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往后年年皆如此。”未曾料到,他竟早已许下这般深情承诺。
温曲儿紧咬嘴唇,竭力克制着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她深知,苏玄染身不由己,京城于他而言,既是梦想的寄托,也是责任的承载。
信末,“吾甚思你”简简单单四个字,却如重锤,狠狠敲击在温曲儿心尖上。眼眶中的泪水瞬间决堤,一滴滴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
泪水刚一坠落,温曲儿便匆忙抬手将信纸移开,生怕泪水晕染了这饱含深情的字迹。
她慌忙用衣袖去接滴落的泪珠。信纸被攥出褶皱,恍惚间,那些端方秀美的小楷,竟渐渐幻化成苏玄染的眉目。
她别过头去,肩膀颤抖着,极力压抑着抽噎声,胸膛剧烈起伏,努力平复着内心翻涌的情绪。
片刻后,她才渐渐找回一丝平静,缓缓将目光重新投向信纸。此时,她眼中满是对苏玄染深切且绵密的思念,被泪水浸湿的眼眸,愈发显得楚楚可怜。
是夜
月色爬上窗棂时,温曲儿伏在苏玄染常坐的书安前,屋内一片静谧,唯有她轻轻浅浅的呼吸声。
书桌上,一方砚台摆放着,旁边是苏玄染平日里惯用的那支毛笔,笔杆在烛光的映照下,泛着温润柔和的光泽,似承载着主人的气息。
温曲儿轻挽衣袖,动作虽稍显笨拙却满含认真,拿起那块质地细腻的墨锭。在砚台中注入些许澄澈清水,开始研磨起来。
随着她手腕的轻柔转动,墨汁在砚台中晕染,散发出淡雅墨香。这香气萦绕在鼻尖,似乎也裹挟着苏玄染的独有气息,使得温曲儿的心愈发沉静安宁。
待墨研磨妥当,她深吸一气,小心翼翼提起那支毛笔。毛笔在她手中,显得有些陌生且不好掌控,但此刻,她却满心都是想要用这支毛笔给苏玄染回信的念头。
轻蘸了蘸墨汁,笔尖在洁白的信纸上落下第一笔时,手还是忍不住微抖了一下,墨点瞬间晕染,在信纸上留下一个小小的墨团。
她皱了皱眉,眼中闪过懊恼之色,却并未气馁,定了定神,继续专注书写起来。起笔处落下“苏玄染”三个字。
笔锋歪斜写下“见字如晤”,可一不留神,竟把“晤”字写成了“梧”。
温曲儿咬着笔杆,轻轻笑了起来,可笑着笑着,泪珠滚落,将“安好勿念”的“念”字,晕成了墨花。
她运笔缓慢,一笔一划,皆倾注着满腔深情,每一个字都写得极为郑重。可笔下的字体却显得歪歪扭扭,笔画的粗细也不尽均匀,与苏玄染那笔锋劲挺、行云流水般的字迹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
望着这些稚拙的字迹,她泪光闪烁的眼眸中闪过怅惘,但嘴角却上扬,带着甜蜜笑意,继续全神贯注、不疾不徐地书写着。
她时而搁笔凝思,脑海中反复斟酌着合适的措辞,时而又奋笔疾书,笔锋游走在信纸上,似是生怕那些在心头翻涌的话语会稍纵即逝。就这样,她书写了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
原本预计几页纸便能
写完的内容,无奈她的毛笔字写得偏大,每一个字都在纸上占据了不小的空间。
加之她越写越情思涌动,笔下的话语源源不断,最后竟是铺满了厚厚的一沓信纸。这些信纸堆叠起来,高高隆起,显得颇为壮观
至于末尾的署名处,她却有些发愣,思索片刻,最终只是落下一个简简单单的“温”字。
次日
温曲儿背着背篓,脚步迟缓行走在镇上熙熙攘攘的街道。街边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可她却充耳不闻,目光悠悠向南边凝望,眼神中透着几分迷离,思绪早已飘向远方。
忽然间,苏玄染曾说过的话在她脑海中清晰回响,一字一句:
“倘若你有需……可来寻我,我自会现身。”
“若……若你偶然,途经周府附近时,可寻我……我自会现身相见。”
直至此刻,她才幡然醒悟,原来他一直都满心期待着,她能前去探望。
可那时,她一门心思只想着让他安心备考,每日都在心底反复掂量、斟酌,生怕自己的贸然前往,会无端打扰到他。
那时,不过是步行便能抵达的距离,想见他随时都能得偿所愿。可如今,他人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山川阻隔,遥不可及。
温曲儿垂下眼眸,落寞与惆怅在眼底悄然弥漫。她嘴角向下撇去,脸上浮现出自嘲与苦涩的神情,无声嘲笑自己曾经的懵懂无知。
她暗自思忖着:自己往昔怎就如此愚钝,竟未能领会他深沉内敛的心意。
这人,当真是……集市在明明北边,周府却远在最南边,这南辕北辙的,又怎会那般凑巧偶然经过呢。当初的自己,怎么就如此迟钝,没能明白他那含蓄的心意呢?
