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谢家大姑娘从小就被她爹当男孩儿养的,不光读书识字还打得一手好算盘,云客来的菜单她七八岁就能倒背如流。
谢家族里靠不住,她才不得不招赘。不过这也有好处,以后成亲在一起过日子除了家里人,没人能对你们指手画脚。
她外家你也熟悉,黄海那人圆滑些是有的,但这么些年跟咱们相处下来谁都知道这人不错。独木难支,你一个人顶门立户太艰难了。”
“不过入赘这事到底跟成亲娶妻不一样,这事你好好考虑,要是觉得不行你跟婆婆说,这事咱们从今往后就再不提了,只当没这回事。”
田婆子是知道裴元这几年是怎么过来的,裴雨伯这个家就是个深坑,裴元努力挣来的钱也就勉强维持,只要没本事一次赚一笔大的,这些零散的银子都得填到家里去。
他要是亲生的倒是好了,把宅子一卖把老高那一家子安顿好,他再另买一个小宅子日子立马就好过了。可他是过继来的,小心再小心都不为过,怎么能出孝就把家里的产业给卖了。
入赘?今日之前裴元从未想过这件事。田婆子真的提了这事,裴元心里却并不算多么意外。
他低头去看炭盆里烧得火红的零星几块碳,家里没人知道今天他拿给高义的那四钱银子就是自己眼下能拿得出来唯一的银角子,剩下的都是些散碎的铜板。
抄书这个活儿得有耐心,抄的书不同给的价钱也不一样。他的字是被关氏盯着狠狠练过的,很拿得出手。也正因如此,每次抄的都是卷册很多的大部头。
银钱不少但花费的时间也不少,唯一的好处就是书铺会提供笔墨。抄书抄老了的人在纸笔上都知道该如何省下来,裴元想要支撑起这个家,就得一直一直在这些事情里打转,仿佛永远挣脱不开。
至于替衙门里干的活儿,说实在的还不如抄书赚的钱多,有时候甚至还得自己往里面搭银子。
人家愿意找你誊写文书那是给你这个面子,事情做完了有没有报酬看运气,但逢年过节裴元是一定要给衙门各处上下打点的。
人不能只看眼下,他以后还要科举考试,不管能考到哪一步,要是能跟县衙里的人打好关系总没坏处。
真要是学识有限考不出个名堂来,到时候退一步在县衙里谋个长久的差事,也是能把日子过下去的。
谢家大姑娘得罪了整个族里要招赘的事传遍了整个县城,裴元自然也知道。
说来他对谢家有天然的好感。
当年自己跟着裴雨伯回来以后,自己原本的出身来历很快就在左邻右舍间传遍了。
都说见面三分情,这几年裴元进进出出的,能当着裴元的面拿自己是个外室子来啐人没有,一条巷子里住着打了照面都能笑着点点头。
再不济不搭理就得了,谁也不会莽到非要天天指着鼻子说,‘看,那小子的亲娘是给人做外室的。’
可有些话不用说,光是一个语气一个眼神,裴元就能知道那人对自己是什么态度。他不在意那些轻蔑自己出身的人,反正自己活在这世上也不靠他们讨口饭吃。
不过那些从未拿下眼瞧过自己的人,裴元也是都记在心里的。
裴雨伯过了一辈子的好日子,死前那一年即便病得重了,隔三差五的还是念叨想要吃云客来做的鲜椒鱼头和杂鱼锅子。
为此裴元专门问过大夫,大夫的意思是裴雨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吃得下去就比不吃强。听了这话裴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不就是云客来嘛,怎么也得让裴雨伯吃尽兴了。
每次不管是裴元还是家里人去云客来把菜点好端回来,谢掌柜的态度都是那样。
笑呵呵的,不轻视他也不故意厚待一分,在他眼里裴元就是县城里极普通的一个后生,裴元很喜欢这样被对待。
后来谢德昌跟裴雨伯一个月内前后脚各自因病去世,裴元还曾专门上门送了一份丧仪。当时他自己身上也带着孝就没进
门,托人一起送进去就算是了了一件事。
此刻田婆子想要牵自己跟谢家这根红绳,让裴元沉吟了良久,直到手中茶盏里的茶都半凉了,才下定决心。
第7章
“田婆婆,入赘去谢家这事能谈,但我家这宅子不能就这么荒废了。
毕竟我是祖父过继回来承嗣的,为了过继个孙子连总旗的武职都还给本家了,您说我要是这么拍拍屁股就走,是不是太欺负人了。”
是,人活在世上总要讲究个义道,尤其不能欺负死人。
人家拿世袭的武职换回来一条香火,自己借裴雨伯这一房改换了身份,现在刚守完孝自己拍拍屁股给人入赘去,剩下裴雨伯这一房什么都没落下,这太不像话了。
“哎呀,元哥儿这话说得对,这可真是我想得不周到了。”
田婆子光想着两家都是读了书又不拘泥古板的性子,却忘了两家的情况都复杂得很。裴元说是上面长辈都没了,其实亲生的爹妈都还在呢,真要是想入赘,说不得人家那边还不同意。
“不怪婆婆,是我这个出身确实拿不上台面。谢家有产业有田地,能看得上我是我高攀。”
什么裴家子,什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说出去都跟笑话一样。自己眼下就是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的人,有什么好挑挑拣拣的。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入赘可以,但裴家这些人的牌位我得带着。我活着一天他们就得一天的供奉饭,祭日清明七月半也能得一炷香的祭拜。”
裴元想得很明白,这个机会不抓住,自己说不定这辈子就这么忙忙碌碌浑浑噩噩糊弄完了。
不就是当赘婿嘛,只要谢家大姑娘是个能讲理的人,姓裴是什么多了不得扔不下的光荣吗?
