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张百户虽是六品官,但他家的姑娘是老来女,张百户过不了几年那武职就给传给儿子了。
到时候百户从亲爹成了哥哥,张家姑娘年纪又小,能找个像谢家这样家境殷实的人家,对张家姑娘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至于何县丞的外甥女就更是如此了,说是说有何县丞这个舅舅做靠山,到底隔了一层。
把这一层关系抛开不说,李家姑娘没了爹,家产也被李家占了大半,家里只有一个母亲相依为命,住在舅舅家说得直白些,不过也是寄人篱下罢了。
偏偏谢文济考了几年都没考上秀才,黄娟又着急给儿子成家,这不就杠上了。
“既如此,不如就让娘给我相看人家。那两家的姑娘不成总有成的,找个能安心踏实跟我过日子的就好。”
谢文济不乐意这两家,是因为这两家归根究底不是看上自己这个人,而是从一开始就憋着劲儿想要搏一搏,把女儿嫁过来等日后姐夫飞黄腾达了,他们跟着鸡犬升天。
亲戚之间互相帮衬这没问题,自家前些年要没有舅舅家帮忙日子怕是过不下来。但是从一开始就目的不纯,这样的妻子和岳家谢文济不敢要。
他害怕早晚要连累姐夫,到时候甚至连自己和姐姐的情分,也得被一点一点的消磨干净。
“等找到一个能成亲的好人家,到时候我们两个就把家分了吧。先分家后成亲,好不好。”
把想要分家的话主动说出口,谢文济感觉整个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即心又蹦到了嗓子眼。他生怕这话伤了谢九九的心,也不管谢九九什么反应,一把抓住了谢九九已经有些汗津津的手。
“姐,你听我说。咱们都知道姐夫以后前程还远,到时候这个家总是要分的。姐夫不会把你和阿满独留在家里,他就是想留我也不肯。”
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都只想着怎么把眼前的难关糊弄过去。当有了什么以后,就免不了开始想以后该如何如何。
谢文济想得很清楚,今年要是姐夫能中举,府学恐怕就留不了他多久了。
这几年京城关家送来的信里也有关如琅的,信是给谢家写的,内容大多都是寒暄问候,唯一连着问过两次的是自己要是以后考上秀才,愿不愿意去京城国子监读书。
第一次收到关如琅这么问的信,黄娟喜得一晚上没睡好,谢文济也飘飘然了好几天。可惜那一年自己没考上,那颗心才重新归了位。
后来关如琅的信里又这么问了一次,谢文济才明白过来关家想要带走的不是自己而是姐夫。
自己一个还没考中秀才的人,关家都能保证只要自己考中秀才就能占上一个贡监的名额入国子监读书,更何况是姐
夫。
要知道不管是府学的教授还是书院的老师,都一致认为姐夫今年能中举,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到时候真的中了举,关家是一定会要把裴元弄去国子监读书的。
这是好事,旁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事,谢文济不能让家里拖了姐姐和姐夫的后腿。
“姐,咱们都大了不是孩子了。这次的事是娘闹起来了,可要是这次娘不闹,以后我成了家难道你和我还能保证一家子一个屋檐下住着,就不会吵不会闹吗。”
“到时候姐夫要去京城读书,即便这几年不走,以后赴考还得去。考中了进士不管是留在京城还是外任为官,到时候大姐你跟不跟着走。”
到时候再走,谢九九还得脱层皮。人家那时就更有闲话说,说好的招赘女婿出息了女儿也跟着走了,倒把这一家子给撂下了。
真要是那样,谢文济恐怕自家亲娘连家都不会让大姐分。到时候姐姐为了姐夫的前程,这个亏她不吃也得吃。
“我……”谢文济说的事情谢九九又怎么可能从来没想过,只不过是她总想着到时候看情况再说,谁说裴元就一定能考得上呢。
“姐,别犹豫了。就趁着这次的机会咱俩把家分了,我找个我喜欢的姑娘成亲,娘跟着我过。她不愿听女儿的不愿跟着姑爷过日子,跟着我这个儿子总行了吧。”
“书院等我成了亲就暂且不去了,家里的事情我学着管,学不会的你来教我。等姐夫今年秋闱考出个结果来,咱们就分家。”
