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百姓 第159节
向四爷着实会囤货,连带蒋四成带来的车在内,一共拉了四车,才将他那大半个屋子的洋铁皮给全部出清。
别看这些洋铁皮被向家人囤得像破烂,春妮却不敢大意。约定好几人再碰面的时间,急匆匆跟在这些学生们后面赶了回去。
因为倭国人进行车辆管制,这些东西只能用骡车板车这些人力车来拉。华界这一带三步一个赌馆,五步一个私窠子,乱得很。没人看着,走不出多远,就得出事故。
好在同在华界,苏河南岸边的铁号就可以加工铁皮炉子。春妮跟在队伍后边,看几个男孩子将几车铁皮安全地送进铁号,没有多停留,转身搭电车去了常文远在英租界的淮扬菜馆子。
常文远馆子每天鱼参鲍肚高档食材不断,肉蛋奶更不消说,他铁定知道在哪弄到这些东西。
这会儿正是饭点,馆子里人来人往,隔老远就闻得到红烧狮子头的酱香味。
春妮一般不在人多的时候来,常文远知道她肯定有事,丢下满堂的客人,让厨房单炒了个炒饭端上楼,两人边吃边聊。
“你要买肉?什么肉都行?”
“怎么了?”他话语中似乎有种跃然于上的兴奋。
“没什么,”他摇摇头,笑出声:“真是巧了,我正好知道有一批货,还在犯愁怎么把它拿下来。”
“这有什么愁不愁的?只要是吃的,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啊。是什么货?有多少?”
“是一批金枪鱼罐头,预计不少于五吨。”
“这可真是不少啊。”春妮兴奋起来:“这种时候谁会有这么多鱼罐头?”
常文远低头扒了一口饭。
春妮顿时回过味来:“你是说……那边?”她小指往窗外一点,那个方向,正是倭军物资课办事的地点。
常文远的脑袋微不可见地轻轻一点。
春妮的声音立刻压到最低:“这么些罐头,价钱必然极高,普通人可没几个吃得起,有钱人需要的也有限。你若是全部吃下,他肯定会怀疑你东西的去向。”
两人所说的“他”,指的自然是他们新近搭上的倭国后勤军官近藤。
对倭军内部
的贪腐风气,两人早有耳闻。但直到有机会接近相关人员,两人才明白,他们之前所听说过的,不过是管中窥豹,太小儿科了。
近藤负责管理倭方驻海城海军的后勤供应,作为整个倭国军方物资供应链最微小的一环,常文远这个月已经从他手上拿到不下于三千件倭军常服靴子,还有几百个水壶,十吨左右的粮食,以及不好统计数量的药品,营养品和少许石油柴油等能源。这些不涉及军火,但都是倭军常用消耗物资。
之所以他们的交易没涉及到军火,除了常文远生性谨慎之外,也是因为近藤的物资二课主要管理的是生活用品,偶尔经手一些军火,一般也只是找个库房搁两天过道手,为了这一点东西冒险并不值得。
不过近藤如此疯狂倒卖军资,让常文远和春妮为之心惊之余,也在想办法从他手里尽可能多地拿到东西。
全面战争开始了七年多,华国军方从刚开始被倭军火力压得毫无反抗余地,到有零星战役胜利,再到现在战事胶着,打得有来有回。别的地方不敢说,至少在华国,可以看到战争的进展不止不像倭国人预计的那样顺利,反而他们的颓势渐渐有所显露。
以常文远对他们近距离的观察来看,倭军内部恐怕有相当的一群人,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已经产生了怀疑。那么,近藤的行为也就有了解释。
“所以我说你来得正好。”常文远三两口扒完饭,示意春妮跟自己离开:“我原本正在想,以什么理由拿下这批金枪鱼罐头,你倒是给我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
春妮琢磨片刻,想起一个漏洞:“军用物资一般有特殊标识。每个难民安置点都有倭军把守,万一被他们看见那些罐头,会不会有麻烦?”
