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相公是锦鲤 第62节
  第94章 送饭
  而后才美滋滋地闭上了眼睛。
  还是要被娘子抱着,心里才踏实啊。
  宋景韫当天晚上没有再发热。
  早上起来时,却仍然感觉有些头疼,四肢有些发酸发痛,喉咙也有些疼,说话时,有着浓重的鼻音。
  按着杨大夫给拿的药,江米夏一日三顿地给宋景韫煎药。
  而宋景韫也是一日三顿的按时服用。
  且每一次喝药时,都有一副意犹未尽的感觉。
  而江米夏每每看到宋景韫小口小口品着那颜色几乎是黑棕,且气味呛鼻的中药时,都难以置信地看着小赘婿。
  当真是,品味独特!
  药喝了三日,宋景韫的病情好了个差不多。
  再次变得活蹦乱跳,精神奕奕不说,这饭量也恢复了七七八八。
  甚至开始可怜巴巴地跟江米夏商量,什么时候能再去趟县城,或者再进趟山里。
  去县城是惦记着买好吃的,去山里头则是惦记着猎野味。
  江米夏见状,也算是彻底放了心。
  竹编作坊这里的学徒在宋景韫和江有成的教导下,基本上都可以独立完成分到手里的活,且品质也能得到保证。
  学徒们能够独当一面,江有成和宋景韫这里轻松了许多。
  江有成只需打理作坊内外的一些杂事,按订单分配给学徒们任务,每日统计每个人完成的数量和东西的品质,也开始有规划地继续陆续储备一定数量的学徒。
  宋景韫这里则是时不时指导一下每个人做活时的技巧,帮着江米夏这里,有新产品时,给大家打一个样子出来,让底下人照着编。
  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整个竹编作坊才算是略微步入了正轨。
  每个人各司其职,每日按着既定的流程来做事,比着先前鼻子眉毛一把抓的时候,所有人都轻松了许多。
  瓷窑那边,江米夏跟朱永武商量了茶叶罐的事情。
  茶园那做罐装成品茶叶的事情暂时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在江米夏看来希望颇大,且一但确定下来后,茶叶罐便会立刻需要。
  瓷窑这边,得有所准备才行,至少要做到那边有需要,这边就能立刻上手做。
  为此,江米夏和朱永武商量的重点放在两件事情上。
  一是有关罐身上头绘制的图案和色彩。
  这件事江米夏负责来解决,由她来绘制彩色图案出来,到时候再在胚体上按着这几种固定的图案来绘制上色即可。
  二是瓷窑现在有赵记那边的生意,未来赵记那边的生意会越做越大,且再加上茶园这边未来对茶叶罐的需求,瓷窑这边人手不够的情况。
  朱永武需要抓紧时间招收一定数量的学徒和长工,为瓷窑以后做准备。
  且若是有必要的话,这样的窑炉,还得再建上一两个。
  这件事情属于朱永武的专业范围之内,江米夏觉得交给他来做比较合适。
  而朱永武对此也是兴致勃勃,预备着待会儿去寻江正信说在村中招收学徒和长工的事情。
  这种学手艺的事儿,要紧着本村的人来。
  这一来呢,也是维持自身跟江家村之间的紧密关系,二来,这瓷窑在村子里头,村子里的人也比外人更爱惜一些。
  总之,这是一种自身依靠村子发展,同时回馈村子,村子确保个人发展,同时又通过此受益,一种互利互惠的事儿。
  若是村子里头实在挑选不出来的,再考虑外面的人。
  朱永武盘算着这件事,也思索着待会儿去寻江正信时,该如何来说。
  隔壁家院子里头忽的响起了朱广泰脆生生地声音,“杏姑姑来了,今儿个又做的什么好吃的?”
  “我可是闻到肉味儿了呢,是不是炖了肉?”
  自江春雨在瓷窑这里跟着朱永武学制瓷开始,江小杏便时常来这里送晌午饭。
  一来是因为江春雨在这里勤奋的很,时常忘记回家吃饭。
  二来江春雨既然会忘,那就说明朱永武肯定是忙的忘记时辰,他一个大老爷们还好,这朱广泰年岁这么小,饥一顿饱一顿,不按时按点吃饭实在不行。
  三来,江春雨跟朱永武学手艺,朱永武这里也没有收什么拜师礼,孝敬钱啥的。
  总之就是,江有福和杨氏商量了一下,自己家人多,也顾得过来,便干脆做饭的时候多做上一些,让江小杏带了来,送到瓷窑这边。
  而朱永武这边,刚开始一次两次的,当做是乡亲的客气和热络,但发现江有福家俨然要把他们家的饭食都干脆管起来的样子,再想想自己这厨艺确实有限,且大老爷们做饭也的确粗糙一些,便也就跟江有福商量了一番,每个月付一笔钱,算作是饭钱。
  于是,江小杏也就当成了正经活计来,一日三餐地往这里送饭。
  见朱广泰在那使劲儿地嗅香气,江小杏抿嘴直笑,“你这鼻子可真灵,晌午给你们炖的红烧肉,块大肉烂,好吃的很呢。”
  一边说话,一边把食盒里的东西往外拿。
  满登登一大碗的红烧肉,旁边是拿红烧肉的肉汤炖出来的土豆和干豆角,外加一碟子炒青菜,主食是大白米饭。
  “好香啊。”朱广泰咽了咽口水。
  此时日头正当空,正是饭点,朱广泰正值半大孩子,容易饿的时候,这会儿看到这么多好吃的,肚子里头的馋虫被勾了出来,肚子也开始唱起了空城计。
  “一看就是姐姐你的手艺。”江春雨凑了过来,也嗅了嗅气味,“红烧肉,咱家就属姐姐你做的最好吃了。”
  “好吃你们俩就多吃一些。”江小杏给他们摆了筷子,又四处看了看,“哎,永武哥呢,没在瓷窑?”
