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元霜乔听罢又坐了回去,咳了两声,显然是为了掩饰刚才的失态。
  秦沐看她这么激动的样子,完全搞不懂她的想法,她跟师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而且,她为什么要成立一个只救助女性的门派呢。
  要想知道这两人了解到何种程度,还有最后一个方法,秦沐眼睛转了转说道:
  “但师傅大概心里住着人,我时常看她靠在窗边把玩一块红色玉佩,想来是心里人的念想吧。”
  红色玉佩?
  元霜乔当然知道红色玉佩是什么,内心已是波涛汹涌,肩膀一瞬间泄力垮下来,连指尖都在颤抖。
  她做得很隐秘,秦沐还是看了出来。
  那是知道她成亲之后,自己心如死灰,在两年后寄送回去给她的信物。
  现在她的徒弟告诉自己,她并没有成亲,那当年又是怎么一回事?
  元霜乔忍了整整十二年,强迫自己不去打探她的消息,那是她想要过的生活,自己会成全她。
  自从知道她成亲消息那天之后,天山派就封锁了山门,她连着送了一个月拜帖,都被拒绝。
  她是新晋掌门,这些命令只有她能下,元霜乔便彻底懂她的意思。
  如今摆在她面前的,却好像是另一种结果,元霜乔暗暗咬着牙,不想让自己的心情暴露在小辈面前。
  直到感受到嘴里的铁锈味,才不得已苦笑一声,看着秦沐又问道:
  “你说她身子不太好,究竟是怎么了?”
  秦沐已经隐隐有些猜出她俩人的关系,决定再试探一把,狠狠地叹了一口气说道:
  “师傅喜欢闹脾气不喝药,身边又没个照顾她的人,胡乱运功导致真气逆行,发病时浑身颤抖,连大夫都说再这么下去怕是活不了几年,好在大师姐照顾着,最近身子已经好了很多。”
  还是跟以前一样孩子气,随心所欲,身子这么差,连药都不肯喝吗。
  秦沐说完这个小心翼翼地看着元霜乔,看到对方揪心的神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扭捏地问道:
  “元前辈跟师傅是什么关系呢?”
  什么关系?
  元霜乔本想回答好友,又不愿意承认好友,好在这时传来叩门的声音。
  元羽已经把事情交代下去,现在回来跟她回复,元霜乔想知道的已经问了出来,更不想回答秦沐的问题,便挥挥衣袖,让她们俩先去休息。
  秦沐出门之后,才冲元羽点点头。
  两人的默契不用多言,元羽马上带着她去客房。
  把客房门嘭地一关,元羽压低声音把耳朵探过来询问道:“怎么样?”
  秦沐双手抱在胸前,吐槽她:
  “刚问你娘跟我师傅是什么关系,你就过来敲门,还没听到回答呢!不过我感觉她俩有一腿。”
  “怎么说?”元羽本来就是个急性子,也不在乎秦沐嘴里说的粗俗的话,忙问道。
  秦沐耸耸肩,把刚才的事情拿出来说了一遍:
  “在我提到青岚没有成亲之后,她明显过于激动了。还说十二年前去过天山派拜访,被拒之门外。”
  说着学了一遍元霜乔的动作,坐在椅子上腾地一下站起身。
  元羽看着她的动作,皱眉严肃起来,十二年前,那不就是娘捡到她跟苒儿的时候吗。
  “她对青岚的事情一无所知,却又很关心她。”
  两人来玉元宫之前,只是把这件事当成闲聊时的猜测。
  现在看来还真有这么一回事,但也不能完全确认,于是约定好,一人调查一边,最后在整合信息。
  十二年前若是有误会,那得是多让人难过的事情。
  秦沐是作为客人来的玉元宫,自然被好好招待了一番,元羽陪了她两天,又被派去做了其他事情。
  好在元羽给她留了谢依几人的地址,秦沐不好再玉元宫一直待着,出发去徽州城里找几人,顺便还要打探一下秦家和县令那边的消息。
  想到要跟秦家人打交道,秦沐就一阵不舒服。
  她娘是秦家的三姨娘,她爹是秦家现在的当家人,已经快六十岁,而她是秦府不知道第几个女儿。
  比她小一辈的侄女有两个跟秦沐年纪一样,她还不是她爹最小的孩子,后面还有个一个弟弟两个妹妹。
  秦府并不是什么大富商,在徽州都排不上什么名号,祖上留下田产土地较多,才在徽州混得下去。
  她的婚事也是随口做的决定,连那个县令儿子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人,有这么件事情。
