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5章
  “是!”褚遂良心里叹气,“自是查实了。”
  “他背弃了朕,朕不能杀他?”桐桐反问:“敢问,我朝律法,对此如何规定?”
  “杀。”
  桐桐看他:“那……不杀岂不是违法?按理说,他背弃我,与杨吉儿无关!可杨吉儿与义成公主的死有瓜葛,她手上有人命。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她为何就不能死?”
  “陛下,自此……李唐朝堂,几无人认同您嘞。”
  桐桐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问说:“你怕了?”
  “臣不是怕!臣是为了将来……为了千秋大业。”
  “欲成就大业,却又瞻前顾后,为何?”
  褚遂良:“……”
  “做当做之事就罢了!”我对这两人若是网开一面,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咱就说,满朝尽皆权贵,谁都能逃避律法的制裁。
  律法,自来就是用来维护统治秩序的。统治者,自来也不在律法约束的范围之内。想做到绝对的公平……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个东西……必须往尽可能公平的发展。
  她就说:“该怎么审怎么审,该怎么判怎么判,这就是俩等到判罪的嫌疑人,跟他们本来是谁,没有关系。”
  至于说李唐:“……”我也希望,李唐变成更好的李唐。如果暂时不能,但想来……总有人会意识到哪里出了问题了。
  哪怕只是因此而开启了民智,更多的人意识到里面的问题,那也是值得的。
  褚遂良叹了一声:“陛下,您一意孤行……”
  “朕未曾一意孤行。”桐桐好脾气的给褚遂良解释,问她:“朕这不是想着,他们以朕为敌,那自此朕也以他们为敌!他们无一人可代表李唐,既然如此,这便是朕与他们个人或他们一群人之间的矛盾,关李唐和华朝什么事?朕与他们的个人为敌,你不看好朕?”
  褚遂良:“……”
  桐桐啧啧两声:他们以我为敌,我收拾了他们就是了!四爷说过,想借外力敲碎关陇的壳,自己不就是这个力么?
  得好好想想,怎么去敲这个壳。
  回后殿之后,四爷招手:来来来!办法嘛,我有!要多少有多少!
  第1590章 隋唐风云(115)一更
  桐桐凑过去, 盘腿坐着,把橘子剥好递过去:“不酸!尝尝。”
  四爷给面子的吃了,把剥好的松子朝前推了推,吃吧!现在连慢悠悠的吃个松子的时间都没有了。
  桐桐把盘子放在自己的腿上, 抓一撮子塞在嘴里, 一边嚼着一边催促四爷。
  四爷就问说:“对付关陇,能否直接对抗?”
  桐桐摇头, 要是直接能挥刀解决, 李世民手里的精兵强将是吃闲饭的?能一杀了之,不早就杀了?能轮得到自己?
  “这是基本基调, 也是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咱先把这个大前提和大方向定下来, 没有异议吧。
  桐桐点头:没有异议!事实上就是凡是能用杀人来解决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 但凡问题,一定是那种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的。
  四爷就伸出两根指头:“其一,循序渐进;其二, 制度化。”
  桐桐挠头,人家家里的事,咱在这边办,循序渐进还好说, 怎么让人家制度化呢?你想反逼李唐按照你的方式治理?
  她自问她的脑子转的不算慢吧, 但有时候四爷的法子太损的话,她未必能跟上他的思路。
  但他说的方式没毛病,如果他而今在李世民的位置, 这就是解决关陇集团的指导方针。
  四爷问她说:“李唐在完善三省六部, 李世民更增设了’政事堂‘。政事堂是常设的决策机构, 人员是灵活的。在政事堂里可以填充山东和江南士族, 让这些人都参与进来。这么做的好处是, 中枢的决策机构中,关陇贵族占比被降低。”
  李世民而今在推进的就是这件事!
  桐桐有点明白了:咱要叫对方顺着咱们的思路走,那同样的,咱们也得知道李世民需要什么。从他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的话,那对方就不是阻力,自家也不是李世民的阻力,两方合在一起,便是助推器!
