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宋神宗看殿下之臣满脸纠结,仿佛吃了屎,咽也咽不下去,吐也吐不出来的。
  “马屁拍不出来就别拍,朕也不想听。”宋神宗语气乏累。
  众臣听之立马磕头大呼,“臣惶恐…”
  “行了行了,都闭嘴。”宋真宗皱起眉头,“朕让你们闭嘴,你们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么!”
  宋真宗的一声怒吼,总算上呜呼哀哉的众臣闭上了嘴。
  “苏轼,你过来。”宋神宗摆手让苏轼过来,“你开导开导朕,朕想不开了。”
  再次被点名的苏轼,要说苏轼这心态真是很可以了,让别的臣子早就颤颤巍巍不知所为,苏轼和个没事人一样。
  “官家,您这样想,起码还有半个。”苏轼道。
  人往往就爱钻牛角尖,比如当你饿的时候手上只有半个馒头,爱钻牛角尖的人就会想怎么只有半个馒头,但是豁达的人会想,哎呀,还有半个呢。
  “苏辙,你这哥哥还挺会安慰人。”宋神宗这次没讽刺苏轼,的确有被安慰到。
  “官家谬赞。”苏辙小小的谦虚一下,但是心里可是想到自豪,那可是,论豁达,他哥可是顶尖。
  【元丰四年,西夏内乱,西夏皇帝遭夺权,无奈之下想求助宋朝,并愿意以河南之地为代价。
  如此条件,宋神宗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此次西征也是验证他自亲政以来一直坚持的变法到底对不对,此时的宋神宗极其需要一场可以证明自己没错的功绩。
  不然他忙碌一生就是一场笑话】
  “苏轼,你觉的朕成功了么?”宋神宗累了,直接坐在大殿台阶。
  “臣觉的没有。”苏轼回的相当直接。
  “你呀…”宋神宗笑着摇摇头,要是之前他定被苏轼气的跳脚,如今却很淡然,其实宋神宗自己心里也有数,真要成功了,自己还能是半个好皇帝么。
  【此次进军西夏,宋神宗一共派出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
  战事开始,宋军一路破竹,看来宋神宗多年来花费在军队上的心血没有白费。
  宋军连连战胜,直打西夏重地!九战九胜!】
  听到这,宋神宗站了起来,目光中有了神采,难道这次战役,胜了么!
  【就在北宋大将刘昌祚即将拿下西夏之事,主帅高遵裕却让撤军。】
  听到这,宋神宗仿佛一块骨头卡在嗓子眼,憋的脸通红。
  高遵裕,当朝皇太后高涛涛的伯父。
  *
  宋殿。
  “又来又来神操作了。”赵匡美无奈叹气,好不容易听到一场还算过的去的战役,又如此。
  这高什么玩意的微操难不成是得了驴神的真传了?
  赵匡胤重重的吐了一口气,不生气,他不生气,那两个畜生他都处死了,国运已改,都改了。
  “皇兄,你碎碎念什么呢?”赵匡美看他家皇兄上嘴皮下嘴皮的动,但是不出声。
  “狗精神,好好看神迹。”赵匡胤瞪了赵匡美一眼,这碎嘴子。
  【虽然刘昌祚不想退兵,如今宋军正是士气大振的时候,无奈官大一级压死人,宋朝特别讲究这个,刘昌祚只能退军…
  高遵裕让刘昌祚退军的原因特别简单,他想要这个军功,要知道能在大宋得到军功是多难得的事。
  可战机不等人呀,忽然的撤军一下让北宋失了原来的优势,加上士气衰落…
  明明之前九站九胜,如今却因为高遵裕的私心,最后一站竟是输了。】
  “高遵裕呀。”宋神宗摸着自己下巴,看来他得来个大义灭亲。
  【西征虽然失败,但是宋军还是有收获的,起码攻占了西夏的一些领地,扩大了北宋的版图。
  随后宋神宗听建议在边境筑城,一点点攻占西夏领地。
  此处,宋神宗又采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文臣徐禧,因北宋重文轻武,徐禧的权利大于武官。
  他不听劝,在无水源的永乐镇筑城,就和朱叫门在土木堡驻扎一样。
  结果可想而已。
  西夏军围困永乐城,城中无水,徐禧还拒绝突围,士兵和百姓活活的渴死,甚至喝…
  就在这时,西夏发力,开始攻城,永乐城二十万人,亡。
  宋神宗得知此事,在朝堂上大哭,他将所有的责任都归于自己身上,不久后郁结于心,年三十八岁,驾崩…】
  听到此处,宋神宗紧紧握着拳头,眼眶通红,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一次次的选中庸臣!让百姓和士兵白白送死!!!
