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21节
“大姐,你今天有什么打算吗?虽然,我打听到小报的东家今天会去潘楼南街的报房盘账,但是,姐你真的能见到他吗,咱们没有帖子没有人引荐,那些贵人们怕是不肯见的。”
经过这些日子,杨士林已经认可了自家大姐写小说的本事,内容虽然有些离奇怪诞,但确实很吸引人。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他最怕的是大姐推销不出去自己的小说。
要知道,最近又买了炭火和油,家里现在的所有存款,只剩下一百七十一文了。
后日就要交房租。
房租交完的话,家里的存款就只剩下二十一文钱了。
忍不住有些不放心的道:
“大姐,要不我和你一起去吧!”
“你去干嘛,冻着怎么办,家里可没有多余的羊皮裘了!”
杨蔓娘摆了摆手。
昨儿个杨士林回来的,挂好的羊皮裘不小心掉进家里的水盆里,到现在还没干。
家里总共就两件羊皮裘,就是他们的爹娘留下的。
妹妹杨盼娘平时不上班,也不需要出门,连羊皮裘都没有。
若是老二跟着自己出门,冻病了才是麻烦。
杨蔓娘的表情变得认真,放下手里的筷子道:
“你们别担心了,好好在家等着我就是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反正,今天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潘楼南街,推销我的点子和小说,如果小报不成,我就去新闻,去其他的报房,努力让他们连载我的小说,这就是我的打算。”
看着杨蔓娘清瘦秀美的面庞。
杨士林默默的点了点头。
顿了一下。
慢慢的斟酌道:
“我知道的,大姐做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一开始肯定很困难,也许会被那些人拒绝,也许会与人嘲笑你,要是......要是最后不成的话,也没什么,你就回来,咱们兄妹总能想到别的法子的。”
“对啊,大姐,其实咱们也不一定要吃羊肉小葱饼的,现在这样也很好呢。”
老二杨盼娘瞪着小骷髅似的大眼睛。
也在一边附和道。
“嗯,我明白的。”
杨蔓娘重重地点了点头。
内心似乎有一团火被点燃似的。
弟弟妹妹懂事的话让她感动又澎湃。
是的,无论如何。
她这次都一定要成功!
她摸了摸妹妹杨盼娘的小脑瓜儿。
笑着道:
“放心吧,你们大姐很坚强的,我早就做好一切准备了!没有什么可以打败我的。”
看到大姐自信的样子。
老二杨世林也不禁放心的笑了。
高声道:
“我知道,大姐你一直都是咱家的顶梁柱!”
......
杨蔓娘穿着半旧的羊皮裘。
里面是一件藏青色的圆领襦裙,这是母亲的旧衣裳改的,因为洗的次数太多,领口和袖口都发白的厉害。
因为今天是去谈生意,倒是不好穿矾楼的制服。
她沿着巷子一路出来到街口。
站在路边不时的搓手跺脚,尽量让自己保持着体温不要冻僵。
不时的。
用手摸一摸揣在怀里的稿子,防止它掉在地上。
曹氏小报的报房在潘楼南街,那里属于繁华的瓦舍区,最出名的桑家瓦子,新门瓦子都在那一片儿,离御街的矾楼也很近。
不过今日不是上班,说不定要出门在外一整日,靠走路去是不成的,万一鞋子湿透了也没地方换,这样一天下来就太难熬了,或许会造下病也未可知。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包专门去潘楼南街的牛车,速度快还不用等人不用绕路,但是要花上三十文钱,以杨蔓娘现在穷的一文钱掰成两半花的情况,自然是不会选择。
她选择了公共牛车,需要等师傅一路转悠着拉满人才能走,不过价格上就便宜很多,只要花十分之一的价格,三文钱。
汴京的雪后街景很美。
平常上班都怕迟到,所以杨蔓娘总是一路疾跑。
很少有时间仔细欣赏。
现在坐在马车上,杨蔓娘倒是有功夫细细打量了。
汴京城商业繁荣,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越往城中心走人越多,牛车也越来越多,甚至各色骏马拉的车,行人的穿的也越体面保暖。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这个时候已经不早了。
诸市已开,瓠羹店前面,已经坐了招呼客人的饶骨头,还时不时的,飘出灌肺炒肝儿独有的内脏香味儿。
两旁的各色酒楼,已经开始点灯做生意。
整个汴京城都醒了。
这样清凌凌的早晨,各类的早点摊子人是最多的,大多的买卖人都是早起出来,来不及在家里吃,习惯了到这边儿买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配上松软的酥琼叶,正大快朵颐时,附近的卖报小经纪便熟门熟路的凑上前,殷勤的咧嘴一笑,问一句要不要来份儿小报。
大宋的老百姓,还是很追求进步的,几乎有点儿闲钱的都会要上一份小报。
就这样吃着酥琼叶,看着小报上新鲜出炉的各色小道消息。
跟旁边的人高谈阔论。
那滋味儿,美啊!
