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相公是锦鲤 第72节
等走到一处山泉时,江米夏提议歇上一歇,顺便舀点山泉水来洗把脸,凉快凉快。
宋景韫顺手捡了几个石头。
因为山泉水的冲刷,这几块石头外表已是十分光滑,且摸着潮润润的,宋景韫捡了几个拳头大小的石头,扔到竹篓里头。
“夏姐夫,这些石头才好看。”孙二狗也捡了几个。
是光滑圆润的鹅卵石,且因为长年浸泡和被冲刷的缘故,鹅卵石似被抛光了一般,泛着亮晶晶的光芒。
“这石头回头放鱼缸里头,花盆里头,都好看。”孙二狗道,“我先前还见镇上有铺子收好看的鹅卵石呢,说是庄子上头的花匠有时候会要这些东西的。”
宋景韫挠了挠头,“可我瞧着,我捡的这几个更好看。”
孙二狗,“……”
宋景韫捡的那几个,坑坑洼洼的,颜色也十分暗淡,说不出来的灰棕色,外表还附了一层的青苔,这样的石头已经不能用一般来形容了,是有些难看才对。
不过宋景韫说好看,那就随他好了。
更何况,夏姐姐都没说什么……
孙二狗没说啥,只把自己觉得好看的那几颗鹅卵石都收起来,准备回去了给江米夏装饰花盆用。
歇息了片刻,三个人继续往里走。
这是一片群山围绕的山谷,地势平坦,草木葱郁,遮天蔽日地,鸟雀的鸣叫声多且杂乱,隐隐约约,能看到草丛晃动,有一些野兔子嗖一下穿过去的身影,还有一些野鸡走过时,艳丽尾巴留下的模糊背影。
熏兔子,干锅鸡……
宋景韫咽了一下口水,“娘子,咱今天真的不打猎吗?”
“想打怕是也不成。”江米夏耸了耸肩摊开手,“没带家伙。”
的确,他们这会儿手中拿的都是铲子,小铁锹什么的,是为挖花草来的,连把砍刀都没有带。
可惜了……
宋景韫叹了口气,趁着休息吃肉饼子的间隙,把手中的铁锹一下一下在脚边的土地挖着。
“在挖什么?”江米夏吃着手中的饼子,凑过来看。
“挖个陷阱。”宋景韫三两下把手中的饼子吃了个干干净净,再用力把脚下挖好的小坑刨的再大一些。
等这个坑差不多有个半人深的时候,才停了下来。
“好了。”宋景韫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兴致勃勃,“咱赶紧走吧,不然那些野物不敢来呢。”
江米夏,“……”
眼前这个光秃秃的大坑,上头一没有遮盖物,坑底二没有竹叉什么的,别说野物眼不瞎不会掉下去,就算掉下去的话,这个高度,大部分都是可以出来的。
小赘婿这个陷阱,注定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
不过今天也不是来打猎的,没收获也就没收获吧,问题不大。
江米夏一边走一边这般想,直到被一阵声响打断了思绪。
是哼哼唧唧,嗷嗷嗷嗷等类混杂的声音,声音极大,且听着动静,好像离得也不远……
“肯定是我的陷阱抓到野物了!”宋景韫兴高采烈地就往回走。
江米夏急忙跟上,怕万一真的有野物出没,再伤到小赘婿。
孙二狗也急忙跟上,握紧了手中的大铲子。
三个人回到刚刚宋景韫挖陷阱的地方,果然瞧见刚刚的坑里此时捕到了东西。
一只大野猪。
论理来说,直径那样小的坑,是不足以让一只大野猪掉进去的,顶多掉进去两条腿,随随便便就可以挣扎着出来的。
第110章 野猪也想知道
但现在的情况是,野猪的四条腿都在坑里。
那个半人深,且坑壁陡峭,直上直下的坑,此时犹如是一个木桶,将野猪的四条腿给箍得紧紧的,任凭野猪在那哼哼唧唧,嗷嗷的叫,这四条腿都动弹不得。
野猪似乎也妄想利用猪鼻子去拱这个坑边,可野猪四条腿给箍住,整个后背是拱起来了,脖子又短,猪鼻子够不到坑边,即便能勉强够到一点点也只是蹭个边儿,起不到实质作用。
“我抓到大野猪了!”宋景韫兴奋地围着大野猪看了又看。
一旁的孙二狗也是稀罕的不得了。
这附近几个村,进山的人不少,猎到东西也多,但大都是小物件。
兔子,野鸡,偶尔能猎到只野羊,野鹿什么的,像野猪这种动物,不能说没人猎到过,但真的是少。
上一次听说猎到野猪的事儿,已经是半年前了。
那还是一只半大的野猪,远没有眼前的这只大。
“夏姐夫可真厉害。”孙二狗冲宋景韫竖起了大拇指,接着绕着此时挣扎的有些没力气的野猪转了一圈,连连咋舌,“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野猪,咋个掉进去的?”