  “朕,朕该死,朕该死呀!!!”
  “朕不配活着,朕现在就去死!”宋神宗转身就要撞柱子,当真是行动派。
  幸好苏辙眼疾手快抱住了宋神宗。
  “官家,三思呀。”众臣又跪下。
  苏轼无语,“都这时候了,你们让官家三思什么,三思怎么死么?”
  关键时候,一个个就会动嘴,看看他弟弟,直接动手救驾!
  众臣脸色骤变,苏轼!!!你不要乱说呀!!!
  【宋神宗驾崩,代表着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政彻底失败。
  宋神宗幼子赵熙称帝,年十岁。
  因为年幼,朝政由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司马光再度为相。】
  宋神宗还处在精神崩溃要自杀状态中。
  “官家,您要是死了,下一任官家该怎么办!”苏轼道,算算,如今的宋哲宗还没出生呢。
  想想孩子呀!
  宋神宗一听,顿住了,忽然不打算死了。
  宋神宗把眼泪擦干,转头看向苏轼,“行呀,苏轼,朕之前怎么没发现你这么会劝人的?”
  苏轼笑了笑,“臣也才发现。”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唠唠旧党把持朝堂下的大宋。】
  第35章
  *
  宋哲宗, 宋殿。
  听到神迹开始预知当朝国运天命,众臣子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对于新帝,众臣实在是摸不透他的性子,正好通过神迹来忖度新帝心意。
  如今大宋, 新旧党派分明, 旧党上任打击新党, 已经到你死我活, 非黑即白的地步。
  到底哪个党派可占得上风,全凭皇权支持新政还是旧法。
  因此皇家的态度尤为重要, 站队也很重要,站对了就平步青云!
  除了臣子,太后以及众位亲王也都在场。
  毕竟神迹降临,乃为祥瑞。
  端王赵佶也在,本来听闻神迹降临, 他以为是什么仙人下凡, 如今一看竟然是那日把自己吓昏过去的妖怪。
  大家都不怕么?
  端王赵佶往后站, 他可不可以走, 他不想听什么神迹,还不如美酒美人在侧更让他欢心。
  端王赵佶想着想着开始出神……
  【旧党如何又上台了, 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北宋太皇太后, 高滔滔, 也是旧党派最硬的后台。
  宋神宗驾崩后, 因宋哲宗赵煦年幼,高太后垂帘听政长达八年之久。
  她被后世称为“女中尧舜”的太皇太后。】
  *
  宋神宗, 宋殿。
  听到自家母后垂帘听政,宋神宗倒不惊讶, 但是让他惊讶的是自家母后竟然被后世称为“女中尧舜”,可比自己这个“神”皇帝要强的多。
  宋神宗摸着下巴。
  对自家母后的人品,宋神宗不容置疑,他母后为人及其的自律,绝对不会生出什么扶持外戚的事来,当年自家父皇要提携他母后娘家人,她母后都不同意。
  但是女中尧舜……宋神宗不认为他母后能有多厉害的政治手腕。
  顶多是把自己的新法都废了,维持原状。
  【在宋神宗在位时,北宋太皇太后高滔滔一直反对新法,如此也让宋神宗精神压力很大,在新旧之政中左右摇摆,中间还因为压力罢黜了王安石的宰相之位。
  这点,宋神宗的确没遗传高太后的坚定。
  要反对就反对到底,要坚持就坚持到底,不下不下,谁都不好过。】
  听神迹点名批评自己,宋神宗叹气,“朕是帝王,朕也是人呀,你说对不对,苏轼?”
  “话虽如此,可官家您是帝王,不是一般人。”苏轼道。
  “你个苏轼,你怎么不安慰朕了,又开始,你又开始了。”宋神宗皱起眉头,某人可爱不过三分钟。
  “官家,下官是对事不对人。”苏轼道,作为君主,左右摇摆的确不行。
  “那你觉的朕不坚定,对不对?”宋神宗的情绪又上来了。
  苏轼刚想说,苏辙拦住,“兄长,官家方才之事,你可忘了。”
  言下之意,不准再刺激皇帝,以免宋神宗再做傻事。
  苏轼到嘴边的话活生生的咽了下去,他叹了一口气,“对对对,您说什么都对……”
  眼看苏轼又摆烂,宋神宗又看向王安石和司马光,“你俩不是新旧党派代表么,你俩说说。”
  王安石……
  司马光……
  宋神宗这架势哪个臣子敢说,你敢说,朕就敢死给你看!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