公共牛车上的气味儿并不好闻,是一种混合着牛粪和头油味儿的奇怪味道,说不上来是香还是臭。
一路换晃晃悠悠,差不多半个多时辰,才停在了潘楼南街。
大宋商业繁荣,形成了多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
甜水巷,御街,天街,州桥,虹桥。
都是非常出名的商业街。
但潘楼南街依旧是汴京最繁华的街之一,以其独特的商业氛围著称,有鹰店、真珠店、匹帛店、香药铺席,金银行,徐家瓠羹店,还有著名的潘楼酒店。
楼下便是集市,街南有最大的桑家瓦子,又各类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是北面御街是最繁华的一处。
古玩字画、日用百货,还有不计其数的特色美食、南北小吃。
从宫城宣德门往东去,经过潘楼街,过宫城东南的东角楼,再向东到十字街头,就能到土市子。
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的是阵阵甜香。
甜品坊、果子铺、茶肆酒楼比比皆是,除了各色的蜜饯果品外,还供应着种类繁多的糕点甜食。
杨蔓娘在潘楼南街南面下车。
一路行来,各种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糕点,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狮子糖、霜蜂儿、泽州饧,花糕、蒸糖,麦糕、豆糕、糕、糍糕、栗糕,破麻酥、桃穰酥、月饼、菊花饼汤团、粽子,雪花酥,重阳糕,古酥蜜食、澄砂团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以及大大有名的酥油鲍螺。
一个个摆的整齐又琳琅满目,看的杨蔓娘一路直咽口水。
俗语说的好,下雪不冷化雪冷。
昨儿个下的雪,两边沿街的的雪早就被推走,只留下一些堆的栩栩如生的雪人雪马逗趣儿。
沿着潘楼南街街道走了不到一刻钟。
便到了各类小报组成的报房一条街。
这一片儿地方。
虽然还很早,但已经是人来人往,行色匆匆,几乎汴京有名有姓的各家报房都在这里设了办事房。
主要是为了方便汇总消息。
小报算是大宋的新媒体,自然也具备现代新媒体的特征,那就是内容为王。
毕竟,如今的报纸吸引人的主要卖点就是各种消息。
小报和朝廷的官报邸报不同。与“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的官报相比。小报的时效性很强,能做到“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誉播”。
甚至,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传播。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小报的消息很灵通,很多朝会上讨论的消息,朝会还没有结束,小报上就已经登出来了。
可见小报的能量和时效性。
而为了保持这样的时效性。也为了提高销量,各路小报都开发了一大批专门兼职的狗仔队员,也就是听风报探,每天定时蹲点儿,采集各色新闻。
听风报探们也是各显神通。
有内探,专门找太监宫女打听官家和他的妃子之间的情感纠结的。也有省探,专门到到朝中各部,打听官员们的任免升迁情况、某朝廷官员受-贿了没有、有没有养小老婆和外室之类的,还有衙探,专门到各衙门儿,特别是到监狱大牢里,打探那些凶杀案进展情况的。
可不要小瞧这些小报的胆子。
他们基本什么都敢报道。
大观四年,他们就制造了一则惊天新闻。假冒徽宗的口气发布了一则抨击宰相蔡京的诏书,说“蔡京目不明而强视,耳不聪而强听,公行狡诈,行迹谄谀,内外不仁,上下无检”。
还报道说,宰相蔡京及其同党,已经被官家一网打尽。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经过这些日子,杨士林已经认可了自家大姐写小说的本事,内容虽然有些离奇怪诞,但确实很吸引人。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他最怕的是大姐推销不出去自己的小说。
要知道,最近又买了炭火和油,家里现在的所有存款,只剩下一百七十一文了。
后日就要交房租。
房租交完的话,家里的存款就只剩下二十一文钱了。
忍不住有些不放心的道:
“大姐,要不我和你一起去吧!”
