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这场身不由己的结合,看似无解,实则唯有她能解。
此后照常上衙下衙,简府众人心照不宣,对于黄时雨和简珣之间的古怪只字不提。
简珣与天冬的感情日渐深厚,就连用膳也有天冬从旁布菜。
黄时雨闷头吃饭。
一开始她也很不适应,后来就想开了,他俩都不觉得尴尬,自己干嘛难受,反正总要吃饭的。
不破不立,阿珣终于肯开枝散叶,黄时雨觉得婆母应当才是最开心的人。
然而程氏紧锁的眉头再一次令她感到不安。
从京师到昙州府一大半时间都是水路,坐官船而行。
黄时雨早就收拾好了行礼,她本就一无所有而来,走的时候也不该带太多,只带了一些自己俸禄攒下的私房以及常穿的换洗衣物。
七月下旬,在她的一次又一次催促下,简珣才不耐烦地走到书案前,随便写了两张和离书,迅速按了手印,甩到她脸上。
黄时雨一时没接住,手忙脚乱,好不容易从地上拾起,整理好检查一遍,才认真盖上了自己手印。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由下人拿去府衙存录才算正式和离。
简珣将和离书递给福喜:“去吧,越快越好,免得耽误黄大人吉时。”
福喜哪里敢接话,只敢小声应是,一溜烟跑不见了。
黄时雨瞅了瞅门外守候的天冬,又瞄了眼面沉如水的简珣,她坐如针毡,只好道:“那,那我也先回去了。”
简珣却一把攥住了她冰凉的右手。
她立在原地恍惚地看向他。
他坐在那里,眼角泛红。
两个人都有些魔怔了,一时间都不知该说什么,就这般安静地牵着手。
直至黄昏。
天冬早已悄无声息地离开。
这一年,黄时雨未能留在京师过中秋,离开的那么狼狈,害怕回头多望一眼,委屈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
昨晚,在书房宿了长达四个月的简珣又回到了上房。
严格来说,他已经不算她的夫君了。
他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男一女。
可他却走进了她的寝卧,这于理不合。
黑暗中,他俯身噙住了她双唇,那眷恋的熟悉的温暖扑面而来。
整个过程,哪怕她有一丝挣扎,他或许都会停下,但她没有,简珣就完全压了下来。
直至夜深,他忽然起身,穿衣头也不回离去。
次日也未出现。
黄时雨带着琥珀和柳儿登上了大康驶往昙州府的官船。
她想,她是永远失去他了。
再也不会见面。
从十岁到十八岁认识的郎君。
官船行驶了一天一夜,柳儿才惊讶不迭,急急忙忙告诉黄时雨,她们的箱笼里竟多出了三万两银票。
第91章 坚定
三万两是什么概念?
三百两可以在京师买一栋体面的宅院,三万两的话,黄时雨觉得自己可以体面地活三辈子。
这笔钱对于阿珣来说不是小数目。
琥珀大约是被这么大横财唬住了,一时愣神,柳儿也惊骇不已,却到底经历的事儿少,只知三万两巨大,但没有深思有多庞大。
她又殷殷地递上一封信,“少奶……二小姐,这是少爷留给您的信。”
黄时雨点了点头,迟疑半晌还是缓缓地展开。
寥寥数行字,有一半是冷嘲热讽,另一半算是解释银钱由来,此行山高路远,她又不肯带走嫁妆和攒的私房,三万两权当补偿,免得她在外面吃糠咽菜丢人现眼,少不得使人猜疑他刻薄吝啬,亏待前妻,那以后还有谁敢嫁给他。
他人还怪好的,总是体面又周全地铺台阶。
却故意说那么难听。
黄时雨怔然调开模糊的视线,假借望向窗外暮霭中的山峦,避开那写满未尽之言的书信。
想起了初见时盛夏的麦浪,金灿灿的,立在田埂的小公子,与周围格格不入,大家都晒得浑身汗臭,黑黝黝脏兮兮,怎么就他秋水为神玉为骨,凉凉的,香香的,凝脂一般白皙。
