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军中又炸开了锅,军医们忙了一宿才将人又安定好。
左衷忻来看他,他问:“她是真的……真的……找不到了吗?”
左衷忻试了试床边药的温度,伸手递给他:“没有消息不就是最好的消息吗?”
赵阔将药喝尽,又开始发呆:“不日便要启程南下了吧?”
还能再回到汴京吗?他难倒连亲自去汴京看一趟的机会都没有了吗?
“北边金人势大,官家也已经发话了,不得不听从。”
赵阔闻言沉默良久,他或许该哭,可沉重的事实压在他身上,他只觉得无力与疲惫。
“殿下,”左衷忻发话,“缘分已尽,有些事情也不必再强求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人都是要朝前看的。”
左衷忻留下赵阔一人便出去了,在外头瞧见了迎风垂泪的辛秉逸,她也曾问过他穆宜华的下落,他能看得出来这个女人是真心想要穆宜华好的。
曾经的过往三人皆是无错,只能说命运弄人,让他们如今天各一方。
可人生来就有获得幸福的权利与机会,左衷忻给过穆宜华这样的机会,他也不介意给他们俩这样的机会。
“王妃。”左衷忻上前行礼,“我们不日便要南下,殿下伤重,还得您多多照拂了。”
辛秉逸抹去眼角的泪:“左大人这是哪儿的话,夫妻本为一体,我照顾他是应该的。如今我已无亲眷,身旁亲近之人也只有殿下了,我只望他好。”
左衷忻垂首看着这个女人,他笑叹了口气,对着赵阔的营帐抬了抬下巴:“这话,要对着有用的人说才行啊。世间男女何其多,能做夫妻即是缘分,王妃与殿下的开始虽不美好,但如今战乱流离,谁能知道自己明日是死是活,该珍惜的人还是要好好珍惜啊。”
二人于帐前良久立,暮色渐沉,辛秉逸进了帐子。
赵阔看着面前这个女人为他忙前忙后,脆弱又伤神,他忽然意识到她也是无辜——奉旨完婚,前往封地,顷刻之间,亲眷皆失。
那一瞬间,辛秉逸仿佛变成了另一个穆宜华,苦苦挣扎在战争所带来的苦痛与命运中无法回首。
或许,或许自己可以稍微善待她一点点,她也能在这凄风苦雨中多慰藉他一点点。
就那么一点点,也是风雨飘摇乱世中,难能可贵的温暖与情义了。
第111章
穆宜华不知道自己在地窖中呆了多久, 五爷又一次钻出去探看,但这一次比以往耗费的时间都要长。
巧娘抱着宝儿都不禁害怕起来:“应该没出事吧?”
穆宜华撑着墙壁抬头凝神细听,外头没有打斗之声, 却闻由远及近的匆忙脚步。她心中警铃大作, 立即拔出身旁的长剑将巧娘和宝儿护在身后。穆长青也拿起犁耙, 却见是五爷掀开木板探头进来, 他喜难自禁:“胜了!我们胜了!”
“当啷”一声,长剑落地,穆宜华什么都顾不得,连忙爬上梯子钻出榻底。她跑到院中贴着墙壁听外头的动静,奈何墙太厚听不真切, 她又将横放的梯子架起来,爬上墙头看外头的光景。
百姓们三三两两上街, 手中拿着水桶和扫帚,冲洗着街上和墙上的血迹。士兵们也正收拾着尸体,巡逻的人也都是汉人面孔的宋军。
穆宜华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她期盼着大宋能赢, 却又害怕大宋难以获胜。可他们做到了,三哥和左郎君都做到了。
心绪奔涌,穆宜华只觉浑身的血液都在颤抖沸腾。她缓缓爬下梯子, 扭头看见众人正看着她, 她笑了却不知脸颊有泪:“我们胜了哈哈哈哈哈哈,我们胜了巧娘, 我们真的做到了……”
或许该说欣喜若狂, 或许该说劫后余生, 即使如今街上仍不安全,但穆宜华还是忍不住跑了出去——她急需确认这是真的, 这不是做梦。
明州衙门外张贴了告示,是临时雇佣百姓清扫大街和帮忙收尸的,应聘者众多,三三两两聚集,谈论着前几日方才发生过的生死之战。
那一刻,全城百姓好似都变成了相熟之人,不管是谁只要起个头,众人都能围过来侃侃而谈好一阵。沿街的店铺虽没有开张,但却支起了摊子煮粥煮馄饨无偿供给。
穆宜华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眼看着这一切,她是真的相信了——战争已经过去了,金人也已经被他们打退了。
天边日光渐现,照在身上暖意融融,穆宜华闭眸仰头,感受着这如同新生的阳光,心间阴霾顿时消散——大宋还有救,他们还有救。
“听说这回的草席之计是左大人想出来,真是好计谋啊!”