谢谢,野猪也很想知道。
江米夏抱着胳膊,眉头紧皱。
真邪门啊。
这样一个可以说毫无任何杀伤力的陷阱,竟然猎到了一只野猪,而且还是以这么奇妙的方式。
江米夏都要怀疑,这野猪是不是故意的。
还是说,小赘婿的运气真的好到令人发指。
而且,待会儿他们三个带这么大一头野猪回去,也完全让她原本要打破家里运气好,小赘婿运气好的计划完全泡汤。
江米夏,“……”
在思考了好一阵子,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挣扎之后,江米夏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无所谓了,自己家现在也不过是寻常的平头老百姓,都已经足以证明这运气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嘛。
估摸着也只有江家村的人觉得她家运气好,真换了地儿的话,说不准连瞧都瞧不上呢。
更何况,这运气好到也不是个坏事。
至少旁人觉得他家气运好,不敢随意招惹欺负了。
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到底是有利有弊,不能光往坏的地方想,要多想一想好的方面嘛。
至于真遇到坏事的话再解决也不迟。
再者说,既然小赘婿运气这么好,是不是往后也不会有坏事来上门?
嗯,按照逻辑来说,会是这样的……
江米夏突破了心中的心结,这会儿也觉得浑身舒坦的很,开始盘算着这只野猪要怎么带回去。
以她的力气来说,背回去倒也没什么问题,关键是怎么背。
来的时候没有考虑过打猎的问题,所以他们现在手中也没什么趁手的工具,连麻绳都不够。
瞅了瞅四周那些肆意生长的藤蔓,江米夏让宋景韫和孙二狗拿着铁锹和铲子去割了一些回来,简单处理一下,拧成结实无比的绳子,再编成简单的网子,将野猪结结实实地套了进去。
至于这会儿还挣扎无比的野猪,江米夏也没客气,直接一拳来了一个爆头,让它晕了过去,接着将那野猪背到身上,往山外走。
一行三人就这么带着野猪回了江家村。
从进入江家村的村口开始,待踏进家门口时,几乎整个江家村的人都知道江米夏三人猎到了大野猪。
大野猪可不常见,尤其还是这么大的,更何况还是江米夏他们并不是专职打猎的三个人。
“乖乖,这可真不得了,大野猪呢。”
“这运气可真好啊,能猎到大野猪。”
“得得得,别啥事都扯到运气上头,有这运气也得看你有没有那个能耐接住这运气,老天爷送个野猪到你跟前,也得看你能不能弄得住。”
“那倒是,这要真是来头野猪,我这会儿弄不好不是猎野猪,是被野猪给猎了……”
听那些一路围观的人也不是盲目的追捧和迷信运气这事儿,江米夏这心里头越发安心,到家后只跟家里头人商量这野猪怎么处理。
