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耿竞青瞪大眼睛看。
李瑶春没有留下太多,但把所有著作的版权都遗赠给了他,包括《我愿意》。
好像成长中学习的一切都在为这部作品做准备,可他偶尔还是犹疑,他不止要拍,他要拍得比耿敖更好,他要拍出惊世之作。
他能做到么?
可现在,他等不了了。
他想做什么,李瑶春都支持。
那他做一点放弃,是不是也可以?
只是,原来他自以为坚持了很久的东西,一旦牵扯到了梁又夏,居然就如此轻易地放弃了——轻易到他试图去重估她对自己的意义,然而想来想去,脑子里电影般闪过的是梁又夏的嘴唇,梁又夏穿着戏服、透过两个摄像头的疲惫但幸福的脸,梁又夏趴在他身上,梁又夏从天而降,扎着马尾辫,快四年了。
梁又夏也疑惑过,你喜欢我什么呢?什么时候喜欢上的呢?耿竞青当时没一下回答出来——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但想来想去,或许是她在拍《赤情下行》前,去耿盈公司培训的时候。
尽管他们内部大致已经定好了是她,但那时还有几个备选演员,全在一个培训班里练习。
过了这么久再去回想,耿竞青只记得两个场景。
一是培训班进行每周汇报的时候。他坐在“表演老师”那一列,一旁是耿盈请来的些圈内前辈,梁又夏进来了。估计是演江湖女侠,一身白衣白裤,蛮利落的。汇报结束,旁边那位前辈蛮有兴趣地问:“穿白衣服那位是?”
“梁又夏。”耿竞青无法控制,抢先回复,几乎有点失礼。
跟她的经纪人似的。
气氛耐人寻味地凝了一秒,他看见她有点窘迫了,小声重复名字,心里好像被什么敲了一下。
二是培训的最后一天。
按照流程,女孩们还是要一起选角的。耿竞青同样是坐着的,跟徐永君一行人一起,而前面放的小名牌是“制片人”。
来来往往,他看见每个进来的人都瞅着那个名牌,露出一种讶异但又习以为常的表情。讶异估计是因为他的阅历,习以为常——或者说不服,可能是因为他的背景。
耿竞青习惯了。
然而听到那句话的一瞬间,心脏还是缩了一下。
“我听我公司的说过,他其实在学习幕后,人徐导有意领他入门……不过,怎么追也追不上他爸的高度了。”
结束选角环节的人坐在外面,交头接耳。
“不用想的。”那个人又说。
耿竞青不动声色,静了一会儿,嘈杂了一会儿,却又听到梁又夏的声音。
“为什么?”她说。
“啊?”
“他也有什么作品吗,你怎么就知道他没天赋?”
“……我只是说,徐永君十八岁的时候已经短片获奖了,而且人总不可能做什么都有天赋,据我所知,他在美国就是念的表演。”
“耿敖和徐永君两个确实不好超越。”
“为什么一定要比来比去?”梁又夏出声打断,语气有点生硬。
“我这么说吧,要他真是‘天才’,耿敖早就带着了,他们这样的不就是……”那个人顿了下,或许是瞥了梁又夏一眼,“你还挺……挺他的。”
耿竞青的嘴巴抿紧,安静地在暗处呼吸。
“因为他肯定肯定是可以的啊。”只片刻的功夫,他听到她说,“坚持就是最大的天赋。”
从小到大非议的话听得很多了,鼓励的话也不是没有,但还没有人说什么“肯定肯定”,那种冲动又笃定的语气,好像因为他被否定,自己也跟着被否定了似的。
“肯定肯定”。
耿竞青后来总是在想这个“肯定肯定”。
所以,这怎么能叫放弃呢?这是他趁虚而入,想向她证明,这一刻我能给你什么。
耿竞青微微颤抖,点开徐耀的号码,听见自己说:“有几个要求。”
那边的徐耀半晌才反应过来,压抑着兴奋:“什么?”
“女主角会是梁又夏。”
“……”徐耀尝试拒绝,毕竟如果真的用了梁又夏,那泰启跟天庞之间就有故事了,“竞青啊,我这边其实有几……”
“别这么叫我。”耿竞青语气讥讽,“你当我在跟你协商么?”
徐耀忍下那股郁气,又听见他说:“还有,我要参与投资。”
“长青要投?”他说,“那投呗。”
耿竞青沉默了一会儿,说:“只有泰启和长青投,长青要拥有发行权。”
“只有?!”徐耀声量变大,“预算呢?”