“襄王殿下也是英勇神武,听说他都被金人包围了还能撑到越将军和李将军去救他,还杀了好多金人呢!”
“好啊!真是太好了!有他们在,金人迟早被我们赶出去!”
人群议论纷纷,穆宜华也忍不住凑上去;“襄王殿下被包围了?可有受伤?”
“哎哟这位娘子,行军打仗哪有不受伤的,只要能活下来就好了。殿下如今到底怎么样那我们也是无从得知,但殿下吉人自有天相,定会平安无事的。”
“那其他人呢?那个……那个左大人,越将军李将军他们呢?”
那人笑了;“娘子还真是关心国家大事啊。他们想来应当无事,若是有事,那城中不早就传遍了吗?那些郎中们哪还坐得住,必定个个都上军营去问诊了。”
穆宜华怅然点点头,还想问军营在哪个方向,可又想寻常人如何得知这些,只好作罢回家。
巧娘和五爷已经带着宝儿回家。穆宜华刚走进家门,就看见穆长青一脸笑意地看着她:“姐姐,你看谁来了!”
他侧身一让,穆宜华抬眼望去,只见左衷忻从园中走出来,他没有梳洗,身上还带着战乱颠沛的疲惫与匆忙。穆宜华也是风尘仆仆,面容狼狈。可她却笑了,在看见左衷忻的那一刻便是由心而发的雀跃与庆幸。
幸好,他们都还活着,他们同这座城市一起都活了下来。
左衷忻站在阳光下愣怔怔地看着穆宜华,他终于有机会可以好好地看看她,不必在意他人眼光,不必躲避他人闲言碎语,就只是单纯地注视她。
“长青!”宅子外有人喊,是明知学堂的学子,“走啊,去学堂帮忙,那边乱得一塌糊涂啊!”
“哦哦哦,马上来!”穆长青连忙从家中拿出笤帚和簸箕,“姐姐,我去学堂帮忙!左郎君,你记得多坐一会儿,我一会儿就回来了很快的,我有好多话要跟你讲呢!”
他笑着跳出门槛,随着同窗们一同奔向学堂。
“长青在哪里读书?”
“明知学堂。”穆宜华看向他,“你以前是不是也在那里上过学?”
左衷忻闻言一愣,垂眸道:“算是吧。”
“那日我送长青上学,还遇着左丈人了,听说他就是曾经供养你的乡老?”
左衷忻点点头:“是,我自幼丧父丧母,他们从我很小便开始照顾我了。他们的孩子去世的很早,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很感激他们。”
“明州一战大胜,左郎君若是得空了,可以去看看。他定然是很想你的。”
“一会儿你同我一起去吧。”左衷忻半垂着眼睫,神色很是温柔,“长青在明知学堂读书,认识一下义父,没什么坏处。”
穆宜华笑了:“怎么?我们不能借用你这个状元郎的名声吗?”
左衷忻睨着她:“如果穆娘子肯赏脸,下官自然是乐意的。”
二人相视而笑,庭中秋风渐起,送来桂花和栀子的味道。
“明州城和汴京……真的大不相同。”穆宜华望着庭院中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往常这种时候,汴京早已要穿夹衣,可明州城还如同春天一般暖和,有时候一年到头,连花儿都不会凋谢。”
“江南好风景,这或许就是独属于这个地方千百年来的魅力吧。”
“真是个好地方……”穆宜华喃喃,“什么都好。”
景好人好事好运道也好,自己的新生活由此始,大宋的新气数也由此始。
“确实……什么都好。”左衷忻语调深沉,似乎话中有话,“你也在这里,过得很好,不是吗?”
聊起这个,穆宜华可就来了兴致。她沏了壶茶又端出几套茶点,与左衷忻坐在园中谈天说地,从流民所到遇见巧娘,又讲了春儿出嫁,秋露重逢,惩戒小黑,到如今替人修画却修到了自己的原作,而后赚钱写书画插画,一路到了今日。那些岁月在穆宜华的嘴巴里说得坎坷起伏,精彩纷呈,好似唐传奇小说一般引人入胜,但是左衷忻知道,那是她与生活和苦难斗争的伤痕,或者可以称之为勋功章。
左衷忻来看他,他问:“她是真的……真的……找不到了吗?”
