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见两个长舌头变成了鹌鹑缩了起来,童兽医也没有再继续展示刀工,收回刀后又慢条斯理的把刀口折叠回去,重新装回挎包里。
  周围的人没想到眼前这个胖姑娘的刀,竟玩的这么溜,有个青年没忍住问她:“同志,你这刀是跟谁学的?”
  童喜正好也想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以后做做铺垫,因为她知道,这节车厢里,有不少和她一样都是下放的知青,便对问话的人说:“跟我爸学的。”
  有人好奇地问:“你爸是干嘛的?”
  童喜半真半假地说:“我爸是兽医,在兽医站工作,平时为了保持手指的灵活度,没事的时候就会转转刀,不过我这刀工比起我爸可差远了,我爸人送外号童一刀,我最多能算童二刀。”
  有人不明所以地问:“一刀二刀是啥意思?”
  这节车厢里,有和童喜一样是从嘉兴上车的知青,其中有个认识原主的人,他虽对脾气暴躁的原主没什么好感,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多了个童二刀的外号,但童建设和杨云的人缘却很好,又见童喜刀玩的确实挺溜的,便抢答道:
  “这个我知道,我听人说,童兽医每次下乡去给人家生产大队劁猪骟羊的时候,手法干净利落,从来不用第二刀,所以人送外号童一刀。”
  不知情的人听完,都是原来如此的表情,唯有王启民和他同伴,腿不自觉夹的更紧了。
  童喜见有人替她解说,倒是省事了,起身从行李架上把装衣服的那个包拿下来,边在里面翻找衣服,边自言自语:“这衣服尺寸不小心买小了,又来不及改,穿在身上真快被勒死了。”
  说着她从里面找出一件白底粉花短袖圆领衫,和一条带松紧带的灰色裤子,这一身本来是杨云做给她睡觉时穿的,比较宽松,另外还有一身差不多的换洗用的。
  包里其它衣服,都在别人的忽悠下,被原主在下乡之前瞒着杨云去改了尺寸,因此都被童喜放弃了。
  她拿着衣服去了车厢尽头的厕所换了后,气终于顺畅了。
  圆领衫和灰扑扑的长裤虽说有些土气,但却比那条勒肉的连衣裙看着让人顺眼多了。
  原本还有和王启民他们一样想法的人,听了童喜刚才的自言自语,又见她换了一身朴素宽松的着装,对她也有了改观,觉得她应该是来前买了新裙子买小了尺寸,来不及改就下乡了,才会出现刚才的窘况,而不是故意想穿那么紧的衣服败坏风气。
  这种衣服尺寸大小不合适的问题,在这年代十分常见,他们自己买衣服也经常出现这种问题,就连找裁缝做,遇到手艺不怎么样的裁缝,也不见得就能做的合身,改尺寸是常有的事。
  童喜见周围人看自己的眼神,不再像之前那样,整个人也放松了下来。
  第3章 第三章被养的真好!
  等到了饭点,别人都吃饭的时候,童喜也没吃,到不是她没带吃的,相反杨云用食品厂内部员工福利,给原主准备了不少路上吃的东西,另外还有一些是让原主带给杨霜补身体的营养品,装了满满一包。
  只是看着一坐下肚子上就堆积起来的赘肉,她正在做心理斗争。
  旁边的姑娘,不知道她在为吃还是不吃的事,正天人交战,还以为她是没带吃的,犹豫了一下,把自己手里的黑面馒头掰成两瓣,递给了童喜一半。
  坐在对面的王启民他们,本来对那个和他们一样是从沪市来的姑娘,还挺有好感的,现在见她只拿出一个黑面馒头来吃,猜对方的家境肯定不太好。
  最主要她竟还把自己的黑面馒头,分了一半给那个脾气暴躁,外号童二刀的胖子,本来还想趁着吃饭的时候,找机会和对面姑娘搭话的心思也打消了。
  王启民他们对那个漂亮姑娘的态度转变,童喜察觉到了,她自然没有他们那种势利眼,这年代,能舍得分给别人吃的,还是给一个陌生人,实在是不多。
  她接过姑娘递来的半个黑面馒头:“谢谢,我叫童喜,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曹嫚嫚,是下放到柳江那边的知青。”曹嫚嫚见童喜一点也没嫌弃那半个黑面馒头,笑道。
  书中没有提过曹嫚嫚这个人,童喜不清楚她是最后没和原主分到一块,还是因为和原主还有女主她们都没什么交集,所以书中才没有提及。
  即便两人不一定会分去同一个地方,却都在柳江县,因此童喜还是有些开心:“真巧,我也是下放到柳江的知青。”
  这个曹嫚嫚通过刚才童喜和杨云他们的对话,就大概猜到了,冲她笑着点了点头。