谢文济要分家不是要谁走谁留,他是想要保住自己跟姐姐的情分。再这么由着黄娟闹下去,这个家就真要散了。
一贯强势又有主见的谢九九有些不知所措,有些事她心里清楚却一直拖延不去想。现在被逼得不得不面对了,她心里其实有些害怕。
这一边,谢九九看着谢文济和裴元一时心绪复杂得说不出话。另一边田婆子看着当着自己面吵起来的母女二人,也从心里涌上一股子无言以对。
田婆子不知道黄娟顶着三个女儿的反对还非要自己来说亲,她过年的时候跟裴元提过一回之后,见他那边没什么回应自然也不再多说。
现在江妈妈那边明确给了回话,她自然赶紧拿着写有谢文济生辰的草贴往女方家去。
这生辰也不详尽,就是表明男方一个态度。要是到了女方家说明来意这门亲事有得谈,女方家也回这么一张正式写在纸上的通媒帖,这门亲事才能继续往下谈。
田婆子先去的是何县丞家,何县丞的家离得不远,田婆子连滑竿都没叫,就这么挎着一个小篮子出了门,沿途还买了两方帕子两小包芝麻糖,才从何家后面进去。
当媒婆最要紧的就是学会看脸色,要知道眉眼高低。有时候有的亲事就得大声嚷出来,恨不得人在巷子口声音就先进了家门,这样主家才高兴。
但有的时候事情没正式落定,能少人知道就少些人知道,尤其两边在县城都不是没名没姓的人家,一来怕别的媒婆知道来抢生意,二来也是怕这事没成再影响日后说亲。
田婆子在这种事上一向有分寸,所以县城里有头脸的人家才更加愿意找她说媒。
可有时候有些事情也是命里注定,田婆子从何家后门一进去,就被何家的婆子带一路带到了县丞太太文氏院子里,一路还极为殷勤地跟田婆子搭话。
其实看这个架势,田婆子心里就大概明白今天这一家恐怕不成。果然在见到文氏之后,一坐下文氏就笑得极为客气的跟田婆子说,这次实在是麻烦她了。
“太太这话太见外了,我一个老婆子当年独自带着女儿在咱们县城落脚,这些年来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靠的还不是大家帮衬,老爷们慈悲。”
“今天来给太太请安,来的路上买了一包芝麻糖,给府上表小姐甜个嘴。”
“您老人家太客气了。”
听话听音,田婆子这么一说可算替文氏解了围。
之前就是她主动找的田婆子,说是家里替外甥女相看中的谢文济,让她过完年等等看谢家有没有给儿子说亲的打算,要是有的话千万促成了这桩亲事。
当时文氏还专门嘱咐了不用着急,别显得自己家的外甥女特别想着嫁人特别扒着他们家。
还有就是跟不乐意大姑姐同住这事,也是外甥女李兰玉自己提的。说是当年她爹去世,就是因为李家的亲戚又不分家,才让他们欺负她和她娘。
现在自己要嫁人了,既不愿占那个谢大娘子和裴秀才的光,也不想跟他们同住一个家里,一个锅里吃饭。
这话是孩子话,何县丞的侄儿何云驰这两年跟裴元的关系算不上特别好,但也一直有联系。结亲结亲,结成了一门亲这亲戚关系就没那么容易断。
外甥女不愿意跟姑姐住,文氏和何县丞私底下商量过,觉得不全是坏事。新媳妇没过门,怎么提要求都不为过,等过了门成了一家人了,有些事也就不叫事了。
远香近臭,这会子把当儿媳妇的和大姑子隔开不见得是坏事。文氏自问是个大方的,这几年外甥女住在家里,有时候不也要生些小矛盾。
亲生的儿女时间长了都免不了拌嘴吵架,更何况一个外甥女。由己度人,外甥女要是真的嫁到谢家去,有谢大娘子那么个大姑子压在头上,这日子如何过得下去。
分家又不是说非要谢大娘子吃亏,大家和和气气把家分了,以后该怎么论亲戚还怎么论。至于裴元,他是入赘到谢家的,只要他和谢九九一日不和离,谢家的事他就得管。
方方面面都想好了,何县丞才让文氏把这事托付给田婆子。谁知前些日子自己那小姑子过来知道了这事,一听说她哥给自己女儿相中的人家是个开饭庄的,当时就不乐意了。
又是嫌弃谢文济没考上秀才,又是嫌弃他家还有个招赘的大姑娘,最最嫌弃的还是谢家是个商户人家满身都是铜臭,配不上她李家几代的耕读人家清白干净。
文氏说可以先让他们家分家,等分家完了再把李兰玉嫁过去,小何氏又梗着脖子非说什么家产自古以来都是儿子的,哪有大姑子分家的说法。
不是说那裴秀才有本事以后有大出息,既是这般有能为又何必巴望着家里这点产业,以后跟着那裴相公去做个官家夫人岂不舒服。
