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他想用衣领遮挡,但庄蘅咬的位置刁钻,一般的衣领总是不能完全遮掉,只会留下那咬痕的上部分,下部分隐没于衣领之下,更引人遐想。
这确实让人犯难。
底下几个察言观色的官员知道此事后,以为他改了性子,话里话外的意思便是要给他进献几位江南女子,但皆被他言辞斥责。
他格外头疼地摸了把这咬痕,暗暗想
,庄蘅这喜欢咬人的习惯可不大好。
第38章 学琴(上)小姑娘就是好哄
自从庄初嫁进李家后,周氏和庄安似乎清闲多了。他们心满意足,觉得终于成功把庄初嫁了出去,事事顺心事事如意,但庄蘅觉得不太妙。
因为一旦他们清闲下来,便会想着要折腾她了。
果然,他们在把端庄知礼的三姑娘嫁出去做妾后,忽然决定要好好调教庄蘅这个一向丢国公府脸面的四姑娘。
毕竟她日后是要嫁进谢家的,谢家对国公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他们看来,庄蘅又根本比不上庄初分毫,琴棋书画没一样精通便罢了,既不端庄又不守礼,如何能好好嫁进谢家呢,毕竟她嫁进去,恐怕也会被嫌弃。
某日周氏让人唤她过去,她心里便觉得不大好,只担心会有什么事。果然,周氏对她道:“你一无是处,嫁进谢家后只会丢咱们国公府的脸。我同你爹爹想了想,京中有个琴坊格外有名,各家小姐都去那儿学琴,那里头的琴师都是常常进宫为陛下演奏的,自然是有真本事的,即便你再愚笨,想必也能学些技艺。明日我便着人送你去琴坊,你先练上半月,我同你爹爹再检查,若是一无所成,那便是你有心懒怠,我们必定不会轻易饶了你。”
庄蘅幽幽叹了口气,她穿书前自家爹妈都没逼着她去学一些才艺,现下却好,居然是因为要嫁人了,所以要把她打造成一个窈窕淑女,然后逼着她去学琴。
她对自己很有自知之明,她也不是不想变得高雅一些,但她一向就是个焚琴煮鹤之人,学这些又很困难,于是也有些畏惧逃避。
但第二日她还是抱着庄安给她的一把琴,乖乖被人护送着去了琴坊。
这琴坊中的琴师皆为女子,京中名门闺秀皆来此处学琴。
庄蘅探头探脑地四处看了看,被带着进了一处幽静的里间。她对即将教导自己的琴师很是畏惧,但幸好,那琴师名唤忆柳,年纪应当只比她略长几岁,但无论是举止还是言语都处处透露出端庄和沉稳。
她生得很美,庄蘅很容易就对美人心生好感,于是心里的畏惧少了一半。
有婢女忙着焚香,沏茶,在这样端庄的环境里,庄蘅也变得认真谨慎起来,不敢造次分毫,只是规规矩矩地坐了下来,听忆柳道:“我听国公府夫人说了,四小姐是想学琴,但又不必太精,是吗?”
庄蘅斟酌片刻,还是老老实实道:“确实是。不过……他们想着是让我有些才艺傍身,毕竟日后是要嫁人的,所以觉得不必学精。还有就是,我这个人,不大聪敏,兴许学不来太精,只能略懂些皮毛回去交差罢了。”
她说得不大好意思,但忆柳并不在意,反而微笑道:“四小姐不必这样贬低自己,国公府的意图我不去评价,但既然来了,学琴也可以是为了自己,兴许四小姐也能发现这琴音之妙,到时也许便不是为了交差,而是因为真心喜欢。”
庄蘅点头,忽然想到了什么,“那若是能得这技艺傍身,日后也能进琴坊做琴师吗?”
“自然可以,这琴坊便是我同诸姐妹一同设的。我们时常进宫为陛下演奏,在京中也算有了些名头,这才能筹了钱得了这容身之所。”
她眼睛立刻亮了,若她勤勤恳恳练习,兴许日后逃跑后,她还能找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去那里的琴坊做琴师。
多一个本事多一条路嘛。
去京郊种地是体力活,辛苦,还是做琴师更舒服些。
这么一想,她便立刻有了势必要学会弹琴的决心。
忆柳是个妙人儿,不卑不亢又得体风趣,温和善良还落落大方。庄蘅虽然反应不大灵敏,但一向勤勤恳恳乖乖巧巧,看着便让人欢喜,于是这两人相处极为融洽。忆柳不仅不会苛责她分毫,反而时常鼓励她,也让她多了几分信心。
庄蘅见多了周氏和沈思雁这样刁钻、蛮横、不讲理的人,于是对忆柳无比喜爱。即便每日被周氏和庄安轮番逼着练琴,每日又需勤勤恳恳地去琴坊学琴,但她也并不觉得太难熬。
直到某日她进了琴坊,正准备落座,却发现房中还有一个她熟悉的人。
是沈思雁。
她脊背笔直,端坐在椅上,发髻上的流苏纹丝不动,双手拨动琴弦,正在调音。
她看到她便本能地感到厌烦和畏惧,她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却还是无法避免被她明里暗里地欺负。
于是她愣愣地站在原地,张口便道:“你怎么也来了?”
