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自己跟裴元定了亲,因着是入赘,按照田婆子给算的日子,四月初自家就要把聘礼送去裴家。把聘礼送过去定下正日子,之后就又得忙成婚的事了。
黄娟之前就说了,别人家怎么办喜事自家就怎么办,不能因着是入赘就敷衍,据说到时候还在巷子里摆流水席,大宴宾客。
这些流程走下来,谢九九掰着指头一算怎么也得两个月?再想快点是怎么都不行的了。
这几个月家里忙自己的亲事,自己还得抽空把私塾的事给定下来。
鹿鸣乡的老房子好久没人住了,要修缮的话人手不用愁,乡下建房子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有空就来搭把手,在村子里干活卖力气不算什么,只要主家管一顿饭就行。
但自家在村上的房子,也是前后两进还带一个后院的宅子。要修缮光有土砖可不够,还得想法子弄些木料和瓦片、石灰和灰浆过去才行。
眼下是三月,正是农忙的时候。村上壮劳力不够的话,说不定还要去南城外的码头上招些力工,这么一来还要再多准备些钱才行。
还有教书先生,这才是最要紧的。
不求族里大部分以后记得自己的好,只要能安抚住他们,别总是动不动就惦记自己家的家业,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施恩。
把恩施到实处,让他们知道这个私塾自己自己能办起来,西席的先生只有自己能请来,换做谢宝柱他们就请不来这么好的先生,往后族里那几个老的再想做什么,便难了。
事情一桩桩一件件的轮番在脑子里打转,先做哪个后做哪个都麻烦。
谢九九脑袋靠在黄娟肩膀上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几个打牌的也不再追问这些事情,那个兰姨冲黄娟挑一挑眉毛,下午的牌局便早早的散了。
“走,陪我出去买点东西。”
说是买东西,刚出巷子口,黄娟就带着谢九九往在巷口开了好些年的小食肆里走。
谢家的宅子离云客来不远也不近,都在南城的范围里。南城靠近码头,热闹之余往码头来谋生的人也多,干活的人是顾不上按时吃饭的。
有时候一天没接着活儿,早上出门前在家吃一顿稀的,晚上回去再吃一顿稀的,就这么着一天糊弄个水饱也是过。
有时候接着活儿了,那就赶紧的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算这一天的工钱。拿了工钱去小饭馆里吃一顿,卖力气活的得吃肉,要不然浑身没劲儿。
这些小食肆就不能像大饭庄那样,只有中午和下午饭点的时候进人做生意。
他们得时时刻刻在灶前守着,什么时候来个客人就什么时候炒菜,即便是晚上,也肯定是要留给人守着厨房的。
谢德昌是个爱吃也会吃的人,他还在的时候,隔三差五就要从这些小馆子里叫两个菜,带回来吃。为此几个相熟的食肆里,都有谢德昌留下的食盒。
现在看着黄娟跟谢九九进来,老板还专门收拾出个角落里,一面靠着墙一面靠着窗的桌子,“黄娘子今天怎么有空跟大姑娘一起来。”
“刚散了牌局,见您这儿生意好就饿了。”
黄娟在谢九九跟前泼辣些,到了外边反而矜持了。跟食肆老板说过两句客套话,就低头去摆弄碗筷,不再多说什么。
“老板,今天还有没有卤肥肠,有的话来一个爆炒肥肠,一个凉拌茄子,一个鱼丸汤。”
“得嘞,还是咱们大姑娘会吃,得了谢掌柜的真传了。”
“谢老板的夸,我娘也说我像我爹。”
第16章
店子里生意好,老板也没功夫瞎聊,客气两句也就忙去了。
在巷子口的小食肆里吃一顿饭,那叫一个热闹。后厨和前面那道帘子就没放下来,也正因为这样,满满的锅气和油烟也都冲前面来了。
吃到一半还有个年轻妇人带着两个孩子来拼桌,老实巴交的站在一旁问谢九九对面有没有人。谢九九赶紧把菜盘子往自己这边挪了挪,“没人没人,嫂子你快坐下。”
这种开在街头巷尾的小食肆,吃的就是一个便宜量大不磨叽。
年轻妇人坐下没一小会儿,一菜一汤就上来了。一个香干炒肉,香干多肉少,肉切成碎碎的沫就是借个味儿,主要是吃香干。
