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但他终究是没什么力气了。
只能任凭这那股阴冷的香气把自己笼罩,让他整个人如同返生的婴儿般,再次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
他的掌心长甲被那鬼魂轻力剥下,只一瞬间就恢复成一个人该有的样子。
“神蛊不在这里。”檀玉生轻声说,自嘲似的。
“她没要我的东西。”
第59章
说起那阳山,不得不提起那位同阴地男子结亲的沈阿春。
阿春回不来的第一年,隔壁的碎嘴阿婆同自家半大姑娘说其中利害,千万不要妄想跨过那山去。
“那里面住着豺狼呀!”她佝偻着腰,虚虚指向面前高大巍峨的山峦,警戒一样的眯起眼。“那沈家阿春不听劝才被豺狼叼去,幺幺可不要学她。”
被自家阿婆耳提面命的阿萃只能连连点头,赞同似的从嗓子眼挤出一个应答来。
“嗯……”
可她明明记得阿春姐姐给她送过茶花糕点,那样精致那样少见,却全是她从乡里先生不要的书里学着做出来的。
沈大伯死去的那一年,沈家大娘身体也不怎么好了。于是沈阿春常常变着花样给她做吃的,每天上山上的越发勤快。可若是心死,再怎样珍贵的糕点也是进不了口的。
等到阿春为沈家阿爹守孝三年后,她已经成了二十岁的旁人眼中嫁不出的老姑娘。
沈家大娘是在阿春走后一天去世的。
阿萃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日着实是热闹又冷清。而且隔壁家的姐姐穿着大红的,山上杜鹃花一样美丽的衣裳离开时,把那些书都给了她。
她穿着几年未曾穿过的艳色衣裳,一张红红的嘴上下开合,眸中泪花涌动。她拜过了面色竟然红润的阿娘,身边是那位曾在她口出提及的男子。
与他们之隔,住在阴地的男子。
住在那山的一边则为不祥,便没有人敢到阿春家里去看新娘新郎。
阿萃只能站
得远远的,隔着篱笆缝张望过去。
新娘子脚步缓缓,踏出了那道窄窄的,被儿时的自己踩过无数次的门槛。
莫名的,她发现了那双稚嫩的窥探的眼睛。
阿春走了过来。
“我把好些书装在袋子里,就在那棵柳树下。”她隔着篱笆悄声说道,从缝隙里递给她一把糖。
“姐姐走了。”
“在哪里干嘛!”身后的母亲大声呵斥着,阿萃急忙把糖塞进窄窄的衣袖。
“篱笆松了阿娘,我来紧一紧。”
她心跳的极快,撒着步子就跑到那棵柳树树荫下——那里果然放着一个袋子。
但她的手实在很笨,后来竟怎么学也学不会。
——
五年之后,阿萃嫁了人。那人是不远的镇上一个教书的先生,也是她前年在河里救上来的书生。
那时他面红耳赤说着答谢,又结结巴巴说男女授受不清,日后必备了厚礼来迎娶。阿萃自然是狠狠拒绝,怎知第三年他果然来了。
“我……”他一身洗得发白的衣袍,袍角甚至是湿的。就如此拘谨地站在他家门口,却并没有之前答应的厚礼。
阿萃看着他背在背后颤抖的手,叫他拿出来。
果然是两条活鱼。
“阿、阿萃姑娘,”他窘迫开口,头也不敢抬地如此垂着。
她并没有让他再说。
“你是教书的?”她问,记得前些日子接弟弟下学时是在路口见过这人。
“是。”杨子贡知道她正看着自己,手里紧着的草绳便觉如同铁索般绞着。
“我答应。”他听见她说,随后开了自家的门。“你进来同我母亲说。”
里面传来几声妇人的骂声。
——
杨子贡并不是宣国人,不过五年就得了举荐要到景国春城去。阿萃早就知晓,也在临别前替他收拾好行囊,备好进城的钱财,恨不得一句话讲成三遍才能让自家这使人操心的夫君安下心去。
“阿萃,”他对着她连连点头,又唤娘子,握住了她的手。
“你等我,我必风风光光接你过去。”
阿萃应下。
然后来他也没食言,骑了高头大马来接她。
“真要我去?”她莫名忧心自己去往春城之后不适应。还有……还有自己出身草莽,会不会给他招致什么不好的名声?