沈思雁高傲地看了她一眼,“这话应当是我问你吧?忆柳先前一直只教导我一人,应当是姨母同我阿娘说了,你这才有机会同我一起学琴,否则,以你一个庶女的身份,也配让忆柳教导你?忆柳可是这琴坊中最有名的琴师,你恐怕还不知道吧?”
“真不知姨母是怎么想的,居然让一个庶女同我一起学琴,你学琴有什么用?再学也改不了你粗鄙的样儿。”
庄蘅无奈望天,告诉自己,不要听她说了什么。她沈思雁才是这世上最粗鄙无礼之人,她庄蘅这么高贵,才懒得和她计较呢。
今日学什么来着?对,《秋风词》,还是先想想该怎么弹吧。
但沈思雁明显意犹未尽,还准备说下去,忆柳却悄悄蹙眉,不动声色地打断道:“四小姐先坐吧。”
芙蕖放了琴,庄蘅坐在沈思雁身旁,听忆柳道:“沈小姐虽学琴早一些,但到底耽搁了些时日,所以其实同四小姐的进度差不多,两位这才能在一起学琴。对了,今日要学的是《秋风词》。”
学了没一炷香的功夫,沈思雁便兴致缺缺地停了手,对着忆柳嫌恶道:“进度虽差不多,但这四小姐也愚笨了些,方才的按弦你教了三遍她才听懂,我听得都不耐烦,这难道不会耽搁我吗?”
忆柳微笑道:“沈小姐聪慧,旁人自然难以望其项背,今日我要教的沈小姐都已学会了,那便不必在琴坊耽搁,可以先回了。”
沈思雁冷哼一声,瞥了庄蘅几眼,这便带着婢女扬长而去。
忆柳转头对着庄蘅道:“我们继续吧。”
平日里她学琴都喜欢瞪着一双如剪水般的双瞳看着忆柳,一丝不苟认认真真,但今日却明显有些情绪低落,心不在焉。
忆柳知道她是受了沈思雁的影响。庄蘅其实并不是一个妄自菲薄之人,按理说应当不会被她的几句话打倒,但今日她确实看到了自己和她之间的差距,于是不得不承认,即便自己再讨厌她,她也确实比自己学得更快更好,显得自己十分狼狈。
忆柳明白她的心思,对她认真地温和道:“你不必听她的话。”
她却还是蔫蔫的,“兴许她说的是对的,我真的不大适合学琴。”
“其实你很适合,至少比她要更刻苦努力。”
“可她比我学得快学得好。”
“她在这方面确实悟性更高,但你若继续这么努力下去,最终你们二人都会一样精良。”
她的眼睛又立刻亮了,“真的吗?”
忆柳笑了笑,“当然。”
庄蘅是个其实只需一点鼓励便能重新振作起来的人,怀揣着日后逃跑的美好愿景,她又勤勤恳恳地开始练习。
可惜沈思雁并不打算放过她。
每日她都要从各个方面好好地奚落她一顿,并且为庄蘅和忆柳的沉默沾沾自喜。
庄蘅虽然觉得很煎熬,但都咬牙忍过来了。一来,她能来此处学琴都是周氏和沈家夫人商议后的结果,她若敢在沈思雁面前“反抗”,那周氏第一个不会放过她。二来,她心里体谅着忆柳,她知道她作为一个琴师,即便内里偏袒着她,但表面上也不好对沈思雁说什么。她若是真同沈思雁闹起来,只会让忆柳难做。
某日她正准备离开,忆柳有些为难道:“你不必太在意,沈小
姐就是那样的性子。我看看有没有什么法子,让你们错开来琴坊,这样你也好过一些。”
庄蘅心想,沈思雁既然已经讨厌上她了,那便就认准她了,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
果然,沈思雁还是每日来琴坊同她一起学琴。
这日她姗姗来迟,情绪极其不佳,让婢女放了琴,猛地用衣袖扫了庄蘅的脸,板着脸坐了下来。
庄蘅悄悄对着忆柳眨了眨眼,言下之意便是:不知道谁又得罪了这位小姐。
但她不知道的是,得罪了沈思雁的人恰恰就是她自己。
两个人听着忆柳讲课,但沈思雁明显心不在焉,神情还是愤愤不平。
这确实让人犯难。
底下几个察言观色的官员知道此事后,以为他改了性子,话里话外的意思便是要给他进献几位江南女子,但皆被他言辞斥责。
他格外头疼地摸了把这咬痕,暗暗想
,庄蘅这喜欢咬人的习惯可不大好。
第38章 学琴(上)小姑娘就是好哄
自从庄初嫁进李家后,周氏和庄安似乎清闲多了。他们心满意足,觉得终于成功把庄初嫁了出去,事事顺心事事如意,但庄蘅觉得不太妙。
