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不想在山里打转了两日,都没有找到杏花寨所在,反倒被各种各样的陷阱和野兽伤了不少人。
  罗春平心中气恼,决定放火烧山,逼藏杏花寨的人现身。随军在侧的谢逢适时劝阻,说如今已是秋日,天干物燥,直接放火容易控制不住火势,危及这一带的乡镇村庄,甚至是他们自己。
  罗春平是个勇武但没什么心眼的粗人,听了这话想想也对,就问谢逢那该怎么办。
  谢逢便说千重岭里不止杏花寨一个寨子,有的寨子位置不如杏花寨隐蔽,他们可先找到那些寨子,从那些寨子入手。
  “只要抓到人,便能问出杏花寨的位置。”
  罗春平觉得谢逢这话很有道理,就暂时放弃了杏花寨所在的地盘,将两万兵马分成两路,一南一北地找其他寨子去了。
  然后两拨人就都在山里迷路了——萧定提前让人设下重重迷嶂,将他们引到了地势最为险峻复杂的几处地方去。
  罗春平从没打过这么憋屈的仗,好在带着人在山里绕了七天后,他终于找到了白云寨。可寨子里的人早早就准备好了退路,一看打不过,立马就遁入山林不见了人影。
  他们带人去追,却又险些迷路。
  罗春平:“……操他娘的这帮山匪耍老子玩呢!”
  谢逢清冷的脸上也露出了无奈之色:“千重岭绵延数百里,能藏身的地方太多了,他们人少,随便找些草丛山洞就能躲起来,不被我们发现。”
  “那怎么办?连他娘的人都逮不着,这仗还怎么打!”罗春平暴躁地砍断了一棵树。
  谢逢这才垂目轻叹道:“先回去向王爷禀报山中情况吧,我们出来已近十日,迟迟不归,王爷该担忧了。”
  罗春平郁闷不甘,但又没有法子,只能先下令收兵。
  又花了几天的时间,终于成功从山里绕出来后,他如实向郑王禀报了一番。
  郑王听完十分不悦,想把十万人都派过去,速战速决地拿下千重岭。
  一直不曾作声的谢逢这才出言说:“十万将士一寸一寸地搜山,确实可以把藏在山里的人都搜出来,可这么做要费不少时间,且即便做成也并无太多好处,还请王爷三思。”
  他这些天的表现无可指摘,郑王没有生疑,只是不解地追问:“此话怎讲?”
  “千重岭位置险要,王爷若能将其掌握在手中,确实于大业有利。只是千重岭里有万重山,王爷能派十万大军将其攻下,却无法将这十万大军都留在山里镇守,等王爷大军撤走,那些流民匪寇依然可以借着地势之便重回山里。如此,岂不是白费了力气?”
  谢逢垂目拱手,“眼下还是东征更要紧,王爷可在一统北地与东边后,再攻千重岭。”
  郑王面露迟疑:“你这话说的有道理,可本王顾虑的是,若在我东征期间,这千重岭被南边几位反王所夺,来日岂不麻烦?”
  “王爷的十万大军都夺不走,他们如何夺的走?”谢逢神色淡然地说,“除非他们不想争天下,只想进山做匪寇了。”
  郑王顿觉恍悟:“是啊!本王都不行,他们肯定也不行!是本王想岔了!”
  “至于如今这山里的,不过都是些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进山寻求活路的百姓,也成不了什么气候,王爷不必担忧。”谢逢又顶着一张神仙般的脸,云淡风轻地说,“等来日王爷平定天下,令四海归顺,还百姓安宁,他们自会出山叩谢王爷的恩德。”
  郑王喜欢听这样的话,他心情大好地听取了谢逢的意见,决定先专心东征,把千重岭的事往后放一放。
  谢逢这才不着痕迹地松下眉眼。
  **
  与此同时,江陵城往南百里外的一条小船上,一个胡子拉碴,浑身是伤,脑袋上也包着布条的青年,终于眼皮轻颤地从冗长的昏睡中醒了过来。
  “师父你快看,这人醒了!”
  青年撑开沉重的眼皮,看见了一个年约七八岁,穿着件道服的小童。小童长得白净可爱,但看起来瘦巴巴的,脑袋大,身体小,显然是日子过得较为贫苦。
  看见青年醒来,他高兴地跑出船舱,将一个正坐在船头垂钓的老者叫了进来。
  老者须发皆白,身形清瘦,也穿着宽大的道袍。随着小童从外头走进来时,他脸色臭臭的很不好看:“醒了就醒了,你叫嚷什么?我好不容易才遇到一尾傻鱼儿,眼看它就要上钩,却被你给吓跑了!”
