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整套房子看起来温馨安适,一家六七口人住起来都不嫌挤。
  院子没多大,前主人开了两块菜地,中间一个大坑,看起来是种过树的。
  谢韵仪小声给林染解惑:那是给新主人家母树留的位置。
  这房子的格局不错。林染看着很满意房子,&就是价钱确实高了些。&
  姚中人:我敢打包票说,整个县城在卖的房子,就没有比这套更叫人喜欢的。
  贵是贵了点,但这要价也是合理。这房子当初盖起来花了二百二十两,里头还留有不少家具,也都是好木材打的。
  房主一家生意做得好,才住了八年,搬去府城了,这才忍痛卖房。再要找到一套这么满意的,可不容易。
  谢韵仪小声嘀咕:一百八十两,都够盖一套新房子了。
  姚中人也不恼,笑道:一百八十两盖是能盖,就是得往县城边上去了。这几年县城的宅地涨了,想盖这么大的,光去衙门买地就得花三十两,再加上砖瓦,盖房人的工钱饭钱,打家具,怎么也得二百二十两才能拿下。
  谢韵仪瞬间懂了,村里宅地便宜,二两银子就够。姚中人嘴里的二百二十两,去掉夸大的两成水分,她们在村里盖一套这样的房子,包括用好木头打家具,一百五十两能拿下。
  林染拿出二十文谢姚中人:劳烦您大中午的带我们跑一趟,房子挺好,就是一百八十两太贵了,我们得跟家中长辈商量。
  姚中人诧异,这位林姑娘年纪虽小,人倒是有意思。
  旁的客人出不起这个价,多半会给房子各种挑刺,表示自己是看不中房子,不是出不起银子。
  她还是头一次遇到,大大方方说自己对房子很满意,就是买不起的。
  姚中人接过谢银,略有些失望:你们若是银钱不凑手,我那还有一套比这个小些的,一百二十两就够。
  她们中人带人看房子,是不收跑腿费的。偶尔有客人过意不去给谢银,多半是不会找她们买房子了。
  林染微笑:家里人不少,不成的话,还是在村里盖了。
  你们想做什么营生?姚中人不给自己丢一分财路,我手里也有不错的前铺后院,租来做吃食生意,开个杂货铺都不错。
  一大家子上县城住,多半是要有个营生的。不在县里买房,就有可能租房。
  林染笑笑:过几个月,还真有可能寻个铺子,到时候再来寻姚中人。
  冬日里豆腐生意应该会更好,挑着担走路还好,在集市上等人来买就太冷了。有一个铺子,安排两个人守着,一整天都能卖。
  林染从未想过,租个院子,直接在县里做豆腐卖。那得阿娘阿妈或姑姑一家过来,太辛苦了,林染就没想要挣这个钱。
  眼下全村帮着挣钱多好。
  村里直接租个大院子,在县里做豆腐卖?村里人绝对不会同意,她们比自家还怕豆腐方子泄露出去。
  况且,租院子要钱,村里人来来回回也费时费力。县里人口就这么多,就算整日有豆腐卖,县里对豆腐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太多,没必要。
  姚中人忙问道:要什么样的?好铺子出来就没了,你先说说,有合适的我叫人去告诉你。
  林染想了想:离集市近,价钱便宜,铺面小没关系,屋子够两人住就可。若是可以只租冬日的半年,那就最好不过。
  姚中人:我帮你留意着。
  谢韵仪眨巴着大眼,诚恳的问:姚中人,我们若是请人盖房,你觉得请哪家合适?