野猪个头比家猪个头大,肉也更厚,虽然说可能腥膻味更重,但好歹膘肥肉厚,炖的时候多放些料的,吃起来也香。
一通商议后,决定请村子里头时常杀猪宰羊的江六顺请过来,把猪给杀了。
礼条猪肉炖上两大锅,让竹编作坊还有瓷窑那的伙计打打牙祭。
前膀肉连带着前蹄儿,给大房送去一个,给江正信家一个,后腿肉则是腌制起来,试着做一下火腿。
排骨和大骨头这几日留着慢慢炖汤吃肉。
猪下水送给了帮着杀猪的江六顺。
至于猪头,收拾干净后,抬到了祠堂那祭祖用。
大猪头,又是打猎时得来的,意头极好,刚好过两日便是初一,时间也合适。
一大个野猪,很快被安置的妥妥当当。
炖肉的香味,在江米夏家还有作坊的上空,飘荡了好几天。
瓷窑那烧出来了赵记那的需要的茶盏,还有茶园这里要的第一批茶叶罐子。
品质皆是上乘。
因为瓷窑这里出产的瓷器质地好,价格优,除了赵记这边,陆续有别的铺子上门来采购。
经过一定的考察,瓷窑这里,定下来了另外两家批发商。
分别是青石镇的韩记和三里河镇的曹记。
而瓷窑这里,经过朱永武的管理,学徒们开始逐渐上手,一些已经可以做一些基础的活计,有一些则是可以独立完成胚体。
每个人各司其职,人尽其责,瓷窑这边被朱永武打理的也是井井有条。
江米夏和朱永武商量过,平时烧制的瓷器,碗盘一类的,每一窑都会拿一些出来,以成本价的形式售卖给村中,再由村中以低价售卖给本村村民使用。
其中赚的那么一点差价,便算作村中的收入,捐进祠堂之中。
而对于江家村的村民来说,买到的是比外面更加低廉的瓷器碗盘自用,觉得也是颇为方便,对朱永武和朱广泰父子两个人,也是越发尊重、友善。
宋景韫顺手捡了几个石头。
因为山泉水的冲刷,这几块石头外表已是十分光滑,且摸着潮润润的,宋景韫捡了几个拳头大小的石头,扔到竹篓里头。
“夏姐夫,这些石头才好看。”孙二狗也捡了几个。
是光滑圆润的鹅卵石,且因为长年浸泡和被冲刷的缘故,鹅卵石似被抛光了一般,泛着亮晶晶的光芒。
“这石头回头放鱼缸里头,花盆里头,都好看。”孙二狗道,“我先前还见镇上有铺子收好看的鹅卵石呢,说是庄子上头的花匠有时候会要这些东西的。”
宋景韫挠了挠头,“可我瞧着,我捡的这几个更好看。”
孙二狗,“……”
宋景韫捡的那几个,坑坑洼洼的,颜色也十分暗淡,说不出来的灰棕色,外表还附了一层的青苔,这样的石头已经不能用一般来形容了,是有些难看才对。
不过宋景韫说好看,那就随他好了。
更何况,夏姐姐都没说什么……
孙二狗没说啥,只把自己觉得好看的那几颗鹅卵石都收起来,准备回去了给江米夏装饰花盆用。
歇息了片刻,三个人继续往里走。
这是一片群山围绕的山谷,地势平坦,草木葱郁,遮天蔽日地,鸟雀的鸣叫声多且杂乱,隐隐约约,能看到草丛晃动,有一些野兔子嗖一下穿过去的身影,还有一些野鸡走过时,艳丽尾巴留下的模糊背影。
熏兔子,干锅鸡……
宋景韫咽了一下口水,“娘子,咱今天真的不打猎吗?”
