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75节
“你们一会子不去看大傩吗?”
每年的除夕当天,皇宫中会举办大傩祭祀仪式,驱除瘟疫、消灾避祸。
非常的热闹,汴京城的很多人家都要去看的。
“不去看。”
“不去不去,每年都看大傩,早就不新鲜啦!”
“就是,有那功夫,还不如去打锤丸呢!”
一帮小子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
倒也不奇怪,他们这个年纪,整天走街串巷的,汴京城的各种热闹早就看够了。
“行吧,那就去玩儿。”
杨蔓娘也不扫兴,又让老三杨盼娘回屋里抓了几把蜜饯花生给他们。
叮嘱道:
“玩够了就早些回来,晚上家里还要放炮仗迎神吃晚宴的。”
“知道了,大姐。”
“知道啦~大娘子!”
“嘻嘻!”
一帮半大小子,故意掐着嗓子,学着杨士林的声调儿答应着。
很快便嘻嘻哈哈的一起跑远了。
杨蔓娘也不恼,回屋和老三杨盼娘一起套上厚羊皮裘,穿上羊皮靴子。
便锁了院门,手拉手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东华门而去。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驱傩,是除夕这一天的王朝大事。
驱傩,即驱逐疫鬼。古人认为,所有的疾病和不幸都是疫鬼在作祟,需要通过“傩”礼,来加以驱逐。
所以,历朝历代都会举行这样的驱傩仪式,祈求平安。
杨蔓娘姐妹俩到的时候,东华门这边儿已经是人山人海了,两个人也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挤了进去。
此刻,驱傩仪式已经正式开始了。
东华门正前方的空地上点燃了熊熊篝火。先是一群身材极为高大的男子头戴面具,身穿兽皮裙,围绕着篝火,手拿兽骨,边跳边唱祈求驱疾除祸,风调雨顺的唱词。
之后,一群戴着面具,穿着绣花彩衣的男子,分别扮作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土地爷、灶王爷。
从皇宫开始驱除鬼祟,跳着统一的傩舞,一直将其驱赶到东华门外。
这里简直是一场北宋版的万圣节。
“哇,戴面具的有好多人啊,他们的个子都好高呀。”
看着这些身穿彩衣,头戴面具的高大男子从身前走过。
甚至需要要仰着头,才能看清他们脸上的面具,老三杨盼娘忍不住惊呼道。
“呵呵,这些身穿彩衣的,可都是官家的近卫军,都是殿前司和皇城司的人,自然是优中选优,身材高大威武啊。”
身旁懂行的阿婆闻言,笑着解释道:
“负责驱傩的全是朝廷的文官武将,你看那个头戴假面,手执金枪龙旗的便是皇城亲事官魏大人,后面的是两位穿了黄金甲胄,装成门神的镇殿将军,可都是领兵打仗的殿前武将呢。”
“啊,原来是这样呀!”
杨蔓娘的个子稍微高一些,但想要看清楚,也依旧要点着脚尖儿。她原本还以为表演驱傩的是戏班子什么的,没想到居然是朝廷官员。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这驱傩,虽然有表演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为了祭祀,想要驱赶瘟疫和疾病。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用文武官员的话,确实更庄重一些。
正说着,鼓乐声起。
“甲作食凶,巯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
方相氏身穿一件硕大的熊皮,戴着刻有四只怪眼的黄金面具,率领着这一千多人的浩荡队伍,由东华门出发,边走边擂鼓。
鼓声轰隆之中,放声大唱:
“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
虽然在杨蔓娘的记忆里,原主也曾经看过驱傩。但是,都是远远的,记忆很模糊了。
现在当她自己真正在现场看驱傩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就。
很震撼!很威武!
让人的心,都不由自主的跟着鼓点儿急速跳动,仿佛要从喉咙中跳出去似的。
驱傩仪式虽然隆重,但也不慢。方相士带着队离开之后,便是欢乐。
鲜花与龙旗,鞭炮与锣鼓。
伴随着一百二十名童男童女的击鼓声,周围围观的百姓们,开始载歌载舞,或骑马坐车,或走路跟着大傩队伍一起从东华门出去。伴随着这热闹的气氛,孩子们也学着大傩议的扮相,装扮成各种神神鬼鬼,穿着特制的彩色的衣物,戴上面具,互相追逐在人群中打闹嬉戏。
这,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除夕狂欢!
