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真的会有人蠢成这样吗?
  要知道姓氏从来都不只是个简单的代号,姓往往代表着无数的家族资源。
  如果人自动放弃了自己的姓氏,以如今的风气,哪怕有着血缘上的联系,恐怕家族也不会再在那人身上浪费资源了。
  这些政策听起来都十分的荒谬,也不知道是那安乐大帝太过天真没有料到?还是有别的打算?
  武皇心中则是了然了一部分,但又同时有些困惑。
  随父姓是千年来的风潮,再加上男子们掌握着远比女子多的多的生产资料和权力,李云乐自然不可能选择硬刚的。
  哪怕她颁布法令强行让新生儿随母姓,且不提会引发男子们怎样的不满,那也是没有社会基础的。
  毕竟大多数女子在家庭中都还处在从属地位,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难以决定,更何况是自己孩子的姓氏呢?
  而让父母自己决定孩子的姓氏虽然的确不能彻底改变社会上随父姓的风气,但至少为那些只生下了女儿的有钱家族提供了一条出路。
  那些本就打算招赘婿传承家族的家庭,这可是瞌睡送上了枕头,这都省下让赘婿改姓的步骤了。
  而且如果不需要所有的孩子都跟着女方姓的话,他们也以从孩子中挑选一、两个跟着他们姓。
  这样的话,他们是不是就不用像之前那般招赘低自己许多层级的人,而是跟稍微弱一些甚至是持平的男子成婚!
  当然一开始这么做的人定然只是少数人,毕竟敢第一个吃螃蟹的都是少数。
  但随着女子赚到了更多的钱,拥有了更多的权力后,定然会有家族意识到一个有能耐的女儿比废物儿子要有用的多。
  再加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新生儿随母姓,这些有儿有女的家庭也会逐渐心动,于是随母姓的风潮便能从只有女儿的大族逐渐蔓延到有儿有女但儿子并不成器的家族之中。
  当然这个过程很慢,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男女在冠姓上也没有达到真正的平等,因为这一条件达成也需要女子比男子优秀数倍。
  但这至少已经撕开了一道口子,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密不透风。
  武皇在心中点了点头,旋即开始思考最后那句。
  她与男子们也生出了同样的感受,这也太荒谬了吧?这简直将姓氏视作儿戏了!
  只有李云乐大概理解未来自己为何要这般做,她的目的就是尽可能让姓氏混乱,如果哪一天所有人都不再在意姓氏,那么宗族制还重要吗?
  当然李云乐知道要想发展到那个程度,还差得远,哪怕是她上辈子的时候,真的能不在意姓氏的人也是少数中的少数。
  但这不妨碍她从现在就开始给大家暗搓搓的洗脑嘛!洗得多了总有一部分人会当真,而整个社会也会更快地发展到那个程度。
  不过这终究还是太远了,如今最重要的还是在尽可能在不引起男人们的激烈反对下开随母姓的口子。
  她对天幕上的情况很是有信心,她知道必然有聪明人能猜到这是钝刀子割肉,但他们那一盘散沙很难真的联合起来反对她。
  只是如今她的目的似乎要被天幕给和盘托出了,这可该如何是好?
  第72章
  李云乐心中有些担忧,而天幕则依旧在不急不缓地讲述着。
  【这条举措一出,天下又一片哗然,毕竟冠姓权在那时十分重要。男子们自然也不是蠢笨之人,他们很快意识到这些举措是在针对他们!】
  【不少男子们在之前的婚姻制度改革上本就憋着气,如今更是忍不了。而且有了之前的前车之鉴,他们知道这政策是在针对他们男子,虽然政策看起来相较于之前很是温和。】
  【不得不说这次那些男子们终于聪明了一回,也团结了一回,一起上书反对姓氏改革。】
  【很快各大官员的上书以及百姓的联名信便呈到了安乐大帝的面前,那些书信中可谓是义正言辞,什么这样会导致社会上的家庭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等等之类的话术可谓是不绝于耳。】
  【甚至还有人语气十分强硬地在早朝上谏言,直言哪怕安乐大帝生气要杀了他他们也要直说,安乐大帝这么做是将他们男子逼上绝境!他们之前忍了又忍结果换来的却是越发苛刻的对待,希望安乐大帝能够考虑他们男子的处境,如果安乐大帝真要将事情做绝了,那他们也没什么好顾忌的了!】
  【这可谓是赤裸裸的威胁了!而其余的男性朝臣们虽然没有发声,但也没有明言反对,显然心中都是这么想的。】
  【当然我们安乐大帝也不是怕事的,被人一威胁就怕,而且当时女性高官也已经有了许多,甚至好几个都担任宰相、副相之位。她们见男人们竟然如此地团结反对他们女子拥有冠姓权,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于是也纷纷进言,状告那上书的大臣是在威胁君上,藐视皇权,希望安乐大帝能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就在两方人马剑拔弩张之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那进言的大臣竟是当着所有人的面撞向了殿中的柱子,原来他竟是意图死谏来逼迫安乐大帝!】
  天幕下,男人们心中很是激动。
  好好好!他们终于团结起来反抗那“安乐大帝”的暴政了!