因为一旦他们清闲下来,便会想着要折腾她了。
果然,他们在把端庄知礼的三姑娘嫁出去做妾后,忽然决定要好好调教庄蘅这个一向丢国公府脸面的四姑娘。
毕竟她日后是要嫁进谢家的,谢家对国公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他们看来,庄蘅又根本比不上庄初分毫,琴棋书画没一样精通便罢了,既不端庄又不守礼,如何能好好嫁进谢家呢,毕竟她嫁进去,恐怕也会被嫌弃。
某日周氏让人唤她过去,她心里便觉得不大好,只担心会有什么事。果然,周氏对她道:“你一无是处,嫁进谢家后只会丢咱们国公府的脸。我同你爹爹想了想,京中有个琴坊格外有名,各家小姐都去那儿学琴,那里头的琴师都是常常进宫为陛下演奏的,自然是有真本事的,即便你再愚笨,想必也能学些技艺。明日我便着人送你去琴坊,你先练上半月,我同你爹爹再检查,若是一无所成,那便是你有心懒怠,我们必定不会轻易饶了你。”
庄蘅幽幽叹了口气,她穿书前自家爹妈都没逼着她去学一些才艺,现下却好,居然是因为要嫁人了,所以要把她打造成一个窈窕淑女,然后逼着她去学琴。
她对自己很有自知之明,她也不是不想变得高雅一些,但她一向就是个焚琴煮鹤之人,学这些又很困难,于是也有些畏惧逃避。
但第二日她还是抱着庄安给她的一把琴,乖乖被人护送着去了琴坊。
这琴坊中的琴师皆为女子,京中名门闺秀皆来此处学琴。
庄蘅探头探脑地四处看了看,被带着进了一处幽静的里间。她对即将教导自己的琴师很是畏惧,但幸好,那琴师名唤忆柳,年纪应当只比她略长几岁,但无论是举止还是言语都处处透露出端庄和沉稳。
她生得很美,庄蘅很容易就对美人心生好感,于是心里的畏惧少了一半。
有婢女忙着焚香,沏茶,在这样端庄的环境里,庄蘅也变得认真谨慎起来,不敢造次分毫,只是规规矩矩地坐了下来,听忆柳道:“我听国公府夫人说了,四小姐是想学琴,但又不必太精,是吗?”
庄蘅斟酌片刻,还是老老实实道:“确实是。不过……他们想着是让我有些才艺傍身,毕竟日后是要嫁人的,所以觉得不必学精。还有就是,我这个人,不大聪敏,兴许学不来太精,只能略懂些皮毛回去交差罢了。”
她说得不大好意思,但忆柳并不在意,反而微笑道:“四小姐不必这样贬低自己,国公府的意图我不去评价,但既然来了,学琴也可以是为了自己,兴许四小姐也能发现这琴音之妙,到时也许便不是为了交差,而是因为真心喜欢。”
庄蘅点头,忽然想到了什么,“那若是能得这技艺傍身,日后也能进琴坊做琴师吗?”
“自然可以,这琴坊便是我同诸姐妹一同设的。我们时常进宫为陛下演奏,在京中也算有了些名头,这才能筹了钱得了这容身之所。”
她眼睛立刻亮了,若她勤勤恳恳练习,兴许日后逃跑后,她还能找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去那里的琴坊做琴师。
多一个本事多一条路嘛。
去京郊种地是体力活,辛苦,还是做琴师更舒服些。
这么一想,她便立刻有了势必要学会弹琴的决心。
忆柳是个妙人儿,不卑不亢又得体风趣,温和善良还落落大方。庄蘅虽然反应不大灵敏,但一向勤勤恳恳乖乖巧巧,看着便让人欢喜,于是这两人相处极为融洽。忆柳不仅不会苛责她分毫,反而时常鼓励她,也让她多了几分信心。
庄蘅见多了周氏和沈思雁这样刁钻、蛮横、不讲理的人,于是对忆柳无比喜爱。即便每日被周氏和庄安轮番逼着练琴,每日又需勤勤恳恳地去琴坊学琴,但她也并不觉得太难熬。
直到某日她进了琴坊,正准备落座,却发现房中还有一个她熟悉的人。
是沈思雁。
她脊背笔直,端坐在椅上,发髻上的流苏纹丝不动,双手拨动琴弦,正在调音。
她看到她便本能地感到厌烦和畏惧,她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却还是无法避免被她明里暗里地欺负。
于是她愣愣地站在原地,张口便道:“你怎么也来了?”
