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在这么单调的三点一线间,他居然多次偶遇李豫。说偶遇其实不太准确,李豫几乎没看到过他。
  他和同学们走进食堂,看到远处餐桌旁李豫在吃饭。等他打好饭菜,走到刚才记忆中的座位旁边,餐桌上已经换人。
  或者是,他走出食堂,从东侧体育场旁边绕道回实验室时,远远看到前方背着书包的李豫。
  在或者是,他在学三路上走着,身旁一辆自行车匆匆骑过,他抬头看到的只是李豫的后背和背上的书包。
  再后来,他去湾区那边的实验室出差过几次。有次他参加的学术会议就在berkeley校园,散会后他和同事一起走出会场,看到远处依旧是背着大书包的李豫,她一手拿着咖啡,一手还抱着书,与她导师和两位同学有说有笑地走着。
  16|第16章
  这让唐宋想到《你的背包》,不同于歌中男孩视角,背包承载着男孩的青春、真情、遗憾和感伤。
  李豫的背包是她自己的故事,陪伴着她走过青春、校园,留下勤奋的身影。
  他只是李豫和她背包故事的旁观者。
  因此,他不敢戳破last chance是否有隐喻。
  “吃完饭我们不要走原路回去,那边教学楼多,一会儿全是刚下课的学生。我们绕些路,从体育场西路和学三路回去。”
  他如此与李豫说。
  她也没有提出异议。
  唐宋拿起筷子夹起鱼肉,果然凉了的鱼带着鱼腥味,他又放下筷子,拿起剩余半个地瓜吃起来。
  他们端着餐盘向残食区走去时,李豫在数落他,“吃不了就不要取那么多。一块鱼没怎么动,鸡柳也剩下一半,唐宋你太浪费食物。”
  他知道李豫不是因为节俭,而是纯粹不喜欢人们浪费,尤其是粮食。
  这个认知是他上个月从湾区回波士顿的飞机上晓得的。飞机上,他读到李豫导师和她合写的一篇文章,文章是讲南亚某国家的粮食危机,进而预测那个国家随时可爆发的经济危机。文章中有张配图,是他们师生二人实地拍摄,一群孱弱的孩子排队领取非政府组织发放面包的场景。
  他真诚的道歉,“抱歉,只此一次,下次不会了。”
  李豫看着他,没再说话。
  残食区旁边是食堂出入口,一扇关闭的玻璃门被人从外向里推进来,眼看要撞到李豫。
  他抓住她的胳膊,把她往自己身边带。
  “对不起,对不起。刚才推门太急,没注意到里面有人。”一个莽撞的学生,在不停道歉。
  李豫站稳后对小朋友说,“没事,快去吃饭吧。”
  说完用眼神示意唐宋,走吧。
  他们向北绕到明园的后面,小路上果然只有寥寥几个行人。
  天色尚未暗下去,身后的夕阳把俩人的身影拉得很长,长到从某个角度看身影已重合。
  唐宋问,“你和你导师什么时候去的南亚?”
  “今年春天,在那边呆了一个月。”李豫回答完,才想起来,他怎么知道自己去过南亚。难道是师母告诉他的?唐宋好像和师母实验室有合作,合作什么研究课题?
  她疑惑的问起来,“你怎么知道我去过哪儿的?”
  唐宋看着地上的身影,很有趣。他选择再靠近她一点,“看过你和larry的那篇文章。你刚刚教训我的时候,我才想起来。”
  李豫没注意到他的小动作,“噢。原来如此。也不是非要教育你,只是见过粮食短缺的人,很难不被那种场景触动。我们不能因为物质富足,就可以肆意浪费。在家里,我偶尔也教育老李,不要乱囤食物。食物囤久了被丢掉,很可惜的。”
  唐宋脸上挂着笑容,说,“教育的很对。以后我做得不对的地方,请随意教训。”
  李豫低声说,“我可不敢。”
  唐宋说,“给我讲讲那儿吧。”
  李豫问道,“南亚吗?”