左衷忻试了试床边药的温度,伸手递给他:“没有消息不就是最好的消息吗?”
赵阔将药喝尽,又开始发呆:“不日便要启程南下了吧?”
还能再回到汴京吗?他难倒连亲自去汴京看一趟的机会都没有了吗?
“北边金人势大,官家也已经发话了,不得不听从。”
赵阔闻言沉默良久,他或许该哭,可沉重的事实压在他身上,他只觉得无力与疲惫。
“殿下,”左衷忻发话,“缘分已尽,有些事情也不必再强求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人都是要朝前看的。”
左衷忻留下赵阔一人便出去了,在外头瞧见了迎风垂泪的辛秉逸,她也曾问过他穆宜华的下落,他能看得出来这个女人是真心想要穆宜华好的。
曾经的过往三人皆是无错,只能说命运弄人,让他们如今天各一方。
可人生来就有获得幸福的权利与机会,左衷忻给过穆宜华这样的机会,他也不介意给他们俩这样的机会。
“王妃。”左衷忻上前行礼,“我们不日便要南下,殿下伤重,还得您多多照拂了。”
辛秉逸抹去眼角的泪:“左大人这是哪儿的话,夫妻本为一体,我照顾他是应该的。如今我已无亲眷,身旁亲近之人也只有殿下了,我只望他好。”
左衷忻垂首看着这个女人,他笑叹了口气,对着赵阔的营帐抬了抬下巴:“这话,要对着有用的人说才行啊。世间男女何其多,能做夫妻即是缘分,王妃与殿下的开始虽不美好,但如今战乱流离,谁能知道自己明日是死是活,该珍惜的人还是要好好珍惜啊。”
二人于帐前良久立,暮色渐沉,辛秉逸进了帐子。
赵阔看着面前这个女人为他忙前忙后,脆弱又伤神,他忽然意识到她也是无辜——奉旨完婚,前往封地,顷刻之间,亲眷皆失。
那一瞬间,辛秉逸仿佛变成了另一个穆宜华,苦苦挣扎在战争所带来的苦痛与命运中无法回首。
或许,或许自己可以稍微善待她一点点,她也能在这凄风苦雨中多慰藉他一点点。
就那么一点点,也是风雨飘摇乱世中,难能可贵的温暖与情义了。
第111章
穆宜华不知道自己在地窖中呆了多久, 五爷又一次钻出去探看,但这一次比以往耗费的时间都要长。
巧娘抱着宝儿都不禁害怕起来:“应该没出事吧?”
穆宜华撑着墙壁抬头凝神细听,外头没有打斗之声, 却闻由远及近的匆忙脚步。她心中警铃大作, 立即拔出身旁的长剑将巧娘和宝儿护在身后。穆长青也拿起犁耙, 却见是五爷掀开木板探头进来, 他喜难自禁:“胜了!我们胜了!”
“当啷”一声,长剑落地,穆宜华什么都顾不得,连忙爬上梯子钻出榻底。她跑到院中贴着墙壁听外头的动静,奈何墙太厚听不真切, 她又将横放的梯子架起来,爬上墙头看外头的光景。
百姓们三三两两上街, 手中拿着水桶和扫帚,冲洗着街上和墙上的血迹。士兵们也正收拾着尸体,巡逻的人也都是汉人面孔的宋军。
穆宜华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她期盼着大宋能赢, 却又害怕大宋难以获胜。可他们做到了,三哥和左郎君都做到了。
心绪奔涌,穆宜华只觉浑身的血液都在颤抖沸腾。她缓缓爬下梯子, 扭头看见众人正看着她, 她笑了却不知脸颊有泪:“我们胜了哈哈哈哈哈哈,我们胜了巧娘, 我们真的做到了……”
或许该说欣喜若狂, 或许该说劫后余生, 即使如今街上仍不安全,但穆宜华还是忍不住跑了出去——她急需确认这是真的, 这不是做梦。
明州衙门外张贴了告示,是临时雇佣百姓清扫大街和帮忙收尸的,应聘者众多,三三两两聚集,谈论着前几日方才发生过的生死之战。
那一刻,全城百姓好似都变成了相熟之人,不管是谁只要起个头,众人都能围过来侃侃而谈好一阵。沿街的店铺虽没有开张,但却支起了摊子煮粥煮馄饨无偿供给。
穆宜华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眼看着这一切,她是真的相信了——战争已经过去了,金人也已经被他们打退了。
天边日光渐现,照在身上暖意融融,穆宜华闭眸仰头,感受着这如同新生的阳光,心间阴霾顿时消散——大宋还有救,他们还有救。
“听说这回的草席之计是左大人想出来,真是好计谋啊!”