杨子贡扶她进马车,握在她手腕上的指节温暖如初。他轻轻安慰,“娘子莫怕,那里即能容得下我,也能容得下你。”
“你我夫妻一体,我会永远陪着你的。”
——他果然做到当初新婚夜所说,永远对她好。
阿萃初入春城时,只感叹着这都城繁盛,夜间灯火一起,竟也亮如白昼。这里没有了家乡巍峨山峦,只有一望无际的宽广。
她待人友善,也豪爽。常常是招的喜欢的人更喜欢,讨厌的人更讨厌。等到阿萃逐渐在这春城立下脚跟,唯一让她忧愁的事就是没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杨子贡的官越做越大,家里却仍旧无一个子嗣。即使他家中父母早逝亲缘淡薄也好,百年之后也总要有人来送终的。
阿萃喝了不少补身体的药,终于有了害喜的迹象。十月怀胎固然辛苦,她却觉得幸福欢喜。
终于,她生下了一个女儿,是个同杨子贡长得很像的清秀面貌,眉毛又长得像她,生的又长又细。
当了父亲的杨子贡欢喜无比,在床前握着她的手垂泪细语。“辛苦了,阿萃。”
她躺在床上也觉欢喜。
“叫……阿喜吧。”她脑海中忽然记起那年书上字句,觉得这个字很好。
“就叫阿喜。”杨子贡喜上眉梢,点头应道。
女儿长到十岁,阿萃带着她到交好的将军夫人处赴宴。
也是那天,她得见以为一生都不复相见的故人。
她失了一向的冷静,扯着女儿离宴追过去,得见那人与一少年在亭前对话。
“阿娘,你跑什么呀——”阿喜喘着气,叫唤道。
那女人回过头来。时光同流水一样过去,竟也在她脸上划出几道难以想象的划痕。
“阿——”她一瞬间泪湿眼眶,喉咙嘶哑得出不了声。
亭前二人都在看她。那女人终于回过神,轻轻走到她身边。
“阿萃。”她并未否认什么,挽了挽鬓发。“好久不见。”
“阿春姐姐……”阿萃怔愣着看她,终于喊出声来,“你如何在这里?”
“再嫁,”她说的如此云淡风轻,“随夫君才来不久。”沈阿春将身后的少年带过,拍了拍她的手。“这是母亲的妹妹,你该叫萃姨的。”
“玉生,叫人。”
阿萃一眼就知到了这人是谁。观之眉眼口鼻,真是半点都没有像沈阿春的样子,全是当初那带着她离开的阴地男子模样。
檀玉生笑起来颇为好看,不像他父亲板着张脸。
“萃姨。”
他们便这样再次相遇。
——
阿萃自从知道那人真是沈阿春,便也不愿再提当初悲事,只是常带东西来随她说些话。她见过檀玉生很多次,却将当初对他父亲的惧意也同样长在他身上,生不出什么亲近感。
但她总瞧见这少年跟着裴家小姐出去,再就是和那位崔家的公子一起回来。
他眼神如此深切,迟早会被人看出来。阿春姐姐如今处境不好,为人也失早年活泼,竟像个什么都不再管的泥人品性。
且崔裴两家早有婚约,阿萃想。檀玉生再如此下去,迟早会害了他母亲和他自己。
她自己虽不便出面,却也暗暗敲打了他。怎料他不撞南墙不回头似的往前冲去,生生要将三人关系辨个明白不可。
“婚约是长辈所定,又不是她。”檀玉生扬起唇,势在必得的神色。“萃姨怎知妹妹不喜欢我?”
“你也晓得她是你妹妹!”她难得急眼,恨不得一手拍到他头上去。“你也好意思说!”
“玉生,你想想你母亲……”她还欲再劝,却得他一眼神所斥,这才发现自己在同谁的后代说话。
阿萃噤了声,不再言语。
“玉生事自己会管,劳您费心。”这少年转身,下了最后通牒似的。“日后您也不必管了。”
阿萃愤而回府。
再后来,崔裴两家还是结了亲。那日喜宴之上,阿萃眼神四处寻觅自己那不听劝的侄子。却发现他并未入席。
“檀公子呢?”她听见一边的侍女步子急急,问向守职的小侍。阿萃心道不好,怕不是这裴听画当真心悦檀玉生?
她眼神观向一边默默无言的沈阿春,知晓这人便是也不愿管了随他去,又或者,她从来就没有在乎过呢?
