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你们也听见了陛下的声音?”
还没见过皇帝的云中县令身子一抖:“太尉,刚刚,刚刚那是陛下的声音?”
刘奉恍惚着点头,下意识就回道:“陛下是天子,天生不凡,洛京人尽皆知。”
才知道的云中县令:“刚刚陛下,是在燕国?”
刘奉把一捧竹简塞进他手里:“那是陛下的事,马上就入冬了,云中三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他是最清楚皇帝他们要去蓟州做什么的人,同样也明白过来,蓟州,一定是发生了比燕王叛乱还要糟糕的事。
即使心急如焚,但是陛下一早交给他的事情,军队、百姓、长城……他也必须先一一做好。
已经见识过天子说话都有雷声应和的五原城人,听见从不知何方,好像天上传来的天子声音,虽然也是惊讶异常,到底比其他两县不明所以的人好上不少。
听清楚皇帝到底说了些什么后,五原县令韩川立刻反应过来,皇帝在燕国,在蓟州。
这几天太尉刘奉有找他们三城的官员将领开会,说了下匈奴人、白登之围、还有天星降落的事。
除了五原的人,其他两城的人都是恍恍惚惚的,但是距离不远近,他们是看到了东边有流星滑落的。
刘奉没有和他们说陛下的去处,只叮嘱安排他们战场后续的收尾工作。
现在陛下去了蓟州,这次东胡与新的胡人——匈奴来犯一事,恐怕……和燕王逃不开关系。
想到这个猜测,守着边境的韩川就是眼神一冷,恨不得把所有里通外贼的人都揪出来,扔去长城外。
而后韩川就想,到底蓟州发生了什么,让陛下能对天发誓,立下他要让所有大晋子民都能找他得到公义的誓言?
洛京。
百官们都还在各自的衙门办公,却忽然耳旁听见了陛下的声音。
那声音似乎很远,远在天边,但又近的他们清晰可闻。
在所有人都表情变化之后,最清楚第五小白有多的天眷顾的洛京贵族官员们立刻反应过来,陛下遇上了大事。
尚且还在担心陛下在河套边境的丞相公孙弘手一抖:“陛下何时去了蓟州?”
蓟州发生了什么,燕王又做了什么,是什么能让他对天立誓,还立下了一个这样大的,洛京的他们都听得见的誓言?
他立刻做好决策,现在不清楚蓟州和燕王到底如何,但是派上官员人手,即刻出发北上蓟州。
平原侯府。
坐在廊下看花的穆王孙睁开了眼睛,耳朵里似乎还在回荡着刚才的声音。
穆王孙人是不在朝上,但无论在朝上的资历还是在兖州学派的资历,都没人会轻视于他。
他虽是不管事了,但到底不是个耳聋眼瞎的富家翁。大晋发生的大事,他都知道,皇帝的神异不凡,他也知道。
他喃喃道:“甘露时雨,不私一物,犯法怠慢,虽亲必罚……”
皇帝想要做的,居然是这样一个这样的天子吗?
除了关心皇帝现在的处境,和穆王孙一样,从誓言中关注皇帝意志的人也不在少数。
不少学派的人听见皇帝的最后誓言,反复念叨后眼睛越发晶亮,深感这就是自己学派苦苦寻找的圣君。
已经在洛京的现在就等着皇帝回京,想好了举荐自己或熟人的一二三式,还没去洛京的人也在不犹豫了,这就出发去洛京。
燕国往下,卫国、东莱国、齐国、吴国、楚国、越国……
这些地方的诸侯王们开始先是一愣,以为自己幻听,问了左右发现大家都听到以后,一个个都变了脸色。
有和楚王一样,反应过来后脸色煞白,嫉妒又无力,最后一点不甘心也只能被迫消散了的。
有和吴王一样,看着不在意,牙关咬紧也无可奈何的。
齐王的反应最独特,就他怔愣过后狂喜,抱着皇帝传道的书不肯撒手,越发笃定跟着皇帝学修炼活久一点不在话下的。
还有一个,就是现在正在蓟州的燕王。
燕王宫。
坐在殿上的燕王第五潜鱼穿着华服,诸侯王的冠冕也带的整齐,蓟州城内的燕国达官贵人都聚集在他的身边。
大家本来脸上都是止不住的焦急之色,但是忽然就听见外面传来了轰隆雷声,还有一个他们并不熟悉的人声。
殿内大家都是在说着怎么应对外面,怎么会有人的声音这么清楚,还是从天上传来呢?