“你去干嘛,冻着怎么办,家里可没有多余的羊皮裘了!”
杨蔓娘摆了摆手。
昨儿个杨士林回来的,挂好的羊皮裘不小心掉进家里的水盆里,到现在还没干。
家里总共就两件羊皮裘,就是他们的爹娘留下的。
妹妹杨盼娘平时不上班,也不需要出门,连羊皮裘都没有。
若是老二跟着自己出门,冻病了才是麻烦。
杨蔓娘的表情变得认真,放下手里的筷子道:
“你们别担心了,好好在家等着我就是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反正,今天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潘楼南街,推销我的点子和小说,如果小报不成,我就去新闻,去其他的报房,努力让他们连载我的小说,这就是我的打算。”
看着杨蔓娘清瘦秀美的面庞。
杨士林默默的点了点头。
顿了一下。
慢慢的斟酌道:
“我知道的,大姐做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一开始肯定很困难,也许会被那些人拒绝,也许会与人嘲笑你,要是......要是最后不成的话,也没什么,你就回来,咱们兄妹总能想到别的法子的。”
“对啊,大姐,其实咱们也不一定要吃羊肉小葱饼的,现在这样也很好呢。”
老二杨盼娘瞪着小骷髅似的大眼睛。
也在一边附和道。
“嗯,我明白的。”
杨蔓娘重重地点了点头。
内心似乎有一团火被点燃似的。
弟弟妹妹懂事的话让她感动又澎湃。
是的,无论如何。
她这次都一定要成功!
她摸了摸妹妹杨盼娘的小脑瓜儿。
笑着道:
“放心吧,你们大姐很坚强的,我早就做好一切准备了!没有什么可以打败我的。”
看到大姐自信的样子。
老二杨世林也不禁放心的笑了。
高声道:
“我知道,大姐你一直都是咱家的顶梁柱!”
......
杨蔓娘穿着半旧的羊皮裘。
里面是一件藏青色的圆领襦裙,这是母亲的旧衣裳改的,因为洗的次数太多,领口和袖口都发白的厉害。
因为今天是去谈生意,倒是不好穿矾楼的制服。
她沿着巷子一路出来到街口。
站在路边不时的搓手跺脚,尽量让自己保持着体温不要冻僵。
不时的。
用手摸一摸揣在怀里的稿子,防止它掉在地上。
曹氏小报的报房在潘楼南街,那里属于繁华的瓦舍区,最出名的桑家瓦子,新门瓦子都在那一片儿,离御街的矾楼也很近。
不过今日不是上班,说不定要出门在外一整日,靠走路去是不成的,万一鞋子湿透了也没地方换,这样一天下来就太难熬了,或许会造下病也未可知。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包专门去潘楼南街的牛车,速度快还不用等人不用绕路,但是要花上三十文钱,以杨蔓娘现在穷的一文钱掰成两半花的情况,自然是不会选择。
她选择了公共牛车,需要等师傅一路转悠着拉满人才能走,不过价格上就便宜很多,只要花十分之一的价格,三文钱。
汴京的雪后街景很美。
平常上班都怕迟到,所以杨蔓娘总是一路疾跑。
很少有时间仔细欣赏。
现在坐在马车上,杨蔓娘倒是有功夫细细打量了。
汴京城商业繁荣,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越往城中心走人越多,牛车也越来越多,甚至各色骏马拉的车,行人的穿的也越体面保暖。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这个时候已经不早了。
诸市已开,瓠羹店前面,已经坐了招呼客人的饶骨头,还时不时的,飘出灌肺炒肝儿独有的内脏香味儿。
两旁的各色酒楼,已经开始点灯做生意。
整个汴京城都醒了。
这样清凌凌的早晨,各类的早点摊子人是最多的,大多的买卖人都是早起出来,来不及在家里吃,习惯了到这边儿买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配上松软的酥琼叶,正大快朵颐时,附近的卖报小经纪便熟门熟路的凑上前,殷勤的咧嘴一笑,问一句要不要来份儿小报。
大宋的老百姓,还是很追求进步的,几乎有点儿闲钱的都会要上一份小报。
就这样吃着酥琼叶,看着小报上新鲜出炉的各色小道消息。
跟旁边的人高谈阔论。
那滋味儿,美啊!