不在乎处境如何,不在乎身在樊笼……
而她又在做什么呢?阿萃想,终究是软下了手脚,闭目不看了。
*
“你说那日夜里裴夫人喊了你?”青丝道,不管一边仿若死人样的檀清溪。
只能任凭这那股阴冷的香气把自己笼罩,让他整个人如同返生的婴儿般,再次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
他的掌心长甲被那鬼魂轻力剥下,只一瞬间就恢复成一个人该有的样子。
“神蛊不在这里。”檀玉生轻声说,自嘲似的。
“她没要我的东西。”
第59章
说起那阳山,不得不提起那位同阴地男子结亲的沈阿春。
阿春回不来的第一年,隔壁的碎嘴阿婆同自家半大姑娘说其中利害,千万不要妄想跨过那山去。
“那里面住着豺狼呀!”她佝偻着腰,虚虚指向面前高大巍峨的山峦,警戒一样的眯起眼。“那沈家阿春不听劝才被豺狼叼去,幺幺可不要学她。”
被自家阿婆耳提面命的阿萃只能连连点头,赞同似的从嗓子眼挤出一个应答来。
“嗯……”
可她明明记得阿春姐姐给她送过茶花糕点,那样精致那样少见,却全是她从乡里先生不要的书里学着做出来的。
沈大伯死去的那一年,沈家大娘身体也不怎么好了。于是沈阿春常常变着花样给她做吃的,每天上山上的越发勤快。可若是心死,再怎样珍贵的糕点也是进不了口的。
等到阿春为沈家阿爹守孝三年后,她已经成了二十岁的旁人眼中嫁不出的老姑娘。
沈家大娘是在阿春走后一天去世的。
阿萃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日着实是热闹又冷清。而且隔壁家的姐姐穿着大红的,山上杜鹃花一样美丽的衣裳离开时,把那些书都给了她。
她穿着几年未曾穿过的艳色衣裳,一张红红的嘴上下开合,眸中泪花涌动。她拜过了面色竟然红润的阿娘,身边是那位曾在她口出提及的男子。
与他们之隔,住在阴地的男子。
住在那山的一边则为不祥,便没有人敢到阿春家里去看新娘新郎。
阿萃只能站
得远远的,隔着篱笆缝张望过去。
新娘子脚步缓缓,踏出了那道窄窄的,被儿时的自己踩过无数次的门槛。
莫名的,她发现了那双稚嫩的窥探的眼睛。
阿春走了过来。
“我把好些书装在袋子里,就在那棵柳树下。”她隔着篱笆悄声说道,从缝隙里递给她一把糖。
“姐姐走了。”
“在哪里干嘛!”身后的母亲大声呵斥着,阿萃急忙把糖塞进窄窄的衣袖。
“篱笆松了阿娘,我来紧一紧。”
她心跳的极快,撒着步子就跑到那棵柳树树荫下——那里果然放着一个袋子。
但她的手实在很笨,后来竟怎么学也学不会。
——
五年之后,阿萃嫁了人。那人是不远的镇上一个教书的先生,也是她前年在河里救上来的书生。
那时他面红耳赤说着答谢,又结结巴巴说男女授受不清,日后必备了厚礼来迎娶。阿萃自然是狠狠拒绝,怎知第三年他果然来了。
“我……”他一身洗得发白的衣袍,袍角甚至是湿的。就如此拘谨地站在他家门口,却并没有之前答应的厚礼。
阿萃看着他背在背后颤抖的手,叫他拿出来。
果然是两条活鱼。
“阿、阿萃姑娘,”他窘迫开口,头也不敢抬地如此垂着。
她并没有让他再说。
“你是教书的?”她问,记得前些日子接弟弟下学时是在路口见过这人。
“是。”杨子贡知道她正看着自己,手里紧着的草绳便觉如同铁索般绞着。
“我答应。”他听见她说,随后开了自家的门。“你进来同我母亲说。”
里面传来几声妇人的骂声。
——
杨子贡并不是宣国人,不过五年就得了举荐要到景国春城去。阿萃早就知晓,也在临别前替他收拾好行囊,备好进城的钱财,恨不得一句话讲成三遍才能让自家这使人操心的夫君安下心去。
“阿萃,”他对着她连连点头,又唤娘子,握住了她的手。
“你等我,我必风风光光接你过去。”
阿萃应下。
然后来他也没食言,骑了高头大马来接她。
“真要我去?”她莫名忧心自己去往春城之后不适应。还有……还有自己出身草莽,会不会给他招致什么不好的名声?