“相国,您听见声音了吗?”
“廷尉大人,你也听见了?”
“博士,大家都听见了……”
记住方才那声音话里内容的人仔细一想,顿时脸色一变。
第五小白,燕王之弟,蓟州……怎么会是他!
“哐啷”一阵巨响,案桌上的竹简香炉都被燕王扫到了地上,向来端着君子姿态,也算有些名声的燕王此刻眼神冰冷。
“让人去宫墙上看看,是不是寡人的‘天子’弟弟也来了蓟州。”
第63章 蓟州
随着誓言和雷声的消失,蓟州百姓们再看小白,眼里开始敬畏和惶恐。
小白手腕一转,两仪剑剑尖朝下,他手往后一伸,沾了血的两仪剑就被柳珀小心接过。
“天道为证,你们受了不公,我会为你们追讨。”
他看着面前眼神开始动摇的青年,再次问道:“你们都是谁,蓟州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包围燕王宫?”
青年干瘪的脸颊上肌肉抽动,他还没下定决心说出来,另一个年纪比他要小的少年张口喊道:“都是燕王,他抢走了我们所有人的粮食,还放了胡人进来,那些人要把我们都抓走!”
小白眼神一凛,他身后捧着剑的柳珀还有骑在马上的其他人也具是心神一紧。
“放胡人进来”,里通外敌的罪是能确定的,这也是他们来燕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匈奴那边已经和小白签了国书,面子都这样了,收国书的时候还顺便给了小白另一份燕国人的报信帛书。
就是这封信,让小白他们哪怕没什么确切证据,也当机立断全员选择快马加鞭来燕国,把人先抓了再说。
燕国不止私自放了胡人进来,疑似要把百姓抓走的事更大,晋人子民要胡人抓走,还疑似诸侯王许可,是听着都让他们血压高升的程度。
还有强征粮食。
再差的地方,搜刮百姓搜刮的什么都不剩了,也不至于刮的把百姓粮食全都拿走,没有君主和地方官会做这种竭泽而渔的事。
所以燕王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粮食,他收了粮食又都是为了干什么?
他和人群里的其他人一样,又干又瘦,浑身脏兮兮的。
小白摸了摸他被粗布扎起来的头发:“慢点,你说的什么我都会听的。”
那个一直和小白对峙的青年深吸口气,把少年拉至自己身后:“我来吧。”
他的声音还是那么干哑,讲述的事情却脉络清晰。
他叫旦,是蓟州城外一户农家的孩子,和父母村里人都生活在边境,大家每日的工作就是耕织。
每一年,都会有胥吏来他们村子,村长会带着大家称量谷子,上交粮食和麻布。
从前几年开始,每年秋收以后,那些人来收的粮食就比从前多上不少,连着两年,都是拿走他们一半以上的粮食,就留了些勉强他们饿不死的粮食。
今年秋收完,还是一样就留了些果腹的粮食,但是能勉强活着,大家也就忍了。
谁曾想秋粮收了,原本今年的徭役都服完了,却又有人召集了百姓走,旦的父亲今年已经去过了,被带走的,是他的叔叔。
只是被带走的服徭役的人一直没有回来,约莫七八天前,差役又来了。
这次他们把村里的百姓全都喊在一起,让他们把家里粮食都拿出来,只剩下一点都是全家勉强活着的粮食了,大家自然不肯。
有官兵在边上拿刀,不拿粮食的人直接就被一刀捅死了,这种恐吓之下,他们被迫拿出了粮食。
然后官兵就带着他们要往长城方向走。不止他们村庄,蓟州附近乡野的人全被带到了这里。
他们还没走到长城,远远就看见长城出现了个口子,还碰上了那些去服徭役,没有力气回来的人。
乡人走不动了,身上都是伤,,只能靠手在地上爬,见了他们,嘶吼着让他们赶紧跑。
原来这次的服徭役,就是凿开长城,放胡人进来,他们这些人干完了活就被直接杀掉,这个乡人昏死过去,死里逃生就要往家爬。
他听到了那些官兵说的话,被拿走的粮食,都是要给胡人的,不止粮食,连他们这些蓟州人,也要被燕王送给胡人。
住在边境的百姓,再清楚不过胡人都是什么了,是比狼还凶狠,蛮横危险至极,日常就是劫掠他们,杀光他们父母兄弟的仇人。
离开自己的家乡,被送给胡人,那就只有送死和生不如死两种未来。
还没见过皇帝的云中县令身子一抖:“太尉,刚刚,刚刚那是陛下的声音?”
