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第75章
为什么叫豆豆?
萧喜喜眨了下眼,从怀里拿出了那串红玉珠子:“大概是因为它吧。”
她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把自己当时的心境说了出来,“明明决定压在箱底,再也不看的,可生她那天,可能是太疼了吧,还是忍不住拿出来握在了手里。生完后我见她身体红红,小小一只,便想叫她红豆,可红豆之意太过明显,我怕我娘他们听了要伤心,就改成豆豆了。”
谢逢一怔,软了眉眼。
原来豆豆,是相思。
“不过豆豆是小名,大名我还没给她起。”萧喜喜犹豫了一下问,“你有给她起名字吗?”
当然有。
他曾写了整整两页纸。
谢逢目光柔和地看着床上的小姑娘,说了三个字:“萧从欢。”
“萧从欢,这名字好,简单好听,寓意还好。”萧喜喜一听就喜欢了,“我还以为你会给她起很有学问的名字呢。”
很有学问的名字也起了不少,可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她这一生快乐就好。
谢逢抬起手,很轻很轻地碰了一下睡熟中的小姑娘的头发。
小姑娘不知是感觉到了爹爹的存在,还是梦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咕哝着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谢逢心下一塌,棱角尽数软化。
萧喜喜看着这长相相似的父女俩,心口也是软软胀胀的。她在谢逢身边坐下,给他讲起了女儿的趣事:“你别看她睡着了乖乖巧巧的,其实可皮了……”
这些年玄十一直跟在萧喜喜身边,她和豆豆的事谢逢基本都知道,但他还是认真听了许久。
这天晚上,谢逢是在萧喜喜屋里睡的。
分别三年才重新在一起,又已相隔数日未见,两人情浓之下免不得要亲近。
因院子够大,也无人会来打扰,谢逢终于不用再隐忍克制。萧喜喜怕吵醒女儿,不敢大声,只能死死地咬着被子。
期间谢逢劣根性发作想逼她出声,被不甘示弱的萧喜喜一口咬在了肩膀上,留下很深的牙印……
滴落的汗水交织在一起,汇聚成汹涌的爱欲,两人彼此征服,互相沉沦,直至天微微亮方才停歇。
“不要了……真的不要了……”
结束时萧喜喜嗓子都哑了,谢逢气息也乱得厉害。
因这院子里有个独立的净房,就在萧喜喜寝屋隔壁,事后谢逢去净房端来里头备着的清水给她擦洗了一下,之后才给自己也收拾了一番,准备离开。
萧喜喜懒洋洋地趴在床上,有点舍不得他走——她喜欢温存过后赖在他怀里聊天撒娇,可他如今没有名分,不能被人发现留在这里过夜。
“对了,有个事忘记跟你说了。”谢逢临走前,萧喜喜突然想起个事,又把他叫住了,“我们搬进这宅子后,好多人来送礼。郑王送的礼最重,郑王世子送的礼也不轻,还有他家的三公子,送的礼也很重,都快赶上郑王世子了。这礼我们能收吗?”
她经过滋养后的脸越发明媚红润了,谢逢忍不住又俯身亲了她一下,这才一边扶着她坐起来一边回答:“他既敢给,你便收着,无妨。”
郑王膝下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刘承是他原配发妻所出,早早就被他立为世子,但郑王对这个儿子要求严格,并不是十分宠爱,他最宠爱的是一个姓徐的侧妃生的老三。
老三名叫刘兆,今年十九岁,正是意气风发,野心勃勃的年纪。萧喜喜早已从谢逢那里知道,他有跟他大哥刘承竞争的野心,所以对于他送来大礼,想要拉拢他们家的行为,并不觉得奇怪,只是有点拿不准这礼他们能不能收。
这会儿听了谢逢的话,她开心了:“那就好,我已经瞧过礼单了,那些东西加起来,能换不少粮草呢。”
“八万兵马不可小觑,他和刘承都会继续拉拢你们,你们只管来者不拒尽数收下,再如实告诉郑王便是。”谢逢见她满脑子都是粮草,不由有点失笑,“至于那兄弟俩,一个勇鲁冲动,一个骄矜刚愎,他们之间的相争,我们只需旁观,不必插手。”
萧喜喜听懂了他的言下之意,她弯起眼睛表示:“我知道了。”
**
对于郑王世子刘承和郑王三子刘兆之间的明争暗斗,萧喜喜虽然心里有数了,但这时并不在意。
因为这天下都还没完全打下来呢,要说争权夺位,实在是太早了些。再说郑王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身体也不错,在她看来,有郑王这个老子在,刘承刘兆兄弟俩即便各有心思,短时间内应该也不会做的太过。
事实也确实如此,刘承刘兆兄弟虽已相争多年,但迄今为止都还是小打小闹,不曾影响过大局。
可世事无常,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兄弟俩的矛盾会在郑王打完天下,登基为帝后才真正爆发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将这一切提前了。
“什么?郑王染了风寒,头疾发作,不能亲自领兵攻打淮京了?”
