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狄仁杰那般淡然倒不是全然将身死置之度外,只是他了解自己的身体,早知自己大限将至,自然不意外天幕中自己的死期。
至于他举荐了李唐派臣子也不算什么,武皇这样的聪明人早就明了他的立场了。
更何况武皇又能怎么处罚他呢?贬官还是处死?他早就辞官多次是武皇不肯批准,更是没几年可活了。
当然他还是有些担心自己举荐的那些大臣们,经此一役,他们肯定是要遭殃了。
只是眼下他已经无暇顾及这些,他更担忧的是武皇会不会改变主意不想还政李唐了。
纵使知道武皇不会处罚自己,但听到武皇关怀的问话,狄仁杰还是不由心头一暖。
若不是立场有别,武皇真真算得上是他年少时一直盼望的圣君了。
于是,狄仁杰温和一笑回道,“陛下不用如此挂怀,臣这是年纪大了时间到了,不必耗费人力物力,浪费府库中的名贵药材了。”
武皇听了狄仁杰的回答却是摇头,“让爱卿这样的人才延寿那才是那些神医和名贵药材的价值。从明日起,朕每五天派太医去狄卿府上为爱卿诊治,能延寿几年几个月也是好的。”
听着君臣二人的对话,众臣子心中生出了些希望,武皇是不是打算轻拿轻放了?毕竟政变不仅还未发生,现在也没有确定名单不是?
然而这时武皇却是一改之前的温和态度,转头对着侍卫道,“将狄卿之前举荐之人都先控制起来,夺去他们身上官职,天幕后朕再行处置。”
她可以对狄仁杰宽容,却不代表会对其他人宽容。
第5章
武皇旋即伸出手一指,侍卫们便瞬间行动了起来。
于是几乎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时,张柬之、桓彦范、姚崇、敬晖等人便被控制了下来。
几人顿时脸色灰败,口中喊道,“陛下,臣等虽然的确主张由太子继位,但如今真的没有反叛之心啊,还请陛下明鉴。”
他们既然敢于发动政变自然不会是贪生怕死之辈,可如今他们什么都还没干大业未成,又怎么会甘愿赴死?自然是要争辩一番的。
而不远处的狄仁杰则是叹了口气,最终还是没有开口,他知道此时自己开口只会火上浇油。
狄仁杰侧过头在心中安慰自己,武皇从不是为了发泄私欲的人,事情也还未发生,一切应当都还有转机。
武皇见到被制服的臣子们,眼神也是一暗。
狄仁杰的推举虽然有私心,但是这些人也的确有大才,也算得上是铁骨铮铮,多次谏言。
只可惜终究是立场不同啊!
不过她也不可能真的将他们杀得个一干二净,除非她真的放弃还政李唐,不然就还得留着一些臣子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
至于留哪个,又怎么处置他们,就看他们究竟做了什么,又有多少本事了。
毕竟对于真正的人才,她向来宽容。
于是她笑了笑道,“你们的未来当然取决于你们具体做了什么又有多少能耐,继续看天幕吧。”
旋即,武皇再次望向天幕。
而宴会上众人也跟着抬头,同时在心中期盼,天幕曝光的料可千万别跟自己有关啊!
【鉴于这场政变被电视剧拍了太多次,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就连《大唐芳华》里也基本上还原了政变里几个重要大臣的每一步动作,所以我就只讲个大概吧,毕竟要真讲起来那就是万字大论文了。】
天幕下李唐派大臣松了口气,说得越少越好,最好除了那光宗大帝和张柬之他们就别再提别的人了。
二张和武三思则是心中遗憾,天幕怎么就不多讲些呢?最好能将李唐派臣子一网打尽!