  姚中人想了想:砖瓦作的张东家她阿娘阿妈自然是手艺最好的,不过,她俩年纪大了,前几年就不接活了。
  专做盖房营生的,县里还有两家。一家姓赵,手艺还不错,要价高点,槐花巷的这套房子就是经她手盖的。另一家姓吴,盖黄土屋多,砖瓦房少,要价便宜,人品不错。
  她做中人能在青石县做到数一数二,秘诀就是与人交好,能帮的忙尽量帮。这样人家真有租赁买卖需求,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自己。
  一传十,十传百,名声出去了,生意自然好做。
  更何况,这两姑娘只是问个消息。
  林染和谢韵仪再次谢过姚中人,赶着驴车往张家砖瓦作走。
  张家砖瓦不偷工减料,在县里传了三代人,家业攒起来了。
  一座气派的青砖灰瓦房门前摆着两个石墩子,两扇大门开着,门楣上张家砖瓦作几个字龙飞凤舞。
  林染带着谢韵仪过去,立刻有人过来帮着牵驴:客人若是要定砖瓦,直接进屋商谈,驴车我们先牵到后院。
  一般盖房子的人,心里对要定多少砖瓦都没数,且得和东家商谈不短的时间呢。
  林染和谢韵仪进门,小丫鬟领着她们去前厅。
  很快,张青碧手里拿着纸笔,面带微笑的从后院过来:两位想盖什么样的房子,先跟我说说。
  林染:我想请你阿娘阿妈盖。
  张青碧拱拱手:两位妹妹是不是听错消息了?我阿娘阿妈年纪大了,早已不接盖房的活。况且,我家现在也没有盖房的人手。
  林染从背篓里拿出炭条和纸,画一个简易的地上烟道图,顿了顿,炭条和纸交给谢韵仪:这三边是墙,在烟道上面和侧面铺一层砖,将烟道封起来,这里是一个跟烟囱似的排烟口。这上面能当床睡,叫火炕。
  墙的外边,这里添一个灶台。
  谢韵仪立刻懂了。
  她第一次用空间里的灶台,见到烟囱还奇怪是做什么用的,就问过林染。林染告诉她,烟往上走,顺着烟囱排出去了。
  她一边画,一边问林染自己不确定的地方。
  谢韵仪心里有个惊人的猜想,手心出的汗洇湿了炭条。她抬眸对上林染平静的眼眸,眨了眨眼,稳住心神,继续认真作画。
  刚才她在槐花巷里那间房子的厨屋里,看到了灶台。但是那个灶台低矮,没有漏灰的地方,灶肚特别大,直接连着两个向上拱起的,放置陶釜的出火口。
  她没进过镇北侯府的厨屋,不知道侯府的灶台是什么样的,但肯定没有神仙地界的灶台好。
  那个灶台里面一口小眼,烟气通过,再往后从烟囱排出,就能顺便加热后面一口锅里的水。
  她几乎要肯定,这些烟道也能温暖砖做的床。
  画完,谢韵仪出了一身的汗。
  她想了想,又单画一个灶台,对早就凑过脑袋看,满脸凝重的张青碧道:我家厨屋用砖垒成这种。里头具体的开口和大小,包括这张床上其它的诀窍,我们都只和你阿娘阿妈商量。
  张青碧点头:你们放心,我今日看到的,绝不会对外说出一个字。我这就去喊阿娘阿妈过来。
  林染在她身后喊一声:你阿娘阿妈若是愿意给我家盖房,火炕和灶台你们日后也能做。
  张青碧脚下一个趔趄,跑得更快了。
  阿染,这个床,冬天睡着不冷是么?谢韵仪目光灼灼的看着林染,眼睛亮得像是八月的骄阳。
  阿染说是,她就信!
  林染神色淡然:灶口遮一遮,闷着烧,睡前加把火,晚上也不用起来添柴。不光床是暖和的,整个屋子的温度都高不少。
  从青石县到云州府城,一路都不缺山。这里的人口不密,树不少,不担心烧炕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破坏。
  张青碧的阿娘阿妈小跑着过来,顾不上跟两个年轻姑娘打招呼,拿起图纸认真看。
  她们烧砖制瓦几十年,自然清楚烟的热度有多大。
  张青碧的阿妈刘青红皱起眉头:这和在屋里点火取暖,有多大不同?
  林染:用柴少,床热,屋里没烟。
  张弄瓦凝眉思索,就算用柴不少,床只要不太冷,只屋里没烟这条,就值得一试。
  青石县每年都有糊涂倒霉的人家,冬日取暖门窗留的缝不够,被烟毒死的。
  若真如这小姑娘所说,那
  她们张家在青石县县志上必能留名!
  烟会这么听话?你们也没试过吧?张弄瓦横眉立眼,气势汹汹的看着林染和谢韵仪,厉声喝道,现在的年轻姑娘,张口就敢说大话了吗?
  她从十五岁开始接手家中烧砖制瓦的生意,亲自带人盖房,管了几十年的人,说一不二惯了。年纪大了,一张老脸沉下来,女儿这么大的人了,都畏惧三分。
  张青碧见阿娘发这么大的火,脖子一缩,狠狠瞪一眼林染,早知道不去喊阿娘阿妈过来了。都怪自己,被这两姑娘肯定的神态唬住了。
  林染觉得老太太思想不灵活,懒得多说:行不行的,试试不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