纷繁芜杂的思绪在脑海中穿梭,此前梦中的那一幕场景再度清晰浮现。梦中,被她紧紧拉住衣袖的苏玄染,眨眼间便消失不见,徒留镇上南边的那片天地空荡寂寥。
原来,这梦境并非毫无根据的虚幻臆想,竟是她内心深处隐隐担忧的具象化写照,是她对分离和失去的恐惧在潜意识里的映射。
这般想着,她眼眸渐渐泛起红意,泪水在眼眶里盈盈打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
她呆呆伫立在原地,周遭人来人往、喧嚣热闹,脚步声、谈笑声、叫卖声交织成一片嘈杂,可她却似置身在另一个世界,与这热闹的一切格格不入。
良久过后,她缓缓仰起头,唇角轻勾,一抹独属于她的标志性笑容,在脸上漾开。笑容明媚璀璨,透着由内而外散发而出的乐观与豁达。
千里之外又何妨!纵隔千里之遥,亦能抵达!
温曲儿心意已决,要奔赴京城找寻苏玄染,当下脚步便变得轻快起来。她先是在镇上购置了此番行程所需的一应物品,便径直朝着租赁马车的地方走去。
这是温曲儿第二次乘坐马车,可回想起第一次坐马车时晕眩不适的糟糕感受,她心底,仍不可避免地泛起些许紧张与不安。
待她坐上马车,车子刚一晃动,她便感觉一阵晕眩袭来,脑袋也变得晕乎乎的。
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初次与苏玄染同乘马车时的情景,那时她也是这般晕眩不适,苏玄染因她晕眩,而露出的担忧神情以及自责的模样,也清晰浮现出来。
那时,是她第一次依偎在苏玄染身上。他身上独有的温暖与沉稳气息,将她包裹其中,让她在眩晕的不适中寻得了安心之所。
此刻回想起来,那股温暖与安心依旧清晰可感,化作满心的甜蜜在心底缠绕。
沉浸在这些回忆的温柔乡中,她心底的紧张慢慢被抚平,那令人难耐的眩晕不适感也随之减轻了许多。
既已下定决心奔赴京城,温曲儿回到家中第一件事便是,立刻着手写起了第二封信,快马加鞭送出。
她在信里着重叮嘱苏玄染,务必要安心攻读,切不可再写书信回来,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业中,她定会在家中静候他高中归来的喜讯。
在之后的几天里,温曲儿为了能顺利前往京城,便每日在镇上来回乘坐马车,如此连续尝试,她竟也很快适应马车的颠簸。
在此期间,她还把自己糕点制作手艺,悉心传授给林大婶。虽说林大婶之前也曾跟着做过一些糕点,但毕竟还有部分技巧没能掌握得十分透彻。
林大婶察觉到,这两日温曲儿像变了个人似的,整个人变得乐观又开朗,全然没了之前苏玄染离开后那种时常暗自挂念、愁眉不展的模样,心中不禁泛起疑惑。
温曲儿向林大婶表明,要去京城寻找苏玄染,并打算把糕点摊子全权交给林大婶打理,林大婶得知心中满是感动。
温曲儿此去京城,路途遥远,约需十天左右。林大婶回家后,心中一直惦记,翻来覆去反复思量后,便与林大叔商量起来。
林大婶缓缓说道:“当家的,咱们在这小村里生活了一辈子,可如今曲儿那孩子要孤身一人去京城,我实在放心不下。咱不能眼睁睁看着她独自涉险,何况她对咱如此信任,把糕点摊都托付于我。”
“再说,咱们家小弟也快到成婚年纪了,如果能去京城站住脚,总好过一辈子窝在这小地方。”
“咱那两个女儿都已嫁到隔壁镇上,生儿育女,婚姻美满,姐妹彼此也个照应,家里也没太多可牵挂的。这次去京城,说不定是个改变咱家命运的好机会。”
林大叔一开始顾虑重重,忧心家中诸多事务无人料理。毕竟,一家人在这小地方生活多年,方方面面都需要操心。
不过,经林大婶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尤其是提到林小弟已满十五岁,若能在京城站稳脚跟,婚姻大事也便有了更好的着落,林大叔最终还是默许了此事。
林大婶告诉温曲儿,她打算带着林小弟和温曲儿一道去京城,让林大叔留在家里照料诸事。
温曲儿忙不迭推辞,林大婶却爽朗地回应说,自己一辈子都窝在这小乡村里,正好借着这个契机去京城开开眼界,何况家里有林大叔照应着,想回来随时能回。
温曲儿紧咬嘴唇,竭力克制着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她深知,苏玄染身不由己,京城于他而言,既是梦想的寄托,也是责任的承载。