还有一个酸辣汤,酸菜是老板自己家里做的,放上一点晒干的鱼仔提鲜,一大盆端上来泡饭都够了。
谢九九从来没跟人拼桌吃饭,难得有这么机会,还趁机跟这年轻的妇人多聊了几句。
这妇人姓秦,也住在城南。要说远近大概跟自己家里就隔了三条街,只不过那边多是一进的宅院,住的也多是租赁户,有些甚至一家子租不起一个院子,就两家三家合伙租下一个。
秦娘子家里原本还过得去,去年家里丈夫干活的时候摔断了腿,家里才逐渐捉襟见肘起来。
今年过完年,丈夫的伤养了个半好就出去找活干了。
秦娘子闲不下来,也在外面找了个活计,给绣坊当杂工,整理丝线布料搬搬抬抬的,累是累些但每月赚的钱要比在家接绣活儿赚得多。
“邻居都说我在家待着更好,接些针线和洗衣的活计,赚两个是两个,留在家里还能照顾孩子。”
秦娘子说起这个就不禁皱了眉头,“我男人摔断了腿,以前能上梁,泥工木工都能干,现在只能带人接些小活儿,自己再赚个杂工的钱,这又能有多少。”
“我出来,一个月能赚二钱银子,在家里给别人洗衣裳一钱都赚不到。绣坊的老板人好,我去干活包吃,每天早上出门前把饭菜给孩子留下,他们热一热就行了。”
绣坊一个月也有两天不上工,那两天就在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扫一遍。
这么干肯定是不如自己天天守在家里干净整洁,但一个月多一钱银子,一年就能多一两二钱,还省了每天自
己吃饭花的钱,这一年到头多出来的,手头自然要宽松些。
“那是比留在家里强些,今天嫂子出来是带孩子打牙祭来了?”
“可不是,说好了我不在家的时候他俩听话些,一个月就带他们出来吃两顿好的。”
秦娘子说起这个脸上都多了几分笑意,自己能赚钱,赚了钱能带孩子出来下馆子,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件很要紧很值得高兴的事。
一说吃好的,两个孩子抬头看了看谢九九。看上去大两岁的男孩儿还咧嘴冲谢九九黄娟笑了笑,像是在很赞同他娘的话。
谢九九顺手夹了两块卤肥肠给俩孩子,“尝尝味道好不好,一人一块不能多吃,肠子什么的小孩子吃多了可长胖。”
眼下吃下水肠子的人家并不多,一来是习惯使然,二来是买回去也难做。
光是要把猪下水清理干净就不知要花费多少功夫,又是拿盐水泡又是拿面粉揉的。是盐不要钱还是面粉不要钱?有吃这个的功夫,还不如省钱吃肉了。
也就是食肆里弄一次卤着的量大,才有些赚头。
再加上好些在码头卖力气的人过来吃饭,身上再拮据每顿饭也还是要喝点浊酒,要不然干了一天的活儿,身上疼得很,这下水卤味就是最好的下酒菜。
肥肠油大,又佐了辣子爆炒,小两块就给俩孩子拌了半碗饭。吃干净碗里的饭,秦娘子又给两人一人盛了满满一碗酸菜汤。
饭吃饱汤喝足,一大两小三个人一共花了二十个铜板。比起在家自己做,要是天天在外面吃肯定不划算,可要是一个月出来打两回牙祭,这就很合适了。
“外面香干才八文一斤,那一盘子看着多,其实也就一两块香干,绝对没半斤。肉末更少,一二两?反正不会超过二两。”
猪肉二十文一斤,二两猪肉才两三个铜板,再加上两三文的香干,油盐酱醋都算上,一个菜六七文的成本。
老板卖出来十二文一个菜,再把人工和房租扣掉,看着赚得不多,但一中午那么多桌客人进进出出,这么算下来肯定也没少赚。
从食肆出来,母女两人又绕了个大圈,去以前谢德昌最喜欢吃的卤货铺子买了卤好的猪蹄和豆腐干,才高高兴兴往回走。
一边走,谢九九就一边絮絮叨叨算两人吃的这顿饭,好一通账算下来,感情人家弄这么个小食肆,一个月下来真不少赚,甚至说不好到底是这个小铺子赚得多,还是云客来赚得多。
“人家赚的是辛苦钱,要你天天站在灶台旁烟熏火燎的,你受得了?就是你爹也受不了。”
当年谢家太爷就是这么苦过来的,甚至那时候他就只有一根扁担,连一片遮头的瓦都没有。
凉皮要用的米皮得半夜起来做,面也要提前做好在热水里滚过一遍,油拌好放凉,这样才不会坨了之后粘在一起。
等这些准备工作做完天也亮了,歇不了多久就得担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去卖。几辈人就这么一分一厘的攒,才攒下来谢德昌和谢九九再也吃不得这份苦。