公共牛车上的气味儿并不好闻,是一种混合着牛粪和头油味儿的奇怪味道,说不上来是香还是臭。
一路换晃晃悠悠,差不多半个多时辰,才停在了潘楼南街。
大宋商业繁荣,形成了多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
甜水巷,御街,天街,州桥,虹桥。
都是非常出名的商业街。
但潘楼南街依旧是汴京最繁华的街之一,以其独特的商业氛围著称,有鹰店、真珠店、匹帛店、香药铺席,金银行,徐家瓠羹店,还有著名的潘楼酒店。
楼下便是集市,街南有最大的桑家瓦子,又各类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是北面御街是最繁华的一处。
古玩字画、日用百货,还有不计其数的特色美食、南北小吃。
从宫城宣德门往东去,经过潘楼街,过宫城东南的东角楼,再向东到十字街头,就能到土市子。
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的是阵阵甜香。
甜品坊、果子铺、茶肆酒楼比比皆是,除了各色的蜜饯果品外,还供应着种类繁多的糕点甜食。
杨蔓娘在潘楼南街南面下车。
一路行来,各种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糕点,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狮子糖、霜蜂儿、泽州饧,花糕、蒸糖,麦糕、豆糕、糕、糍糕、栗糕,破麻酥、桃穰酥、月饼、菊花饼汤团、粽子,雪花酥,重阳糕,古酥蜜食、澄砂团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以及大大有名的酥油鲍螺。
一个个摆的整齐又琳琅满目,看的杨蔓娘一路直咽口水。
俗语说的好,下雪不冷化雪冷。
昨儿个下的雪,两边沿街的的雪早就被推走,只留下一些堆的栩栩如生的雪人雪马逗趣儿。
沿着潘楼南街街道走了不到一刻钟。
便到了各类小报组成的报房一条街。
这一片儿地方。
虽然还很早,但已经是人来人往,行色匆匆,几乎汴京有名有姓的各家报房都在这里设了办事房。
主要是为了方便汇总消息。
小报算是大宋的新媒体,自然也具备现代新媒体的特征,那就是内容为王。
毕竟,如今的报纸吸引人的主要卖点就是各种消息。
小报和朝廷的官报邸报不同。与“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的官报相比。小报的时效性很强,能做到“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誉播”。
甚至,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传播。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小报的消息很灵通,很多朝会上讨论的消息,朝会还没有结束,小报上就已经登出来了。
可见小报的能量和时效性。
而为了保持这样的时效性。也为了提高销量,各路小报都开发了一大批专门兼职的狗仔队员,也就是听风报探,每天定时蹲点儿,采集各色新闻。
听风报探们也是各显神通。
有内探,专门找太监宫女打听官家和他的妃子之间的情感纠结的。也有省探,专门到到朝中各部,打听官员们的任免升迁情况、某朝廷官员受-贿了没有、有没有养小老婆和外室之类的,还有衙探,专门到各衙门儿,特别是到监狱大牢里,打探那些凶杀案进展情况的。
可不要小瞧这些小报的胆子。
他们基本什么都敢报道。
大观四年,他们就制造了一则惊天新闻。假冒徽宗的口气发布了一则抨击宰相蔡京的诏书,说“蔡京目不明而强视,耳不聪而强听,公行狡诈,行迹谄谀,内外不仁,上下无检”。
还报道说,宰相蔡京及其同党,已经被官家一网打尽。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