这天晚上,萧喜喜正在她娘屋里陪豆豆玩耍,她爹带着这么个消息回来了。
这让她有些惊讶,忙把骑在她背上玩大马游戏的女儿放了下来,“那明早谁来领兵?”
本就沉稳寡言的萧定这些年越发有气势了。他龙行虎步地走进来,一把将宝贝外孙女抱起来,稳稳地放在了肩上:“郑王三子刘兆。”
“刘兆?”豆豆最喜欢被人举高高了,拍着小手欢呼起来。萧喜喜的声音被她盖住,只能加大音量问她爹,“怎么会是刘兆呢?淮京那么重要的地方,不该让刘承这个世子去吗?”
淮京在大虞东南边,原是前朝都城。大虞的都城是位于中原地区的常平,两年前郑王就已经打下常平,但老皇帝带着满朝文武南下逃去淮京了。
郑王一直没有登基称帝,就是想名正言顺地得到老皇帝的禅位书,得到大义名分,所以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挥军南下,把距离平州不远的淮京打下来。
也是因此,淮京并非寻常州城,它是皇权的象征。这样的地方,郑王即便无法亲自前去,也该让刘承这个世子领兵才是。
让刘兆前去,岂不是在向众人宣告,刘兆也有可能成为他的继承人?
“原本定了刘承,但刘兆不知使了什么法子,让郑王改了主意。”听着外孙女软萌萌的欢呼声,萧定威严的脸上浮现一抹柔和。他又逗了小姑娘几下,才把她交给妻子,“刘承将带十万兵马去打蜀中,我们的人,明日会按原计划与刘兆的二十万大军一起南下。”
萧喜喜回神:“虽然都是南下,但他们是往东南,我们是往西南,淮京那边,他们才不会让我们插手呢。”
萧定:“嗯。”
“行吧,反正他们谁打淮京,跟咱们都没有关系。”萧喜喜见时候不早了,就带着豆豆回自己院子睡觉了。
明天她就要随父出征了,这一去又要不知多久才能见到女儿,晚上便想多陪陪她。
临走前冯云香对她好生叮嘱了一番,自不必提。
这晚谢逢也来了。
此次出征他不会去,因为将近四十万的大军三面作战,粮草方面压力很大,郑王看重他的能力,让他留在江陵负责督办粮草。
短暂的相聚后,两人又要分开了,而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萧喜喜心情有点低落,这晚靠在谢逢怀里,迟迟没能入睡。
谢逢也只是抱着她,什么都没做。
天快亮的时候,他醒来吻了吻她的额头:“一路顺遂,平安回来。”
萧喜喜也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在他唇上亲了一下:“我会的。”
为了他和豆豆,她一定会平安回来。
第76章
矛盾提前爆发的结果是,出征不到两个月,还没打到淮京,郑王大军就迎来了一次从未有过的惨败。
二十万大军死伤超七万,刘兆本人也在逃跑时被俘,军中士气严重受挫。
据说是刘兆立功心切又自负轻敌,不肯听麾下将领的劝阻,非要率大军追击残兵,这才中了前州守将周远发的圈套。
周远发是个征战沙场四十多年的老将,虽已六十有余,但依然能征善战,有万夫莫当之勇。而且他擅长用兵,曾打过数场以少赢多的漂亮大仗。
这样一个人,便是萧定都不敢轻视,那刘兆也不知长了个什么脑子,竟看他已经年迈,就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结果损失惨重,自己也成了阶下囚。
虽说罗春平等大将及时稳住局面,控制住了剩下的十几万兵马,但刘兆是郑王最宠爱的儿子,周远发以他为质,众人投鼠忌器,不敢妄动,只能暂时退兵二十里。
听说这消息时,萧喜喜刚跟着她爹攻下位于平州西南边的新州。她二哥和四哥也各带一队人马,拿下了新州附近的几个县镇。
他们这一路稳扎稳打,并不冒进,还未有过败仗。唯一有些不顺的是,郑王以协助的名义派了心腹文臣范恪跟着他们,还让自己的侄子刘嵩跟在萧定身边“学习”。
为什么叫豆豆?