“你顾虑的有道理,但问题不大。”两人快速穿越里弄,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家。常文远边换衣服边解释:“近藤隶属于海军,维护海城治安的倭军是陆军。他们即使看守难民,也只是站在门口不许出入,到不了生活区。而且倭国海陆军的关系你知道的,完全是水火不相容。罐头上有海军的标识,被他们看见,即使向上反应,陆军高层也只会嘲笑海军物资管理问题,巴不得他们出更多的麻烦,不可能通报给他们。”
这点春妮倒是赞同,倭国海陆军的矛盾之大,到了陆军宁愿自行建造潜艇,海军宁愿自行建造坦克,也绝不使用对方武器的程度。甚至为了军事竞争,两边兵工厂相同用途的武器,连一颗螺丝钉都无法共用。传说他们为此浪费的资源,足可以再打造一支军队。
“这批鱼罐头不便宜吧?要不你少拿一些先送到后方,那群洋人的需求,我再想其他办法。”
“咱们不知道近藤的关系网,你最好照我说的做,免得他事后追查发现不对。”常文远顿了顿,加重语气:“咱们的战士因为缺乏营养,很多患上了夜盲症,如果夜里需要行军,会很不方便。多吃海鱼可以缓解治疗这种疾病,所以这批货,我们必须弄到手,而且是能弄到多少就弄到多少。”
“你要是害怕有风险,咱们可以拿到东西除去包装之后再卖给那些洋人。”常文远又说。
“算了,那些洋人精得很,罐头鱼除去包装放不了几天。他们一定会趁这个机会疯狂压价,搞不好我还要倒贴钱。”春妮想了想,还是拒绝了:“何况城里哪没有倭国人的影子?那么大一批货,又是油汪汪的罐头鱼,不要包装的事没解决,反而拆开东西,香味惊动邻居,引来人的注意。倭国人现在到处悬赏捉拿‘反叛党’,总会有人饿极了干出不体面的事。大不了到时候,东西卖出去之前,我让学生们把盒子放炉子里熏一熏,破坏掉外观的特殊标记,不让人看出来源就是了。”
“也好。地方快到了,老规矩,分头行动吧。”
……
第211章 211 微光
医治夜盲症, 补充点维生素a,增加营养就差不多了,原本不用这么麻烦。问题在于, 全华国所有能生产维生素的厂家倒闭的倒闭, 搬迁的搬迁,就算他们愿意出大价钱来收购,也找不到地方出售。
好在近藤的这批金枪鱼罐头因为是军用物资,罐头盒用的是马口铁,每罐鱼肉净含量足有五百克。它的用料兼顾了扎实和耐摔打易储存等优点,将它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完全不需要另外包装。
重要的是,这个年代的金枪鱼算是倭国本土鱼种, 不怎么稀罕,并不像后世那样差点被吃得绝了种。倭国海军又不差钱, 加上它的来路不正,因而常文远最终以每罐八十美分,整件十六块美金的价格,一共花了八千块美金拿下了这批总量在五百件, 总重量为五吨的罐头金枪鱼。换算成银元,每罐罐头购买价至少有一块半, 是这个年代食物中实打实的奢侈品。
春妮分到了五十件,也就是整整半吨的罐头,其余四百五十件由常文远分批从秘密渠道转运送到了内地。
这一千罐金枪鱼罐头使春妮迅速打开了那群高鼻子的洋人市场, 她忘不了贝格头一次打开罐头盒,闻到咸香的鱼味时, 竟忍不住狠狠咽了口口水,动情地说:“亚达月的好运终于来了!”说着,流下了两行眼泪。
不排除贝格的这两行眼泪是为了搏取春妮的同情, 但这近三万的洋人被圈在一条小小的里弄中,每天不许开火,不许私自洗澡,不许私下里来往,像犯人一样被集中看管起来,每天早晚只有煮得稀糊烂的大锅饭吃,这是事实。
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人远渡重洋,辗转多国才成功踏上海城的土地。有些国家放人离境的条件是必须上交所有财产,浑身携带的财物不能超过十块钱,所以,其实住在这里的绝大部分人都买不起这个罐头。
但贝格一点也不发愁,如果不是实在没地方放,他恨不得一口气收下春妮手里所有的存货。
不过不提他的财力问题,这么大一笔货物,其他人也不可能干看着贝格一个人发财。
