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一直忙到未时,她才从账房出来。本以为萧秋折今日会如往常般,午间抽空回府用膳,谁知他竟未归。
太妃派来的李嬷嬷今日一直在暗中观察她,时不时提醒她多用些水果,多饮些水,还要按时用膳,每顿饭,厨房还都备了滋补的粥品。李嬷嬷的差事便是如此,晚青妤也不好说她什么,只是实在没有胃口。
李嬷嬷发现她与萧秋折还在分房而睡,便回了太妃那里一趟,大抵是去太妃那里告状了。
今日天气很好,方于似乎精神不济,一直
打瞌睡,做账时也总是分神。玉儿问他怎么了,他哈欠连天地回道:“公子昨夜未眠,一直在研究曲州的桥。曲州那边有一条大河,又宽又长,生生将肥沃的田地与村庄隔断。村民们若想去田间劳作,需翻越一座大山,出行极为不便。可那河流沙多,桥难建造,公子为此费尽心思,一夜难眠。我们跟着打下手,一夜下来只睡了两三个时辰,而公子却似一刻也未合眼,天未亮便又出门了。”
若论熬夜,至今还未有人能熬得过萧秋折。方于有时不理解,这天底下怎会有如此精力旺盛之人?他难道不累吗?
晚青妤知晓萧秋折在造桥方面颇有建树,到现在还有许多百姓常去安平桥祭拜他的石像。他不仅多才多艺,更心怀大义,这样的男儿郎,确实挺少见的,也令人钦佩。
玉儿听方于这般说,满眼崇拜地赞叹道:“姑爷果然不凡,他一夜未眠,难道不困吗?今早又去了何处?”
这般连轴转,身子如何吃得消?太妃还盼着他与小姐早日延续香火呢!
方于搓了把脸,试图让自己清醒些,回道:“他去找陆临了,顾家三郎遇害,顾家人怀疑他,要公子帮忙。”
陆临,晚青妤是认得的,他娘亲是她外祖母的侄女,算起来他们还有些亲戚关系。儿时她在乔家大院住着,常常见到他,那时他是几个孩子里最调皮的一个,常爬外祖母家的枣树摘枣子吃,有一回还从树上摔下来,跌断了腿。
陆临是个爱交朋友的,京城中的男儿郎大多认得他。从前他与晚青妤的大哥关系甚好,常一同骑马练剑。每回见她,他总是笑嘻嘻地唤她“小三妹”,还常打趣说她白得跟个天鹅似的。
当初她与萧秋折成婚时,陆临过来贺喜,抱着一对鸳鸯,塞到他们手中,一本正经地祝他们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如今顾家三郎突然遇害,他被牵扯其中,萧秋折自是要帮他的。
“陆临那事好解决吗?”晚青妤问方于。
方于耸耸肩,回道:“人又不是陆临杀的,自然好解决。只是这事挺膈应人,公子为此跑了一趟又一趟,还被顾老爷子指桑骂槐,冷嘲热讽。况且,公子平时本来就忙。”
玉儿不解,问道:“你家公子既不缺钱,又不缺地位,何苦还要这般拼命?像他这般年纪的,早已妻妾美满,膝下承欢了。”
这话倒是不假。
方于一时语塞,他们只一味地跟着公子埋头苦干,却从未想过为何如此卖命。他摇摇头,道:“不清楚,许是心系天下苍生吧。”
晚青妤又问:“方于,我听说你家公子曾遇一劫难,你可知是什么劫难?”
说起此事,方于那双黑溜溜的眼珠子转了转,伸手搓了搓后颈,咿咿呀呀半晌,却始终未能吐露半字。这事着实不好说,公子早有交代,任何人不得提及。
晚青妤见他面色纠结,眉头都拧成了麻花,心知此事不便多问,却也隐隐察觉,定然非同小可。
她思来想去,却始终想不出,究竟是何事何人,竟能让萧秋折遭遇那般劫难。
那年他十七岁,正是他们初识之年。如今回想起来,自城门相见后,好像有一年多未曾听闻他的消息,当时她还以为是父亲有意隐瞒,却不想那一年,他竟遭遇了如此大事。
玉儿瞪着一双明眸,眨了眨眼,好奇地问道:“是你家公子不让说的吗?方于,你就透露一点点,一点点就好。”
方于最是受不得玉儿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心中扑通扑通直跳,动了动唇,终究低声道:“晚间睡觉的时候,少夫人看看公子的背,便知道了。”
背?
玉儿忙转头看向晚青妤,晚青妤却是一愣,他们又不曾同寝,如何能瞧见他的背?