信末,“吾甚思你”简简单单四个字,却如重锤,狠狠敲击在温曲儿心尖上。眼眶中的泪水瞬间决堤,一滴滴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
泪水刚一坠落,温曲儿便匆忙抬手将信纸移开,生怕泪水晕染了这饱含深情的字迹。
她慌忙用衣袖去接滴落的泪珠。信纸被攥出褶皱,恍惚间,那些端方秀美的小楷,竟渐渐幻化成苏玄染的眉目。
她别过头去,肩膀颤抖着,极力压抑着抽噎声,胸膛剧烈起伏,努力平复着内心翻涌的情绪。
片刻后,她才渐渐找回一丝平静,缓缓将目光重新投向信纸。此时,她眼中满是对苏玄染深切且绵密的思念,被泪水浸湿的眼眸,愈发显得楚楚可怜。
是夜
月色爬上窗棂时,温曲儿伏在苏玄染常坐的书安前,屋内一片静谧,唯有她轻轻浅浅的呼吸声。
书桌上,一方砚台摆放着,旁边是苏玄染平日里惯用的那支毛笔,笔杆在烛光的映照下,泛着温润柔和的光泽,似承载着主人的气息。
温曲儿轻挽衣袖,动作虽稍显笨拙却满含认真,拿起那块质地细腻的墨锭。在砚台中注入些许澄澈清水,开始研磨起来。
随着她手腕的轻柔转动,墨汁在砚台中晕染,散发出淡雅墨香。这香气萦绕在鼻尖,似乎也裹挟着苏玄染的独有气息,使得温曲儿的心愈发沉静安宁。
待墨研磨妥当,她深吸一气,小心翼翼提起那支毛笔。毛笔在她手中,显得有些陌生且不好掌控,但此刻,她却满心都是想要用这支毛笔给苏玄染回信的念头。
轻蘸了蘸墨汁,笔尖在洁白的信纸上落下第一笔时,手还是忍不住微抖了一下,墨点瞬间晕染,在信纸上留下一个小小的墨团。
她皱了皱眉,眼中闪过懊恼之色,却并未气馁,定了定神,继续专注书写起来。起笔处落下“苏玄染”三个字。
笔锋歪斜写下“见字如晤”,可一不留神,竟把“晤”字写成了“梧”。
温曲儿咬着笔杆,轻轻笑了起来,可笑着笑着,泪珠滚落,将“安好勿念”的“念”字,晕成了墨花。
她运笔缓慢,一笔一划,皆倾注着满腔深情,每一个字都写得极为郑重。可笔下的字体却显得歪歪扭扭,笔画的粗细也不尽均匀,与苏玄染那笔锋劲挺、行云流水般的字迹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
望着这些稚拙的字迹,她泪光闪烁的眼眸中闪过怅惘,但嘴角却上扬,带着甜蜜笑意,继续全神贯注、不疾不徐地书写着。
她时而搁笔凝思,脑海中反复斟酌着合适的措辞,时而又奋笔疾书,笔锋游走在信纸上,似是生怕那些在心头翻涌的话语会稍纵即逝。就这样,她书写了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
原本预计几页纸便能
写完的内容,无奈她的毛笔字写得偏大,每一个字都在纸上占据了不小的空间。
加之她越写越情思涌动,笔下的话语源源不断,最后竟是铺满了厚厚的一沓信纸。这些信纸堆叠起来,高高隆起,显得颇为壮观
至于末尾的署名处,她却有些发愣,思索片刻,最终只是落下一个简简单单的“温”字。
次日
温曲儿背着背篓,脚步迟缓行走在镇上熙熙攘攘的街道。街边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可她却充耳不闻,目光悠悠向南边凝望,眼神中透着几分迷离,思绪早已飘向远方。
忽然间,苏玄染曾说过的话在她脑海中清晰回响,一字一句:
“倘若你有需……可来寻我,我自会现身。”
“若……若你偶然,途经周府附近时,可寻我……我自会现身相见。”
直至此刻,她才幡然醒悟,原来他一直都满心期待着,她能前去探望。
可那时,她一门心思只想着让他安心备考,每日都在心底反复掂量、斟酌,生怕自己的贸然前往,会无端打扰到他。
那时,不过是步行便能抵达的距离,想见他随时都能得偿所愿。可如今,他人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山川阻隔,遥不可及。
温曲儿垂下眼眸,落寞与惆怅在眼底悄然弥漫。她嘴角向下撇去,脸上浮现出自嘲与苦涩的神情,无声嘲笑自己曾经的懵懂无知。
她暗自思忖着:自己往昔怎就如此愚钝,竟未能领会他深沉内敛的心意。
这人,当真是……集市在明明北边,周府却远在最南边,这南辕北辙的,又怎会那般凑巧偶然经过呢。当初的自己,怎么就如此迟钝,没能明白他那含蓄的心意呢?