光是春妮以前的老房东,吉拉太太一家人就对他们的生意眼热得不得了。他们店铺的面包柜台早就被搬走撤了下来,塞满了跟他们一样远到而来的难民。每天定时定额分发的食物是一定不够的,他们跟其他数万的同胞一样,急需一份工作填饱孩子们空空的胃囊。春妮跟他们一家是老交情,又指着他们照顾米妮祖孙两个,有这样的好事,肯定不可能不带上他们。
所以贝格并没有太多的筹码同春妮谈条件,他可怜巴巴地跟她磨了半天,也只在这一晚多得到了三罐。
彼时,贝格为了方便跟春妮这边联络,特意把房间从临街明亮的二楼转移到了另一栋靠里一些的一楼堂屋。如此,春妮几个跟他再联络传递物品时,就不必再冒着在倭国士兵眼皮底下的风险进行了。
不过春妮没打算将所有罐头一次性拿出来,这罐头油水厚足,又便于储存,即使不卖给洋人,拿到外面也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送人自用都很是拿得出手。
她先想办法送了几罐进方校长他们的监狱,再给王阿进母子送一份,不由想起方师母和几个师弟。
方校长被判入
狱,学校又被查封之后,方师母一家人失去了栖身地,跟着学生们搬了几回家。小师弟桂宝不适应这样颠沛流离的日子,发过两次高烧之后。她不得不留下大儿子大女儿,带着其他孩子回了老家,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了。
桂香国中读完后,在方校长出事之前嫁给了学校的一个老师,生完孩子至今也没能工作。方师母回老家前,她执意留下大弟弟带在身边照顾,目前也只能勉强说饿不死。春妮最近一次听到方师母的消息,还是在桂香孩子的满月时她去探望的时候,她给刚出生的外孙子捎了双虎头鞋。
至于方师母的近况,桂香生完孩子之后,主要靠偶尔进城的亲戚带信报平安。到现在为止,也有三个多月没信儿了。桂香上回见春妮,还惦记着把孩子放在婆母家里两天,跟丈夫回一趟家探望。只是这种世道,身边人都不赞成她孤身回乡,这件心事便一直耽搁到现在。
正好这阵子忙过开学招生,生意也开始走上轨道,春妮便打算亲自走一趟,去方师母家里看看情况。
她问桂香要来方师母乡下家里的地址,连着这段日子攒下的各种食物用品一起打了个大包袱。因为东西多得过于扎眼,为免这一路岗哨盘查的麻烦,她给毛二娃捎了个信,请他骑着边三轮带自己到乡下走一程。
毛二娃很爽快地答应了,听说是方校长家的事,他也带了份礼物,拎起来跟春妮显摆:“闻到了吗?糖霜柿饼,桂宝那小子一准爱吃。”
春妮扒开牛皮纸:“这是火晶柿饼?你在哪买的?这东西可没地方卖吧。”火晶柿产自北边,那块地方可没有沦陷。
毛二娃笑道:“还能是谁?是牢里一个犯人家属送我的。”见春妮皱眉,他忙道:“妹子你可别想岔了,那犯人前阵子病得要死,我给他跟我们川上狱长美言了几句,放了出去。不晓得咋回事,叫他找到我家,托他闺女给我送了这袋柿饼,我可没敲诈人家。”
春妮这才松开了眉头,想想还是不放心:“你们那边是黑狱,私底下放人会不会有麻烦?”
“要说以前那肯定是不敢,但现在咱们那好长时间没拨东西下来了。川上狱长去找了好几次,也不见有效,他总不能真把这一个监狱的人全饿死吧?反正也没啥人管,川上就让我放风,叫犯人们有门路的各自想办法走他关系,他把人放出去,过阵子再报个病亡。只要出去的人不乱说,这有谁会知道?”
这会子天气已经回暖,毛二娃好长时间没跟春妮见面,有意跟妹子多说会儿话,便放慢了车速,任由小风在脸上微微吹着。
“妹儿,你上回让我多跟狱长说说咱们华国人的故事还真有点用。我给狱长讲岳将军,讲杨家将的故事,他挺喜欢听。我还从犯人里找了原先当跌打郎中的,没事给他按两手。他现在腰也没跟先前弓得跟虾似的,腿脚也快了不少。”
“挺好,想办法给他找些事做,叫他开心,他没功夫来折腾犯人,就是你的功德了。”
毛二娃却有更大的梦想:“还是差点意思,要是他一天天别总在狱里转悠就好了。要不是看他腿不好总折腾人,我才懒得让人给他治。”
春妮笑:“他是狱长,你让他别在狱里转悠,还想叫他去哪?”
毛二娃就叹气:“是说啊。可他巡狱巡多了,万一咱们的学习班叫他发现,那可怎么办?”