她忙岔开话题,道:“我今日新立了家规,傍晚府上众人回府时,让管家到各院通知一声。届时府中难免有些纷乱,或许还会有人不满。方于,你先去歇息片刻,待会儿打起精神来,帮我一同应付。”
萧秋折今日想必事务繁忙,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府,府上许久未曾改动家规,晚青妤一回来便大刀阔斧,府中怕是会炸开了锅。
方于搓了搓手,倒是有些兴奋,应声道:“好,我这就去歇息,有事唤我便是。”
——
临近酉时,皇上突然召集部分官员进宫议事。萧秋折从陆临家中出来后,便一直在岳堂处理事务,忙得连午饭也只是匆匆扒了几口。
到了皇宫,他刚下马车,便听到几位大臣在议论赵老爷子猝死之事。显然,众人都认为这是一场谋杀。即便医师鉴定为猝死,但种种可疑迹象,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
萧秋折并不惧事,只是此事牵连到皇后,令他心烦意乱,更不愿听到任何关于皇后的言辞。
他正心事重重地往宫殿里走,身后突然有人叫他:“萧大人。”
萧秋折闻声顿住脚步,微微蹙了下眉头,缓缓转过身来,只见一袭绛色官服的付钰书正站在不远处。
春风正盛,霞光满天。
“萧大人,好久不见。”
第20章
萧秋折十七岁那年发生了……
付钰书,正值桃李年华,较之于萧秋折,小了四载春秋。其身形虽未及萧秋折那般伟岸挺拔,却也是风度翩翩,宛如芝兰生于幽谷,矜贵气质更是旁人所不能及。
两载光阴匆匆流逝,付钰书自外归来,更添了几分成熟稳重,然其骨子里那份书卷之气,却依旧未减分毫。
京城之地,不过弹丸之域,达官显贵之家,公子小姐,大多彼此相熟。付家,更是书香门第,不仅在京城广设书肆,还开办众多私塾,京城中诸多公子小姐,皆曾受业于付家私塾,萧秋折就是其中一个。
萧秋折自幼聪慧好学,八岁之时,便入了付家最好的一间私塾,彼时,付钰书尚是稚子之年,两人常在同一院中读书习字。
萧秋折才学出众,一直都是私塾中的佼佼者,他备受众人敬仰,就连小小的付钰书,亦是时常跟在他身后,甜甜地唤着“秋折哥哥”,渴望能从他那里学得几首诗,几个字。
那时的萧秋折,性情温和,总是耐心地揉揉付钰书的小脑袋,教他识字读书。
自那之后,两人多有往来,直至青春年少之时,萧秋折仍时常前往付家书肆购书,遇见付钰书时,还会热情打招呼。
那时,他还曾见过晚青妤,那样小小的一个人,时常趴在书肆窗台前,认真地练字。
然而,自十七岁之后,萧秋折便鲜少与京中少爷小姐们来往,与付钰书亦是少有相见。
两年前,他与晚青妤即将成婚之际,付钰书最后一次找上门来。
付钰书手持长剑,双目赤红,哭诉着他抢走了他的心上之人,还扬言要杀了他。
原本,付钰书与晚青妤自幼相识,两小无猜,情深意重,但萧秋折的出现,彻底破坏了他们那份青涩而美好的感情。
付钰书哭得声音都在颤抖:“萧秋折,我曾视你为友,你却转身就夺我所爱。我与青妤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你为何非要强势插足将她抢走?你明知晚家有难,青妤不会拒绝于你,还在此刻前来求亲,你实在卑鄙无耻。就算没有你,我付家一样能助晚家,我一样能护得了她。可你,不爱她还要强娶她,你可知这样会害了她一辈子。”
那日,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萧秋折立于亲王府门前的台阶之上,居高临下地,冷冷地望着付钰书,许久都未发出一言。
付钰书怒不可遏,挥剑便刺,而萧秋折依旧笔挺地站着,一动不动,任凭付钰书硬生生地在他的左胸口上重重刺了一剑。
那一剑,几乎要了萧秋折半条性命,鲜血奔流而出,染红了衣襟,滴落在雪地里,宛如朵朵红色花儿。
剑尖只差毫厘,便能穿透他的心脏。
付钰书惊愕地看着他,怎么也未想到他竟然没有躲避,那一剑,他几乎用尽了全身力气,且带着满腔的愤怒与不甘。
许是天气寒冷的缘故,萧秋折竟丝毫未觉疼痛,他只是轻轻拂了拂衣袖,缓缓地吐出几个字:“付钰书,还清了。”
这一剑,是他该受的。
他没有死。
自此以后,付钰书便离开了京城,再也没有出现
过他面前,直至两年后的今日,二人才再度相见。
太妃派来的李嬷嬷今日一直在暗中观察她,时不时提醒她多用些水果,多饮些水,还要按时用膳,每顿饭,厨房还都备了滋补的粥品。李嬷嬷的差事便是如此,晚青妤也不好说她什么,只是实在没有胃口。
李嬷嬷发现她与萧秋折还在分房而睡,便回了太妃那里一趟,大抵是去太妃那里告状了。
今日天气很好,方于似乎精神不济,一直
打瞌睡,做账时也总是分神。玉儿问他怎么了,他哈欠连天地回道:“公子昨夜未眠,一直在研究曲州的桥。曲州那边有一条大河,又宽又长,生生将肥沃的田地与村庄隔断。村民们若想去田间劳作,需翻越一座大山,出行极为不便。可那河流沙多,桥难建造,公子为此费尽心思,一夜难眠。我们跟着打下手,一夜下来只睡了两三个时辰,而公子却似一刻也未合眼,天未亮便又出门了。”
若论熬夜,至今还未有人能熬得过萧秋折。方于有时不理解,这天底下怎会有如此精力旺盛之人?他难道不累吗?