这样的气氛中,人似乎也都不觉得冷,很多男人甚至都扯掉头上的帽子往天上扔。
道路两旁的各类小摊子上,摆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和彩衣,杨蔓娘也花了六文钱,跟路边儿的小贩买了两个面具。
一个是钟馗,一个是判官。姐妹二人带着面具,穿梭在人群中,手拉手跟着欢呼的人群往前跑。
一路上,各个教坊中,还派了伶人装成灶神和土地公土地婆等,手舞足蹈,欢天喜地的一道加入队伍。
道路上几乎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鼓乐声儿,歌舞声儿,周围人的高声说话声儿。
越是往城外,聚集的人便越多。杨蔓娘感觉,大冷天的,自己都被挤的冒汗了。
也不知什么时候,竟感觉手中一空,就和老三杨盼娘走散了。
“老三,盼娘!”
“杨盼娘!”
杨蔓娘顿时急了。
她努力的跳起身来,大声的呼喊着老三杨盼娘的名字。
但是,根本没有人回应。在这样热闹嘈杂的氛围中,大声呼喊根本无济于事,她的喊声很快就被周围的声音淹没了。她甚至根本没办法转身,就迅速的被人群挤着不由自主的往前走。
脸上带着的钟馗面具,也不知什么时候掉了,杨蔓娘不由得想起,之前在南熏门的时候,听张嫂子说的那些拍花子的故事,忍不住有些急了。虽然杨盼娘明天就十岁,虚岁十一岁了,在这个年代来说,过两年都快要及笄是大姑娘了,但是在杨蔓娘的眼里,杨盼娘依旧还是个小孩子。
从刚穿越来大宋的时候,兄妹三个就一起相依为命。与其说是自己照顾着他们,不如说是他们两个在支撑着自己。若不是有这两个小的一直陪伴,杨蔓娘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到今天。
杨蔓娘不由的想起刚穿来大宋的时候,家里吃食短缺,老三杨盼娘明明也很饿很馋,却总是会把稠些的那碗白菜水饭给她和老二杨士林吃。还有她的羊皮裘上破了洞,她都没说,她就已经默默的为她补好,一点儿都不耽搁第二天穿。还有如今,她每天晚上写稿子,她也总是会默默的为她剪灯花儿,收拾稿子,准备好热茶,让她能更舒服一些。
可以说,杨盼娘虽然不上工,却总是无私的,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分担着这个家里的一切。
在不知不觉中,杨蔓娘早已经把她当成是自己的亲妹妹了。她自认为自己是个坚强的人,即使刚穿越来的时候,那么艰难的生活,她都没掉一滴眼泪。
但此刻,却忍不住眼圈儿红了。
“怎么回事?”
倏忽间。
右侧肩膀被轻轻拍了一下,一道清冷的男声从身后传来。
杨蔓娘拿袖子抹了一把眼睛,连忙转身。
因为身高的差距,她需要微微仰头去看来人。
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陌生的红脸判官面具。
“是我!”
男子掀开面具。
露出一张俊秀却稍显苍白的脸,烟灰色的抹额下,一双细长的丹凤眼闪烁着关切的目光。
是傅劲光!
看到他鹤麾下笔挺的皇城司制服,杨蔓娘的眼睛里瞬间亮起了希望。
“啊,是你,太好了!”
第46章
陆游《岁首书事》有云。
中夕祭余分馎飥。
馎饦, 是宋代过年时最具特色的食物,也叫面片儿汤。就像现代人过年不能不吃饺子,十五不能不吃元宵一样, 再大宋无论士庶, 除夕年夜饭之中, 必然是小不了一碗馎飥的。
冬馄饨, 年馎饦。大宋民间一般都用馎饦祭完祖先后,再全家分食。这种食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 不加酵粉用清水和好面,再掐成小面段儿,将其搓成两头翘、中间凹的形状, 放在菜羹里加上各种调料煮熟即可。
所以, 入乡随俗,除夕日杨蔓娘家自然也要做馎饦的。
而且, 在大宋除夕夜宴饮也不仅局限于家人之间,友人和邻舍也往往热情地互邀。比方说,大掌柜朱贵知道他们兄妹三人过节, 之前特地邀请他们去自己家里一起过除夕。不过, 被杨蔓娘婉拒了。
此刻已经是晚上了,正房的外屋子里点了两个火盆儿,暖烘烘的。
兄妹三个一起动手,做了一只烤鹅, 大盘羊肉, 糖醋鲤鱼,鸡皮炖豆腐,山海兜儿, 蟹酿橙,肉酢,凉拌干茄瓠、素炒马牙菜,凉拌鱼冻这十道菜。
寓意新的一年十全十美,再加上一小锅馎飥,一起团坐在桌边儿吃着除夕夜宴。
“今儿个可吓死我了。”
老三杨盼娘舀了一勺酸酸甜甜的蟹酿橙,想起下午的事儿,忍不住拍了拍胸口。
抱怨了一句:
每年的除夕当天,皇宫中会举办大傩祭祀仪式,驱除瘟疫、消灾避祸。
非常的热闹,汴京城的很多人家都要去看的。
“不去看。”
“不去不去,每年都看大傩,早就不新鲜啦!”