毛二娃说的学习班,还是春妮被关进去那年起的头。起先她为了跟狱警拉拉关系,答应教毛二娃跟他几个要好些的狱警朋友识字,替他们读信读报。春妮出狱后,邀请毛二娃到学校就读,他也没忘记那几个朋友,每回去学里学到东西,再回来讲给朋友听。慢慢的,这个学习班越办越大,不止他原来的朋友加入了进来,其他楼层一些不熟悉的也加入了进来。
再到后来,学习班的开办对象不再只限于狱警,一些犯人也加入了进来。规模越办越大,而教授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读书识字,光春妮知道的,就有一些人体要穴讲解,常用药材辨别等。
但到了这一步,毛二娃又开始担心有一天会惹出事。
“你要实在是怕,就先关一段时间再说。”
毛二娃想也不想地摇头:“兴许不会那么倒霉呢。”
“不想关那就少收几个人,别弄得声势那么大也行。”
“那,那,妹子你说,我把谁减了去?”
春妮看不得他这副瞻前顾后,顾此失彼的作态,不快道:“你那么大个人了,该怎么做还要我一步步手把手地教你?我问你,你现在就指着这一个活吃饭,活没了你是要饿死还是咋地?”
毛二娃忙赔笑说:“妹子你别生气。我就是随便说说,也没那么严重。”
春妮信他才有鬼。这人以前被十几个人怼在墙角打,哭都是躲起来哭的。今天一路没消停念叨,准保是哪里露出了大不妥,他心里太害怕,兜不住了。
“那你跟我说,你到底是咋想的。”春妮虎着脸,打算趁这点时间好好跟他掰掰道理。
毛二娃吱唔半天,才道:“我,我就是心里不落忍。”
他小心翼翼看了眼春妮:“那些犯人好些都有家有室。如今陷在这,指不定家里怎么天塌地动。我这里多做一点,他们就多些指望,万一他们有机会跑出去,说不准就能用上我教的这些东西呢?老天爷总要给咱留个指望,万一有个万一呢,你说是不是?”
一忽儿风大了起来,春妮眯起眼去看他。
澄明微暖的春日里,他黑亮黑亮的眼睛里闪着微光。
第212章 212 炊烟
出老城厢后, 再往东头的土路开个二十来分钟的车,就是方师母现在住的村子。
方校长以前说过,在租界兴旺起来前, 老城厢附近才是海城真正的中心。因为老城厢人烟稠, 连带着他们那一带也跟着兴旺。方家就是在那个时候,靠在镇上的两间质卖铺子置办下百亩良田,成为了一方小地主。
可惜好景不长,先是洋人打进来,在老城西头擦边找皇帝要了两片土地圈起来自治,海城的城中心就此往西偏移。再又是兵灾匪灾轮番,朝廷割地赔款, 年年加税没个消停。到方校长成婚那年,祖上几代积攒下来的土地已经被卖得只剩下了二三十亩。
再后来, 每到学校需要资金周转,又拿不出钱时,方校长实在筹不到钱只好回家典地卖地。来来回回,又卖了近二十亩。他们最初那套油印机的钢板钱, 就是打这来的。
学校草创之初,很多人都想不明白, 方校长性情能力都不是上选,又从来没教过新式小学,为何执起教鞭没多久, 便成为了一校之长。直到校长入狱,师母却拿不出一分钱为他打点, 众人才知道,原来为了办这个学校,校长毁家纾难, 几乎将祖宗家业都填了进去。有这样的决心和志气办学,区区一个难民小学校长,他自然当得。
而这样的人,在海城,在如今的华国,又何止于方校长一个?
战事开始之后,在春妮还没来海城之前,她家乡邻县一名县长为了抗战,变卖所有家产买来枪支弹药,拉起一支队伍上了山,跟倭人周旋。倭国人为了逼他出山投降,抓住他的母亲威胁他,结果他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一头碰死在了倭人的刀尖上!【注】
这位县长的事传到春妮村里,使得村人对倭人的凶残有了更加深切的恐惧之余,也促使她提早几天收拾行李,却迎头赶上了那场灭世般的洪水。
春妮过去以为,自己走上抗倭这条路,是大势所归,如今细细梳理下来,更早的时候,如鲁县长这样的人其实已经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
照春妮的估算,方师母现在手中耕种的土地,不会超过十亩。家里没有了顶梁柱,她身边又养着三个正长身体的半大小子,若是再有倭国人时不时的袭扰征税,恐怕也很难吃上一顿饱饭。
也不知道她走时,自己悄悄塞进她包袱里的钱用没用完。
老县城的这个方向,春妮以前最远只来过城隍庙。上回来,还是被倭国人撵出学校后,她娘和她奶奶的牌位不好跟着她颠沛流离,后头又同常文远合住,更不好在家里贡奉先人,不得不出笔钱,将牌位暂寄在了这间庙里。
别看这些洋铁皮被向家人囤得像破烂,春妮却不敢大意。约定好几人再碰面的时间,急匆匆跟在这些学生们后面赶了回去。
因为倭国人进行车辆管制,这些东西只能用骡车板车这些人力车来拉。华界这一带三步一个赌馆,五步一个私窠子,乱得很。没人看着,走不出多远,就得出事故。
好在同在华界,苏河南岸边的铁号就可以加工铁皮炉子。春妮跟在队伍后边,看几个男孩子将几车铁皮安全地送进铁号,没有多停留,转身搭电车去了常文远在英租界的淮扬菜馆子。
常文远馆子每天鱼参鲍肚高档食材不断,肉蛋奶更不消说,他铁定知道在哪弄到这些东西。
这会儿正是饭点,馆子里人来人往,隔老远就闻得到红烧狮子头的酱香味。
春妮一般不在人多的时候来,常文远知道她肯定有事,丢下满堂的客人,让厨房单炒了个炒饭端上楼,两人边吃边聊。
“你要买肉?什么肉都行?”
