些熟悉。
“四爷…..这卷册可是方大人送来的?”
时钊寒并未说话,但瞧着神情却已然默许了。
宋净庭长呼一口气,随后将卷册放至一旁。
即是方长恒呈上来的,想来这一年多过去,夏娘子的身子养的也算不错了。
当年杜家灭门惨案还历历在目,而追查这名册单子的官员却早已查无匿迹。
如今,夏娘子却将这本册子重新交到了方长恒的手里,再借由方长恒的手呈至时钊寒的面前。
对于此刻的他们来说,并非是好事一桩。
当年杜晚之所以能做成这些个肮脏事,背后本就有人撑腰。
只是再怎么揣测,却也不敢往深处想。
直至今日,再重新回看这封名册,其上牵扯到的官员,无不指向唯一的幕后真凶。
勤王。
但勤王就一定是当年的布局者吗?非也。
可如今勤王远赴封地,即便他再处心积虑的布局,人已不在凌天都,势必会带走大部分的心腹,重心也会随之而转移。
但凌天都的局势却并没有因为勤王的离去,而有所变化。
仍旧有只无形的大手在操纵着这一切,使其稳而不乱的朝着其目的发展。
即便他们知晓了也只能当作不知,绝不能轻举妄动。
“即便是皇帝真要放了晋王,温皇后那边不会没有动作。”
李怀慈斟酌道:
“而且晋王结党营私一事并非作假,就算要放人,倘若不待罪立功,也势必要寻一正当的由头。”
宋净庭点头应和,“巫蛊之祸与魏家霍乱一事,是皇帝亲自判的,不过一年而已,哪怕万宁几人再能言善辩,怕是动摇不了皇帝的想法。”
“倒是前些日子,我听方大人言,北境尧关屡遭蛮夷突袭,而驻守在那的将领乃是鲁措将军。”
“鲁措将军年事已高,而驻守在那的长远军兵力不足,常年松懈而疲于应对,已是三战三败。”
周衡也听闻了此事,开口道:
“不错,除了萧北侯之外,大臣们也正在力举能驻守尧关的年轻将领。”
北境苦寒,而驻守尧关的长远军不足三万兵力,其中老弱病残更是占去七八千余人。
而朝廷每每拨去的军饷丰厚,但经过层层官员的剥削之后,已所剩无几,勉强饱腹而已。
鲁措也曾多次向上递交折子,但都被压下,亦受到了上头的警告,不敢再递。
“倘若晋王真的想要待罪立功,此乃良机。”
宋净庭附议道:
“北境虽苦寒,但好在尧关足够远,只要远离凌天都,即便温皇后的手能伸的再长,也未必能伸的如此长。”
“倘若假以时日,晋王未必不能韬光养晦,重整旗鼓。”
见状,雀宁看了一眼时钊寒。
时钊寒不曾发言,但他心中恐怕早有定论,只是想先听听他们的意见罢了。
于是,雀宁跟着开口道:
“即便晋王抓住机会离开了凌天都,但尧关距离稻城仍有数十里地,长远军每年征兵不足三百人。”
“多为吃不饱饭的老百姓卖掉孩童,或是遗弃家中老人,军中滥竽充数者无数,又如何抵御外侵?”
“即便是韬光养晦,三五年内仍是不堪大用。”
“属下以为,放晋王去尧关,本就不足为惧。”
“而重中之重,是如何利用好方大人呈上来的名册,在朝中站稳脚跟才是当务之急。”
第60章 夕妃
孟士诚正于承明殿外候着。
今年的盛夏尤为炎热,即便身旁跟着扇风的小太监,也觉得无比烦闷。
身为天武帝的贴身太监,孟士诚本应在承明殿里随时伺候主子。
但此时夕妃娘娘正陪在御前,孟士诚便识趣的退下了。
“小远子,去让御膳房做一道娘娘最爱吃的酸枣奶酪冰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