  “李世民还增设了’同平章事‘,为什么?”四爷就说,“因为门阀对一些职务施行了垄断,某些地方,有些行业,有些职位,只掌控在某些家族手中。要打破它,便添了这么一个官职。这个官职属于临时差遣,李世民试图用这种法子,打破这种垄断。”
  桐桐:“…………”她嚼着松子,人家靠智慧,咱靠经验和见识。
  人家的智慧是天生的,咱的智慧是靠经验和见识堆积起来的。
  四爷就又说:“但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的,他除了要小心的进行这个变革之外,他还有一个国家的日常事务要处理。所以,有些东西,他不是无心,而是精力不济,又怕操之过急反而适得其反。”
  是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尤其得注意火候。李世民是既大胆又小心,让李唐走的很平稳。就以当下来看,这都是很了不起的。
  “隋朝时,有了科举。科举提拔寒门,制衡世家。但是,其规模小!你想想,为什么武则天时期,她提出要’殿试‘?”
  科举是隋朝就开始有的,武举是武则天开辟的,而科举中的’殿试‘是从武则天时期才有的。
  殿试之后,考中的便是天子门人。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这些寒门考中之后又与这些世家联合。比如,以门生,以姻亲等等方式,成为门阀世家的一部分。
  所以,她有点明白四爷的意思了:“咱们将科举制度迅速完善起来,殿试得有!这些与咱们的学堂培养并行。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主张跟咱们接轨,只要咱们施行,他就会以’国之大事‘为借口,在李唐推行起来!他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寒门,对冲世家。”
  四爷点头:“没错,科举糊名是宋时的,而今都应该用起来,将世家能钻的空子彻底给杜绝了。以出身底层的官员打底,形成一个寒门体系,这就是对冲世家的力量之一。”
  嗯!可行。至少比起而今,这些都是先进的。然后呢?
  四爷朝下指了指,“咱不是做慈善的,只利他不利己!咱们现在有一套李唐没有的官寮体系。”
  什么?
  “技术官员!”
  桐桐恍然,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科技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只是到了后来,不被重视了,这才使得出现了曾经落后于时代的状况。
  可只要技术官员体系完整的建立起来,这便是出人头地的方式方法。便是因为利益,也不会不重视技术。
  把视线拉回来,就李唐和华朝来说,因为四爷的蝴蝶翅膀,华朝的科技、技术领先于李唐!同样的,华朝吃到了技术的利,技术官员便被接纳,且发展良好。
  李唐若想吃技术的红利,那就必须同时接纳技术官员,要不然,谁跟你干?
  技术多是贱民从事的职业,你们这些高门大户的也都看不上。那么,李唐可以送人来学习,从贱民、奴仆中选择这种已经有些手艺的,年纪大概在十二到十五岁。
  学成之后,你们给的待遇好,他们自然会荣归故里;反之,你看他们回去吗?
  待遇不是用钱能衡量的,留在华朝有官做,回去便只给钱财,那人家也不能干呀。
  所以,那些世家就是明知这蜜糖里藏着刀片子,但还是会选择咽下去。
  一个国家,所需的官员就这么些,多了就机构冗繁,财政负担大了。所以,在固定的官员人数的情况下,世家占一部分,功臣占一部分,寒门占一部分,技术官员占一部分。
  这么一对冲,世家占比还会更低,这就算是压制下去了。
  四爷又说:“同时,咱们该开武举……”
  嗯!李唐也会开!关陇最初不就是军事重镇的军事家族吗?
  “包括咱们在内,不能再允许’出将入相‘了。”
  出将入相的意思就是,在朝便能任文职,出兵则领兵。就像是长孙无忌,是不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呢?这会出权臣的!
  权臣多数出世家中,一如长孙无忌。
  军就是军,政就是政,来回调拨,交换任职,这不可以。
  桐桐听着,这是从军事上辖制其军权。
  政治、军事双管齐下了,还有么?
  “还有!”经济上,更得重视,“门阀掌握大量的土地,故而,在一定程度上,世家是掌控着粮食市场的。因着他们控制着粮食市场,跟咱们的贸易中……从今往后,只怕他们会在粮食上反掐咱们的咽喉。”
  桐桐就说:“褚遂良给过建议,认为可在辽东设立海港。”
  是的!从山东到辽东,走海路是可以的。而山东豪强是支持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势力,他们不会跟李世民逆着来。
  所以,经济上的壁垒只是跟李唐那些旧的贵族的,并不是跟李唐朝廷的,这不一样。
  https:///yanqing/03_b/bjzgr.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a href="https:///zuozhe/linmuer.html" title="林木儿"target="_blank">林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