“怎么了?”他话语中似乎有种跃然于上的兴奋。
“没什么,”他摇摇头,笑出声:“真是巧了,我正好知道有一批货,还在犯愁怎么把它拿下来。”
“这有什么愁不愁的?只要是吃的,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啊。是什么货?有多少?”
“是一批金枪鱼罐头,预计不少于五吨。”
“这可真是不少啊。”春妮兴奋起来:“这种时候谁会有这么多鱼罐头?”
常文远低头扒了一口饭。
春妮顿时回过味来:“你是说……那边?”她小指往窗外一点,那个方向,正是倭军物资课办事的地点。
常文远的脑袋微不可见地轻轻一点。
春妮的声音立刻压到最低:“这么些罐头,价钱必然极高,普通人可没几个吃得起,有钱人需要的也有限。你若是全部吃下,他肯定会怀疑你东西的去向。”
两人所说的“他”,指的自然是他们新近搭上的倭国后勤军官近藤。
对倭军内部
的贪腐风气,两人早有耳闻。但直到有机会接近相关人员,两人才明白,他们之前所听说过的,不过是管中窥豹,太小儿科了。
近藤负责管理倭方驻海城海军的后勤供应,作为整个倭国军方物资供应链最微小的一环,常文远这个月已经从他手上拿到不下于三千件倭军常服靴子,还有几百个水壶,十吨左右的粮食,以及不好统计数量的药品,营养品和少许石油柴油等能源。这些不涉及军火,但都是倭军常用消耗物资。
之所以他们的交易没涉及到军火,除了常文远生性谨慎之外,也是因为近藤的物资二课主要管理的是生活用品,偶尔经手一些军火,一般也只是找个库房搁两天过道手,为了这一点东西冒险并不值得。
不过近藤如此疯狂倒卖军资,让常文远和春妮为之心惊之余,也在想办法从他手里尽可能多地拿到东西。
全面战争开始了七年多,华国军方从刚开始被倭军火力压得毫无反抗余地,到有零星战役胜利,再到现在战事胶着,打得有来有回。别的地方不敢说,至少在华国,可以看到战争的进展不止不像倭国人预计的那样顺利,反而他们的颓势渐渐有所显露。
以常文远对他们近距离的观察来看,倭军内部恐怕有相当的一群人,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已经产生了怀疑。那么,近藤的行为也就有了解释。
“所以我说你来得正好。”常文远三两口扒完饭,示意春妮跟自己离开:“我原本正在想,以什么理由拿下这批金枪鱼罐头,你倒是给我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
春妮琢磨片刻,想起一个漏洞:“军用物资一般有特殊标识。每个难民安置点都有倭军把守,万一被他们看见那些罐头,会不会有麻烦?”