刘奉恍惚着点头,下意识就回道:“陛下是天子,天生不凡,洛京人尽皆知。”
才知道的云中县令:“刚刚陛下,是在燕国?”
刘奉把一捧竹简塞进他手里:“那是陛下的事,马上就入冬了,云中三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他是最清楚皇帝他们要去蓟州做什么的人,同样也明白过来,蓟州,一定是发生了比燕王叛乱还要糟糕的事。
即使心急如焚,但是陛下一早交给他的事情,军队、百姓、长城……他也必须先一一做好。
已经见识过天子说话都有雷声应和的五原城人,听见从不知何方,好像天上传来的天子声音,虽然也是惊讶异常,到底比其他两县不明所以的人好上不少。
听清楚皇帝到底说了些什么后,五原县令韩川立刻反应过来,皇帝在燕国,在蓟州。
这几天太尉刘奉有找他们三城的官员将领开会,说了下匈奴人、白登之围、还有天星降落的事。
除了五原的人,其他两城的人都是恍恍惚惚的,但是距离不远近,他们是看到了东边有流星滑落的。
刘奉没有和他们说陛下的去处,只叮嘱安排他们战场后续的收尾工作。
现在陛下去了蓟州,这次东胡与新的胡人——匈奴来犯一事,恐怕……和燕王逃不开关系。
想到这个猜测,守着边境的韩川就是眼神一冷,恨不得把所有里通外贼的人都揪出来,扔去长城外。
而后韩川就想,到底蓟州发生了什么,让陛下能对天发誓,立下他要让所有大晋子民都能找他得到公义的誓言?
洛京。
百官们都还在各自的衙门办公,却忽然耳旁听见了陛下的声音。
那声音似乎很远,远在天边,但又近的他们清晰可闻。
在所有人都表情变化之后,最清楚第五小白有多的天眷顾的洛京贵族官员们立刻反应过来,陛下遇上了大事。
尚且还在担心陛下在河套边境的丞相公孙弘手一抖:“陛下何时去了蓟州?”
蓟州发生了什么,燕王又做了什么,是什么能让他对天立誓,还立下了一个这样大的,洛京的他们都听得见的誓言?
他立刻做好决策,现在不清楚蓟州和燕王到底如何,但是派上官员人手,即刻出发北上蓟州。
平原侯府。
坐在廊下看花的穆王孙睁开了眼睛,耳朵里似乎还在回荡着刚才的声音。
穆王孙人是不在朝上,但无论在朝上的资历还是在兖州学派的资历,都没人会轻视于他。
他虽是不管事了,但到底不是个耳聋眼瞎的富家翁。大晋发生的大事,他都知道,皇帝的神异不凡,他也知道。
他喃喃道:“甘露时雨,不私一物,犯法怠慢,虽亲必罚……”
皇帝想要做的,居然是这样一个这样的天子吗?
除了关心皇帝现在的处境,和穆王孙一样,从誓言中关注皇帝意志的人也不在少数。
不少学派的人听见皇帝的最后誓言,反复念叨后眼睛越发晶亮,深感这就是自己学派苦苦寻找的圣君。
已经在洛京的现在就等着皇帝回京,想好了举荐自己或熟人的一二三式,还没去洛京的人也在不犹豫了,这就出发去洛京。
燕国往下,卫国、东莱国、齐国、吴国、楚国、越国……
这些地方的诸侯王们开始先是一愣,以为自己幻听,问了左右发现大家都听到以后,一个个都变了脸色。
有和楚王一样,反应过来后脸色煞白,嫉妒又无力,最后一点不甘心也只能被迫消散了的。
有和吴王一样,看着不在意,牙关咬紧也无可奈何的。
齐王的反应最独特,就他怔愣过后狂喜,抱着皇帝传道的书不肯撒手,越发笃定跟着皇帝学修炼活久一点不在话下的。
还有一个,就是现在正在蓟州的燕王。
燕王宫。
坐在殿上的燕王第五潜鱼穿着华服,诸侯王的冠冕也带的整齐,蓟州城内的燕国达官贵人都聚集在他的身边。
大家本来脸上都是止不住的焦急之色,但是忽然就听见外面传来了轰隆雷声,还有一个他们并不熟悉的人声。
殿内大家都是在说着怎么应对外面,怎么会有人的声音这么清楚,还是从天上传来呢?