“没打算吃那个苦,我就是没事瞎琢磨。”
黄娟之前就说了,别人家怎么办喜事自家就怎么办,不能因着是入赘就敷衍,据说到时候还在巷子里摆流水席,大宴宾客。
这些流程走下来,谢九九掰着指头一算怎么也得两个月?再想快点是怎么都不行的了。
这几个月家里忙自己的亲事,自己还得抽空把私塾的事给定下来。
鹿鸣乡的老房子好久没人住了,要修缮的话人手不用愁,乡下建房子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有空就来搭把手,在村子里干活卖力气不算什么,只要主家管一顿饭就行。
但自家在村上的房子,也是前后两进还带一个后院的宅子。要修缮光有土砖可不够,还得想法子弄些木料和瓦片、石灰和灰浆过去才行。
眼下是三月,正是农忙的时候。村上壮劳力不够的话,说不定还要去南城外的码头上招些力工,这么一来还要再多准备些钱才行。
还有教书先生,这才是最要紧的。
不求族里大部分以后记得自己的好,只要能安抚住他们,别总是动不动就惦记自己家的家业,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施恩。
把恩施到实处,让他们知道这个私塾自己自己能办起来,西席的先生只有自己能请来,换做谢宝柱他们就请不来这么好的先生,往后族里那几个老的再想做什么,便难了。
事情一桩桩一件件的轮番在脑子里打转,先做哪个后做哪个都麻烦。
谢九九脑袋靠在黄娟肩膀上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几个打牌的也不再追问这些事情,那个兰姨冲黄娟挑一挑眉毛,下午的牌局便早早的散了。
“走,陪我出去买点东西。”
说是买东西,刚出巷子口,黄娟就带着谢九九往在巷口开了好些年的小食肆里走。
谢家的宅子离云客来不远也不近,都在南城的范围里。南城靠近码头,热闹之余往码头来谋生的人也多,干活的人是顾不上按时吃饭的。
有时候一天没接着活儿,早上出门前在家吃一顿稀的,晚上回去再吃一顿稀的,就这么着一天糊弄个水饱也是过。
有时候接着活儿了,那就赶紧的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算这一天的工钱。拿了工钱去小饭馆里吃一顿,卖力气活的得吃肉,要不然浑身没劲儿。
这些小食肆就不能像大饭庄那样,只有中午和下午饭点的时候进人做生意。
他们得时时刻刻在灶前守着,什么时候来个客人就什么时候炒菜,即便是晚上,也肯定是要留给人守着厨房的。
谢德昌是个爱吃也会吃的人,他还在的时候,隔三差五就要从这些小馆子里叫两个菜,带回来吃。为此几个相熟的食肆里,都有谢德昌留下的食盒。
现在看着黄娟跟谢九九进来,老板还专门收拾出个角落里,一面靠着墙一面靠着窗的桌子,“黄娘子今天怎么有空跟大姑娘一起来。”
“刚散了牌局,见您这儿生意好就饿了。”
黄娟在谢九九跟前泼辣些,到了外边反而矜持了。跟食肆老板说过两句客套话,就低头去摆弄碗筷,不再多说什么。
“老板,今天还有没有卤肥肠,有的话来一个爆炒肥肠,一个凉拌茄子,一个鱼丸汤。”
“得嘞,还是咱们大姑娘会吃,得了谢掌柜的真传了。”
“谢老板的夸,我娘也说我像我爹。”
第16章
店子里生意好,老板也没功夫瞎聊,客气两句也就忙去了。
在巷子口的小食肆里吃一顿饭,那叫一个热闹。后厨和前面那道帘子就没放下来,也正因为这样,满满的锅气和油烟也都冲前面来了。
吃到一半还有个年轻妇人带着两个孩子来拼桌,老实巴交的站在一旁问谢九九对面有没有人。谢九九赶紧把菜盘子往自己这边挪了挪,“没人没人,嫂子你快坐下。”
这种开在街头巷尾的小食肆,吃的就是一个便宜量大不磨叽。
年轻妇人坐下没一小会儿,一菜一汤就上来了。一个香干炒肉,香干多肉少,肉切成碎碎的沫就是借个味儿,主要是吃香干。
还有一个酸辣汤,酸菜是老板自己家里做的,放上一点晒干的鱼仔提鲜,一大盆端上来泡饭都够了。
谢九九从来没跟人拼桌吃饭,难得有这么机会,还趁机跟这年轻的妇人多聊了几句。