然而天幕是不能听到他们心中的请求的,只按照自己的节奏讲了起来。
【不过那时李唐派臣子众多,但距离发动政变推翻武皇的实力却还是不够的。毕竟哪怕武皇已经年老但对权力的把控依旧稳固,所以李唐派臣子们决定先蛰伏,积蓄实力,徐徐图之。通俗点的话来讲就是要占据能支撑政变的重要官职。】
【然而这时二张兄弟的行事越发的肆无忌惮,从前只是做些卖官卖爵之事,现在却是插手朝中大小事务,多次向武皇进献谗言弹劾朝中官员。】
【而这时武皇因为年纪渐大,身体越发不好,经常因养病不见外人,身边只有二张两人伺候,再由二张兄弟传话给朝臣,甚至一度连宰相都难见到武皇。】
【更雪上加霜的是原本逐渐老实的武三思又再次活跃了起来,频繁讨好二张兄弟,而二张兄弟也是欣然接受,多次在武皇耳旁说武三思的好话。】
【李唐臣子们不禁想若是武皇哪天驾崩而身边只有二张兄弟在,他们若是秘不发丧,然后再假传圣旨说武皇决议传位给武三思可怎么办?思来想去李唐派朝臣们再也等不下去,决意加快进度。】
【于是我们看到了年近80岁的张柬之竟是比年轻人都还要精神百倍,每天起早贪黑在武皇面前表现自己,终于在大半年后被提拔成了凤阁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宰相。】
【除了张柬之外,其余李唐派朝臣也占据了不少政变必不可少的岗位。比如崔玄暐成了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袁恕己成为相王府司马方便联合李唐的宗室势力,敬晖成为右羽林将军控制禁军右翼,桓彦范则成了左羽林将军掌握禁军左翼,而这也就意味着李唐派朝臣彻底掌握了大唐政变最关键的一环——玄武门。】
【至此,政变的先决条件已经达成,就差一个合适的时机。】
天幕下本就被侍卫控制的张柬之等人神色更是黑了又黑。
他们知道哪怕武皇侥幸放过了他们,他们也永远不可能占据这样关键的位置,武皇只会安排最信任的臣子任职。
从此李唐一派彻底失去了占据主动的机会,这天幕的出现真的不是想亡了他们李唐一派吗?
而武皇在听见崔玄暐的名字时,已然苍老的手猛地一抖。
她没记错的话崔玄暐并不是受李唐派举荐,是她一力提拔上来的啊!
他竟然也跟着李唐派臣子一起湳枫反对自己,而且还是主谋!
崔玄暐也顿时跪了下来,脸上满是愧疚,“臣……有愧于陛下赏识……但臣……”
然而他话还没说完就被赶来的侍卫拿下,并且堵住了嘴。
武皇本想怒斥几句,然而天幕的讲述竟是逐渐到达高潮,让她无暇分心。
【时机很快就到了。长安三年,武皇身体越发不好,常移居兴泰宫养病,二张进一步把持了朝政,而他们这种小人肯定要趁机公报私仇,铲除异己。】
【彼时的左肃政台御史大夫魏元忠以耿直直谏著称,自然对败坏朝纲的二张兄弟很是看不惯,多次上书弹劾二张,二张对其自是十分嫉恨。所以这时二张便抓住机会诬告其与司礼丞高戬私下密谋“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长久”,同时还找来张说作证。但张说却是拿了钱不干事,并未指认魏元忠。】
【不过武皇虽明知两人是清白的,却还是将魏元忠和高戬给贬谪了。原因嘛当然不可能是武皇给自己的男宠出气,而是她在借机敲打李唐一派以及太平公主。是的,高戬是太平公主的入幕之宾。】
原本想要借机生事的二张兄弟此时也再不敢造次,只低着头尽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他们本想借着天幕的信息彻底将武皇的怒火引到拥护李唐的臣子们身上,这天幕怎的又提起了他们嚣张弄权之事?一次还不够吗?!
如果说武皇对他们之前的卖官卖爵、构陷朝臣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的勾连武三思意图插手皇位继承却是武皇决计忍不了的。
他们常伺武皇身侧比谁都知道武皇害怕自己的衰老,权势不在手中。
完了,完了,哪怕前面有李唐派臣子顶着,武皇也绝不会放过他们了。
【而也因为这一次事件李唐派臣子决定不再等了,毕竟继续让二张这般嚣张下去,说不准哪天他们就被一锅端了,还不如现在不死不休。】
【于是就在武皇再一次生病久居宫中,二张阻止朝臣们面见武皇时,张柬之、崔玄暐等人联合禁军,控制玄武门等关键通道。又因有太平公主及上官婉儿的通风报信掌握了武皇和二张的信息,最终杀进宫闱,诛杀二张,包围了武皇的寝宫集仙殿。太子李显最初犹豫,但在朝臣的劝说之下,他最终还是答应一起政变。】
【于是几人一起“觐见”武皇,借口二张谋反但在面对母亲的质问之时,李显表现得依旧有些畏缩,不敢答话。然而朝臣们哪里能准许李显后退?今天的政变若是不成功,那死的就是他们了!最终桓彦范上前逼迫武皇传位李显,武皇也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不答应恐怕性命不保,最终退位,次日退居上阳宫,恢复李唐国号。】
【值得提一嘴的是武家人也对政变采取了漠视态度,虽然没有正面参与,但也没有阻止。想来他们对武皇的情感也有些复杂。】
至于他举荐了李唐派臣子也不算什么,武皇这样的聪明人早就明了他的立场了。
更何况武皇又能怎么处罚他呢?贬官还是处死?他早就辞官多次是武皇不肯批准,更是没几年可活了。
当然他还是有些担心自己举荐的那些大臣们,经此一役,他们肯定是要遭殃了。
只是眼下他已经无暇顾及这些,他更担忧的是武皇会不会改变主意不想还政李唐了。
纵使知道武皇不会处罚自己,但听到武皇关怀的问话,狄仁杰还是不由心头一暖。
若不是立场有别,武皇真真算得上是他年少时一直盼望的圣君了。
于是,狄仁杰温和一笑回道,“陛下不用如此挂怀,臣这是年纪大了时间到了,不必耗费人力物力,浪费府库中的名贵药材了。”
武皇听了狄仁杰的回答却是摇头,“让爱卿这样的人才延寿那才是那些神医和名贵药材的价值。从明日起,朕每五天派太医去狄卿府上为爱卿诊治,能延寿几年几个月也是好的。”
听着君臣二人的对话,众臣子心中生出了些希望,武皇是不是打算轻拿轻放了?毕竟政变不仅还未发生,现在也没有确定名单不是?
