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如昼 第187节
  明汐与周铭君面对面而坐,梁见铖起身去拿合同和相关材料。
  在明汐到来之前,梁见铖已经和周铭君就细节问题进行了多次深入协商,今天则是正式签署律师代理合同。
  周铭君的律师代理费自然不低,但无论是当年为双洋彩电代理,还是如今为明宙上诉,他都不会多收取一分高于市场价的费用。
  一方面,周铭君和顾双洋是多年的好友,这份人情关系的分量,要重于单纯的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早在几年前,周铭君的团队负责了双洋彩电对美反倾销上诉案。那场官司不仅让双洋电器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周铭君本人也声名远扬。所以,这一次为明宙代理,周铭君原本只想收取一些辛苦费。
  梁见铖愿意按照正常价格支付代理费,当然不是钱多花不完,而不是以人情占便宜。是梁见铖从商合作的理念。
  梁见铖身上的气度,也让周铭君心生钦佩。
  这一次梁见铖再次找到他,希望为妻子的公司在被美国针对的聚酯短纤反倾销调查中提起上诉。刚得知消息,周铭君也有些意外,但他知道,梁见铖的妻子应该就是当年在汉城有过一面之缘的明小姐。
  2001年在汉城相遇,到了 2005年汉城改名为首尔,周铭君一直记得,当年的梁见铖曾对着他们一群人,用英文介绍道:这是他深深爱慕的明小姐,他正在努力赢得她的芳心。
  2001年时梁见铖还在努力赢得明小姐的芳心,到了 2009年,终于初为人父。
  周铭君作为长辈,既为梁见铖感到欣喜,也为明小姐感到幸运。
  有句中国俗语说得生动,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谁能想到,这一家人都这么热衷于跟美国打官司呢?
  因为这一家人都是硬气的人啊!
  硬气的顾双洋,生下了硬气的儿子;硬气的儿子,又娶了一个硬气的明小姐……
  周铭君谈笑自如,思维严谨又缜密。他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商业法,讲述得生动有趣,一点点地分享给对面的明汐。
  在交流过程中,周铭君还是不自觉地抛出了许多专业的商业法律名词,有些因为翻译不便,直接用英文表述。他之前跟梁见铖交流习惯了,毕竟梁见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也修过国际商业法,两人沟通毫无障碍。但他不知道明汐是否能听懂。
  当周铭君意识到自己可能讲得太专业,明汐针对他提出的应诉方案,阐述了自己的理解。
  不仅完全听懂了,还深入理解了其中的要点,并条理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记忆力之出色,理解力之强大,让周铭君这位资深国际法律师赞叹不已。他见过不少企业家,他们性格各异,但都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精力。
  眼前的明汐也是一样,或许以明宙目前规模,明汐还不能被称为企业家,但明小姐已具备了成为企业家最重要的特质——
  不怕事。
  当年双洋集团就是否对美国的反倾销判决应诉产生了两派意见,是顾双洋力排众议,一锤定音:“打,为什么不打?面对不公遭遇,怕事不是中国人!”
  周铭君至今都清晰记得顾双洋这句掷地有声的:怕事不是中国人。
  好!好!好!这一家人,没一个是怕事的!
  一个下午过去,周铭君和明汐、梁见铖结束了这场合作洽谈。
  最后起身,告别。
  明汐和梁见铖一同将周铭君送至办公室门口。周律师转身,临走前,先与梁见铖握手,随后又握住明汐的手,语气郑重地给出了保证:“明总,对于明宙此次的反倾销上诉,我们律师团队定会不遗余力找到应诉成功的关键要点。但这对明宙而言,同样是一项繁重艰巨的工作,需要明总的配合。另外,我可以自信地诉明总,我代理的反倾销应诉成功率是百分之百,还请放心。”
  明汐笑了笑,坚定又淡然说:“不管是我,还是梁总,我们都会全力配合周律师的工作。”
  晚上,一家人在顾双洋那边吃饭。饭桌上,话题自然而然地聊到了明宙准备应对调查一事。顾双洋一边留意着育儿阿姨给孩子喂奶,一边语气云淡风轻地鼓励:“打,当然要打!怕死不是中国人。”
  然后,梁见铖咳嗽了一声。谁能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听到顾双洋说出这样的话。而且,从“怕事不是中国人”变成了“怕死不是中国人”。
  或许当年母亲的就是“怕死不是中国人”,双洋电器对外的新闻稿为了用词更得体,将“怕死”改成了“怕事”。
  以梁见铖对母亲的了解,这种可能性极大。
  有意思的是,阿姨怀里的小明朗听了奶奶的话后拳头握紧,双腿蹬着,脸颊憋红,看着很受鼓舞很劲儿的样儿。
  “快看,我的小明朗都听得起劲了。”顾双洋对孙子的“配合”十分满意,畅快笑了两声,还招呼一桌人都来看小明朗的表现。
  然后,杨闵文第一次没有认同妻子顾双洋的话,轻声提醒阿姨:“……应该是拉了。”
  果不其然,小明朗不是听得起劲了,只是单纯的……拉了!