耿竞青说了一个数,紧接着听见电话那头发出了些动静,似乎是站起来了:“这个制片成本,还只有我们两家投?”
电影是个高成本的工程,当下这个市场环境,一部电影往往能有多个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有时甚至能多达二三十家公司,目的就是分摊风险,毕竟如果一部电影亏了,那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风险大,利润也大。
徐耀当即否决:“不可能,你疯了吧?”
“那就免谈。”
听到他这么干脆利落的一声,徐耀又露怯了:“等等!你别这么……首先,这个制作成本是怎么来的?我们都还没对《我愿意》做一个具体的评估……”
谁跟你“我们”了?耿竞青语速很快,几近扭曲的亢奋,仿佛没有经过大脑,仿佛他已排练了无数次:“我已经完成基本的项目策划——这是第三个要求,我要求按照我给出的标准和名单,邀请和招聘主创。”
“你这个预算是要请谁?”
“比如倪英、岑婉莎,”耿竞青又说了几个名字,都是李瑶春曾经非常欣赏的,徐耀倒吸了口凉气,“一部电影又不是要每个部分都那么顶尖……”
“我这部是。”
耿竞青微微抬头,看着深黑的夜空,没有一颗星星,那边的徐耀急躁不堪:“说了那么多,那导演呢?梁又夏外的主演呢?”
他心一提,就要说出那句,“我来执导”。如此简单的四个字,可因为幻想过太多次,就变成了一个巨大而遥不可及的愿望,正要说出口时,徐耀抢先开口。
“要不让徐永君来吧,他的实力你应该也是认同的,最主要他是我儿子,你请个徐永君,预算就能少点啊!主演的话……”徐耀也兴奋起来,回忆《我愿意》的文本,“要不,年轻时的‘陈泽’,你来演?年长版的就让我来?”
……陈泽?
陈泽的原型是耿敖,他让他来演耿敖?
耿竞青听着他的话,一时间,胃里的灼痛变得非常强烈。徐耀既然知道《我愿意》在他这儿,那自然也知道背后的真相,顿了顿,大概也有点良心发现,转回了导演的话题:“……后面的再议吧,徐永君怎么样?”
耿竞青感到窒息,他抓紧了手机:“我来执导。”
“你?”他的尾音向上,似乎很疑惑和鄙夷,语气间的质疑清清楚楚传进耿竞青的耳朵。
“不行,你当过导演么?你想拍片大有机会,但别拿这么重要的项目练手啊,虽然你爸是耿敖……但……说真的,徐永君怎么样?我来给你分析一下吧,首先,他跟梁又夏之间有过合作经验,观众们也很满意这个组合,其次……”徐耀自然也有私心,因为徐永君的工作室在泰启旗下,“耿竞青?喂?”
——为什么又是徐永君?
耿竞青茫然地发现,自己已经说不出“我来执导”这句话了。
徐耀催促:“喂?”
原来质疑是他的另一个软肋?
不得不承认,徐永君确实是最佳的人选。
但他一定就比他差?他没有意识到,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开始对比自己与徐永君。
耿竞青声音沙哑:“……不。”
徐耀也不是什么软柿子,假模假样地说:“我也知道这部作品对你的意义,你理性地思考一下吧,风格、水平、调性、还有性价比,他是不是最佳人选?拍电影可不能掺杂个人情绪啊。”
顿了下,又加了句:“况且,既然泰启也是出品方之一,我也拥有一定决策权吧。”
耿竞青缓缓站了起来,只是低声重复:“只有泰启和长青投,长青要拥有发行权。”
“无论如何泰启是最大出品方。”徐耀急急忙忙地说,“至于别的……”
耿竞青没有任何语气地打断:“如果立项时被耿敖干扰,你那边能出力吗?”
徐耀混了几十年,当然有自己的根基,“嗯”了声,还要与他博弈,耿竞青就干脆地挂了电话。
他轻扯车门——第一下居然没有拉开,明明什么都没做,可却觉得丧失了力气。耿竞青坐进去,将头抵在方向盘上,忍受着大脑一股一股的眩晕和阵痛,暴躁和低郁吞没了一切,就仿若回到了那个车流急促的雨天,他什么也没做,看着自己被挖走了一块。
尽管挂断了电话,但他知道一切已经尘埃落定了。梁又夏会来出演,即使这不是电影存在的主因,可此时此刻推进《我愿意》这个项目,多少有点捧着梁又夏的意思,而其他公司都会犹豫退缩,徐耀大概能想清楚这层——只有泰启和长青敢投。
李瑶春没有留下太多,但把所有著作的版权都遗赠给了他,包括《我愿意》。
好像成长中学习的一切都在为这部作品做准备,可他偶尔还是犹疑,他不止要拍,他要拍得比耿敖更好,他要拍出惊世之作。
他能做到么?