“就是,有那功夫,还不如去打锤丸呢!”
一帮小子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
倒也不奇怪,他们这个年纪,整天走街串巷的,汴京城的各种热闹早就看够了。
“行吧,那就去玩儿。”
杨蔓娘也不扫兴,又让老三杨盼娘回屋里抓了几把蜜饯花生给他们。
叮嘱道:
“玩够了就早些回来,晚上家里还要放炮仗迎神吃晚宴的。”
“知道了,大姐。”
“知道啦~大娘子!”
“嘻嘻!”
一帮半大小子,故意掐着嗓子,学着杨士林的声调儿答应着。
很快便嘻嘻哈哈的一起跑远了。
杨蔓娘也不恼,回屋和老三杨盼娘一起套上厚羊皮裘,穿上羊皮靴子。
便锁了院门,手拉手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东华门而去。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驱傩,是除夕这一天的王朝大事。
驱傩,即驱逐疫鬼。古人认为,所有的疾病和不幸都是疫鬼在作祟,需要通过“傩”礼,来加以驱逐。
所以,历朝历代都会举行这样的驱傩仪式,祈求平安。
杨蔓娘姐妹俩到的时候,东华门这边儿已经是人山人海了,两个人也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挤了进去。
此刻,驱傩仪式已经正式开始了。
东华门正前方的空地上点燃了熊熊篝火。先是一群身材极为高大的男子头戴面具,身穿兽皮裙,围绕着篝火,手拿兽骨,边跳边唱祈求驱疾除祸,风调雨顺的唱词。
之后,一群戴着面具,穿着绣花彩衣的男子,分别扮作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土地爷、灶王爷。
从皇宫开始驱除鬼祟,跳着统一的傩舞,一直将其驱赶到东华门外。
这里简直是一场北宋版的万圣节。
“哇,戴面具的有好多人啊,他们的个子都好高呀。”
看着这些身穿彩衣,头戴面具的高大男子从身前走过。
甚至需要要仰着头,才能看清他们脸上的面具,老三杨盼娘忍不住惊呼道。
“呵呵,这些身穿彩衣的,可都是官家的近卫军,都是殿前司和皇城司的人,自然是优中选优,身材高大威武啊。”
身旁懂行的阿婆闻言,笑着解释道:
“负责驱傩的全是朝廷的文官武将,你看那个头戴假面,手执金枪龙旗的便是皇城亲事官魏大人,后面的是两位穿了黄金甲胄,装成门神的镇殿将军,可都是领兵打仗的殿前武将呢。”
“啊,原来是这样呀!”
杨蔓娘的个子稍微高一些,但想要看清楚,也依旧要点着脚尖儿。她原本还以为表演驱傩的是戏班子什么的,没想到居然是朝廷官员。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这驱傩,虽然有表演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为了祭祀,想要驱赶瘟疫和疾病。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用文武官员的话,确实更庄重一些。
正说着,鼓乐声起。
“甲作食凶,巯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
方相氏身穿一件硕大的熊皮,戴着刻有四只怪眼的黄金面具,率领着这一千多人的浩荡队伍,由东华门出发,边走边擂鼓。
鼓声轰隆之中,放声大唱:
“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
虽然在杨蔓娘的记忆里,原主也曾经看过驱傩。但是,都是远远的,记忆很模糊了。
现在当她自己真正在现场看驱傩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就。
很震撼!很威武!
让人的心,都不由自主的跟着鼓点儿急速跳动,仿佛要从喉咙中跳出去似的。
驱傩仪式虽然隆重,但也不慢。方相士带着队离开之后,便是欢乐。
鲜花与龙旗,鞭炮与锣鼓。
伴随着一百二十名童男童女的击鼓声,周围围观的百姓们,开始载歌载舞,或骑马坐车,或走路跟着大傩队伍一起从东华门出去。伴随着这热闹的气氛,孩子们也学着大傩议的扮相,装扮成各种神神鬼鬼,穿着特制的彩色的衣物,戴上面具,互相追逐在人群中打闹嬉戏。
这,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除夕狂欢!