晚青妤知晓萧秋折在造桥方面颇有建树,到现在还有许多百姓常去安平桥祭拜他的石像。他不仅多才多艺,更心怀大义,这样的男儿郎,确实挺少见的,也令人钦佩。
玉儿听方于这般说,满眼崇拜地赞叹道:“姑爷果然不凡,他一夜未眠,难道不困吗?今早又去了何处?”
这般连轴转,身子如何吃得消?太妃还盼着他与小姐早日延续香火呢!
方于搓了把脸,试图让自己清醒些,回道:“他去找陆临了,顾家三郎遇害,顾家人怀疑他,要公子帮忙。”
陆临,晚青妤是认得的,他娘亲是她外祖母的侄女,算起来他们还有些亲戚关系。儿时她在乔家大院住着,常常见到他,那时他是几个孩子里最调皮的一个,常爬外祖母家的枣树摘枣子吃,有一回还从树上摔下来,跌断了腿。
陆临是个爱交朋友的,京城中的男儿郎大多认得他。从前他与晚青妤的大哥关系甚好,常一同骑马练剑。每回见她,他总是笑嘻嘻地唤她“小三妹”,还常打趣说她白得跟个天鹅似的。
当初她与萧秋折成婚时,陆临过来贺喜,抱着一对鸳鸯,塞到他们手中,一本正经地祝他们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如今顾家三郎突然遇害,他被牵扯其中,萧秋折自是要帮他的。
“陆临那事好解决吗?”晚青妤问方于。
方于耸耸肩,回道:“人又不是陆临杀的,自然好解决。只是这事挺膈应人,公子为此跑了一趟又一趟,还被顾老爷子指桑骂槐,冷嘲热讽。况且,公子平时本来就忙。”
玉儿不解,问道:“你家公子既不缺钱,又不缺地位,何苦还要这般拼命?像他这般年纪的,早已妻妾美满,膝下承欢了。”
这话倒是不假。
方于一时语塞,他们只一味地跟着公子埋头苦干,却从未想过为何如此卖命。他摇摇头,道:“不清楚,许是心系天下苍生吧。”
晚青妤又问:“方于,我听说你家公子曾遇一劫难,你可知是什么劫难?”
说起此事,方于那双黑溜溜的眼珠子转了转,伸手搓了搓后颈,咿咿呀呀半晌,却始终未能吐露半字。这事着实不好说,公子早有交代,任何人不得提及。
晚青妤见他面色纠结,眉头都拧成了麻花,心知此事不便多问,却也隐隐察觉,定然非同小可。
她思来想去,却始终想不出,究竟是何事何人,竟能让萧秋折遭遇那般劫难。
那年他十七岁,正是他们初识之年。如今回想起来,自城门相见后,好像有一年多未曾听闻他的消息,当时她还以为是父亲有意隐瞒,却不想那一年,他竟遭遇了如此大事。
玉儿瞪着一双明眸,眨了眨眼,好奇地问道:“是你家公子不让说的吗?方于,你就透露一点点,一点点就好。”
方于最是受不得玉儿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心中扑通扑通直跳,动了动唇,终究低声道:“晚间睡觉的时候,少夫人看看公子的背,便知道了。”
背?
玉儿忙转头看向晚青妤,晚青妤却是一愣,他们又不曾同寝,如何能瞧见他的背?