和离这事黄时雨自不会明说,不过大家心中有数,光是听琥珀柳儿对她的称呼便已无需多言。
这艘官船又基本都是女子,多少也能体谅到彼此艰难处境,于是说话间尽量避开敏感的话题,互不打扰。
再一个,黄时雨年纪与同行的三名女画师相差甚远,除了画道,人生阅历大不相同,没甚好聊的。
此行照顾到女画师相对于男子柔弱的体质,行进缓慢,尤其闻大人还晕船,不到半个月人已瘦了一大圈,不得不改成水陆兼程,到达清宁县已是十月初六,三十天的路程足足用了五十天。
黄莺枝收到妹妹要来清宁县的书信就有了不好的预感,无奈千里迢迢,纵然有再多不解也只能等人到了再说,于是从九月初就开始在朝顺的水旱码头苦等,这一等就等到了十月初六。
那日朝廷的官船将将停下,知县率领大小吏员衙役前来迎接,把个码头围得水泄不通,黄莺枝随同其他平头百姓被驱赶至外围。
人山人海,她站在曲大人递来的圆凳上张望,勉强瞧见一行人从官船走下,为首的约莫是个三品的大官儿,十分高大,知县勉强到他耳朵,又一直半弓着腰,就显得更矮了,随后另一艘船也陆续下来几人,皆为戴着帷帽的女子,黄莺枝一眼便认出为首女官身侧那名半搀扶她的姑娘是妹妹黄时雨。
离得太远,连招呼都没法儿打。
曲大人从旁说道:“何必急在一时。黄大人一路舟车劳顿,定然要先去官衙安排好的地方下榻休整,想必手里还有要务,我们先递封帖子过去,待她处理完自会想着来见你的。”
是这个道理。黄莺枝依依不舍望着妹妹渐行渐远的马车,方才任由曲大人牵着手三步一回头离去。
许是被长途跋涉耗尽了力气,黄时雨下船后就浑身虚软,忍不住干呕了一声,不意闻大人呕得比她更大声,吓得她生生憋了回去,连忙递来唾盂。
闻道芝浑身发抖,面色青白,对着唾盂干呕两声晕倒了。
“来人呐,快来人。”知县家的周夫人慌忙喊道,她与黄时雨一左一右架着闻道芝,将她安置在柔软的坐褥上。
兵荒马乱了好一阵子,闻道芝才幽幽转醒,呢喃一句:“这辈子再也不要乘船了……”
黄时雨将热茶端给她压一压干涩的嗓子,道:“好在咱们有随行的郎中,已经为您诊过,说晕船无需开方子,只要立刻下船躺着稳一稳就会自行痊愈的,大人,您千万别激动。”
周夫人也在旁边陪着小心。
眼面前一个是鼎鼎大名的正四品画署女官闻大人,另一个是正六品的黄诏侍,乃此行两名品级最大的女官,放在其他画师中间也是不小的存在,老爷有令,命她仔细照顾的。
“大人,您再尝尝咱们清宁的红酸果糕。”周夫人两手端过案上一盘点心。
她所言的红酸果糕其实就是京师的山楂糕,但清宁县的山楂十分出名,比别处更为清香味甘,酸酸甜甜,倒还真的能抑制那股不断上涌的反胃。
闻大人吃了一小块,舒缓许多,又碍于胃痛实在不敢多吃,“你吃吧,我吃不下了。”
她推给脸色也不怎么好的黄时雨。
估计这丫头也不好受,方才跟着她干呕的。
黄时雨谢过闻大人,服侍她重新躺好这才捏起一块品尝,周夫人与她小声聊着天,讲述着清宁县的风俗百态,当然主要是为了讲给闻大人听。
二人一递一声,马车也来到了下榻之地,周夫人暗暗咋舌,因她发现黄诏侍一个人将那么大一盘红酸果糕全吃光了。
这日服侍完两位大人下榻,她吩咐身边人送了黄诏侍满满一大匣子红酸果点心。
还真是个玲珑心窍。
姑母被两个孔武有力的粗使婆子抬进舍馆,如此阵仗很快传进了闻遇耳中,只他不方便进内室探望,于是站在外间询问下人。
下人确认闻大人已经无恙,他心神稍定,正欲离去,却见黄时雨扶着贴身丫鬟的手从里走出来。
素着一张小脸,依旧挽妇人发髻,未饰珠钗,仅覆了一方浅紫色的轻纱幅巾,如烟般笼着她娇柔的双肩,垂顺而下。那幅巾两侧坠着莹莹南珠,随着她的行走微微晃动,令人心悸。
“小闻大人。”她简单行了一礼,复又匆匆离去。
闻遇目光锁在她眉眼,轻轻道:“你,要不要也请个郎中瞧瞧?”