到时候百户从亲爹成了哥哥,张家姑娘年纪又小,能找个像谢家这样家境殷实的人家,对张家姑娘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至于何县丞的外甥女就更是如此了,说是说有何县丞这个舅舅做靠山,到底隔了一层。
把这一层关系抛开不说,李家姑娘没了爹,家产也被李家占了大半,家里只有一个母亲相依为命,住在舅舅家说得直白些,不过也是寄人篱下罢了。
偏偏谢文济考了几年都没考上秀才,黄娟又着急给儿子成家,这不就杠上了。
“既如此,不如就让娘给我相看人家。那两家的姑娘不成总有成的,找个能安心踏实跟我过日子的就好。”
谢文济不乐意这两家,是因为这两家归根究底不是看上自己这个人,而是从一开始就憋着劲儿想要搏一搏,把女儿嫁过来等日后姐夫飞黄腾达了,他们跟着鸡犬升天。
亲戚之间互相帮衬这没问题,自家前些年要没有舅舅家帮忙日子怕是过不下来。但是从一开始就目的不纯,这样的妻子和岳家谢文济不敢要。
他害怕早晚要连累姐夫,到时候甚至连自己和姐姐的情分,也得被一点一点的消磨干净。
“等找到一个能成亲的好人家,到时候我们两个就把家分了吧。先分家后成亲,好不好。”
把想要分家的话主动说出口,谢文济感觉整个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即心又蹦到了嗓子眼。他生怕这话伤了谢九九的心,也不管谢九九什么反应,一把抓住了谢九九已经有些汗津津的手。
“姐,你听我说。咱们都知道姐夫以后前程还远,到时候这个家总是要分的。姐夫不会把你和阿满独留在家里,他就是想留我也不肯。”
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都只想着怎么把眼前的难关糊弄过去。当有了什么以后,就免不了开始想以后该如何如何。
谢文济想得很清楚,今年要是姐夫能中举,府学恐怕就留不了他多久了。
这几年京城关家送来的信里也有关如琅的,信是给谢家写的,内容大多都是寒暄问候,唯一连着问过两次的是自己要是以后考上秀才,愿不愿意去京城国子监读书。
第一次收到关如琅这么问的信,黄娟喜得一晚上没睡好,谢文济也飘飘然了好几天。可惜那一年自己没考上,那颗心才重新归了位。
后来关如琅的信里又这么问了一次,谢文济才明白过来关家想要带走的不是自己而是姐夫。
自己一个还没考中秀才的人,关家都能保证只要自己考中秀才就能占上一个贡监的名额入国子监读书,更何况是姐
夫。
要知道不管是府学的教授还是书院的老师,都一致认为姐夫今年能中举,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到时候真的中了举,关家是一定会要把裴元弄去国子监读书的。
这是好事,旁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事,谢文济不能让家里拖了姐姐和姐夫的后腿。
“姐,咱们都大了不是孩子了。这次的事是娘闹起来了,可要是这次娘不闹,以后我成了家难道你和我还能保证一家子一个屋檐下住着,就不会吵不会闹吗。”
“到时候姐夫要去京城读书,即便这几年不走,以后赴考还得去。考中了进士不管是留在京城还是外任为官,到时候大姐你跟不跟着走。”
到时候再走,谢九九还得脱层皮。人家那时就更有闲话说,说好的招赘女婿出息了女儿也跟着走了,倒把这一家子给撂下了。
真要是那样,谢文济恐怕自家亲娘连家都不会让大姐分。到时候姐姐为了姐夫的前程,这个亏她不吃也得吃。
“我……”谢文济说的事情谢九九又怎么可能从来没想过,只不过是她总想着到时候看情况再说,谁说裴元就一定能考得上呢。
“姐,别犹豫了。就趁着这次的机会咱俩把家分了,我找个我喜欢的姑娘成亲,娘跟着我过。她不愿听女儿的不愿跟着姑爷过日子,跟着我这个儿子总行了吧。”
“书院等我成了亲就暂且不去了,家里的事情我学着管,学不会的你来教我。等姐夫今年秋闱考出个结果来,咱们就分家。”
谢文济要分家不是要谁走谁留,他是想要保住自己跟姐姐的情分。再这么由着黄娟闹下去,这个家就真要散了。
