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宋二郎翻身,困意十足,含糊道:“你们去,我可还得在家守着田地……”
  柳雪梅见他这样,也不再理他,越想自个要去镇子上做生意赚银子,且这馄饨小摊还是个轻松的活,心里头愈发高兴。
  掀开窗看天色,微白。
  她早早起了床,背着竹筐子就要出门。
  一些新鲜的调味菜得赶着清晨去采才新鲜,太阳出来之后,叶片就会变老卷起,不好找,浸出来的汁液也没有舒展嫩黄的时候口感好。
  “雪梅,又要这么早出门呀。”朱秀儿叫住她,将她怀中冷掉的馍馍拿出来,将两个温热的大白面馒头塞进她手里,笑道:“都是昨夜冷掉的馍馍了,小心吃了坏肚子。”
  柳雪梅摸着还散着热气的馒头,不解道:“这是……”
  “是我今早起来给灶上添了两把柴火热的。”朱秀儿将背筐找出来,稳稳背上,弯着唇道:“还愣着作甚,等会太阳都要出来了。”
  柳雪梅也是一笑,两个女人一起出门,往山脚处去。山脚离家近,有事也方便。
  正值清晨,也有些起得早的村民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出门劳作,碰到柳雪梅两人,笑着打招呼。
  “雪梅,又出门这么早,一连好几天都看见你咯。”
  柳雪梅笑容满面:“可不是嘛,去早些,也能回来早些。”
  又寒暄了一会,村民笑着走远了,柳雪梅和朱秀儿也来到山脚处。自从山火事件之后,许是肥了土,开春以来,山脚这一片的野菜和野果儿都长得比其他地方要茂盛许多。
  柳雪梅指导朱秀儿找调味菜。
  一些叶子榨出的汁液酸涩无比,可用作酸甜调味。还有一些自带颜色的叶子,榨出的汁可以染色,能多弄几种新奇颜色的馄饨,到时候多推出几种风格各异的馄饨小吃,也能更吸引人。
  朱秀儿听她一边喋喋不休解释着,一边摘叶子,由心称赞了一句:“雪梅,你真厉害,我从没想过吃食里面的还有这么多讲究。”
  柳雪梅也笑,手下动作不停,“都是自个瞎琢磨的。”
  早晨露重,两人摘了满满一大背筐的调味菜和一些口感独特的野果子,直到背篓满得再也装不下,这才迎着初升的太阳回家去。
  林老婆子在后院晾晒衣衫,从水盆中拿出来抖上一抖,将其挂到能照到太阳更多的竹竿上。
  晒完衣衫,将盆拿到屋檐下放好,顺带洗了洗手,看到柳雪梅和朱秀儿结伴回来,赶忙去迎。
  “今儿个又摘这么多。”林老婆子略带嗔怪,“定是又起了个大早吧,我说你们两个,该休息就休息,这么拼做什么,让男人们拼去,咱们坐享后方就成。”
  三个女人相视一笑,一边调侃着一边将新采回来的调味菜整理好,榨成汁备用,吊到井里冰着,这样保存时间也长。
  宋老汉吃了早食出来,听到林老婆子这话,笑着将汗毛巾往脖子上一围,“老婆子说的是。”
  他揉了揉三个竞相跑出来玩的皮娃子的小脸蛋,道:“男子汉就该多拼拼,对不对。”
  三个娃子刚起床,精气神正足着呢,也大声喊:“对!我们
  都是男子汉。”
  满院子的人都笑起来。
  宋大郎在堂屋里叮嘱,“别忘了将课业拿上,准备去社学了,要是再去晚,小心夫子打手板。”
  三个小子没了玩闹的心思,各自回到屋内将书本拿好。宋明玉坐在小凳子上晃荡着腿,吃完最后一口小粥,“囡囡早就收拾好啦。”
  林老婆子进屋来,看到乖巧可爱的小闺女,心里一软:“囡囡都收拾好啦。”
  一边笑着将十几个小动物模样的糕点包好,塞到宋明玉的书袋中。
  “那三个皮猴留不住,估摸着路上就要吃完,囡囡带些糕点去,到时候让同窗们也尝尝。”
  宋明玉软声:“好!”
