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不良人 第19节
  李太平嘟着一双嘴抱怨道:“为什么你们都不让我问这件事,没意思。”
  “县主殿下,此事说来话长,以后小臣有机会与您慢慢的聊。”
  赵洵见一旁有人解围,心中也乐得如此。
  “开船吧。”
  永和县主也是个急性子,可没有工夫等画舫坐满。
  像她这样的贵人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让船夫们立刻摇橹划桨。
  画舫开动之后,李太平望着满池秋水一时来了兴致,便朗声道:“时维八月,秋高气爽,本县主泛舟游湖曲江池之上,特望诸位才子吟诗作赋,感怀秋兴。若有上佳之作,必重赏。”
  对李太平这样身份的人,钱就只是一个数字,根本不重要。
  她图的就是一个开心。
  皇帝有翰林院一帮御用文人,亲王府宅中也有类似的机构和门客。
  可李太平从小在这样环境中长大,觉得这些门客作出的诗词庸俗不堪,特意想听听朱门之外的读书人是怎么作诗的。
  画舫船舱之中不乏读书人,得知李太平的身份后不少起了攀附之心。
  大周的科举制度刚刚建立不久,并不怎么完善。
  每科录取人数极少不说,还可能因为各种稀奇古怪的原因落榜。
  故而这个时代做官最重要的途径还是荐举制度。
  凡是自认为有才的读书人都会主动将自己写的诗词文赋和拜帖一起送到王孙权贵府邸之上,以期望得到贵人的青睐。
  有的时候贵人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命运发生改变,与之相比气节什么的就不重要了。
  如今永和县主这个大贵人就在他们的面前,都不用他们找门路去拜谒了,他们如何能不喜?
  却见一位穿着湖蓝色窄袖圆领袍衫的瘦削年轻人当先起身,冲永和县主行了一记叉手礼。
  “县主殿下,不才刘永年抛砖引玉,献丑了。”
  说罢他背负双手在船舱之中踱起步子。
  一边踱步他一边摇头晃脑。
  约莫过了三十息的工夫,他沉声吟道:
  “随风露冷却斜阳,
  高下霏霏不顺时。
  渔曲复游多少事,
  促织时候闭门时。”
  一诗吟罢,几名与他同伴的读书人立即叫好捧场到。
  “妙哉,妙哉,刘兄此诗大妙呀。随风露冷却斜阳,只一句话就勾勒出了夕阳西下之时,秋高气冷,露水沉沉的景象。接下来一句写生平不顺,壮志未酬,以景入情。渔曲复游多少事,笔锋一转,以渔家歌女的姿态写尽沧桑,最后又以蟋蟀叫声结尾,感怀伤秋,一气呵成令人佩服啊。”
  赵洵听罢心中却是不以为然。
  短短三十息内,这刘永年能够脱口成诗确实很不错,但要说这首诗有多好也不尽然。
  整首诗看去,皆是悲秋意象的堆砌,以及抑郁不得志的抱怨,完全没有一点正能量。
  这样的悲秋诗没有一万首也有几千首,怎么也不能算是佳作。
  “某贺七安也来作一首助兴。”
  赵洵扭头去瞧,发现这次发声的是个身材壮硕的汉子。
  此人留着一脸络腮胡子,跟他的身材倒是很配。
  他走到船舱边,望着曲江池远处的山麓,沉吟许久后悠悠吟道:
  “又还频数雅风衰,
  云下山川上岭翻。
  凉叶尤宜红尾短,
  横空寒渚入寒烟。”
  这首诗明显是写红叶的。
  这个时节终南山上的红叶已经开始泛红,但是还没有到最红的时候。
  贺七安这首诗倒也算是应景,只是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意象铺陈都极为普通。
  “贺兄此诗妙哉,一句凉叶尤宜红尾短写尽红叶之美,某佩服,佩服!”
  这下轮到刘永年来吹捧贺七安了。
  赵洵心道商业互吹也不是这么个吹法。你们这样子胡乱吹捧,良心不会痛吗?
  他本来是不想出风头的,可这几首诗实在是太烂了,赵洵便想抖一手,让他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诗。
  ...
  ...
  第24章 近朱者赤,近你者甜
  赵洵赫然起身,先是冲李太平行了一记叉手礼,随后在贾兴文有些震惊的目光下单手负于身后,开始踱步酝酿。
  作为一个前世主修古典文学的穿越者,诗词储备量可谓是丰富,来到大周朝后他要是在诗词比拼这方面败落下风,上辈子就是白活了。
  赵洵不但要作诗,而且要即兴作诗。
  踱了七步之后,赵洵微微一笑:“赵某献丑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诗一出,画舫之中立时变得沉默了。
  这些读书人虽然作诗的本领很普通,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好诗。
  赵洵这首诗不论是意象铺陈,还是情绪递进,亦或是思想站位都是顶级的,直是把众人镇住了。
  良久之后,方是有人如梦方醒。
  “好诗,真是好诗啊。好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世人皆觉春日生机勃勃,秋日萧瑟悲苦。可赵公子直言秋日远胜春日,体现出意气风发。年轻人就该如此!”
  “对啊,对啊,后两句才是绝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一鹤冲天,景色豁然壮丽,心情也随之开朗。便引诗情到碧霄,表现出赵公子直上九霄的凌云之志啊。”
  赵洵心道这些家伙品鉴水平还是可以的,能够把这首诗解剖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
  “过奖了。”
  赵洵拱了拱手,谦虚道。
  永和县主李太平听闻此诗,眼眸中满是喜爱与羡慕。
  “赵洵,你这诗作的真是绝了,本县主很是喜欢。”
  李太平是个直来直去的性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从来不扭扭捏捏而会清楚的表达出来。
  “多谢县主殿下夸奖。”
  赵洵微微颔首示意。
  便在此时,赵洵猛然间觉得自己周身穴位似被一股真气贯通一般,身体下意识的一阵颤栗。
  这感觉和他在章敬寺时如此的相像。
  是浩然气!
  如果说一次是巧合,两次的话就绝对是有故事了。
  如果赵洵没有猜错的话,他只要吟诵出上佳的诗词,就会催动隐藏在识海之中的浩然气贯穿全身。
  上一次在章敬寺与东越剑客搏斗,赵洵就是靠着迸发出的浩然气最终转危为安战胜对手。这一次虽然没有性命之忧,可也算是出了风头。
  浩然气和诗词联系在一起?
  得到这个结论后赵洵十分的兴奋。
  如果说武学修为靠的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实战中的临阵突破的话,文道儒修更多靠的却是冥想和感悟。
  赵洵有如此多的诗词储备,还发愁不能在文修上有所建树吗?
  如果说《文宗初识悟感》是一个引子的话,那么诗词便是赵洵与浩然书院、浩然气之间的连接。
  只要这个连接贯通了,他就可能在文道修为上有提升。
  “赵洵,你没事吧?”
  “赵公子?赵公子?”
  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赵洵渐渐从思绪之中抽离出来,恢复到了镇静的状态。
  “县主殿下,各位兄台,赵某没事,多谢关心。”
  这话骗的了别人,却骗不了贾兴文。
  他双目中闪过一抹忧色,却没有多说什么。
  这种场合实在不宜过多表露。
  等回到了不良人衙门再说也不迟。
  “这就好。”
  李太平松了一口气道:“你这诗作的极好,本县主很是喜欢。一月后的曲江诗会你可一定要参加,让那些自傲不凡的人瞧瞧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才子。
  “呃,这个...”
  赵洵面露难色。
  “怎么,你不愿意去?”
  “那倒是没有。不过小臣担心会影响办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