“想打怕是也不成。”江米夏耸了耸肩摊开手,“没带家伙。”
的确,他们这会儿手中拿的都是铲子,小铁锹什么的,是为挖花草来的,连把砍刀都没有带。
可惜了……
宋景韫叹了口气,趁着休息吃肉饼子的间隙,把手中的铁锹一下一下在脚边的土地挖着。
“在挖什么?”江米夏吃着手中的饼子,凑过来看。
“挖个陷阱。”宋景韫三两下把手中的饼子吃了个干干净净,再用力把脚下挖好的小坑刨的再大一些。
等这个坑差不多有个半人深的时候,才停了下来。
“好了。”宋景韫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兴致勃勃,“咱赶紧走吧,不然那些野物不敢来呢。”
江米夏,“……”
眼前这个光秃秃的大坑,上头一没有遮盖物,坑底二没有竹叉什么的,别说野物眼不瞎不会掉下去,就算掉下去的话,这个高度,大部分都是可以出来的。
小赘婿这个陷阱,注定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
不过今天也不是来打猎的,没收获也就没收获吧,问题不大。
江米夏一边走一边这般想,直到被一阵声响打断了思绪。
是哼哼唧唧,嗷嗷嗷嗷等类混杂的声音,声音极大,且听着动静,好像离得也不远……
“肯定是我的陷阱抓到野物了!”宋景韫兴高采烈地就往回走。
江米夏急忙跟上,怕万一真的有野物出没,再伤到小赘婿。
孙二狗也急忙跟上,握紧了手中的大铲子。
三个人回到刚刚宋景韫挖陷阱的地方,果然瞧见刚刚的坑里此时捕到了东西。
一只大野猪。
论理来说,直径那样小的坑,是不足以让一只大野猪掉进去的,顶多掉进去两条腿,随随便便就可以挣扎着出来的。
第110章 野猪也想知道
但现在的情况是,野猪的四条腿都在坑里。
那个半人深,且坑壁陡峭,直上直下的坑,此时犹如是一个木桶,将野猪的四条腿给箍得紧紧的,任凭野猪在那哼哼唧唧,嗷嗷的叫,这四条腿都动弹不得。
野猪似乎也妄想利用猪鼻子去拱这个坑边,可野猪四条腿给箍住,整个后背是拱起来了,脖子又短,猪鼻子够不到坑边,即便能勉强够到一点点也只是蹭个边儿,起不到实质作用。
“我抓到大野猪了!”宋景韫兴奋地围着大野猪看了又看。
一旁的孙二狗也是稀罕的不得了。
这附近几个村,进山的人不少,猎到东西也多,但大都是小物件。
兔子,野鸡,偶尔能猎到只野羊,野鹿什么的,像野猪这种动物,不能说没人猎到过,但真的是少。
上一次听说猎到野猪的事儿,已经是半年前了。
那还是一只半大的野猪,远没有眼前的这只大。
“夏姐夫可真厉害。”孙二狗冲宋景韫竖起了大拇指,接着绕着此时挣扎的有些没力气的野猪转了一圈,连连咋舌,“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野猪,咋个掉进去的?”
谢谢,野猪也很想知道。
江米夏抱着胳膊,眉头紧皱。
真邪门啊。
这样一个可以说毫无任何杀伤力的陷阱,竟然猎到了一只野猪,而且还是以这么奇妙的方式。
江米夏都要怀疑,这野猪是不是故意的。
还是说,小赘婿的运气真的好到令人发指。
而且,待会儿他们三个带这么大一头野猪回去,也完全让她原本要打破家里运气好,小赘婿运气好的计划完全泡汤。
江米夏,“……”
在思考了好一阵子,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挣扎之后,江米夏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无所谓了,自己家现在也不过是寻常的平头老百姓,都已经足以证明这运气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嘛。
估摸着也只有江家村的人觉得她家运气好,真换了地儿的话,说不准连瞧都瞧不上呢。
更何况,这运气好到也不是个坏事。
至少旁人觉得他家气运好,不敢随意招惹欺负了。
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到底是有利有弊,不能光往坏的地方想,要多想一想好的方面嘛。
至于真遇到坏事的话再解决也不迟。
再者说,既然小赘婿运气这么好,是不是往后也不会有坏事来上门?