  四个孩子齐齐背上自个的书袋,互相比较跑着玩闹了一大圈,对比谁的书袋上的图案更生动好看。
  最后还是林老婆子板了脸,让赶紧准备去学堂,几个娃子们才安分下来。
  宋三郎也早早起床收拾,准备去县里报名参加府试。
  虽然历经了一场霜灾大难,考生人数也丝毫不少,据说负责登记科考报名信息的署礼房外日日都人山人海,一些世家大族甚至清了整条街,就为了让家族中的适龄小子安稳报名。
  宋三郎再次检查了要带的东西,再三确认无误后,才拉开门对宋老汉道:“爹,都准备好了。”
  宋老汉点头,林老婆子知道三郎要去报名科考,这样重要的事,不免担忧地多问两句,“三郎,再多检查几遍,可别落下什么重要的东西了。”
  宋三郎道:“娘,放心吧。”
  “我已经和林安约好了一起去报名,定会万无一失的。”
  林老婆子欣慰点头,“那便好!”
  宋大郎也开口说:“等会我先送几个娃子去学堂,再送三郎去县里头报名,早些报完也能安心些。”
  一家人欣慰,看着牛车缓缓上路,几个孩子如同往日那般趴在板车的边缘说说笑笑,载着全家人的希望往日出的方向去。
  宋大郎先将四个娃子送到社学。孙夫子早早就在社学门口等着了,搬来一张桌子,示意将昨日布置的课业交出,才能进学堂。
  这回四个孩子都写了课业,骄傲将课业放到桌子上,向着宋大郎招了招手,蹦跳进学堂找各自的小伙伴玩去了。
  宋大郎看他们那急匆匆的背影,讪笑两声,“这些臭小子。”
  这才继续驾着牛车往县城赶去。
  来到署礼房时人还不算多,都是来这看热闹的。
  宋三郎一下牛车,就看到林安和另外三名也要报名的学子。
  几个互相拱手行礼,林安向宋三郎介绍另外三人,爽朗笑着:“都是我老家那边的学子,也算知根知底,此次前来也是要报名府试的。”
  三人各自报了名讳,宋三郎一一拱手作揖,也将自己名讳说出,几人寒暄了好一阵,这才一齐进署礼房报名。
  大顺朝对科考非常重视,对违纪作弊的行为处理十分严厉。就连最基本的报名,都要至少五人一同保结。保证没有:冒籍,匿丧,冒名顶替,出身清白,不是娼优皂隶之孙。方可正常科举考试。
  若是一人违纪落水,其余四人也要同等处罚,严重者斩首都有可能,因此保结也须得找知根知底的人。
  林安他甚是熟悉,方才与另外三人谈论下来,满是君子风度,又是林安找来的,宋三郎也放下心。
  宋大郎笑着看几人一同进去报名,在外等候。
  一个矮小的妇人凑上前来,笑得满脸褶皱,身前还挂着一个小簸箕,摆满了五颜六色的香囊。
  她道:“公子家中今年可有人要科考?买一个吧,幸运香囊,博个好彩头,保准高中!”
  宋大郎看了看,“多少钱一个?”
  老妇人见他有心问价,笑容更灿烂。
  打量了宋大郎的穿着,伸出一根手指头道:“不贵,一两银子一个,这都是老婆子去寺庙里求大师保佑过的幸运香囊,灵着哩!”
  “不瞒你说,去年那个姓杨的秀才老爷,听说过不?就是买了我的香囊,得仙祖保佑,降下恩赐,这才高中的。听说他先前考了好几次都落榜呢!”
  宋大郎一听一两银子,瞬间收回目光,摆着手道:“买不起,太贵了。”
  老妇人不死心,凑上来:“博个好彩头也好啊,兴许你家学子就差这点气运就能高中了呢,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啊!”
  “说了我不需要。”宋大郎转过身,来到牛车的另一边继续等待。
  一两银子一个破香囊,秀儿知道了不得揪着他的耳朵大骂败家。
  自家媳妇的绣品镇上的绣庄都抢着要,但一块绣好的料子也才百来文钱,还得没日没夜赶工,傻子才会拿一两银子来买这种边角料制成的香囊。
  老妇人面色耷拉下来,不再对他好脸色,“你到底买不买!”
  宋大郎皱着眉头,上牛车就要走。
  老妇人顺势往牛车上一磕,簸箕里的香囊散落一地,“哎哟!撞到人了!我这腿没知觉了,哎哟腿断了啊……赔钱!赔钱!”
  宋大郎扭过头,面色沉沉:“分明是你故意撞上来的,我不买你的香囊,就想要逼人买是吧。”
  老妇人只是继续哎哟哎哟叫唤着,周围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
  宋大郎也来了气:“你若是执意这样,咱们就找官差大人评理,反正去衙门的路也近!”
  老妇人一听这话,也连忙起身来,腰不疼了,腿也听使唤了。
  她有些心虚,还想力争一回:“分明就是你撞的我,大家伙可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心善,不与你计较太多,只要你赔五两银子,这事就过去了,不然等你家里兄弟去科考,我老婆子就算是豁出去,也要去闹上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