“你顾虑的有道理,但问题不大。”两人快速穿越里弄,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家。常文远边换衣服边解释:“近藤隶属于海军,维护海城治安的倭军是陆军。他们即使看守难民,也只是站在门口不许出入,到不了生活区。而且倭国海陆军的关系你知道的,完全是水火不相容。罐头上有海军的标识,被他们看见,即使向上反应,陆军高层也只会嘲笑海军物资管理问题,巴不得他们出更多的麻烦,不可能通报给他们。”
这点春妮倒是赞同,倭国海陆军的矛盾之大,到了陆军宁愿自行建造潜艇,海军宁愿自行建造坦克,也绝不使用对方武器的程度。甚至为了军事竞争,两边兵工厂相同用途的武器,连一颗螺丝钉都无法共用。传说他们为此浪费的资源,足可以再打造一支军队。
“这批鱼罐头不便宜吧?要不你少拿一些先送到后方,那群洋人的需求,我再想其他办法。”
“咱们不知道近藤的关系网,你最好照我说的做,免得他事后追查发现不对。”常文远顿了顿,加重语气:“咱们的战士因为缺乏营养,很多患上了夜盲症,如果夜里需要行军,会很不方便。多吃海鱼可以缓解治疗这种疾病,所以这批货,我们必须弄到手,而且是能弄到多少就弄到多少。”
“你要是害怕有风险,咱们可以拿到东西除去包装之后再卖给那些洋人。”常文远又说。
“算了,那些洋人精得很,罐头鱼除去包装放不了几天。他们一定会趁这个机会疯狂压价,搞不好我还要倒贴钱。”春妮想了想,还是拒绝了:“何况城里哪没有倭国人的影子?那么大一批货,又是油汪汪的罐头鱼,不要包装的事没解决,反而拆开东西,香味惊动邻居,引来人的注意。倭国人现在到处悬赏捉拿‘反叛党’,总会有人饿极了干出不体面的事。大不了到时候,东西卖出去之前,我让学生们把盒子放炉子里熏一熏,破坏掉外观的特殊标记,不让人看出来源就是了。”
“也好。地方快到了,老规矩,分头行动吧。”
……
第211章 211 微光
医治夜盲症, 补充点维生素a,增加营养就差不多了,原本不用这么麻烦。问题在于, 全华国所有能生产维生素的厂家倒闭的倒闭, 搬迁的搬迁,就算他们愿意出大价钱来收购,也找不到地方出售。
好在近藤的这批金枪鱼罐头因为是军用物资,罐头盒用的是马口铁,每罐鱼肉净含量足有五百克。它的用料兼顾了扎实和耐摔打易储存等优点,将它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完全不需要另外包装。
重要的是,这个年代的金枪鱼算是倭国本土鱼种, 不怎么稀罕,并不像后世那样差点被吃得绝了种。倭国海军又不差钱, 加上它的来路不正,因而常文远最终以每罐八十美分,整件十六块美金的价格,一共花了八千块美金拿下了这批总量在五百件, 总重量为五吨的罐头金枪鱼。换算成银元,每罐罐头购买价至少有一块半, 是这个年代食物中实打实的奢侈品。
春妮分到了五十件,也就是整整半吨的罐头,其余四百五十件由常文远分批从秘密渠道转运送到了内地。
这一千罐金枪鱼罐头使春妮迅速打开了那群高鼻子的洋人市场, 她忘不了贝格头一次打开罐头盒,闻到咸香的鱼味时, 竟忍不住狠狠咽了口口水,动情地说:“亚达月的好运终于来了!”说着,流下了两行眼泪。
不排除贝格的这两行眼泪是为了搏取春妮的同情, 但这近三万的洋人被圈在一条小小的里弄中,每天不许开火,不许私自洗澡,不许私下里来往,像犯人一样被集中看管起来,每天早晚只有煮得稀糊烂的大锅饭吃,这是事实。
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人远渡重洋,辗转多国才成功踏上海城的土地。有些国家放人离境的条件是必须上交所有财产,浑身携带的财物不能超过十块钱,所以,其实住在这里的绝大部分人都买不起这个罐头。
但贝格一点也不发愁,如果不是实在没地方放,他恨不得一口气收下春妮手里所有的存货。
不过不提他的财力问题,这么大一笔货物,其他人也不可能干看着贝格一个人发财。