  “师父在里面,刚刚六姐姐来跟师父商量了市,六姐姐也是刚走,估摸着师父这会儿正在忙,我这就去喊他吃饭去。”江春雨顾不得去看那香喷喷的红烧肉,只进瓷窑那边寻人。
  “成,那你们慢慢吃,等我来送晚饭时,再来收碗盘。”江小杏收拾食盒,一边交代朱广泰,“记得跟你爹说一声,浆洗的衣裳和被面,下午我给晾到院子里头。”
  “嗯,我回头跟爹说。”朱广泰往外送了送江小杏。
  第95章 知恩图报
  等江小杏走远了后,才回了院子里头,跟朱永武和江春雨一起吃饭。
  香喷喷的红烧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滋味甚好。
  三个人大快朵颐,吃的十分满足。
  下午,朱永武去寻了江正信。
  第二天,瓷窑要招学徒和长工的事儿,传遍了江家村的每一个角落。
  瓷窑自开始创建以来,这生意如何,村子里头的人皆是有目共睹,未来发展怎样,大家心里也都是有底儿的。
  能学着制瓷,烧瓷,那跟先前能跟着竹编作坊那学手艺,是一样能够保证生计的好事情。
  许多人跃跃欲试,瓷窑那,可以说是排起了长队。
  一边排队一边更是在那说着闲话,讨论着是要去做长工还是要去做学徒。
  江正信在那镇场子,一边也跟村民们聊聊天,拉拉家常。
  正说着话,江正信瞧见江大头往这边走。
  “大头来了啊?”江正信笑着问了一句。
  江大头家里头日子过得难,江正信是知道的,他想出来谋生计,江正信也理解。
  但江大头家的状况,的确是不适合给人长期做学徒或者长工的。
  村中对江大头家也有资助。
  江正信希望整个江家村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困难的人家村中可以帮。
  但江正信也希望,江家村的风气得正,得知道感恩,知道念及别人的好,不能把旁人的帮扶当做理所当然,更不能得寸进尺。
  所以江正信这会儿是有些害怕的。
  害怕听到江大头不有些拎不清地,想着来瓷窑谋生计。
  “叔,我找你有点事。”江大头憨厚地笑了笑,“咱去旁边说两句话?”
  “成。”江正信跟着江大头到了一旁的一棵大皂角树底下,“是有啥事?”
  “确实有事。”江大头有些难为情地开了口,“这不眼瞧着收麦子了,我家里头还有不少的余粮,就想着拿几袋子,捐祠堂里头,到时候里正叔看着用,或者看谁家紧给了谁家,或者换了钱搁祠堂里头存着,都行。”
  江大头家要往祠堂里头捐余粮?
  江正信先是一愣,接着语重心长,“好孩子,你这心意我明白,可你家这日子过得也紧巴巴的,这做善事,得把自己日子过好了才行,要是自己的日子都没拾掇明白,光惦记着去帮别人,那不叫做善事做好事,那叫堆自己家不负责。”
  “知道叔惦记我家的事儿呢,不过叔放心,我家最近日子好过了呢。”
  江大头提及这事儿,有些兴奋,“就上个月的事儿,我去县城给我家娘子买药,顺便把人带去,再让大夫好好瞧一瞧,大夫瞧了后说这人好多了,往后仔细养着,只要没啥大事儿,再喝两幅汤药,这人往后能变得跟常人差不多。”
  “这不这段时日家里头的事儿都是我家娘子在做,我都不用再操多少心了呢,这几日也能帮着去地里头干些零散的活,菜地也不用我管了的。我得了空还能去山上砍些柴回来晒,晒干的还能往镇上卖些钱回来贴补。”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家娘子这病好的差不多,我娘心里高兴,这几日都说身上松快,人看着也有精神了,饭吃的比从前多不说,连汤药都不必喝那么多了。”
  “杨大夫来给瞧过,说我娘这病也是因为忧思的缘故越来越重,现在我娘子病好上一些,我娘这边心里头高兴,自然也会好上一些,还说若是养得好的话,估摸着往后也能下床走动,虽说做不了重活,但自己还是能顾得住自己的……”
  江正信听得连连点头,“这可真是好事儿。”
  他在村子里头,也的确听说江大头媳妇儿的病好上一些的事儿,不过没想到竟然好了这么多。
  这往后夫妻都能做活,也不必喝那些费钱的汤药,这日子的确是过得更好。
  也难怪江大头说家里头有余粮要捐出来,想来也是觉得自己受了村子里头的恩惠,在自己日子过得好一些的时候,就回报一下村子里头。
  江家村的后生啊……
  江正信想了想,道,“这样吧,你这粮食,按你想的,捐上三成就好,既能表达你的心思,也给家里头再留上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说句不中听的,江大头家的日子这也只能说是刚刚见了起色,世事难料,不能让家里头的底子太薄,扛不起风雨。
  江大头也想了一会儿后点了头,“成,那听里正叔的,我这就回家扛粮食去。”
  “我跟你一块去。”江正信抬了脚。
  也得让村子里头的人都知道,江家村里头的后生们,都是知恩图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