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林染:聪慧绝顶!
  谢韵仪哼声:我一个寻常人,当不住你这句夸。
  林染认真道:你当得起,你的聪慧凤毛麟角。我只是有许多夫子想尽法子教。学个十多年,多迟钝的脑子也会简单算术。
  谢韵仪心绪沸腾,阿染,果然学了了不得的本事!
  竟然有许多夫子想尽法子教!
  国君的继承人,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阿染才十五岁,学了十多年
  字,阿染应该也是学过的,只是不知道中间出了什么岔子。像是蒙了一层迷雾似的,需要她教她一遍,才能祛清混沌。
  两年的时间,足够阿染认字,学完经书。算学阿染已然没人比得上,两年后科举,阿染必定居于榜首。
  谢韵仪劝得诚心诚意,阿染于经济策论一道,必定见解高深。并不需如何苦读,就能走到国君面前,一展才华,名传大梁。阿染可否告知阿清,为何不愿意?
  说到这,林染想起来了:梁国科举出仕是从何时开始的?
  谢韵仪还真不知道具体年份,想了想,不确定道:五百年肯定有了。
  林染记忆中,隋唐时候科举才开始。
  眼下梁国的生产力和农作物,与魏晋时候相当,竟然已经有五百年的科举历史!
  林染感叹:最先提议科举的必定是个惊才绝艳之人,国君睿智,采纳了她的提议。
  谢韵仪自豪:那当然!我梁国不容于世,自身稍弱就有豺狼袭来。居安思危,我们时时处于危机之中,定然不能昏聩。
  她看向林染,踌躇半晌,试探道:梁国虽然与邻国时有战事,中原国家新出的书籍和技艺,能弄来的梁国都会弄来。
  所以,阿染别好奇梁国以外的人和事,尤其是男人!
  我现在回答你的问题。林染笑笑,我对科举出仕没兴趣。
  谢韵仪定定的看着她,确认她是真这么想的,问:那阿染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林染没有一丝犹豫:轻松自在的悠闲日子,懒够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走过江山湖海,看看各处的人和事。
  谢韵仪没敢问这个各处,有没有包括梁国以外的地方。
  以阿染的本事,她想去哪里,就能去哪里。
  听起来不错。谢韵仪故作轻松的笑道,我若是前事了了,就和阿染一起。
  哼,没了了,阿染也休想丢下她!
  这个下午,林染成了算学夫子,教谢韵仪用阿拉伯数字。
  谢韵仪是个好学生,懂了其中的规律就会举一反三。越学兴趣越高,到做晚饭时间了,还意犹未尽。
  林染喝杯蜜水润润喉:我要去趟杨树村,找孙秀秀她奶买鱼胶,你去不去?
  谢韵仪:去!
  她可不想一个人在家闻臭。
  林染出空间,*先准备晚上的饭。
  她用温水和开一团豆渣麦粉老面,加入新的豆渣麦粉,揉成面团,盖上粗布,等着发酵。
  想了想,她将面条放在大门前的小凳子上,心里安慰自己,这里离臭气源远,空气流通快。
  带上两块老面,一斤豆渣,一斤麦粉,林染和谢韵仪来到杨树村。
  孙莲正在门口择野菜。
  野菜生命力顽强,下了雨,还剩一丝生机的枯根立刻出苗长叶,几天功夫就能于田野上迎风招展。
  孙家这几日在地里点黄豆,顺便就能摘回不少。
  阿染,阿清,你们来了,快进屋里坐。孙莲满脸笑的起身,见谢韵仪身后没背弓箭,期待的问:可是还要箭支?我家黄豆点完了,萝卜葵菜不急,明天就可以做箭支。
  不是要箭支。林染将手里的竹篮递给她,这是一斤豆渣,一斤麦粉,你拿碗腾出来。我们这次来,是想找你买点鱼胶。
  买多少?孙莲边去厨屋腾碗,边纠结价钱。
  鱼胶她留着没什么大用,林染对她家有恩,她白送她都是应该。可家中境况实在不好。
  豆渣和麦粉倒进自家碗里,给林染带来的碗洗干净,孙莲提着竹篮出来,问:你们要鱼胶粘什么?要不我给你们做?
  粘鱼胶是个细致活,不熟的人容易浪费了鱼胶,还粘不好东西。
  林染拿出处理好,剪整齐的猪鬓毛,和修整出形状的木条:你能帮忙做更好。做几柄洁牙的刷子,这么一小撮猪鬓毛,粘在刷头上,边缘尽量短。
  孙莲拿过来:这样靠边一圈,一根根粘下来,根与根中间空隙这么大行么?