可现在,他等不了了。
他想做什么,李瑶春都支持。
那他做一点放弃,是不是也可以?
只是,原来他自以为坚持了很久的东西,一旦牵扯到了梁又夏,居然就如此轻易地放弃了——轻易到他试图去重估她对自己的意义,然而想来想去,脑子里电影般闪过的是梁又夏的嘴唇,梁又夏穿着戏服、透过两个摄像头的疲惫但幸福的脸,梁又夏趴在他身上,梁又夏从天而降,扎着马尾辫,快四年了。
梁又夏也疑惑过,你喜欢我什么呢?什么时候喜欢上的呢?耿竞青当时没一下回答出来——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但想来想去,或许是她在拍《赤情下行》前,去耿盈公司培训的时候。
尽管他们内部大致已经定好了是她,但那时还有几个备选演员,全在一个培训班里练习。
过了这么久再去回想,耿竞青只记得两个场景。
一是培训班进行每周汇报的时候。他坐在“表演老师”那一列,一旁是耿盈请来的些圈内前辈,梁又夏进来了。估计是演江湖女侠,一身白衣白裤,蛮利落的。汇报结束,旁边那位前辈蛮有兴趣地问:“穿白衣服那位是?”
“梁又夏。”耿竞青无法控制,抢先回复,几乎有点失礼。
跟她的经纪人似的。
气氛耐人寻味地凝了一秒,他看见她有点窘迫了,小声重复名字,心里好像被什么敲了一下。
二是培训的最后一天。
按照流程,女孩们还是要一起选角的。耿竞青同样是坐着的,跟徐永君一行人一起,而前面放的小名牌是“制片人”。
来来往往,他看见每个进来的人都瞅着那个名牌,露出一种讶异但又习以为常的表情。讶异估计是因为他的阅历,习以为常——或者说不服,可能是因为他的背景。
耿竞青习惯了。
然而听到那句话的一瞬间,心脏还是缩了一下。
“我听我公司的说过,他其实在学习幕后,人徐导有意领他入门……不过,怎么追也追不上他爸的高度了。”
结束选角环节的人坐在外面,交头接耳。
“不用想的。”那个人又说。
耿竞青不动声色,静了一会儿,嘈杂了一会儿,却又听到梁又夏的声音。
“为什么?”她说。
“啊?”
“他也有什么作品吗,你怎么就知道他没天赋?”
“……我只是说,徐永君十八岁的时候已经短片获奖了,而且人总不可能做什么都有天赋,据我所知,他在美国就是念的表演。”
“耿敖和徐永君两个确实不好超越。”
“为什么一定要比来比去?”梁又夏出声打断,语气有点生硬。
“我这么说吧,要他真是‘天才’,耿敖早就带着了,他们这样的不就是……”那个人顿了下,或许是瞥了梁又夏一眼,“你还挺……挺他的。”
耿竞青的嘴巴抿紧,安静地在暗处呼吸。
“因为他肯定肯定是可以的啊。”只片刻的功夫,他听到她说,“坚持就是最大的天赋。”
从小到大非议的话听得很多了,鼓励的话也不是没有,但还没有人说什么“肯定肯定”,那种冲动又笃定的语气,好像因为他被否定,自己也跟着被否定了似的。
“肯定肯定”。
耿竞青后来总是在想这个“肯定肯定”。
所以,这怎么能叫放弃呢?这是他趁虚而入,想向她证明,这一刻我能给你什么。
耿竞青微微颤抖,点开徐耀的号码,听见自己说:“有几个要求。”
那边的徐耀半晌才反应过来,压抑着兴奋:“什么?”
“女主角会是梁又夏。”
“……”徐耀尝试拒绝,毕竟如果真的用了梁又夏,那泰启跟天庞之间就有故事了,“竞青啊,我这边其实有几……”
“别这么叫我。”耿竞青语气讥讽,“你当我在跟你协商么?”
徐耀忍下那股郁气,又听见他说:“还有,我要参与投资。”
“长青要投?”他说,“那投呗。”
耿竞青沉默了一会儿,说:“只有泰启和长青投,长青要拥有发行权。”
“只有?!”徐耀声量变大,“预算呢?”