杨子贡扶她进马车,握在她手腕上的指节温暖如初。他轻轻安慰,“娘子莫怕,那里即能容得下我,也能容得下你。”
“你我夫妻一体,我会永远陪着你的。”
——他果然做到当初新婚夜所说,永远对她好。
阿萃初入春城时,只感叹着这都城繁盛,夜间灯火一起,竟也亮如白昼。这里没有了家乡巍峨山峦,只有一望无际的宽广。
她待人友善,也豪爽。常常是招的喜欢的人更喜欢,讨厌的人更讨厌。等到阿萃逐渐在这春城立下脚跟,唯一让她忧愁的事就是没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杨子贡的官越做越大,家里却仍旧无一个子嗣。即使他家中父母早逝亲缘淡薄也好,百年之后也总要有人来送终的。
阿萃喝了不少补身体的药,终于有了害喜的迹象。十月怀胎固然辛苦,她却觉得幸福欢喜。
终于,她生下了一个女儿,是个同杨子贡长得很像的清秀面貌,眉毛又长得像她,生的又长又细。
当了父亲的杨子贡欢喜无比,在床前握着她的手垂泪细语。“辛苦了,阿萃。”
她躺在床上也觉欢喜。
“叫……阿喜吧。”她脑海中忽然记起那年书上字句,觉得这个字很好。
“就叫阿喜。”杨子贡喜上眉梢,点头应道。
女儿长到十岁,阿萃带着她到交好的将军夫人处赴宴。
也是那天,她得见以为一生都不复相见的故人。
她失了一向的冷静,扯着女儿离宴追过去,得见那人与一少年在亭前对话。
“阿娘,你跑什么呀——”阿喜喘着气,叫唤道。
那女人回过头来。时光同流水一样过去,竟也在她脸上划出几道难以想象的划痕。
“阿——”她一瞬间泪湿眼眶,喉咙嘶哑得出不了声。
亭前二人都在看她。那女人终于回过神,轻轻走到她身边。
“阿萃。”她并未否认什么,挽了挽鬓发。“好久不见。”
“阿春姐姐……”阿萃怔愣着看她,终于喊出声来,“你如何在这里?”
“再嫁,”她说的如此云淡风轻,“随夫君才来不久。”沈阿春将身后的少年带过,拍了拍她的手。“这是母亲的妹妹,你该叫萃姨的。”
“玉生,叫人。”
阿萃一眼就知到了这人是谁。观之眉眼口鼻,真是半点都没有像沈阿春的样子,全是当初那带着她离开的阴地男子模样。
檀玉生笑起来颇为好看,不像他父亲板着张脸。
“萃姨。”
他们便这样再次相遇。
——
阿萃自从知道那人真是沈阿春,便也不愿再提当初悲事,只是常带东西来随她说些话。她见过檀玉生很多次,却将当初对他父亲的惧意也同样长在他身上,生不出什么亲近感。
但她总瞧见这少年跟着裴家小姐出去,再就是和那位崔家的公子一起回来。
他眼神如此深切,迟早会被人看出来。阿春姐姐如今处境不好,为人也失早年活泼,竟像个什么都不再管的泥人品性。
且崔裴两家早有婚约,阿萃想。檀玉生再如此下去,迟早会害了他母亲和他自己。
她自己虽不便出面,却也暗暗敲打了他。怎料他不撞南墙不回头似的往前冲去,生生要将三人关系辨个明白不可。
“婚约是长辈所定,又不是她。”檀玉生扬起唇,势在必得的神色。“萃姨怎知妹妹不喜欢我?”
“你也晓得她是你妹妹!”她难得急眼,恨不得一手拍到他头上去。“你也好意思说!”
“玉生,你想想你母亲……”她还欲再劝,却得他一眼神所斥,这才发现自己在同谁的后代说话。
阿萃噤了声,不再言语。
“玉生事自己会管,劳您费心。”这少年转身,下了最后通牒似的。“日后您也不必管了。”
阿萃愤而回府。
再后来,崔裴两家还是结了亲。那日喜宴之上,阿萃眼神四处寻觅自己那不听劝的侄子。却发现他并未入席。
“檀公子呢?”她听见一边的侍女步子急急,问向守职的小侍。阿萃心道不好,怕不是这裴听画当真心悦檀玉生?
她眼神观向一边默默无言的沈阿春,知晓这人便是也不愿管了随他去,又或者,她从来就没有在乎过呢?
不在乎处境如何,不在乎身在樊笼……
而她又在做什么呢?阿萃想,终究是软下了手脚,闭目不看了。
*
“你说那日夜里裴夫人喊了你?”青丝道,不管一边仿若死人样的檀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