萧喜喜眨了下眼,从怀里拿出了那串红玉珠子:“大概是因为它吧。”
她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把自己当时的心境说了出来,“明明决定压在箱底,再也不看的,可生她那天,可能是太疼了吧,还是忍不住拿出来握在了手里。生完后我见她身体红红,小小一只,便想叫她红豆,可红豆之意太过明显,我怕我娘他们听了要伤心,就改成豆豆了。”
谢逢一怔,软了眉眼。
原来豆豆,是相思。
“不过豆豆是小名,大名我还没给她起。”萧喜喜犹豫了一下问,“你有给她起名字吗?”
当然有。
他曾写了整整两页纸。
谢逢目光柔和地看着床上的小姑娘,说了三个字:“萧从欢。”
“萧从欢,这名字好,简单好听,寓意还好。”萧喜喜一听就喜欢了,“我还以为你会给她起很有学问的名字呢。”
很有学问的名字也起了不少,可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她这一生快乐就好。
谢逢抬起手,很轻很轻地碰了一下睡熟中的小姑娘的头发。
小姑娘不知是感觉到了爹爹的存在,还是梦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咕哝着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谢逢心下一塌,棱角尽数软化。
萧喜喜看着这长相相似的父女俩,心口也是软软胀胀的。她在谢逢身边坐下,给他讲起了女儿的趣事:“你别看她睡着了乖乖巧巧的,其实可皮了……”
这些年玄十一直跟在萧喜喜身边,她和豆豆的事谢逢基本都知道,但他还是认真听了许久。
这天晚上,谢逢是在萧喜喜屋里睡的。
分别三年才重新在一起,又已相隔数日未见,两人情浓之下免不得要亲近。
因院子够大,也无人会来打扰,谢逢终于不用再隐忍克制。萧喜喜怕吵醒女儿,不敢大声,只能死死地咬着被子。
期间谢逢劣根性发作想逼她出声,被不甘示弱的萧喜喜一口咬在了肩膀上,留下很深的牙印……
滴落的汗水交织在一起,汇聚成汹涌的爱欲,两人彼此征服,互相沉沦,直至天微微亮方才停歇。
“不要了……真的不要了……”
结束时萧喜喜嗓子都哑了,谢逢气息也乱得厉害。
因这院子里有个独立的净房,就在萧喜喜寝屋隔壁,事后谢逢去净房端来里头备着的清水给她擦洗了一下,之后才给自己也收拾了一番,准备离开。
萧喜喜懒洋洋地趴在床上,有点舍不得他走——她喜欢温存过后赖在他怀里聊天撒娇,可他如今没有名分,不能被人发现留在这里过夜。
“对了,有个事忘记跟你说了。”谢逢临走前,萧喜喜突然想起个事,又把他叫住了,“我们搬进这宅子后,好多人来送礼。郑王送的礼最重,郑王世子送的礼也不轻,还有他家的三公子,送的礼也很重,都快赶上郑王世子了。这礼我们能收吗?”
她经过滋养后的脸越发明媚红润了,谢逢忍不住又俯身亲了她一下,这才一边扶着她坐起来一边回答:“他既敢给,你便收着,无妨。”
郑王膝下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刘承是他原配发妻所出,早早就被他立为世子,但郑王对这个儿子要求严格,并不是十分宠爱,他最宠爱的是一个姓徐的侧妃生的老三。
老三名叫刘兆,今年十九岁,正是意气风发,野心勃勃的年纪。萧喜喜早已从谢逢那里知道,他有跟他大哥刘承竞争的野心,所以对于他送来大礼,想要拉拢他们家的行为,并不觉得奇怪,只是有点拿不准这礼他们能不能收。
这会儿听了谢逢的话,她开心了:“那就好,我已经瞧过礼单了,那些东西加起来,能换不少粮草呢。”
“八万兵马不可小觑,他和刘承都会继续拉拢你们,你们只管来者不拒尽数收下,再如实告诉郑王便是。”谢逢见她满脑子都是粮草,不由有点失笑,“至于那兄弟俩,一个勇鲁冲动,一个骄矜刚愎,他们之间的相争,我们只需旁观,不必插手。”
萧喜喜听懂了他的言下之意,她弯起眼睛表示:“我知道了。”
**
对于郑王世子刘承和郑王三子刘兆之间的明争暗斗,萧喜喜虽然心里有数了,但这时并不在意。
因为这天下都还没完全打下来呢,要说争权夺位,实在是太早了些。再说郑王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身体也不错,在她看来,有郑王这个老子在,刘承刘兆兄弟俩即便各有心思,短时间内应该也不会做的太过。
事实也确实如此,刘承刘兆兄弟虽已相争多年,但迄今为止都还是小打小闹,不曾影响过大局。
可世事无常,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兄弟俩的矛盾会在郑王打完天下,登基为帝后才真正爆发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将这一切提前了。
“什么?郑王染了风寒,头疾发作,不能亲自领兵攻打淮京了?”