耿竞青说了一个数,紧接着听见电话那头发出了些动静,似乎是站起来了:“这个制片成本,还只有我们两家投?”
电影是个高成本的工程,当下这个市场环境,一部电影往往能有多个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有时甚至能多达二三十家公司,目的就是分摊风险,毕竟如果一部电影亏了,那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风险大,利润也大。
徐耀当即否决:“不可能,你疯了吧?”
“那就免谈。”
听到他这么干脆利落的一声,徐耀又露怯了:“等等!你别这么……首先,这个制作成本是怎么来的?我们都还没对《我愿意》做一个具体的评估……”
谁跟你“我们”了?耿竞青语速很快,几近扭曲的亢奋,仿佛没有经过大脑,仿佛他已排练了无数次:“我已经完成基本的项目策划——这是第三个要求,我要求按照我给出的标准和名单,邀请和招聘主创。”
“你这个预算是要请谁?”
“比如倪英、岑婉莎,”耿竞青又说了几个名字,都是李瑶春曾经非常欣赏的,徐耀倒吸了口凉气,“一部电影又不是要每个部分都那么顶尖……”
“我这部是。”
耿竞青微微抬头,看着深黑的夜空,没有一颗星星,那边的徐耀急躁不堪:“说了那么多,那导演呢?梁又夏外的主演呢?”
他心一提,就要说出那句,“我来执导”。如此简单的四个字,可因为幻想过太多次,就变成了一个巨大而遥不可及的愿望,正要说出口时,徐耀抢先开口。
“要不让徐永君来吧,他的实力你应该也是认同的,最主要他是我儿子,你请个徐永君,预算就能少点啊!主演的话……”徐耀也兴奋起来,回忆《我愿意》的文本,“要不,年轻时的‘陈泽’,你来演?年长版的就让我来?”
……陈泽?
陈泽的原型是耿敖,他让他来演耿敖?
耿竞青听着他的话,一时间,胃里的灼痛变得非常强烈。徐耀既然知道《我愿意》在他这儿,那自然也知道背后的真相,顿了顿,大概也有点良心发现,转回了导演的话题:“……后面的再议吧,徐永君怎么样?”
耿竞青感到窒息,他抓紧了手机:“我来执导。”
“你?”他的尾音向上,似乎很疑惑和鄙夷,语气间的质疑清清楚楚传进耿竞青的耳朵。
“不行,你当过导演么?你想拍片大有机会,但别拿这么重要的项目练手啊,虽然你爸是耿敖……但……说真的,徐永君怎么样?我来给你分析一下吧,首先,他跟梁又夏之间有过合作经验,观众们也很满意这个组合,其次……”徐耀自然也有私心,因为徐永君的工作室在泰启旗下,“耿竞青?喂?”
——为什么又是徐永君?
耿竞青茫然地发现,自己已经说不出“我来执导”这句话了。
徐耀催促:“喂?”
原来质疑是他的另一个软肋?
不得不承认,徐永君确实是最佳的人选。
但他一定就比他差?他没有意识到,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开始对比自己与徐永君。
耿竞青声音沙哑:“……不。”
徐耀也不是什么软柿子,假模假样地说:“我也知道这部作品对你的意义,你理性地思考一下吧,风格、水平、调性、还有性价比,他是不是最佳人选?拍电影可不能掺杂个人情绪啊。”
顿了下,又加了句:“况且,既然泰启也是出品方之一,我也拥有一定决策权吧。”
耿竞青缓缓站了起来,只是低声重复:“只有泰启和长青投,长青要拥有发行权。”
“无论如何泰启是最大出品方。”徐耀急急忙忙地说,“至于别的……”
耿竞青没有任何语气地打断:“如果立项时被耿敖干扰,你那边能出力吗?”
徐耀混了几十年,当然有自己的根基,“嗯”了声,还要与他博弈,耿竞青就干脆地挂了电话。
他轻扯车门——第一下居然没有拉开,明明什么都没做,可却觉得丧失了力气。耿竞青坐进去,将头抵在方向盘上,忍受着大脑一股一股的眩晕和阵痛,暴躁和低郁吞没了一切,就仿若回到了那个车流急促的雨天,他什么也没做,看着自己被挖走了一块。
尽管挂断了电话,但他知道一切已经尘埃落定了。梁又夏会来出演,即使这不是电影存在的主因,可此时此刻推进《我愿意》这个项目,多少有点捧着梁又夏的意思,而其他公司都会犹豫退缩,徐耀大概能想清楚这层——只有泰启和长青敢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