然而这时武皇却是一改之前的温和态度,转头对着侍卫道,“将狄卿之前举荐之人都先控制起来,夺去他们身上官职,天幕后朕再行处置。”
她可以对狄仁杰宽容,却不代表会对其他人宽容。
第5章
武皇旋即伸出手一指,侍卫们便瞬间行动了起来。
于是几乎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时,张柬之、桓彦范、姚崇、敬晖等人便被控制了下来。
几人顿时脸色灰败,口中喊道,“陛下,臣等虽然的确主张由太子继位,但如今真的没有反叛之心啊,还请陛下明鉴。”
他们既然敢于发动政变自然不会是贪生怕死之辈,可如今他们什么都还没干大业未成,又怎么会甘愿赴死?自然是要争辩一番的。
而不远处的狄仁杰则是叹了口气,最终还是没有开口,他知道此时自己开口只会火上浇油。
狄仁杰侧过头在心中安慰自己,武皇从不是为了发泄私欲的人,事情也还未发生,一切应当都还有转机。
武皇见到被制服的臣子们,眼神也是一暗。
狄仁杰的推举虽然有私心,但是这些人也的确有大才,也算得上是铁骨铮铮,多次谏言。
只可惜终究是立场不同啊!
不过她也不可能真的将他们杀得个一干二净,除非她真的放弃还政李唐,不然就还得留着一些臣子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
至于留哪个,又怎么处置他们,就看他们究竟做了什么,又有多少本事了。
毕竟对于真正的人才,她向来宽容。
于是她笑了笑道,“你们的未来当然取决于你们具体做了什么又有多少能耐,继续看天幕吧。”
旋即,武皇再次望向天幕。
而宴会上众人也跟着抬头,同时在心中期盼,天幕曝光的料可千万别跟自己有关啊!
【鉴于这场政变被电视剧拍了太多次,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就连《大唐芳华》里也基本上还原了政变里几个重要大臣的每一步动作,所以我就只讲个大概吧,毕竟要真讲起来那就是万字大论文了。】
天幕下李唐派大臣松了口气,说得越少越好,最好除了那光宗大帝和张柬之他们就别再提别的人了。
二张和武三思则是心中遗憾,天幕怎么就不多讲些呢?最好能将李唐派臣子一网打尽!