说媒这事,没有一说就成的时候。寻常亲事那都得媒人来回来去的说项撮合,要不然怎么有双方结了亲要给媒人送鞋的老规矩呢,真真是费劲儿又费鞋的。
尤其田婆子还是一双小脚,在家吃了个中饭回屋里躺了半个时辰,收拾收拾喝口水就又出门了。
刚走到巷子口觉着腿软实在走不动了,干脆招手叫了个滑竿。两个挑夫一前一后担着长杆挑着竹椅,只要没下雨坐上去就能走。
到谢家的时候站在门口都能听见里头说话,吵吵嚷嚷的一听就知道还是黄娟不乐意女儿招赘,正闹呢。
田婆子是个聪明人,人家家里拌嘴吵架的时候绝对不进去讨嫌,干脆拿手帕子在巷子旁一块石头上拍了拍,安安心心坐下等。
一直等到里头听不见什么动静了,这才起身去敲门。
谢家的院子前后两进,进门是影壁,绕过影壁便是前院。前厅是家里以前招待客人的地方,以前大多数时候都是谢德昌在用。
他去世之后这三年几乎就空下来了,外男不会在一家子妇孺守孝的时候上门,亲戚和邻居过来也就直接请到内院去了,用不着在前院。
两侧的厢房,一边是谢德昌的书房,一边是客房。这三年也是锁着的,只隔段时间进去打扫一下,别让屋子荒废破落。
穿过前厅是一条不算宽的走廊和垂花门,寻常老百姓家就算有点儿家底也不会把钱花在这些花里胡哨的上头,不管是房梁还是垂花门,用料都实在却一点儿也不花里胡哨。
垂花门里的内院格局方正规整,三间宽的正房两边带着左右耳房。正间待客吃饭,芝娘年纪还小不敢放她一个人住,就住在右边次间里,左边黄娟住着。
左右耳房一间堆杂物,一间归家里两个妈妈住。
陈妈妈负责厨上的活儿,她以前是在云客来后厨当厨娘的,后来年纪大了云客来的差事太累人,就干脆把人放在家里,是家里的大厨。
江妈妈本是谢德昌找回来的奶妈,当年黄娟生谢文济的时候生的艰难,生下来奶水不好只能从外面请奶妈。
正碰上江妈妈丈夫去世,留下一个嗷嗷待哺刚出月子的小崽子,就干脆让江妈妈带着孩子住到家里来了。
黄娟不是完全没奶水,再加上江妈妈的奶水,给谢文济喂过以后,她自己的儿子还能混个半饱。再添上些米糊糊米汤,两人才算是把最艰难的几年撑过来。
后来家里不用奶妈了,江妈妈也没有再离开。负责屋里的杂活,谢九九和弟妹的里衣和姑娘家的小衣裳,一大半都是江妈妈的做的。
她儿子唐全跟谢文济一般大,小时候跟着谢文济一起玩儿,谢文济体弱他就帮着在外面打架。
他和江妈妈都不是卖身为奴,算是给谢家做长工的。唐全这几年跟着谢文济一起读书,家里家外的事情他跑腿的时候多,已经能当个大人用了。
这会儿田婆子上门就是他给开的门,一见是她咧嘴就笑,“婆婆您可来了,您再不来大姑娘就要愁死了。”
“黄娘子又跟大姑娘吵了?”田婆子踩着一双小脚往里走,一边走一边高声喊黄娟,“这回我保的这桩媒只有样样好的,娘子快别再气了。”
谢家族里靠不住,她才不得不招赘。不过这也有好处,以后成亲在一起过日子除了家里人,没人能对你们指手画脚。
她外家你也熟悉,黄海那人圆滑些是有的,但这么些年跟咱们相处下来谁都知道这人不错。独木难支,你一个人顶门立户太艰难了。”
“不过入赘这事到底跟成亲娶妻不一样,这事你好好考虑,要是觉得不行你跟婆婆说,这事咱们从今往后就再不提了,只当没这回事。”
田婆子是知道裴元这几年是怎么过来的,裴雨伯这个家就是个深坑,裴元努力挣来的钱也就勉强维持,只要没本事一次赚一笔大的,这些零散的银子都得填到家里去。
他要是亲生的倒是好了,把宅子一卖把老高那一家子安顿好,他再另买一个小宅子日子立马就好过了。可他是过继来的,小心再小心都不为过,怎么能出孝就把家里的产业给卖了。
入赘?今日之前裴元从未想过这件事。田婆子真的提了这事,裴元心里却并不算多么意外。
他低头去看炭盆里烧得火红的零星几块碳,家里没人知道今天他拿给高义的那四钱银子就是自己眼下能拿得出来唯一的银角子,剩下的都是些散碎的铜板。
抄书这个活儿得有耐心,抄的书不同给的价钱也不一样。他的字是被关氏盯着狠狠练过的,很拿得出手。也正因如此,每次抄的都是卷册很多的大部头。