光是春妮以前的老房东,吉拉太太一家人就对他们的生意眼热得不得了。他们店铺的面包柜台早就被搬走撤了下来,塞满了跟他们一样远到而来的难民。每天定时定额分发的食物是一定不够的,他们跟其他数万的同胞一样,急需一份工作填饱孩子们空空的胃囊。春妮跟他们一家是老交情,又指着他们照顾米妮祖孙两个,有这样的好事,肯定不可能不带上他们。
所以贝格并没有太多的筹码同春妮谈条件,他可怜巴巴地跟她磨了半天,也只在这一晚多得到了三罐。
彼时,贝格为了方便跟春妮这边联络,特意把房间从临街明亮的二楼转移到了另一栋靠里一些的一楼堂屋。如此,春妮几个跟他再联络传递物品时,就不必再冒着在倭国士兵眼皮底下的风险进行了。
不过春妮没打算将所有罐头一次性拿出来,这罐头油水厚足,又便于储存,即使不卖给洋人,拿到外面也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送人自用都很是拿得出手。
她先想办法送了几罐进方校长他们的监狱,再给王阿进母子送一份,不由想起方师母和几个师弟。
方校长被判入
狱,学校又被查封之后,方师母一家人失去了栖身地,跟着学生们搬了几回家。小师弟桂宝不适应这样颠沛流离的日子,发过两次高烧之后。她不得不留下大儿子大女儿,带着其他孩子回了老家,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了。
桂香国中读完后,在方校长出事之前嫁给了学校的一个老师,生完孩子至今也没能工作。方师母回老家前,她执意留下大弟弟带在身边照顾,目前也只能勉强说饿不死。春妮最近一次听到方师母的消息,还是在桂香孩子的满月时她去探望的时候,她给刚出生的外孙子捎了双虎头鞋。
至于方师母的近况,桂香生完孩子之后,主要靠偶尔进城的亲戚带信报平安。到现在为止,也有三个多月没信儿了。桂香上回见春妮,还惦记着把孩子放在婆母家里两天,跟丈夫回一趟家探望。只是这种世道,身边人都不赞成她孤身回乡,这件心事便一直耽搁到现在。
正好这阵子忙过开学招生,生意也开始走上轨道,春妮便打算亲自走一趟,去方师母家里看看情况。
她问桂香要来方师母乡下家里的地址,连着这段日子攒下的各种食物用品一起打了个大包袱。因为东西多得过于扎眼,为免这一路岗哨盘查的麻烦,她给毛二娃捎了个信,请他骑着边三轮带自己到乡下走一程。
毛二娃很爽快地答应了,听说是方校长家的事,他也带了份礼物,拎起来跟春妮显摆:“闻到了吗?糖霜柿饼,桂宝那小子一准爱吃。”
春妮扒开牛皮纸:“这是火晶柿饼?你在哪买的?这东西可没地方卖吧。”火晶柿产自北边,那块地方可没有沦陷。
毛二娃笑道:“还能是谁?是牢里一个犯人家属送我的。”见春妮皱眉,他忙道:“妹子你可别想岔了,那犯人前阵子病得要死,我给他跟我们川上狱长美言了几句,放了出去。不晓得咋回事,叫他找到我家,托他闺女给我送了这袋柿饼,我可没敲诈人家。”
春妮这才松开了眉头,想想还是不放心:“你们那边是黑狱,私底下放人会不会有麻烦?”
“要说以前那肯定是不敢,但现在咱们那好长时间没拨东西下来了。川上狱长去找了好几次,也不见有效,他总不能真把这一个监狱的人全饿死吧?反正也没啥人管,川上就让我放风,叫犯人们有门路的各自想办法走他关系,他把人放出去,过阵子再报个病亡。只要出去的人不乱说,这有谁会知道?”
这会子天气已经回暖,毛二娃好长时间没跟春妮见面,有意跟妹子多说会儿话,便放慢了车速,任由小风在脸上微微吹着。
“妹儿,你上回让我多跟狱长说说咱们华国人的故事还真有点用。我给狱长讲岳将军,讲杨家将的故事,他挺喜欢听。我还从犯人里找了原先当跌打郎中的,没事给他按两手。他现在腰也没跟先前弓得跟虾似的,腿脚也快了不少。”
“挺好,想办法给他找些事做,叫他开心,他没功夫来折腾犯人,就是你的功德了。”
毛二娃却有更大的梦想:“还是差点意思,要是他一天天别总在狱里转悠就好了。要不是看他腿不好总折腾人,我才懒得让人给他治。”
春妮笑:“他是狱长,你让他别在狱里转悠,还想叫他去哪?”
毛二娃就叹气:“是说啊。可他巡狱巡多了,万一咱们的学习班叫他发现,那可怎么办?”