然而天幕是不能听到他们心中的请求的,只按照自己的节奏讲了起来。
【不过那时李唐派臣子众多,但距离发动政变推翻武皇的实力却还是不够的。毕竟哪怕武皇已经年老但对权力的把控依旧稳固,所以李唐派臣子们决定先蛰伏,积蓄实力,徐徐图之。通俗点的话来讲就是要占据能支撑政变的重要官职。】
【然而这时二张兄弟的行事越发的肆无忌惮,从前只是做些卖官卖爵之事,现在却是插手朝中大小事务,多次向武皇进献谗言弹劾朝中官员。】
【而这时武皇因为年纪渐大,身体越发不好,经常因养病不见外人,身边只有二张两人伺候,再由二张兄弟传话给朝臣,甚至一度连宰相都难见到武皇。】
【更雪上加霜的是原本逐渐老实的武三思又再次活跃了起来,频繁讨好二张兄弟,而二张兄弟也是欣然接受,多次在武皇耳旁说武三思的好话。】
【李唐臣子们不禁想若是武皇哪天驾崩而身边只有二张兄弟在,他们若是秘不发丧,然后再假传圣旨说武皇决议传位给武三思可怎么办?思来想去李唐派朝臣们再也等不下去,决意加快进度。】
【于是我们看到了年近80岁的张柬之竟是比年轻人都还要精神百倍,每天起早贪黑在武皇面前表现自己,终于在大半年后被提拔成了凤阁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宰相。】
【除了张柬之外,其余李唐派朝臣也占据了不少政变必不可少的岗位。比如崔玄暐成了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袁恕己成为相王府司马方便联合李唐的宗室势力,敬晖成为右羽林将军控制禁军右翼,桓彦范则成了左羽林将军掌握禁军左翼,而这也就意味着李唐派朝臣彻底掌握了大唐政变最关键的一环——玄武门。】
【至此,政变的先决条件已经达成,就差一个合适的时机。】
天幕下本就被侍卫控制的张柬之等人神色更是黑了又黑。
他们知道哪怕武皇侥幸放过了他们,他们也永远不可能占据这样关键的位置,武皇只会安排最信任的臣子任职。
从此李唐一派彻底失去了占据主动的机会,这天幕的出现真的不是想亡了他们李唐一派吗?
而武皇在听见崔玄暐的名字时,已然苍老的手猛地一抖。
她没记错的话崔玄暐并不是受李唐派举荐,是她一力提拔上来的啊!
他竟然也跟着李唐派臣子一起湳枫反对自己,而且还是主谋!
崔玄暐也顿时跪了下来,脸上满是愧疚,“臣……有愧于陛下赏识……但臣……”
然而他话还没说完就被赶来的侍卫拿下,并且堵住了嘴。
武皇本想怒斥几句,然而天幕的讲述竟是逐渐到达高潮,让她无暇分心。
【时机很快就到了。长安三年,武皇身体越发不好,常移居兴泰宫养病,二张进一步把持了朝政,而他们这种小人肯定要趁机公报私仇,铲除异己。】
【彼时的左肃政台御史大夫魏元忠以耿直直谏著称,自然对败坏朝纲的二张兄弟很是看不惯,多次上书弹劾二张,二张对其自是十分嫉恨。所以这时二张便抓住机会诬告其与司礼丞高戬私下密谋“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长久”,同时还找来张说作证。但张说却是拿了钱不干事,并未指认魏元忠。】
【不过武皇虽明知两人是清白的,却还是将魏元忠和高戬给贬谪了。原因嘛当然不可能是武皇给自己的男宠出气,而是她在借机敲打李唐一派以及太平公主。是的,高戬是太平公主的入幕之宾。】
原本想要借机生事的二张兄弟此时也再不敢造次,只低着头尽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他们本想借着天幕的信息彻底将武皇的怒火引到拥护李唐的臣子们身上,这天幕怎的又提起了他们嚣张弄权之事?一次还不够吗?!
如果说武皇对他们之前的卖官卖爵、构陷朝臣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的勾连武三思意图插手皇位继承却是武皇决计忍不了的。
他们常伺武皇身侧比谁都知道武皇害怕自己的衰老,权势不在手中。
完了,完了,哪怕前面有李唐派臣子顶着,武皇也绝不会放过他们了。
【而也因为这一次事件李唐派臣子决定不再等了,毕竟继续让二张这般嚣张下去,说不准哪天他们就被一锅端了,还不如现在不死不休。】
【于是就在武皇再一次生病久居宫中,二张阻止朝臣们面见武皇时,张柬之、崔玄暐等人联合禁军,控制玄武门等关键通道。又因有太平公主及上官婉儿的通风报信掌握了武皇和二张的信息,最终杀进宫闱,诛杀二张,包围了武皇的寝宫集仙殿。太子李显最初犹豫,但在朝臣的劝说之下,他最终还是答应一起政变。】
【于是几人一起“觐见”武皇,借口二张谋反但在面对母亲的质问之时,李显表现得依旧有些畏缩,不敢答话。然而朝臣们哪里能准许李显后退?今天的政变若是不成功,那死的就是他们了!最终桓彦范上前逼迫武皇传位李显,武皇也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不答应恐怕性命不保,最终退位,次日退居上阳宫,恢复李唐国号。】
【值得提一嘴的是武家人也对政变采取了漠视态度,虽然没有正面参与,但也没有阻止。想来他们对武皇的情感也有些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