这天晚上,萧喜喜正在她娘屋里陪豆豆玩耍,她爹带着这么个消息回来了。
这让她有些惊讶,忙把骑在她背上玩大马游戏的女儿放了下来,“那明早谁来领兵?”
本就沉稳寡言的萧定这些年越发有气势了。他龙行虎步地走进来,一把将宝贝外孙女抱起来,稳稳地放在了肩上:“郑王三子刘兆。”
“刘兆?”豆豆最喜欢被人举高高了,拍着小手欢呼起来。萧喜喜的声音被她盖住,只能加大音量问她爹,“怎么会是刘兆呢?淮京那么重要的地方,不该让刘承这个世子去吗?”
淮京在大虞东南边,原是前朝都城。大虞的都城是位于中原地区的常平,两年前郑王就已经打下常平,但老皇帝带着满朝文武南下逃去淮京了。
郑王一直没有登基称帝,就是想名正言顺地得到老皇帝的禅位书,得到大义名分,所以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挥军南下,把距离平州不远的淮京打下来。
也是因此,淮京并非寻常州城,它是皇权的象征。这样的地方,郑王即便无法亲自前去,也该让刘承这个世子领兵才是。
让刘兆前去,岂不是在向众人宣告,刘兆也有可能成为他的继承人?
“原本定了刘承,但刘兆不知使了什么法子,让郑王改了主意。”听着外孙女软萌萌的欢呼声,萧定威严的脸上浮现一抹柔和。他又逗了小姑娘几下,才把她交给妻子,“刘承将带十万兵马去打蜀中,我们的人,明日会按原计划与刘兆的二十万大军一起南下。”
萧喜喜回神:“虽然都是南下,但他们是往东南,我们是往西南,淮京那边,他们才不会让我们插手呢。”
萧定:“嗯。”
“行吧,反正他们谁打淮京,跟咱们都没有关系。”萧喜喜见时候不早了,就带着豆豆回自己院子睡觉了。
明天她就要随父出征了,这一去又要不知多久才能见到女儿,晚上便想多陪陪她。
临走前冯云香对她好生叮嘱了一番,自不必提。
这晚谢逢也来了。
此次出征他不会去,因为将近四十万的大军三面作战,粮草方面压力很大,郑王看重他的能力,让他留在江陵负责督办粮草。
短暂的相聚后,两人又要分开了,而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萧喜喜心情有点低落,这晚靠在谢逢怀里,迟迟没能入睡。
谢逢也只是抱着她,什么都没做。
天快亮的时候,他醒来吻了吻她的额头:“一路顺遂,平安回来。”
萧喜喜也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在他唇上亲了一下:“我会的。”
为了他和豆豆,她一定会平安回来。
第76章
矛盾提前爆发的结果是,出征不到两个月,还没打到淮京,郑王大军就迎来了一次从未有过的惨败。
二十万大军死伤超七万,刘兆本人也在逃跑时被俘,军中士气严重受挫。
据说是刘兆立功心切又自负轻敌,不肯听麾下将领的劝阻,非要率大军追击残兵,这才中了前州守将周远发的圈套。
周远发是个征战沙场四十多年的老将,虽已六十有余,但依然能征善战,有万夫莫当之勇。而且他擅长用兵,曾打过数场以少赢多的漂亮大仗。
这样一个人,便是萧定都不敢轻视,那刘兆也不知长了个什么脑子,竟看他已经年迈,就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结果损失惨重,自己也成了阶下囚。
虽说罗春平等大将及时稳住局面,控制住了剩下的十几万兵马,但刘兆是郑王最宠爱的儿子,周远发以他为质,众人投鼠忌器,不敢妄动,只能暂时退兵二十里。
听说这消息时,萧喜喜刚跟着她爹攻下位于平州西南边的新州。她二哥和四哥也各带一队人马,拿下了新州附近的几个县镇。
他们这一路稳扎稳打,并不冒进,还未有过败仗。唯一有些不顺的是,郑王以协助的名义派了心腹文臣范恪跟着他们,还让自己的侄子刘嵩跟在萧定身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