她忙岔开话题,道:“我今日新立了家规,傍晚府上众人回府时,让管家到各院通知一声。届时府中难免有些纷乱,或许还会有人不满。方于,你先去歇息片刻,待会儿打起精神来,帮我一同应付。”
萧秋折今日想必事务繁忙,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府,府上许久未曾改动家规,晚青妤一回来便大刀阔斧,府中怕是会炸开了锅。
方于搓了搓手,倒是有些兴奋,应声道:“好,我这就去歇息,有事唤我便是。”
——
临近酉时,皇上突然召集部分官员进宫议事。萧秋折从陆临家中出来后,便一直在岳堂处理事务,忙得连午饭也只是匆匆扒了几口。
到了皇宫,他刚下马车,便听到几位大臣在议论赵老爷子猝死之事。显然,众人都认为这是一场谋杀。即便医师鉴定为猝死,但种种可疑迹象,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
萧秋折并不惧事,只是此事牵连到皇后,令他心烦意乱,更不愿听到任何关于皇后的言辞。
他正心事重重地往宫殿里走,身后突然有人叫他:“萧大人。”
萧秋折闻声顿住脚步,微微蹙了下眉头,缓缓转过身来,只见一袭绛色官服的付钰书正站在不远处。
春风正盛,霞光满天。
“萧大人,好久不见。”
第20章
萧秋折十七岁那年发生了……
付钰书,正值桃李年华,较之于萧秋折,小了四载春秋。其身形虽未及萧秋折那般伟岸挺拔,却也是风度翩翩,宛如芝兰生于幽谷,矜贵气质更是旁人所不能及。
两载光阴匆匆流逝,付钰书自外归来,更添了几分成熟稳重,然其骨子里那份书卷之气,却依旧未减分毫。
京城之地,不过弹丸之域,达官显贵之家,公子小姐,大多彼此相熟。付家,更是书香门第,不仅在京城广设书肆,还开办众多私塾,京城中诸多公子小姐,皆曾受业于付家私塾,萧秋折就是其中一个。
萧秋折自幼聪慧好学,八岁之时,便入了付家最好的一间私塾,彼时,付钰书尚是稚子之年,两人常在同一院中读书习字。
萧秋折才学出众,一直都是私塾中的佼佼者,他备受众人敬仰,就连小小的付钰书,亦是时常跟在他身后,甜甜地唤着“秋折哥哥”,渴望能从他那里学得几首诗,几个字。
那时的萧秋折,性情温和,总是耐心地揉揉付钰书的小脑袋,教他识字读书。
自那之后,两人多有往来,直至青春年少之时,萧秋折仍时常前往付家书肆购书,遇见付钰书时,还会热情打招呼。
那时,他还曾见过晚青妤,那样小小的一个人,时常趴在书肆窗台前,认真地练字。
然而,自十七岁之后,萧秋折便鲜少与京中少爷小姐们来往,与付钰书亦是少有相见。
两年前,他与晚青妤即将成婚之际,付钰书最后一次找上门来。
付钰书手持长剑,双目赤红,哭诉着他抢走了他的心上之人,还扬言要杀了他。
原本,付钰书与晚青妤自幼相识,两小无猜,情深意重,但萧秋折的出现,彻底破坏了他们那份青涩而美好的感情。
付钰书哭得声音都在颤抖:“萧秋折,我曾视你为友,你却转身就夺我所爱。我与青妤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你为何非要强势插足将她抢走?你明知晚家有难,青妤不会拒绝于你,还在此刻前来求亲,你实在卑鄙无耻。就算没有你,我付家一样能助晚家,我一样能护得了她。可你,不爱她还要强娶她,你可知这样会害了她一辈子。”
那日,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萧秋折立于亲王府门前的台阶之上,居高临下地,冷冷地望着付钰书,许久都未发出一言。
付钰书怒不可遏,挥剑便刺,而萧秋折依旧笔挺地站着,一动不动,任凭付钰书硬生生地在他的左胸口上重重刺了一剑。
那一剑,几乎要了萧秋折半条性命,鲜血奔流而出,染红了衣襟,滴落在雪地里,宛如朵朵红色花儿。
剑尖只差毫厘,便能穿透他的心脏。
付钰书惊愕地看着他,怎么也未想到他竟然没有躲避,那一剑,他几乎用尽了全身力气,且带着满腔的愤怒与不甘。
许是天气寒冷的缘故,萧秋折竟丝毫未觉疼痛,他只是轻轻拂了拂衣袖,缓缓地吐出几个字:“付钰书,还清了。”
这一剑,是他该受的。
他没有死。
自此以后,付钰书便离开了京城,再也没有出现
过他面前,直至两年后的今日,二人才再度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