  林染:就是这样。
  她自己想的,整撮直接往上粘,可没有孙莲这么细致,跟绣花似的,一根根粘。
  我给你们粘,一根根粘用的鱼胶不多。孙莲道,你们带来的豆渣和麦粉抵工钱。
  林染递给她一两银子:鱼胶价贵,我们没处买,占你便宜了。
  这话不夸张,就算林染能根据系统提示,自己熬鱼胶,这会也没那么多鱼鳔熬。
  孙莲不收:在我手里也没处卖。
  林染:你日后有机会,再帮我熬点鱼胶就是了。
  没处卖是客套话,只不过买家不舍得花钱,宁愿不用。孙莲的鱼胶质量上乘,她不想糟蹋自己的心血,一两百文便宜卖了而已。
  孙莲郑重点头:县城卖鱼的鱼娘和我有过命的交情,她会给我攒着鱼鳔,我给你熬。
  想到家里没粮,这个冬日还不知道怎么过,孙莲咬咬牙,收了银子:我这鱼胶还不少,你有其它要粘的,只管来找我,我给你粘。
  林染笑道:是少不了要麻烦你。
  孙莲心里松了一口气,是她家对不起林家,林染屡次照顾,她想起来就羞愧难当。
  柳树村在做豆腐你知道吧?豆渣一文四斤,能当粮食吃,和麦粉一起做成馍馍,你家老小都合适吃。
  林染拿出竹篮里的两块面引子,今天晚饭后,我家应该会有不少人来学做馍馍,你也去。麦粉县里现在二十四文一斤,一半麦粉一半豆渣混着吃,比粟米便宜两三文。
  孙莲眼眶一红,嘴角哆嗦着说不出话来,就要跪下给林染磕头。
  林染做弓箭给的一两银子,四钱交了丁税,加上今天的一两,能买六十斤麦子。黄豆收了卖出去,再买麦子,混着豆渣菜蔬吃,她一家子就能挨到明年粟米收获的时候。
  林染忙拦住她:我买你鱼胶买得不亏,馍馍的做法过两天就会传开,当不得你这么大礼谢。
  孙莲一张沟壑纵横的老脸上满是泪水,哭中带笑:好,好,我们全家都去学做馍馍。
  林染和谢韵仪回到家,林春兰和林秀菊带着两把马齿苋回来:和熏肉炒着吃。
  吃过林染的熏肉炒菜蔬,林春兰和林秀菊都觉得,和粟米粥一起煮的菜,味儿太寡淡了。
  面团已经发好,新买来的蒸笼派上了用场,林染满意:天冷了蒸一次能吃几天。
  陶釜下同时煮粟米粥,陶盘上铺马齿苋,熏肉盖在上面,加一层蒸笼一起蒸。
  水开,蒸肉蒸菜的香味混着豆香麦香,勾得人下意识咽口水,林春兰立刻觉得二百文的蒸笼不算太贵了。
  后门关上,饭菜拿到屋门口去吃,林春兰立刻夹两片熏肉,提醒小两口:先吃肉。
  等村里孩子们闻着香味跑过来,只剩马齿苋上还残余熏肉特有的醇厚肉香。
  谢韵仪恍然大悟,阿娘提醒她们先吃肉,原来不是因为肉最先不烫嘴。
  在村里生活,自己还有得学!
  林婶婶,你家吃的什么呀?好香。嘬手指头的三岁小豆丁问。
  林染掰一块馍馍递给她:一会叫你阿娘阿妈来我家学做馍馍。
  小豆丁嗯嗯两声,啃一口馍馍,香香的不是这个味啊?
  但她也不想吃马齿苋,这几天家里煮粥天天都放这个,一股怪味儿。
  大些的孩子只是来蹭蹭香味,不靠近林家门口,听了林染的话,拔腿就往家跑。
  馍馍没吃过,肯定好吃!
  她们也要喊阿娘阿妈来学。
  最先到的是孙莲一家,孙梨花提着一篮晒干的野菜,低着头,局促的说:家里没什么拿得出手的
  林染眼睛一亮,这个和熏肉一起蒸更好吃,她满脸笑的接过篮子:我家菜干早就吃光了,正馋这一口呢。
  见林染是真喜欢,孙梨花高兴得不行:过几天我再叫秀秀给你送,谢,谢我给你赔个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