  秦世荣做生意,吃穿用度什么都沾一些,他没什么才能,做得不好不坏,也归功于他会拉关系,像嫁女儿攀亲戚这样的操作,已经用得非常娴熟,反正家里子女又多,养了十几年也该是时候做些贡献。
  要说秦沐对那个家一点留念都没有,她娘作为三姨娘,今年也快四十岁,生了四五个孩子,秦沐不是最小的一个,又不是男孩,在秦家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她娘生她下来之后就丢给奶娘管着。
  从她懂事起,就没见过那爹娘几面,奶娘带她到三岁就离开了,她又被扔给其他下人带着。
  下人们也是看碟下菜,她人年纪小又不受宠,日子过得艰难。
  这才养成了到处惹事的爆炸性格,全是被逼成的这幅模样。
  她不知道的是,从她跑了之后,秦世荣就把她从拉拢县令儿子那里除了名,她性格太差,礼仪从小也没教好,怕她去了县令家惹出麻烦。
  从别庄跑掉之后,别庄的管事把这事情告诉秦世荣,她爹关心的话都没说上一句,只说了个知道了。
  像是解决掉了一个麻烦。
  也没下令要人去寻找,直接安排另外的女儿,去做出嫁的准备。
  作者有话说:
  化了先炖师傅这对cp
  第 17 章
  秦沐从玉元宫出来到徽州时,谢依几人还在忙她那些墨锭的事情,徽州只有一个铺子卖笔墨,还要往下边县镇铺下去,她们正在忙这件事情。
  这批墨锭是一两银子一块墨拿回来的,除掉运输和存储那些乱七八糟的,至少卖一两二钱才保本,各镇县有笔墨书铺,玉元宫在各地的铺子算不上特别有名气。
  虽然慢慢卖也能销得掉,但元羽下了命令,让她们尽量早些卖完,好进下一批货回来。
  谢依正和徽州铺子的掌柜商量怎么做,听到秦沐来找,想到少宫主对这人的信任,和之前在青石镇两人盘墨坊的那些想法,也把人请到账房一起来。
  相互介绍一番之后,谢依询问她:“秦姑娘帮忙看哪个法子适合一些?”
  那掌柜姓何,看着四五十岁的样子,瘦高个眼神精明:
  “现在笔墨纸砚需求渐渐上来,各县同品质墨锭的价格都在一两八以上,第一个法子是也按这个价格算,但多送十张竹纸和一支毛笔。”
  谢依跟她解释,玉元宫有纸坊,规模并不大,最开始的作用是为了自给自足,多的存货就卖出去,并不指望能赚钱。
  毛笔就得进货,搭着一起送的东西,买些次一点的就可以。
  “第二个法子是请人编些故事,再送些给江南那边的名家,把这三千锭重新描金,可以抬高价格到三两左右,再销往各地。”
  秦沐听着,第一个方法是捆绑销售,第二个是做营销。
  捆绑销售会拉高成本,还要重新进毛笔,品质方面不好把控,如果毛笔不好用,也会影响对墨锭的评价。
  做营销的成本更高,江南的名家大门不是那么好进,也得用银子打点。
  两种方法都有利弊,何掌柜偏向第二种方法做营销,谢依谨慎一些,更偏向第一种。
  秦沐脑子里也在思考,现在求学的人比之前多,连青石镇这样的小地方,都重新开了一家私塾。
  大多数都是家里条件稍微好一些,想要通过读书科举翻身的人,对于第二种方法,显然是第一种更适合。
  “我倒有个集两家之长的想法,不知道两位愿不愿意一试?”
  何掌柜面上不显,心里头却不当回事,谢依显然是来了兴趣,忙问道:
  “什么想法?”
  秦沐一一道来:
  “现在各州县对笔墨需求大,更多是因为税收减下去不少,大多是寒门学子,显然是第一种买墨送纸笔的方法更合适,但好的毛笔太贵成本太高,不好把控。”
  “我的建议是,每月白送各县镇下私塾一块墨锭和一刀竹纸,送县学两块墨锭和两刀竹纸,一块墨锭会用上很久,既然夫子都用咱们的墨锭,那学生们没有不跟随的道理。”
  “店里墨锭与竹纸单独售卖,但若是一起购买,一刀竹纸内可减纸半价。”
  大多的夫子或教谕都不是有钱人,一两八的墨锭能用很久,很多人舍不得这个钱,拿人家手软,自然会做好宣传。
  话刚说完,谢依还没有动作,那何掌柜显然激动起来。
  “果然是集两种法子之长,既能在学子之间互相打出名号,又能把墨锭和纸张一起卖出去,还不用再送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