银钱不少但花费的时间也不少,唯一的好处就是书铺会提供笔墨。抄书抄老了的人在纸笔上都知道该如何省下来,裴元想要支撑起这个家,就得一直一直在这些事情里打转,仿佛永远挣脱不开。
至于替衙门里干的活儿,说实在的还不如抄书赚的钱多,有时候甚至还得自己往里面搭银子。
人家愿意找你誊写文书那是给你这个面子,事情做完了有没有报酬看运气,但逢年过节裴元是一定要给衙门各处上下打点的。
人不能只看眼下,他以后还要科举考试,不管能考到哪一步,要是能跟县衙里的人打好关系总没坏处。
真要是学识有限考不出个名堂来,到时候退一步在县衙里谋个长久的差事,也是能把日子过下去的。
谢家大姑娘得罪了整个族里要招赘的事传遍了整个县城,裴元自然也知道。
说来他对谢家有天然的好感。
当年自己跟着裴雨伯回来以后,自己原本的出身来历很快就在左邻右舍间传遍了。
都说见面三分情,这几年裴元进进出出的,能当着裴元的面拿自己是个外室子来啐人没有,一条巷子里住着打了照面都能笑着点点头。
再不济不搭理就得了,谁也不会莽到非要天天指着鼻子说,‘看,那小子的亲娘是给人做外室的。’
可有些话不用说,光是一个语气一个眼神,裴元就能知道那人对自己是什么态度。他不在意那些轻蔑自己出身的人,反正自己活在这世上也不靠他们讨口饭吃。
不过那些从未拿下眼瞧过自己的人,裴元也是都记在心里的。
裴雨伯过了一辈子的好日子,死前那一年即便病得重了,隔三差五的还是念叨想要吃云客来做的鲜椒鱼头和杂鱼锅子。
为此裴元专门问过大夫,大夫的意思是裴雨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吃得下去就比不吃强。听了这话裴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不就是云客来嘛,怎么也得让裴雨伯吃尽兴了。
每次不管是裴元还是家里人去云客来把菜点好端回来,谢掌柜的态度都是那样。
笑呵呵的,不轻视他也不故意厚待一分,在他眼里裴元就是县城里极普通的一个后生,裴元很喜欢这样被对待。
后来谢德昌跟裴雨伯一个月内前后脚各自因病去世,裴元还曾专门上门送了一份丧仪。当时他自己身上也带着孝就没进
门,托人一起送进去就算是了了一件事。
此刻田婆子想要牵自己跟谢家这根红绳,让裴元沉吟了良久,直到手中茶盏里的茶都半凉了,才下定决心。
第7章
“田婆婆,入赘去谢家这事能谈,但我家这宅子不能就这么荒废了。
毕竟我是祖父过继回来承嗣的,为了过继个孙子连总旗的武职都还给本家了,您说我要是这么拍拍屁股就走,是不是太欺负人了。”
是,人活在世上总要讲究个义道,尤其不能欺负死人。
人家拿世袭的武职换回来一条香火,自己借裴雨伯这一房改换了身份,现在刚守完孝自己拍拍屁股给人入赘去,剩下裴雨伯这一房什么都没落下,这太不像话了。
“哎呀,元哥儿这话说得对,这可真是我想得不周到了。”
田婆子光想着两家都是读了书又不拘泥古板的性子,却忘了两家的情况都复杂得很。裴元说是上面长辈都没了,其实亲生的爹妈都还在呢,真要是想入赘,说不得人家那边还不同意。
“不怪婆婆,是我这个出身确实拿不上台面。谢家有产业有田地,能看得上我是我高攀。”
什么裴家子,什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说出去都跟笑话一样。自己眼下就是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的人,有什么好挑挑拣拣的。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入赘可以,但裴家这些人的牌位我得带着。我活着一天他们就得一天的供奉饭,祭日清明七月半也能得一炷香的祭拜。”
裴元想得很明白,这个机会不抓住,自己说不定这辈子就这么忙忙碌碌浑浑噩噩糊弄完了。
不就是当赘婿嘛,只要谢家大姑娘是个能讲理的人,姓裴是什么多了不得扔不下的光荣吗?