“好。”她勉强对他笑了一下,转过头,继续朝庑廊的另一头走去。
闻遇欲言又止。
晚间,黄时雨一口饭也没用,只草草洗了个热水澡躺下歇息了。
次日用了几口早膳忽然干呕起来。
总这样也不是办法,明明不晕船的,缘何下了船就开始又呕又吐的。
琥珀叮嘱柳儿几句,便提裙急匆匆离开舍馆。
此后照常上衙下衙,简府众人心照不宣,对于黄时雨和简珣之间的古怪只字不提。
简珣与天冬的感情日渐深厚,就连用膳也有天冬从旁布菜。
黄时雨闷头吃饭。
一开始她也很不适应,后来就想开了,他俩都不觉得尴尬,自己干嘛难受,反正总要吃饭的。
不破不立,阿珣终于肯开枝散叶,黄时雨觉得婆母应当才是最开心的人。
然而程氏紧锁的眉头再一次令她感到不安。
从京师到昙州府一大半时间都是水路,坐官船而行。
黄时雨早就收拾好了行礼,她本就一无所有而来,走的时候也不该带太多,只带了一些自己俸禄攒下的私房以及常穿的换洗衣物。
七月下旬,在她的一次又一次催促下,简珣才不耐烦地走到书案前,随便写了两张和离书,迅速按了手印,甩到她脸上。
黄时雨一时没接住,手忙脚乱,好不容易从地上拾起,整理好检查一遍,才认真盖上了自己手印。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由下人拿去府衙存录才算正式和离。
简珣将和离书递给福喜:“去吧,越快越好,免得耽误黄大人吉时。”
福喜哪里敢接话,只敢小声应是,一溜烟跑不见了。
黄时雨瞅了瞅门外守候的天冬,又瞄了眼面沉如水的简珣,她坐如针毡,只好道:“那,那我也先回去了。”
简珣却一把攥住了她冰凉的右手。
她立在原地恍惚地看向他。
他坐在那里,眼角泛红。
两个人都有些魔怔了,一时间都不知该说什么,就这般安静地牵着手。
直至黄昏。
天冬早已悄无声息地离开。
这一年,黄时雨未能留在京师过中秋,离开的那么狼狈,害怕回头多望一眼,委屈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
昨晚,在书房宿了长达四个月的简珣又回到了上房。
严格来说,他已经不算她的夫君了。
他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男一女。
可他却走进了她的寝卧,这于理不合。
黑暗中,他俯身噙住了她双唇,那眷恋的熟悉的温暖扑面而来。
整个过程,哪怕她有一丝挣扎,他或许都会停下,但她没有,简珣就完全压了下来。
直至夜深,他忽然起身,穿衣头也不回离去。
次日也未出现。
黄时雨带着琥珀和柳儿登上了大康驶往昙州府的官船。
她想,她是永远失去他了。
再也不会见面。
从十岁到十八岁认识的郎君。
官船行驶了一天一夜,柳儿才惊讶不迭,急急忙忙告诉黄时雨,她们的箱笼里竟多出了三万两银票。
第91章 坚定
三万两是什么概念?
三百两可以在京师买一栋体面的宅院,三万两的话,黄时雨觉得自己可以体面地活三辈子。
这笔钱对于阿珣来说不是小数目。
琥珀大约是被这么大横财唬住了,一时愣神,柳儿也惊骇不已,却到底经历的事儿少,只知三万两巨大,但没有深思有多庞大。
她又殷殷地递上一封信,“少奶……二小姐,这是少爷留给您的信。”
黄时雨点了点头,迟疑半晌还是缓缓地展开。
寥寥数行字,有一半是冷嘲热讽,另一半算是解释银钱由来,此行山高路远,她又不肯带走嫁妆和攒的私房,三万两权当补偿,免得她在外面吃糠咽菜丢人现眼,少不得使人猜疑他刻薄吝啬,亏待前妻,那以后还有谁敢嫁给他。
他人还怪好的,总是体面又周全地铺台阶。
却故意说那么难听。
黄时雨怔然调开模糊的视线,假借望向窗外暮霭中的山峦,避开那写满未尽之言的书信。
想起了初见时盛夏的麦浪,金灿灿的,立在田埂的小公子,与周围格格不入,大家都晒得浑身汗臭,黑黝黝脏兮兮,怎么就他秋水为神玉为骨,凉凉的,香香的,凝脂一般白皙。
和离这事黄时雨自不会明说,不过大家心中有数,光是听琥珀柳儿对她的称呼便已无需多言。