“襄王殿下也是英勇神武,听说他都被金人包围了还能撑到越将军和李将军去救他,还杀了好多金人呢!”
“好啊!真是太好了!有他们在,金人迟早被我们赶出去!”
人群议论纷纷,穆宜华也忍不住凑上去;“襄王殿下被包围了?可有受伤?”
“哎哟这位娘子,行军打仗哪有不受伤的,只要能活下来就好了。殿下如今到底怎么样那我们也是无从得知,但殿下吉人自有天相,定会平安无事的。”
“那其他人呢?那个……那个左大人,越将军李将军他们呢?”
那人笑了;“娘子还真是关心国家大事啊。他们想来应当无事,若是有事,那城中不早就传遍了吗?那些郎中们哪还坐得住,必定个个都上军营去问诊了。”
穆宜华怅然点点头,还想问军营在哪个方向,可又想寻常人如何得知这些,只好作罢回家。
巧娘和五爷已经带着宝儿回家。穆宜华刚走进家门,就看见穆长青一脸笑意地看着她:“姐姐,你看谁来了!”
他侧身一让,穆宜华抬眼望去,只见左衷忻从园中走出来,他没有梳洗,身上还带着战乱颠沛的疲惫与匆忙。穆宜华也是风尘仆仆,面容狼狈。可她却笑了,在看见左衷忻的那一刻便是由心而发的雀跃与庆幸。
幸好,他们都还活着,他们同这座城市一起都活了下来。
左衷忻站在阳光下愣怔怔地看着穆宜华,他终于有机会可以好好地看看她,不必在意他人眼光,不必躲避他人闲言碎语,就只是单纯地注视她。
“长青!”宅子外有人喊,是明知学堂的学子,“走啊,去学堂帮忙,那边乱得一塌糊涂啊!”
“哦哦哦,马上来!”穆长青连忙从家中拿出笤帚和簸箕,“姐姐,我去学堂帮忙!左郎君,你记得多坐一会儿,我一会儿就回来了很快的,我有好多话要跟你讲呢!”
他笑着跳出门槛,随着同窗们一同奔向学堂。
“长青在哪里读书?”
“明知学堂。”穆宜华看向他,“你以前是不是也在那里上过学?”
左衷忻闻言一愣,垂眸道:“算是吧。”
“那日我送长青上学,还遇着左丈人了,听说他就是曾经供养你的乡老?”
左衷忻点点头:“是,我自幼丧父丧母,他们从我很小便开始照顾我了。他们的孩子去世的很早,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很感激他们。”
“明州一战大胜,左郎君若是得空了,可以去看看。他定然是很想你的。”
“一会儿你同我一起去吧。”左衷忻半垂着眼睫,神色很是温柔,“长青在明知学堂读书,认识一下义父,没什么坏处。”
穆宜华笑了:“怎么?我们不能借用你这个状元郎的名声吗?”
左衷忻睨着她:“如果穆娘子肯赏脸,下官自然是乐意的。”
二人相视而笑,庭中秋风渐起,送来桂花和栀子的味道。
“明州城和汴京……真的大不相同。”穆宜华望着庭院中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往常这种时候,汴京早已要穿夹衣,可明州城还如同春天一般暖和,有时候一年到头,连花儿都不会凋谢。”
“江南好风景,这或许就是独属于这个地方千百年来的魅力吧。”
“真是个好地方……”穆宜华喃喃,“什么都好。”
景好人好事好运道也好,自己的新生活由此始,大宋的新气数也由此始。
“确实……什么都好。”左衷忻语调深沉,似乎话中有话,“你也在这里,过得很好,不是吗?”
聊起这个,穆宜华可就来了兴致。她沏了壶茶又端出几套茶点,与左衷忻坐在园中谈天说地,从流民所到遇见巧娘,又讲了春儿出嫁,秋露重逢,惩戒小黑,到如今替人修画却修到了自己的原作,而后赚钱写书画插画,一路到了今日。那些岁月在穆宜华的嘴巴里说得坎坷起伏,精彩纷呈,好似唐传奇小说一般引人入胜,但是左衷忻知道,那是她与生活和苦难斗争的伤痕,或者可以称之为勋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