“相国,您听见声音了吗?”
“廷尉大人,你也听见了?”
“博士,大家都听见了……”
记住方才那声音话里内容的人仔细一想,顿时脸色一变。
第五小白,燕王之弟,蓟州……怎么会是他!
“哐啷”一阵巨响,案桌上的竹简香炉都被燕王扫到了地上,向来端着君子姿态,也算有些名声的燕王此刻眼神冰冷。
“让人去宫墙上看看,是不是寡人的‘天子’弟弟也来了蓟州。”
第63章 蓟州
随着誓言和雷声的消失,蓟州百姓们再看小白,眼里开始敬畏和惶恐。
小白手腕一转,两仪剑剑尖朝下,他手往后一伸,沾了血的两仪剑就被柳珀小心接过。
“天道为证,你们受了不公,我会为你们追讨。”
他看着面前眼神开始动摇的青年,再次问道:“你们都是谁,蓟州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包围燕王宫?”
青年干瘪的脸颊上肌肉抽动,他还没下定决心说出来,另一个年纪比他要小的少年张口喊道:“都是燕王,他抢走了我们所有人的粮食,还放了胡人进来,那些人要把我们都抓走!”
小白眼神一凛,他身后捧着剑的柳珀还有骑在马上的其他人也具是心神一紧。
“放胡人进来”,里通外敌的罪是能确定的,这也是他们来燕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匈奴那边已经和小白签了国书,面子都这样了,收国书的时候还顺便给了小白另一份燕国人的报信帛书。
就是这封信,让小白他们哪怕没什么确切证据,也当机立断全员选择快马加鞭来燕国,把人先抓了再说。
燕国不止私自放了胡人进来,疑似要把百姓抓走的事更大,晋人子民要胡人抓走,还疑似诸侯王许可,是听着都让他们血压高升的程度。
还有强征粮食。
再差的地方,搜刮百姓搜刮的什么都不剩了,也不至于刮的把百姓粮食全都拿走,没有君主和地方官会做这种竭泽而渔的事。
所以燕王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粮食,他收了粮食又都是为了干什么?
他和人群里的其他人一样,又干又瘦,浑身脏兮兮的。
小白摸了摸他被粗布扎起来的头发:“慢点,你说的什么我都会听的。”
那个一直和小白对峙的青年深吸口气,把少年拉至自己身后:“我来吧。”
他的声音还是那么干哑,讲述的事情却脉络清晰。
他叫旦,是蓟州城外一户农家的孩子,和父母村里人都生活在边境,大家每日的工作就是耕织。
每一年,都会有胥吏来他们村子,村长会带着大家称量谷子,上交粮食和麻布。
从前几年开始,每年秋收以后,那些人来收的粮食就比从前多上不少,连着两年,都是拿走他们一半以上的粮食,就留了些勉强他们饿不死的粮食。
今年秋收完,还是一样就留了些果腹的粮食,但是能勉强活着,大家也就忍了。
谁曾想秋粮收了,原本今年的徭役都服完了,却又有人召集了百姓走,旦的父亲今年已经去过了,被带走的,是他的叔叔。
只是被带走的服徭役的人一直没有回来,约莫七八天前,差役又来了。
这次他们把村里的百姓全都喊在一起,让他们把家里粮食都拿出来,只剩下一点都是全家勉强活着的粮食了,大家自然不肯。
有官兵在边上拿刀,不拿粮食的人直接就被一刀捅死了,这种恐吓之下,他们被迫拿出了粮食。
然后官兵就带着他们要往长城方向走。不止他们村庄,蓟州附近乡野的人全被带到了这里。
他们还没走到长城,远远就看见长城出现了个口子,还碰上了那些去服徭役,没有力气回来的人。
乡人走不动了,身上都是伤,,只能靠手在地上爬,见了他们,嘶吼着让他们赶紧跑。
原来这次的服徭役,就是凿开长城,放胡人进来,他们这些人干完了活就被直接杀掉,这个乡人昏死过去,死里逃生就要往家爬。
他听到了那些官兵说的话,被拿走的粮食,都是要给胡人的,不止粮食,连他们这些蓟州人,也要被燕王送给胡人。
住在边境的百姓,再清楚不过胡人都是什么了,是比狼还凶狠,蛮横危险至极,日常就是劫掠他们,杀光他们父母兄弟的仇人。
离开自己的家乡,被送给胡人,那就只有送死和生不如死两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