这艘官船又基本都是女子,多少也能体谅到彼此艰难处境,于是说话间尽量避开敏感的话题,互不打扰。
再一个,黄时雨年纪与同行的三名女画师相差甚远,除了画道,人生阅历大不相同,没甚好聊的。
此行照顾到女画师相对于男子柔弱的体质,行进缓慢,尤其闻大人还晕船,不到半个月人已瘦了一大圈,不得不改成水陆兼程,到达清宁县已是十月初六,三十天的路程足足用了五十天。
黄莺枝收到妹妹要来清宁县的书信就有了不好的预感,无奈千里迢迢,纵然有再多不解也只能等人到了再说,于是从九月初就开始在朝顺的水旱码头苦等,这一等就等到了十月初六。
那日朝廷的官船将将停下,知县率领大小吏员衙役前来迎接,把个码头围得水泄不通,黄莺枝随同其他平头百姓被驱赶至外围。
人山人海,她站在曲大人递来的圆凳上张望,勉强瞧见一行人从官船走下,为首的约莫是个三品的大官儿,十分高大,知县勉强到他耳朵,又一直半弓着腰,就显得更矮了,随后另一艘船也陆续下来几人,皆为戴着帷帽的女子,黄莺枝一眼便认出为首女官身侧那名半搀扶她的姑娘是妹妹黄时雨。
离得太远,连招呼都没法儿打。
曲大人从旁说道:“何必急在一时。黄大人一路舟车劳顿,定然要先去官衙安排好的地方下榻休整,想必手里还有要务,我们先递封帖子过去,待她处理完自会想着来见你的。”
是这个道理。黄莺枝依依不舍望着妹妹渐行渐远的马车,方才任由曲大人牵着手三步一回头离去。
许是被长途跋涉耗尽了力气,黄时雨下船后就浑身虚软,忍不住干呕了一声,不意闻大人呕得比她更大声,吓得她生生憋了回去,连忙递来唾盂。
闻道芝浑身发抖,面色青白,对着唾盂干呕两声晕倒了。
“来人呐,快来人。”知县家的周夫人慌忙喊道,她与黄时雨一左一右架着闻道芝,将她安置在柔软的坐褥上。
兵荒马乱了好一阵子,闻道芝才幽幽转醒,呢喃一句:“这辈子再也不要乘船了……”
黄时雨将热茶端给她压一压干涩的嗓子,道:“好在咱们有随行的郎中,已经为您诊过,说晕船无需开方子,只要立刻下船躺着稳一稳就会自行痊愈的,大人,您千万别激动。”
周夫人也在旁边陪着小心。
眼面前一个是鼎鼎大名的正四品画署女官闻大人,另一个是正六品的黄诏侍,乃此行两名品级最大的女官,放在其他画师中间也是不小的存在,老爷有令,命她仔细照顾的。
“大人,您再尝尝咱们清宁的红酸果糕。”周夫人两手端过案上一盘点心。
她所言的红酸果糕其实就是京师的山楂糕,但清宁县的山楂十分出名,比别处更为清香味甘,酸酸甜甜,倒还真的能抑制那股不断上涌的反胃。
闻大人吃了一小块,舒缓许多,又碍于胃痛实在不敢多吃,“你吃吧,我吃不下了。”
她推给脸色也不怎么好的黄时雨。
估计这丫头也不好受,方才跟着她干呕的。
黄时雨谢过闻大人,服侍她重新躺好这才捏起一块品尝,周夫人与她小声聊着天,讲述着清宁县的风俗百态,当然主要是为了讲给闻大人听。
二人一递一声,马车也来到了下榻之地,周夫人暗暗咋舌,因她发现黄诏侍一个人将那么大一盘红酸果糕全吃光了。
这日服侍完两位大人下榻,她吩咐身边人送了黄诏侍满满一大匣子红酸果点心。
还真是个玲珑心窍。
姑母被两个孔武有力的粗使婆子抬进舍馆,如此阵仗很快传进了闻遇耳中,只他不方便进内室探望,于是站在外间询问下人。
下人确认闻大人已经无恙,他心神稍定,正欲离去,却见黄时雨扶着贴身丫鬟的手从里走出来。
素着一张小脸,依旧挽妇人发髻,未饰珠钗,仅覆了一方浅紫色的轻纱幅巾,如烟般笼着她娇柔的双肩,垂顺而下。那幅巾两侧坠着莹莹南珠,随着她的行走微微晃动,令人心悸。
“小闻大人。”她简单行了一礼,复又匆匆离去。
闻遇目光锁在她眉眼,轻轻道:“你,要不要也请个郎中瞧瞧?”
“好。”她勉强对他笑了一下,转过头,继续朝庑廊的另一头走去。
闻遇欲言又止。
晚间,黄时雨一口饭也没用,只草草洗了个热水澡躺下歇息了。
次日用了几口早膳忽然干呕起来。
总这样也不是办法,明明不晕船的,缘何下了船就开始又呕又吐的。
琥珀叮嘱柳儿几句,便提裙急匆匆离开舍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