  他们就说他们好歹也都是大男人,怎么就被“安乐大帝”带着那些女子打压成这样?
  虽说天幕里讲述的那些大臣没能如他们想要的那般强硬对抗“安乐大帝”,但至少还是反抗了!
  而且这“死谏”虽说听着有些懦弱,但效果往往比激烈反抗还要好上许多。
  若是那人真死了,那就是铁骨铮铮的铮臣!
  不管怎么样,那“安乐大帝”的名声都不会好了。哪怕她强行推动那项政策,天下百姓也会在心中嘀咕那项政策是不是真的好。
  不然怎么可能会有大“忠臣”以死反对呢?
  就跟当初乐工安金藏为了证明当时已经被降成皇嗣的李旦清白而剖腹自证后,武皇也不得不退步表示相信李旦。
  当然若是那人没死也无伤大雅,反正态度已经在那了。
  女子们则是沉下脸,他们中有许多人不懂政治,但他们却知道男人这般反对的肯定是大大有利于他们女子的事。
  可恶的男子们!安乐大帝只是想要赋予她们和男子们同样的权利罢了,结果他们连这点东西都不想给!
  就他们男人们能团结吗?她们女子也一样能团结起来!
  这一刻无数女子在心中下定决定,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要坚定地支持“安乐大帝”!
  而还有少部分已经受过良好教育,出身高贵且尚未嫁人的女子们当即找到了自己的父母,提出未来自己要争取冠姓权。
  哪怕之前他们还觉得没什么必要,现在看到男子们的反应这般激烈此时也已经反应了过来。
  姓氏必然是好东西,不然男子们为何会那般剑拔弩张?
  李云乐脸色也有些难看,好家伙这人怎么把相隔快千年的大明文臣的手段学了过来?
  这些人说来没什么大本事,但动不动以死来威胁皇帝也实在是令人恶心。
  当然客观上来讲其中还是有不少的确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忠臣,但到了明朝后期“死谏”却是大大变了味,仿佛成了文臣们刷功绩的手段了。
  而且他们往往只是提出问题,但却提不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谓是人人都想做下一个魏征,但是没几个有魏征的本事。
  皇帝还向来顾忌自己的名声不敢对他怎么样,毕竟在那些人心里死了还能青史留名,反倒是成全了他。
  每次看到这段历史时李云乐恨不得化身皇帝直接将那些人拖下去斩首,然而她也比谁都清楚,只要皇帝不是破罐子破摔了,那就不可能对他们做什么。
  也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如何应对,不会也被那人给道德绑架了吧?
  但很快李云乐便否认了这个想法,她从来不是那么在意自己名声的人。
  她若是那般在意名声,她恐怕就不会推动那么多的改革。
  毕竟改革必定会动一大批人的利益,而被她动了利益的人必然会反对她。
  他们没办法推翻她的统治,那就肯定要在名声上污名化她,将她打成所谓的“暴君”,就跟历史上大多数进行了重大改革的有为皇帝那般。
  只是她若是真不管不顾让那大臣去死,似乎又有些便宜了他,真真是如何处理都很恶心人。
  罢了,听听天幕中未来的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吧。
  那时的她应该也已经七八十岁了,想来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了。
  这般想着李云乐也不再纠结,专心听起了天幕。
  【不得不说这一招真是狠毒,那大臣的做派简直是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为了匡扶帝王不正之举,连自己性命都不顾的忠臣一般。但实际上嘛,我们都知道这就是男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狗急跳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