  亲妈明汐一时没忍住,差点被汤呛到。
  梁见铖无奈起身,准备给明朗换尿布,尽管家里有两位阿姨帮忙照顾孩子,在许多宝宝的护理细节上,梁见铖一样会亲力亲为。
  还在月子期间的一个夜里,明汐醒来发现梁见铖不在房间。她起身走到阿姨和宝宝的房间,就看到梁见铖背对着柔和的光线,双手熟练地抱着宝宝,嘴里还轻轻哼着英文童谣,声音温柔得如同夜晚缓缓流淌的清潭之泉。
  他耐心十足地哄着夜里醒来哭闹的小明朗。
  随后,热好奶的育儿嫂轻手轻脚地走回来。动作这样轻,不仅是怕吵醒孩子,也是担心惊扰到明汐这个需要修养的产妇。
  有了孩子会不会影响夫妻感情?
  梁见铖和明汐这次请的育儿嫂看得最为明白:很多夫妻,在有孩子这个阶段矛盾最大,更多原因是家里的男主人没有进入父亲角色,女主人又必须进入母亲角色,两者的失衡导致了婚姻矛盾。
  但这一家子,真是有钱又有爱。
  让人羡慕。
  羡慕是真羡慕,除了羡慕之外,也有真闹心。
  尤其每天吃饭听着他们谈论工作,怎么请律师,打什么案子之类的内容,阿姨听不太懂,只能感慨,普通人和老板一样,都会谈情说爱、生儿育女,有着不同的吃饭口味和做事性情。
  同样身上的压力也是不一样的。
  用阿姨还在读书的儿子的话来说:有钱人的财富是流动的社会资源,拥有得越多,越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如果没有相应的承担能力,暂时拥有的财富,早晚也会回归历史的长河。财富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种私有,更是一份信托。
  阿姨觉得儿子读书读“傻”了,在喂奶的时候把儿子的这番话讲给梁家雇主听。
  额……
  明汐听得眼睛一眨一眨,这话听起来怎么那么熟悉呢。
  她想起来了!这话是梁见铖很多年前以“江流大道”的名义在论坛上写的。天哪!她这是遇上了“江流公子”的粉丝啊!
  明汐朝着梁见铖挤眉弄眼,而后对阿姨说:“唐阿姨,你儿子不仅有才华,而且还很有品味呢!”
  唐阿姨将信将疑地问:“真的呀?”
  “当然,不然你问梁总,他也是学经济学的,肯定认同这个观点。”明汐笑着打趣。
  阿姨满怀期待地看向梁见铖。
  梁见铖对自己年轻意气风发写下的话,感到真情实感的不好意思,无奈地看了眼一脸得意又愉快的明汐,客观地对阿姨说:“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我们都是努力奋斗让自己小家幸福,从而我们的国家才会好。”
  这句话阿姨听懂了!因为这是最普通、最勤劳的中国家庭常见的写照——兢兢业业地追求小日子的幸福。
  但梁老板就是厉害啊,连小家幸福,都能上升到国家的高度。难怪,梁老板的企业能做得那么大,原来是做人高度不一样啊。
  明汐就喜欢梁老板被赞美,因为梁老板被赞美了,也能说明她很有本事啊——
  因为那么有高度的梁老板,还深深仰慕着明小姐呢!