毛二娃说的学习班,还是春妮被关进去那年起的头。起先她为了跟狱警拉拉关系,答应教毛二娃跟他几个要好些的狱警朋友识字,替他们读信读报。春妮出狱后,邀请毛二娃到学校就读,他也没忘记那几个朋友,每回去学里学到东西,再回来讲给朋友听。慢慢的,这个学习班越办越大,不止他原来的朋友加入了进来,其他楼层一些不熟悉的也加入了进来。
再到后来,学习班的开办对象不再只限于狱警,一些犯人也加入了进来。规模越办越大,而教授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读书识字,光春妮知道的,就有一些人体要穴讲解,常用药材辨别等。
但到了这一步,毛二娃又开始担心有一天会惹出事。
“你要实在是怕,就先关一段时间再说。”
毛二娃想也不想地摇头:“兴许不会那么倒霉呢。”
“不想关那就少收几个人,别弄得声势那么大也行。”
“那,那,妹子你说,我把谁减了去?”
春妮看不得他这副瞻前顾后,顾此失彼的作态,不快道:“你那么大个人了,该怎么做还要我一步步手把手地教你?我问你,你现在就指着这一个活吃饭,活没了你是要饿死还是咋地?”
毛二娃忙赔笑说:“妹子你别生气。我就是随便说说,也没那么严重。”
春妮信他才有鬼。这人以前被十几个人怼在墙角打,哭都是躲起来哭的。今天一路没消停念叨,准保是哪里露出了大不妥,他心里太害怕,兜不住了。
“那你跟我说,你到底是咋想的。”春妮虎着脸,打算趁这点时间好好跟他掰掰道理。
毛二娃吱唔半天,才道:“我,我就是心里不落忍。”
他小心翼翼看了眼春妮:“那些犯人好些都有家有室。如今陷在这,指不定家里怎么天塌地动。我这里多做一点,他们就多些指望,万一他们有机会跑出去,说不准就能用上我教的这些东西呢?老天爷总要给咱留个指望,万一有个万一呢,你说是不是?”
一忽儿风大了起来,春妮眯起眼去看他。
澄明微暖的春日里,他黑亮黑亮的眼睛里闪着微光。
第212章 212 炊烟
出老城厢后, 再往东头的土路开个二十来分钟的车,就是方师母现在住的村子。
方校长以前说过,在租界兴旺起来前, 老城厢附近才是海城真正的中心。因为老城厢人烟稠, 连带着他们那一带也跟着兴旺。方家就是在那个时候,靠在镇上的两间质卖铺子置办下百亩良田,成为了一方小地主。
可惜好景不长,先是洋人打进来,在老城西头擦边找皇帝要了两片土地圈起来自治,海城的城中心就此往西偏移。再又是兵灾匪灾轮番,朝廷割地赔款, 年年加税没个消停。到方校长成婚那年,祖上几代积攒下来的土地已经被卖得只剩下了二三十亩。
再后来, 每到学校需要资金周转,又拿不出钱时,方校长实在筹不到钱只好回家典地卖地。来来回回,又卖了近二十亩。他们最初那套油印机的钢板钱, 就是打这来的。
学校草创之初,很多人都想不明白, 方校长性情能力都不是上选,又从来没教过新式小学,为何执起教鞭没多久, 便成为了一校之长。直到校长入狱,师母却拿不出一分钱为他打点, 众人才知道,原来为了办这个学校,校长毁家纾难, 几乎将祖宗家业都填了进去。有这样的决心和志气办学,区区一个难民小学校长,他自然当得。
而这样的人,在海城,在如今的华国,又何止于方校长一个?
战事开始之后,在春妮还没来海城之前,她家乡邻县一名县长为了抗战,变卖所有家产买来枪支弹药,拉起一支队伍上了山,跟倭人周旋。倭国人为了逼他出山投降,抓住他的母亲威胁他,结果他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一头碰死在了倭人的刀尖上!【注】
这位县长的事传到春妮村里,使得村人对倭人的凶残有了更加深切的恐惧之余,也促使她提早几天收拾行李,却迎头赶上了那场灭世般的洪水。
春妮过去以为,自己走上抗倭这条路,是大势所归,如今细细梳理下来,更早的时候,如鲁县长这样的人其实已经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
照春妮的估算,方师母现在手中耕种的土地,不会超过十亩。家里没有了顶梁柱,她身边又养着三个正长身体的半大小子,若是再有倭国人时不时的袭扰征税,恐怕也很难吃上一顿饱饭。
也不知道她走时,自己悄悄塞进她包袱里的钱用没用完。
老县城的这个方向,春妮以前最远只来过城隍庙。上回来,还是被倭国人撵出学校后,她娘和她奶奶的牌位不好跟着她颠沛流离,后头又同常文远合住,更不好在家里贡奉先人,不得不出笔钱,将牌位暂寄在了这间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