这妇人姓秦,也住在城南。要说远近大概跟自己家里就隔了三条街,只不过那边多是一进的宅院,住的也多是租赁户,有些甚至一家子租不起一个院子,就两家三家合伙租下一个。
秦娘子家里原本还过得去,去年家里丈夫干活的时候摔断了腿,家里才逐渐捉襟见肘起来。
今年过完年,丈夫的伤养了个半好就出去找活干了。
秦娘子闲不下来,也在外面找了个活计,给绣坊当杂工,整理丝线布料搬搬抬抬的,累是累些但每月赚的钱要比在家接绣活儿赚得多。
“邻居都说我在家待着更好,接些针线和洗衣的活计,赚两个是两个,留在家里还能照顾孩子。”
秦娘子说起这个就不禁皱了眉头,“我男人摔断了腿,以前能上梁,泥工木工都能干,现在只能带人接些小活儿,自己再赚个杂工的钱,这又能有多少。”
“我出来,一个月能赚二钱银子,在家里给别人洗衣裳一钱都赚不到。绣坊的老板人好,我去干活包吃,每天早上出门前把饭菜给孩子留下,他们热一热就行了。”
绣坊一个月也有两天不上工,那两天就在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扫一遍。
这么干肯定是不如自己天天守在家里干净整洁,但一个月多一钱银子,一年就能多一两二钱,还省了每天自
己吃饭花的钱,这一年到头多出来的,手头自然要宽松些。
“那是比留在家里强些,今天嫂子出来是带孩子打牙祭来了?”
“可不是,说好了我不在家的时候他俩听话些,一个月就带他们出来吃两顿好的。”
秦娘子说起这个脸上都多了几分笑意,自己能赚钱,赚了钱能带孩子出来下馆子,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件很要紧很值得高兴的事。
一说吃好的,两个孩子抬头看了看谢九九。看上去大两岁的男孩儿还咧嘴冲谢九九黄娟笑了笑,像是在很赞同他娘的话。
谢九九顺手夹了两块卤肥肠给俩孩子,“尝尝味道好不好,一人一块不能多吃,肠子什么的小孩子吃多了可长胖。”
眼下吃下水肠子的人家并不多,一来是习惯使然,二来是买回去也难做。
光是要把猪下水清理干净就不知要花费多少功夫,又是拿盐水泡又是拿面粉揉的。是盐不要钱还是面粉不要钱?有吃这个的功夫,还不如省钱吃肉了。
也就是食肆里弄一次卤着的量大,才有些赚头。
再加上好些在码头卖力气的人过来吃饭,身上再拮据每顿饭也还是要喝点浊酒,要不然干了一天的活儿,身上疼得很,这下水卤味就是最好的下酒菜。
肥肠油大,又佐了辣子爆炒,小两块就给俩孩子拌了半碗饭。吃干净碗里的饭,秦娘子又给两人一人盛了满满一碗酸菜汤。
饭吃饱汤喝足,一大两小三个人一共花了二十个铜板。比起在家自己做,要是天天在外面吃肯定不划算,可要是一个月出来打两回牙祭,这就很合适了。
“外面香干才八文一斤,那一盘子看着多,其实也就一两块香干,绝对没半斤。肉末更少,一二两?反正不会超过二两。”
猪肉二十文一斤,二两猪肉才两三个铜板,再加上两三文的香干,油盐酱醋都算上,一个菜六七文的成本。
老板卖出来十二文一个菜,再把人工和房租扣掉,看着赚得不多,但一中午那么多桌客人进进出出,这么算下来肯定也没少赚。
从食肆出来,母女两人又绕了个大圈,去以前谢德昌最喜欢吃的卤货铺子买了卤好的猪蹄和豆腐干,才高高兴兴往回走。
一边走,谢九九就一边絮絮叨叨算两人吃的这顿饭,好一通账算下来,感情人家弄这么个小食肆,一个月下来真不少赚,甚至说不好到底是这个小铺子赚得多,还是云客来赚得多。
“人家赚的是辛苦钱,要你天天站在灶台旁烟熏火燎的,你受得了?就是你爹也受不了。”
当年谢家太爷就是这么苦过来的,甚至那时候他就只有一根扁担,连一片遮头的瓦都没有。
凉皮要用的米皮得半夜起来做,面也要提前做好在热水里滚过一遍,油拌好放凉,这样才不会坨了之后粘在一起。
等这些准备工作做完天也亮了,歇不了多久就得担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去卖。几辈人就这么一分一厘的攒,才攒下来谢德昌和谢九九再也吃不得这份苦。
“没打算吃那个苦,我就是没事瞎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