纷繁芜杂的思绪在脑海中穿梭,此前梦中的那一幕场景再度清晰浮现。梦中,被她紧紧拉住衣袖的苏玄染,眨眼间便消失不见,徒留镇上南边的那片天地空荡寂寥。
原来,这梦境并非毫无根据的虚幻臆想,竟是她内心深处隐隐担忧的具象化写照,是她对分离和失去的恐惧在潜意识里的映射。
这般想着,她眼眸渐渐泛起红意,泪水在眼眶里盈盈打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
她呆呆伫立在原地,周遭人来人往、喧嚣热闹,脚步声、谈笑声、叫卖声交织成一片嘈杂,可她却似置身在另一个世界,与这热闹的一切格格不入。
良久过后,她缓缓仰起头,唇角轻勾,一抹独属于她的标志性笑容,在脸上漾开。笑容明媚璀璨,透着由内而外散发而出的乐观与豁达。
千里之外又何妨!纵隔千里之遥,亦能抵达!
温曲儿心意已决,要奔赴京城找寻苏玄染,当下脚步便变得轻快起来。她先是在镇上购置了此番行程所需的一应物品,便径直朝着租赁马车的地方走去。
这是温曲儿第二次乘坐马车,可回想起第一次坐马车时晕眩不适的糟糕感受,她心底,仍不可避免地泛起些许紧张与不安。
待她坐上马车,车子刚一晃动,她便感觉一阵晕眩袭来,脑袋也变得晕乎乎的。
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初次与苏玄染同乘马车时的情景,那时她也是这般晕眩不适,苏玄染因她晕眩,而露出的担忧神情以及自责的模样,也清晰浮现出来。
那时,是她第一次依偎在苏玄染身上。他身上独有的温暖与沉稳气息,将她包裹其中,让她在眩晕的不适中寻得了安心之所。
此刻回想起来,那股温暖与安心依旧清晰可感,化作满心的甜蜜在心底缠绕。
沉浸在这些回忆的温柔乡中,她心底的紧张慢慢被抚平,那令人难耐的眩晕不适感也随之减轻了许多。
既已下定决心奔赴京城,温曲儿回到家中第一件事便是,立刻着手写起了第二封信,快马加鞭送出。
她在信里着重叮嘱苏玄染,务必要安心攻读,切不可再写书信回来,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业中,她定会在家中静候他高中归来的喜讯。
在之后的几天里,温曲儿为了能顺利前往京城,便每日在镇上来回乘坐马车,如此连续尝试,她竟也很快适应马车的颠簸。
在此期间,她还把自己糕点制作手艺,悉心传授给林大婶。虽说林大婶之前也曾跟着做过一些糕点,但毕竟还有部分技巧没能掌握得十分透彻。
林大婶察觉到,这两日温曲儿像变了个人似的,整个人变得乐观又开朗,全然没了之前苏玄染离开后那种时常暗自挂念、愁眉不展的模样,心中不禁泛起疑惑。
温曲儿向林大婶表明,要去京城寻找苏玄染,并打算把糕点摊子全权交给林大婶打理,林大婶得知心中满是感动。
温曲儿此去京城,路途遥远,约需十天左右。林大婶回家后,心中一直惦记,翻来覆去反复思量后,便与林大叔商量起来。
林大婶缓缓说道:“当家的,咱们在这小村里生活了一辈子,可如今曲儿那孩子要孤身一人去京城,我实在放心不下。咱不能眼睁睁看着她独自涉险,何况她对咱如此信任,把糕点摊都托付于我。”
“再说,咱们家小弟也快到成婚年纪了,如果能去京城站住脚,总好过一辈子窝在这小地方。”
“咱那两个女儿都已嫁到隔壁镇上,生儿育女,婚姻美满,姐妹彼此也个照应,家里也没太多可牵挂的。这次去京城,说不定是个改变咱家命运的好机会。”
林大叔一开始顾虑重重,忧心家中诸多事务无人料理。毕竟,一家人在这小地方生活多年,方方面面都需要操心。
不过,经林大婶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尤其是提到林小弟已满十五岁,若能在京城站稳脚跟,婚姻大事也便有了更好的着落,林大叔最终还是默许了此事。
林大婶告诉温曲儿,她打算带着林小弟和温曲儿一道去京城,让林大叔留在家里照料诸事。
温曲儿忙不迭推辞,林大婶却爽朗地回应说,自己一辈子都窝在这小乡村里,正好借着这个契机去京城开开眼界,何况家里有林大叔照应着,想回来随时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