  他点点头。
  “我导师他是世界银行的经济顾问之一。今年春天世行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有个关于粮食与经济的专项课题,是研究对脆弱体制国家的援助效力。larry和另一位经济学家nancy分配到南亚这个国家。临出发前,larry又争取两个同行名额,我和另一位博士生也有幸参与。可惜,可怜的加拿大人,到达之后就水土不服。在当地待了三天就回三藩。
  那个国家去年遭遇历史性的干旱,当地本来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粮食种植很少。天灾导致的居民收入骤降,原本就不足的口食更加紧缺,加上经济制裁并未消除,进口粮食渠道受严格管控。我们去的时候,当地已经经受半年多的粮食短缺。一些非政府组织在城市街头定期发放粮食。然而救助手段微弱,受益民众有限。
  我们在的一个月,联合国援助的粮食送达,缓解了部分危机。不过,经济制裁至今尚未解除,世行的经济援助也迟迟没有落下。larry又要马上启程去西非某个国家做经济制度建设的顾问。这个南亚国家更严重的危机还在后面呢。
  你知道的,在国际政治面前,经济学家能做得有限。很无奈,也很无力。
  我们国家解决居民温饱也才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居安思危嘛,珍惜每一粒粮食,从你我做起。”
  唐宋听她说完后,说,“听你的。今儿是我做的不对,晚上回去后给西部学校捐赠一个月的爱心午餐。”他想起另外一件事情,问道,“你是不是怕浪费水果,才给傅从玉送葡萄的?”
  李豫惊讶地望着他,“你知道我们给他送过水果?”
  唐宋说,“知道呀。我在美国说要给他邮寄,他不要,说你和李叔给他送过。”
  李豫想过后,还是如实回答,“不全是怕浪费。我不太爱吃葡萄。”
  这次轮到唐宋惊讶,“为啥?”
  他们走到体育场北侧的篮球场旁边,李豫听着篮球入网的声音,停下脚步。
  她看着篮球场外围的铁丝网,把手指插进网里,说,“就不爱。怕太酸,怕太甜。”
  唐宋站在她身旁,看她十指在网口穿来穿去,明明很无聊的一件事情,被她弄得美感十足。或许是因为她的手指很漂亮吧,像是弹琴的手。他一边欣赏着她的手指,一边问道,“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我的口味很怪,对葡萄很挑剔。多一份怕酸,少一份怕甜。”漫不经心的回答,也是最真实的答案。
  唐宋见过李豫喝葡萄酒,不止一次。虽然不是酒鬼,但她对葡萄酒的喜欢是不言而喻的。他原本以为她也会喜欢葡萄。他继续问,“你爱吃什么水果。”
  依旧是漫不经心的答案,“水蜜桃吧,不酸不甜的。”
  唐宋被眼前跳动的十指撩拨得心痒痒,他抬起右手,握住了网上的左手,“我的礼物是一不小心送对啦。”
  她想要挣脱他的右手,可惜没能成功。
  “李豫,我们谈谈,好吗?”
  她右手手指握紧铁丝网,耳畔喧嚣消失了,她听到自己低声回复,「好」。
  唐宋握住她的左手,牵着她来到体育场西路的路口,指着远处的学三路说,“李豫,我在这个路口见过你至少五次。要么是你去食堂,要么是从食堂出来。我远远地看着你背着大书包的身影,那会儿心想,李叔叔家的小姑娘真是拼命三娘。
  后来,在berkeley校园我还遇到过你两次,还是远远的距离。
  也许是,从那时候起,你和你的背包就留在我心里。
  我想向你求个机会,求你认识我和了解我的机会。两年后你如果没喜欢上我,我会退回到远远的位置,远远的望着你,可以吗?”
  李豫不知所措,她看到他眼睛里喷薄欲出的爱意,看到他坦诚背后的诚意。
  她望着西边即将消失在梧桐树后的夕阳,也仿佛有了面对的勇气。“唐宋,你知道我喜欢过傅从玉的,是吗?”
  唐宋点点头,“是的。”
  她问,“什么时候知道的。”
  唐宋顺着她的目光,盯着西边天空的太阳,红彤彤的,像咸蛋黄。他的理工科思维没有浪漫细胞,他的回答也是直来直去,“你们高中附近的小面馆里,明园门前分别的路口,旧金山机场的停车场,我看到过你看向他的眼神。”
  李豫叹了口气,“我好像只纵容过自己三次,每次都被你看到。可他一次也没注意到。第一次是他在低头看手机,第一次是他已经转过身赶去校外实习,最后一次是他推着我的行李箱往车后走。他是你的好哥们,好兄弟,你从来没想过告诉他吗?”
  唐宋选择性回答,“前两次你才十八岁,我怕因为我的多事儿破坏你们的感情。你知道的,他一直把李叔当作父亲,把你当作妹妹。美国那次,我犹豫过要不要告诉他,后来还是选择瞒下。”
  她平静地问道,“你知道我喜欢傅从玉,在沙发上为什么不推开我。”
  他片刻犹豫后开口说,“只有我们两个人时我很少会想起别人。那天之前,你好像从来没有认识过我。那天晚上,我只有你,你只有我,我想要爱着你,也想要你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