沈思雁高傲地看了她一眼,“这话应当是我问你吧?忆柳先前一直只教导我一人,应当是姨母同我阿娘说了,你这才有机会同我一起学琴,否则,以你一个庶女的身份,也配让忆柳教导你?忆柳可是这琴坊中最有名的琴师,你恐怕还不知道吧?”
“真不知姨母是怎么想的,居然让一个庶女同我一起学琴,你学琴有什么用?再学也改不了你粗鄙的样儿。”
庄蘅无奈望天,告诉自己,不要听她说了什么。她沈思雁才是这世上最粗鄙无礼之人,她庄蘅这么高贵,才懒得和她计较呢。
今日学什么来着?对,《秋风词》,还是先想想该怎么弹吧。
但沈思雁明显意犹未尽,还准备说下去,忆柳却悄悄蹙眉,不动声色地打断道:“四小姐先坐吧。”
芙蕖放了琴,庄蘅坐在沈思雁身旁,听忆柳道:“沈小姐虽学琴早一些,但到底耽搁了些时日,所以其实同四小姐的进度差不多,两位这才能在一起学琴。对了,今日要学的是《秋风词》。”
学了没一炷香的功夫,沈思雁便兴致缺缺地停了手,对着忆柳嫌恶道:“进度虽差不多,但这四小姐也愚笨了些,方才的按弦你教了三遍她才听懂,我听得都不耐烦,这难道不会耽搁我吗?”
忆柳微笑道:“沈小姐聪慧,旁人自然难以望其项背,今日我要教的沈小姐都已学会了,那便不必在琴坊耽搁,可以先回了。”
沈思雁冷哼一声,瞥了庄蘅几眼,这便带着婢女扬长而去。
忆柳转头对着庄蘅道:“我们继续吧。”
平日里她学琴都喜欢瞪着一双如剪水般的双瞳看着忆柳,一丝不苟认认真真,但今日却明显有些情绪低落,心不在焉。
忆柳知道她是受了沈思雁的影响。庄蘅其实并不是一个妄自菲薄之人,按理说应当不会被她的几句话打倒,但今日她确实看到了自己和她之间的差距,于是不得不承认,即便自己再讨厌她,她也确实比自己学得更快更好,显得自己十分狼狈。
忆柳明白她的心思,对她认真地温和道:“你不必听她的话。”
她却还是蔫蔫的,“兴许她说的是对的,我真的不大适合学琴。”
“其实你很适合,至少比她要更刻苦努力。”
“可她比我学得快学得好。”
“她在这方面确实悟性更高,但你若继续这么努力下去,最终你们二人都会一样精良。”
她的眼睛又立刻亮了,“真的吗?”
忆柳笑了笑,“当然。”
庄蘅是个其实只需一点鼓励便能重新振作起来的人,怀揣着日后逃跑的美好愿景,她又勤勤恳恳地开始练习。
可惜沈思雁并不打算放过她。
每日她都要从各个方面好好地奚落她一顿,并且为庄蘅和忆柳的沉默沾沾自喜。
庄蘅虽然觉得很煎熬,但都咬牙忍过来了。一来,她能来此处学琴都是周氏和沈家夫人商议后的结果,她若敢在沈思雁面前“反抗”,那周氏第一个不会放过她。二来,她心里体谅着忆柳,她知道她作为一个琴师,即便内里偏袒着她,但表面上也不好对沈思雁说什么。她若是真同沈思雁闹起来,只会让忆柳难做。
某日她正准备离开,忆柳有些为难道:“你不必太在意,沈小
姐就是那样的性子。我看看有没有什么法子,让你们错开来琴坊,这样你也好过一些。”
庄蘅心想,沈思雁既然已经讨厌上她了,那便就认准她了,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
果然,沈思雁还是每日来琴坊同她一起学琴。
这日她姗姗来迟,情绪极其不佳,让婢女放了琴,猛地用衣袖扫了庄蘅的脸,板着脸坐了下来。
庄蘅悄悄对着忆柳眨了眨眼,言下之意便是:不知道谁又得罪了这位小姐。
但她不知道的是,得罪了沈思雁的人恰恰就是她自己。
两个人听着忆柳讲课,但沈思雁明显心不在焉,神情还是愤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