嗯,按照逻辑来说,会是这样的……
江米夏突破了心中的心结,这会儿也觉得浑身舒坦的很,开始盘算着这只野猪要怎么带回去。
以她的力气来说,背回去倒也没什么问题,关键是怎么背。
来的时候没有考虑过打猎的问题,所以他们现在手中也没什么趁手的工具,连麻绳都不够。
瞅了瞅四周那些肆意生长的藤蔓,江米夏让宋景韫和孙二狗拿着铁锹和铲子去割了一些回来,简单处理一下,拧成结实无比的绳子,再编成简单的网子,将野猪结结实实地套了进去。
至于这会儿还挣扎无比的野猪,江米夏也没客气,直接一拳来了一个爆头,让它晕了过去,接着将那野猪背到身上,往山外走。
一行三人就这么带着野猪回了江家村。
从进入江家村的村口开始,待踏进家门口时,几乎整个江家村的人都知道江米夏三人猎到了大野猪。
大野猪可不常见,尤其还是这么大的,更何况还是江米夏他们并不是专职打猎的三个人。
“乖乖,这可真不得了,大野猪呢。”
“这运气可真好啊,能猎到大野猪。”
“得得得,别啥事都扯到运气上头,有这运气也得看你有没有那个能耐接住这运气,老天爷送个野猪到你跟前,也得看你能不能弄得住。”
“那倒是,这要真是来头野猪,我这会儿弄不好不是猎野猪,是被野猪给猎了……”
听那些一路围观的人也不是盲目的追捧和迷信运气这事儿,江米夏这心里头越发安心,到家后只跟家里头人商量这野猪怎么处理。
野猪个头比家猪个头大,肉也更厚,虽然说可能腥膻味更重,但好歹膘肥肉厚,炖的时候多放些料的,吃起来也香。
一通商议后,决定请村子里头时常杀猪宰羊的江六顺请过来,把猪给杀了。
礼条猪肉炖上两大锅,让竹编作坊还有瓷窑那的伙计打打牙祭。
前膀肉连带着前蹄儿,给大房送去一个,给江正信家一个,后腿肉则是腌制起来,试着做一下火腿。
排骨和大骨头这几日留着慢慢炖汤吃肉。
猪下水送给了帮着杀猪的江六顺。
至于猪头,收拾干净后,抬到了祠堂那祭祖用。
大猪头,又是打猎时得来的,意头极好,刚好过两日便是初一,时间也合适。
一大个野猪,很快被安置的妥妥当当。
炖肉的香味,在江米夏家还有作坊的上空,飘荡了好几天。
瓷窑那烧出来了赵记那的需要的茶盏,还有茶园这里要的第一批茶叶罐子。
品质皆是上乘。
因为瓷窑这里出产的瓷器质地好,价格优,除了赵记这边,陆续有别的铺子上门来采购。
经过一定的考察,瓷窑这里,定下来了另外两家批发商。
分别是青石镇的韩记和三里河镇的曹记。
而瓷窑这里,经过朱永武的管理,学徒们开始逐渐上手,一些已经可以做一些基础的活计,有一些则是可以独立完成胚体。
每个人各司其职,人尽其责,瓷窑这边被朱永武打理的也是井井有条。
江米夏和朱永武商量过,平时烧制的瓷器,碗盘一类的,每一窑都会拿一些出来,以成本价的形式售卖给村中,再由村中以低价售卖给本村村民使用。
其中赚的那么一点差价,便算作村中的收入,捐进祠堂之中。
而对于江家村的村民来说,买到的是比外面更加低廉的瓷器碗盘自用,觉得也是颇为方便,对朱永武和朱广泰父子两个人,也是越发尊重、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