  坐在对面的王启民他们,听见两人的对话却撇了撇嘴,心说他们怎么这么倒霉,和他们一起去柳江的,不是脾气暴躁还会劁猪的胖子,就是穷鬼。
  他们来前,曾想办法跟知道那边情况的人打听过,据说柳江那边的风景倒是挺美,但穷也是真的穷,他们这些从沪市及周边地区下放到那里的知青,要是被分去离县城近一些的知青农场还稍微好些,但要是被分去离县城很远的哪些公社下面的生产大队,特别是那个叫玉湖人民公社下面的玉溪大队,那是离柳江县城最远的大队,藏在当年连小鬼子都找不到的深山老林里。
  住在玉溪大队的人,就是要到他们上面的玉湖公社,都有好几十里无法通车的山路要走,从玉湖公社到柳江县城还得坐好长时间的船,要是舍不得花钱坐船,就得翻比水路多出好几倍距离的山,才能绕到柳江县城。
  谁要是运气背,真被分到那个玉溪大队,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要不是他们家里没什么关系,工作难找,家里兄弟姐妹又多,必须有人下乡,不然
  他们才不愿像那些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跟打了鸡血似得傻子一样,离开城市,去那连小鬼子都找不到的穷山沟里种地。
  现在王启民他们只希望,千万别让那个会劁猪的童二刀和他们分到同一个地方,更别倒霉被分到那个玉溪大队。
  曹嫚嫚明显也感觉到了对面两人的态度变化,她也没有理会,看她表情,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
  童喜见曹嫚嫚并没有受对面那两人的影响,也就放心了,她起身把装了食物的那个包拿了下来,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罐头瓶,拧开盖子,盖子一打开,一股香辣的味道就飘了出来。
  曹嫚嫚本来还以为,童喜没带吃的,现在才发现,人家带了一包吃的,而且那股香辣的味道,更是让她不争气地咽了口口水。
  童喜问她:“你能吃辣吗?”
  曹嫚嫚虽是沪市人,但也不是所有沪市人都不能吃辣,相反她很爱吃辣,如实点了点头。
  童喜便又拿了个用手绢包着的汤匙出来,从里面挖了一勺小辣鱼:“快把你的馒头掰开。”
  曹嫚嫚见童喜端着满满一勺小辣鱼,朝着自己的方向递过来,本想推辞的话又咽了回去,赶紧把手里的半个黑面馒头从中间掰开,童喜见状,把那勺小辣鱼倒在了她掰开的馒头里。
  “很好吃,这是买的还是做的?”曹嫚嫚吃了一口小辣鱼后,问童喜。
  童喜心情有些复杂地说:“这是我妈做的。”
  她说这话的时候明显有些底气不足,毕竟她是沾了原主的光,这辈子才能拥有和她已故父母性情有些相似的双亲。
  这小辣鱼的做法,还是女主奶奶以前去嘉兴时,教爱吃辣的杨云做的,原主口味随了杨云,虽生在江南,但也很能吃辣。
  对面王启民他们明显也有些馋,要不是知道童二刀不好惹,说不定会厚着脸皮套近乎,看能不能分到一勺。
  但现在,两人就只能装着无所谓,把头扭向窗外的方向。
  童喜才不管他们馋不馋,掰开自己手里的半个黑面馒头,也挖了一勺小辣鱼放了进去,又看了眼自己肚子上的那几圈赘肉,安慰自己,吃吧吃吧,等下乡参加劳动后,应该很快就能瘦下来。
  这么一想,心理负担瞬间没了,张嘴咬了一大口夹着小辣鱼的黑面馒头。
  没有去掉麸皮的黑面馒头,口感虽有些粗,但配上鲜辣开胃的小辣鱼,在童喜看来味道还不错,这也有可能是她这种以前没吃过黑面馒头人的体会。
  童喜他们所乘的这趟火车,是从沪市始发,终点站只能到柳江县上面的省城,他们要去的柳江县,是没有直达火车的。火车到了终点站后,还得转汽车,等到了柳江,还得继续辗转才能到接收他们的知青农场或是生产大队去。
  一路上转了好几次车,等到了柳江县,一帮来自沪市,和像童喜他们这些沪市周边省份的城市知识青年,都如霜打的茄子一样,早蔫了。
  “大喜,是你吗?”
  同样精力不济的童喜,刚下车,就听见有人激动地喊她的小名。
  童喜顺着声音看过去,就见一个身形消瘦,气质文气,约莫六十左右的女同志,正朝她这边走。
  原主虽没来过柳江,但以前女主奶奶去嘉兴的时候,原主是见过的,虽说那时她还小,还是有些印象。再加上喊她的人和杨云一样的身形,还有一样好看的脸型和杏眼,年纪基本也对得上,猜她应该就是女主的奶奶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