  小童挨了训也不怕,反驳说:“得了吧,您那鱼竿上都没有钩,哪能钓得上鱼啊。您要是饿了就吃口饼,别再想着钓鱼吃啦。”
  老者气得吹胡子瞪眼:“你个黄口小儿,你懂什么!”
  小童将他推到青年身边:“是是是,我不懂,您还是先看看这人,别叫他再昏睡了。这都快一个月了,他天天躺着不省人事,要我照顾,我都累瘦了好大一圈。我还是个孩子呢,再这么累下去该长不高了。”
  老者这才没好气地看向榻上已经醒来的青年,抓起他的手腕把了把脉:“算他命大,死不了了。”
  “太好了!”小童顿时就松了口气,好奇地询问起青年来,“你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在河里飘着,被我们给捡到啊?”
  见青年嘴唇干裂,说不出话,他赶紧倒来一碗水喂他喝下。青年这才神色有些茫然地哑声开口:“我……不知道。”
  “不知道?”小童一愣,追问道,“那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家住何方?”
  青年捂着受伤严重的头,面露痛色地拧紧了眉头:“不知道……我好像,好像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小童顿时就“哇呀”一声垮了脸:“完了师父,这人什么都不记得了,咱们没法跟他要钱了!”
  第65章
  青年脑袋受伤严重,虽侥幸捡回一条命,却前尘往事尽忘,成了个没有过去,也无处可去的人。
  老者臭着脸说自己做了亏本的买卖,要青年干活来还。
  青年感激应下:“应该的,道长救我性命又收留我,我自该结草衔环以报。”
  “看你这打扮不像读过书的人,没想到说话还挺斯文的。”老者心情不快,哼了一声后继续钓鱼去了,这话是那道服小童说的。
  青年见他头上扎着两个稚嫩的小髻,说话却老气横秋的,不由有些好笑:“小友过奖了,不知我该如何称呼小友与道长?”
  小童喜欢充大人,见青年态度客气,并不把他当不知事的小孩儿看待,心里很满意,态度也好了许多:“我师父姓宋,你叫他宋道长就行。至于我,我叫宋了知,你可以直接叫我名字。”
  青年撑着虚弱的身体坐起来,笑容诚恳地说:“了知,这名字听着就很有学问,不知是谁起的?”
  “当然是我师父起的。你别看他是个道士,还很穷的样子,其实他肚子里全是墨水,脑袋里全是学识,可厉害了……”
  好话人人爱听,小童也不例外。他心情愉快地一边说,一边拿来一张硬邦邦的饼子,分了青年一半,与他一起就着水啃了起来。
  那饼子是粗粟做的,不仅硬,还很干,就着水吃都噎得慌,但小童却吃的津津有味,一点都不嫌弃。
  青年原本有些吃不下去,见此默了一下,也忍着喉咙疼,努力将这饼子咽了下去。
  虽然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求生的本能让他想要好好地活下去。而且他隐约有种感觉:他还有很重要的事要做,不能就这么死了。
  没错,这青年就是众人苦寻不见的萧远风。
  那日他摔下悬崖后被湍急的河流冲走,受了多处撞伤,脑袋也破了个大洞。幸好福大命大,在即将断气时遇见了这对坐船经过的师徒,被他们从河中救起。
  因伤势太重,萧远风被救起后一直昏迷不醒,期间反反复复,多次发热,幸好这姓宋的老道医术不错,又随身带着保命的药丸,这才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老道师徒救了人后,在岸边找了个地方停留了三日,见并未有人找来,就继续乘船南下了。却不知他们前脚刚走,后脚萧喜喜就带着人找来了,双方只差了不到半天。
  命运有时就是这般爱跟人开玩笑,萧远风好不容易醒来又失了记忆,自此只能与家人南北分离,天各一方。
  因他连自己叫什么都忘了,名叫宋了知的小童就给他起了个新名字,叫宋泛。因为他们捡到他时,他正漂浮在河面上。而泛,就是漂浮之意。
  青年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并真诚地夸赞小童有文采。
  小童被夸得高兴,什么都与他说了。
  青年这才知道这姓宋的老道是个隐居清修之人,此前多年一直住在云州城外的青云山上,此番南下是为了访友。
  “师父那旧友来信说,他得了重病快死了,想见师父最后一面。也不知对方是什么人,家中富不富裕。唉,师父穷得很,连路费都是装神棍从冤大头手里哄来的,眼下已经花的七七八八了。这还有好长一段路呢,我可不想饿肚子。”小童说着说着就开始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