一贯强势又有主见的谢九九有些不知所措,有些事她心里清楚却一直拖延不去想。现在被逼得不得不面对了,她心里其实有些害怕。
这一边,谢九九看着谢文济和裴元一时心绪复杂得说不出话。另一边田婆子看着当着自己面吵起来的母女二人,也从心里涌上一股子无言以对。
田婆子不知道黄娟顶着三个女儿的反对还非要自己来说亲,她过年的时候跟裴元提过一回之后,见他那边没什么回应自然也不再多说。
现在江妈妈那边明确给了回话,她自然赶紧拿着写有谢文济生辰的草贴往女方家去。
这生辰也不详尽,就是表明男方一个态度。要是到了女方家说明来意这门亲事有得谈,女方家也回这么一张正式写在纸上的通媒帖,这门亲事才能继续往下谈。
田婆子先去的是何县丞家,何县丞的家离得不远,田婆子连滑竿都没叫,就这么挎着一个小篮子出了门,沿途还买了两方帕子两小包芝麻糖,才从何家后面进去。
当媒婆最要紧的就是学会看脸色,要知道眉眼高低。有时候有的亲事就得大声嚷出来,恨不得人在巷子口声音就先进了家门,这样主家才高兴。
但有的时候事情没正式落定,能少人知道就少些人知道,尤其两边在县城都不是没名没姓的人家,一来怕别的媒婆知道来抢生意,二来也是怕这事没成再影响日后说亲。
田婆子在这种事上一向有分寸,所以县城里有头脸的人家才更加愿意找她说媒。
可有时候有些事情也是命里注定,田婆子从何家后门一进去,就被何家的婆子带一路带到了县丞太太文氏院子里,一路还极为殷勤地跟田婆子搭话。
其实看这个架势,田婆子心里就大概明白今天这一家恐怕不成。果然在见到文氏之后,一坐下文氏就笑得极为客气的跟田婆子说,这次实在是麻烦她了。
“太太这话太见外了,我一个老婆子当年独自带着女儿在咱们县城落脚,这些年来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靠的还不是大家帮衬,老爷们慈悲。”
“今天来给太太请安,来的路上买了一包芝麻糖,给府上表小姐甜个嘴。”
“您老人家太客气了。”
听话听音,田婆子这么一说可算替文氏解了围。
之前就是她主动找的田婆子,说是家里替外甥女相看中的谢文济,让她过完年等等看谢家有没有给儿子说亲的打算,要是有的话千万促成了这桩亲事。
当时文氏还专门嘱咐了不用着急,别显得自己家的外甥女特别想着嫁人特别扒着他们家。
还有就是跟不乐意大姑姐同住这事,也是外甥女李兰玉自己提的。说是当年她爹去世,就是因为李家的亲戚又不分家,才让他们欺负她和她娘。
现在自己要嫁人了,既不愿占那个谢大娘子和裴秀才的光,也不想跟他们同住一个家里,一个锅里吃饭。
这话是孩子话,何县丞的侄儿何云驰这两年跟裴元的关系算不上特别好,但也一直有联系。结亲结亲,结成了一门亲这亲戚关系就没那么容易断。
外甥女不愿意跟姑姐住,文氏和何县丞私底下商量过,觉得不全是坏事。新媳妇没过门,怎么提要求都不为过,等过了门成了一家人了,有些事也就不叫事了。
远香近臭,这会子把当儿媳妇的和大姑子隔开不见得是坏事。文氏自问是个大方的,这几年外甥女住在家里,有时候不也要生些小矛盾。
亲生的儿女时间长了都免不了拌嘴吵架,更何况一个外甥女。由己度人,外甥女要是真的嫁到谢家去,有谢大娘子那么个大姑子压在头上,这日子如何过得下去。
分家又不是说非要谢大娘子吃亏,大家和和气气把家分了,以后该怎么论亲戚还怎么论。至于裴元,他是入赘到谢家的,只要他和谢九九一日不和离,谢家的事他就得管。
方方面面都想好了,何县丞才让文氏把这事托付给田婆子。谁知前些日子自己那小姑子过来知道了这事,一听说她哥给自己女儿相中的人家是个开饭庄的,当时就不乐意了。
又是嫌弃谢文济没考上秀才,又是嫌弃他家还有个招赘的大姑娘,最最嫌弃的还是谢家是个商户人家满身都是铜臭,配不上她李家几代的耕读人家清白干净。
文氏说可以先让他们家分家,等分家完了再把李兰玉嫁过去,小何氏又梗着脖子非说什么家产自古以来都是儿子的,哪有大姑子分家的说法。
不是说那裴秀才有本事以后有大出息,既是这般有能为又何必巴望着家里这点产业,以后跟着那裴相公去做个官家夫人岂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