  ……
  周律师所言不虚,反倾销上诉是一场艰难复杂又任务量巨大的持久战。
  明汐产后回归明宙,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应诉团队。在周律师团队的专业指导下,不仅高标准完成配合工作,更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明宙积极应诉的态度,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同样深陷反倾销困境的纺织企业的斗志。更在行业协会的全力支持下——
  2009年 7月 3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聚酯短纤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同年 11月,来自海港和宁市 13家被课以高额反倾销税的纺织企业,一起踏上赴美上诉之路。
  有生之年,明汐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以中国商人的身份,坐在美国华盛顿商务部一楼会议大厅,出席一场面向全球媒体公开的纺织品反倾销上诉听证会——端坐于最中间的陈述席。
  旁听席座无虚席,中外的媒体记者,无数相机镜头如枪口,全部对准陈述席。
  听证会现场的氛围不如想象中肃穆,无形的压迫感也令人紧张。
  文化差异、利益冲突、历史纠葛,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落在明汐心里全是沉甸甸的压力,但她不能退缩,全程明汐挺直脊背,保持着自然的抬头姿势。
  整场听证会,她只回头看了梁见铖一次。但她知道,在长达两小时的听证过程,梁见铖的目光从未从她身上移开。
  首次置身这样的国际大场面,紧张在所难免。但明汐告诉自己,再紧张也要冷静,谦卑也不能失去骄傲,她要在这场听证会,在中外媒体前,当一个有礼有节、有理有据的中国商人。
  只是,还是有点感慨。
  小时候蹲在电线杆广播底下听着国际新闻,听着里面的叽里呱啦的花式英语,一句句跟着念,直到读书有空就记背单词,再在宜城电大学了几年商务英语,海港工作,当外贸业务员……
  当时努力的明小姐只想学好英语多赚到钱,没想到是为了今天。
  梁老板说得好呢,学好他国语言,不是为了走遍世界,而是看清世界。
  只有看清外在,才能见到本心。
  听证会开始,主要由周律师代表明宙陈述观点、提交材料。当一百多斤重的材料被搬上桌面,全场一片哗然——
  这些密密麻麻的文件,全是明宙多年来纺织出口的财务数据和内部资料。
  要证明明宙销往美国的聚酯短纤价格合理,这些详实的财务信息是最有力的证据。
  早在明宙初创时期,深受梁见铖影响,明汐在财务管理上绝不吝啬,现在这些细致入微的财务数据和完整保留的成本票据,成为支撑这场上诉的关键支柱。
  看着美国委员惊讶反应,明汐心里紧张渐渐消散,取而代之,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坦然。
  “中国纺织一直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贸易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美国本土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遇困境,原因是多方面,你们不能将自身竞争力下降的责任推到中国企业身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周律师陈述完毕后,进入法人质询环节。
  意味着明汐要表态了。
  一位委员习惯性地敲了敲长桌,问她:“明小姐,请问需要翻译服务吗?”
  明汐摇头,她不需要。
  梁见铖和周律师都提醒过她:美国律师擅长诱导式询问,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语言陷阱。因此,面对这些人质询,明汐微微前倾身体,全神贯注地捕捉对方话语中的每一个细节。
  然而,有些问题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你的工厂是否使用最便宜的淘汰纺织机床生产布料?”
  明汐凝眉片刻,从容道:“中国的机床产业位居世界第一,在中国采购高端缝纫机的价格,可能比回收二手淘汰机床还要便宜一半以上。我没有任何理由使用二手淘汰设备,这不合理,也不符合商业逻辑。”
  “贵公司是否使用童工?”
  这个问题几乎是必考题。
  明汐语气严肃,回答他们:“禁止使用童工,不仅在美国是法律红线,在中国同样如此。我的公司和工厂在中国经营,一样接受严格的法律监督。”
  随着问题不断抛出,明汐对每一个问题都做出了条理清晰的作答。
  中国或许因历史原因在科技上暂时落后,但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始终超前领先。科技是未经时间检验的文化,但文化是历经淬炼的智慧。
  她进一步阐释:“为什么你们看到这些财务票据会如此惊讶?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制造大国,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靠的可能不是更为领先的科技——虽然未来我们可能在科技上超,但目前尚未达到。我们一直领先的是。勤劳、团结、奋斗、艰苦的文化,支撑着无数中国企业将成本控制到极致,把不可能变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