说媒这事,没有一说就成的时候。寻常亲事那都得媒人来回来去的说项撮合,要不然怎么有双方结了亲要给媒人送鞋的老规矩呢,真真是费劲儿又费鞋的。
尤其田婆子还是一双小脚,在家吃了个中饭回屋里躺了半个时辰,收拾收拾喝口水就又出门了。
刚走到巷子口觉着腿软实在走不动了,干脆招手叫了个滑竿。两个挑夫一前一后担着长杆挑着竹椅,只要没下雨坐上去就能走。
到谢家的时候站在门口都能听见里头说话,吵吵嚷嚷的一听就知道还是黄娟不乐意女儿招赘,正闹呢。
田婆子是个聪明人,人家家里拌嘴吵架的时候绝对不进去讨嫌,干脆拿手帕子在巷子旁一块石头上拍了拍,安安心心坐下等。
一直等到里头听不见什么动静了,这才起身去敲门。
谢家的院子前后两进,进门是影壁,绕过影壁便是前院。前厅是家里以前招待客人的地方,以前大多数时候都是谢德昌在用。
他去世之后这三年几乎就空下来了,外男不会在一家子妇孺守孝的时候上门,亲戚和邻居过来也就直接请到内院去了,用不着在前院。
两侧的厢房,一边是谢德昌的书房,一边是客房。这三年也是锁着的,只隔段时间进去打扫一下,别让屋子荒废破落。
穿过前厅是一条不算宽的走廊和垂花门,寻常老百姓家就算有点儿家底也不会把钱花在这些花里胡哨的上头,不管是房梁还是垂花门,用料都实在却一点儿也不花里胡哨。
垂花门里的内院格局方正规整,三间宽的正房两边带着左右耳房。正间待客吃饭,芝娘年纪还小不敢放她一个人住,就住在右边次间里,左边黄娟住着。
左右耳房一间堆杂物,一间归家里两个妈妈住。
陈妈妈负责厨上的活儿,她以前是在云客来后厨当厨娘的,后来年纪大了云客来的差事太累人,就干脆把人放在家里,是家里的大厨。
江妈妈本是谢德昌找回来的奶妈,当年黄娟生谢文济的时候生的艰难,生下来奶水不好只能从外面请奶妈。
正碰上江妈妈丈夫去世,留下一个嗷嗷待哺刚出月子的小崽子,就干脆让江妈妈带着孩子住到家里来了。
黄娟不是完全没奶水,再加上江妈妈的奶水,给谢文济喂过以后,她自己的儿子还能混个半饱。再添上些米糊糊米汤,两人才算是把最艰难的几年撑过来。
后来家里不用奶妈了,江妈妈也没有再离开。负责屋里的杂活,谢九九和弟妹的里衣和姑娘家的小衣裳,一大半都是江妈妈的做的。
她儿子唐全跟谢文济一般大,小时候跟着谢文济一起玩儿,谢文济体弱他就帮着在外面打架。
他和江妈妈都不是卖身为奴,算是给谢家做长工的。唐全这几年跟着谢文济一起读书,家里家外的事情他跑腿的时候多,已经能当个大人用了。
这会儿田婆子上门就是他给开的门,一见是她咧嘴就笑,“婆婆您可来了,您再不来大姑娘就要愁死了。”
“黄娘子又跟大姑娘吵了?”田婆子踩着一双小脚往里走,一边走一边高声喊黄娟,“这回我保的这桩媒只有样样好的,娘子快别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