这样的气氛中,人似乎也都不觉得冷,很多男人甚至都扯掉头上的帽子往天上扔。
道路两旁的各类小摊子上,摆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和彩衣,杨蔓娘也花了六文钱,跟路边儿的小贩买了两个面具。
一个是钟馗,一个是判官。姐妹二人带着面具,穿梭在人群中,手拉手跟着欢呼的人群往前跑。
一路上,各个教坊中,还派了伶人装成灶神和土地公土地婆等,手舞足蹈,欢天喜地的一道加入队伍。
道路上几乎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鼓乐声儿,歌舞声儿,周围人的高声说话声儿。
越是往城外,聚集的人便越多。杨蔓娘感觉,大冷天的,自己都被挤的冒汗了。
也不知什么时候,竟感觉手中一空,就和老三杨盼娘走散了。
“老三,盼娘!”
“杨盼娘!”
杨蔓娘顿时急了。
她努力的跳起身来,大声的呼喊着老三杨盼娘的名字。
但是,根本没有人回应。在这样热闹嘈杂的氛围中,大声呼喊根本无济于事,她的喊声很快就被周围的声音淹没了。她甚至根本没办法转身,就迅速的被人群挤着不由自主的往前走。
脸上带着的钟馗面具,也不知什么时候掉了,杨蔓娘不由得想起,之前在南熏门的时候,听张嫂子说的那些拍花子的故事,忍不住有些急了。虽然杨盼娘明天就十岁,虚岁十一岁了,在这个年代来说,过两年都快要及笄是大姑娘了,但是在杨蔓娘的眼里,杨盼娘依旧还是个小孩子。
从刚穿越来大宋的时候,兄妹三个就一起相依为命。与其说是自己照顾着他们,不如说是他们两个在支撑着自己。若不是有这两个小的一直陪伴,杨蔓娘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到今天。
杨蔓娘不由的想起刚穿来大宋的时候,家里吃食短缺,老三杨盼娘明明也很饿很馋,却总是会把稠些的那碗白菜水饭给她和老二杨士林吃。还有她的羊皮裘上破了洞,她都没说,她就已经默默的为她补好,一点儿都不耽搁第二天穿。还有如今,她每天晚上写稿子,她也总是会默默的为她剪灯花儿,收拾稿子,准备好热茶,让她能更舒服一些。
可以说,杨盼娘虽然不上工,却总是无私的,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分担着这个家里的一切。
在不知不觉中,杨蔓娘早已经把她当成是自己的亲妹妹了。她自认为自己是个坚强的人,即使刚穿越来的时候,那么艰难的生活,她都没掉一滴眼泪。
但此刻,却忍不住眼圈儿红了。
“怎么回事?”
倏忽间。
右侧肩膀被轻轻拍了一下,一道清冷的男声从身后传来。
杨蔓娘拿袖子抹了一把眼睛,连忙转身。
因为身高的差距,她需要微微仰头去看来人。
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陌生的红脸判官面具。
“是我!”
男子掀开面具。
露出一张俊秀却稍显苍白的脸,烟灰色的抹额下,一双细长的丹凤眼闪烁着关切的目光。
是傅劲光!
看到他鹤麾下笔挺的皇城司制服,杨蔓娘的眼睛里瞬间亮起了希望。
“啊,是你,太好了!”
第46章
陆游《岁首书事》有云。
中夕祭余分馎飥。
馎饦, 是宋代过年时最具特色的食物,也叫面片儿汤。就像现代人过年不能不吃饺子,十五不能不吃元宵一样, 再大宋无论士庶, 除夕年夜饭之中, 必然是小不了一碗馎飥的。
冬馄饨, 年馎饦。大宋民间一般都用馎饦祭完祖先后,再全家分食。这种食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 不加酵粉用清水和好面,再掐成小面段儿,将其搓成两头翘、中间凹的形状, 放在菜羹里加上各种调料煮熟即可。
所以, 入乡随俗,除夕日杨蔓娘家自然也要做馎饦的。
而且, 在大宋除夕夜宴饮也不仅局限于家人之间,友人和邻舍也往往热情地互邀。比方说,大掌柜朱贵知道他们兄妹三人过节, 之前特地邀请他们去自己家里一起过除夕。不过, 被杨蔓娘婉拒了。
此刻已经是晚上了,正房的外屋子里点了两个火盆儿,暖烘烘的。
兄妹三个一起动手,做了一只烤鹅, 大盘羊肉, 糖醋鲤鱼,鸡皮炖豆腐,山海兜儿, 蟹酿橙,肉酢,凉拌干茄瓠、素炒马牙菜,凉拌鱼冻这十道菜。
寓意新的一年十全十美,再加上一小锅馎飥,一起团坐在桌边儿吃着除夕夜宴。
“今儿个可吓死我了。”
老三杨盼娘舀了一勺酸酸甜甜的蟹酿橙,想起下午的事儿,忍不住拍了拍胸口。
抱怨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