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今日起,龙门所有机要一律直呈御前,由太子与本宫共决。右仆射之事,交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共查!”
这样的结果尚且保住了右仆射之职,林胥自知这已经是李繁漪最大的让步了,忍了许久,出口的也只有一句谢恩。
他拱手,终是离开。
“提及大理寺,我想起先前孤悬未决的旧案,”李淮仪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众臣,“此事多次提及却仍未决,也该有个了断了。”
他所指是什么,在座的也都知道个大概——罪后桑盼滑胎一案,屡次受阻,至今还未解决。
“启禀殿下,”话音刚落,中书臣子便向前一步,语调平缓却暗藏阻力,“当务之急乃是整肃吏治,安抚西南,不宜再旁生枝节。至于殿下提及的,前罪后桑氏滑胎一案…”
“此乃陈年旧事。桑氏早已伏诛,相关人等也早已处置。如今时过境迁,再行翻查,死无对证,徒耗人力物力,更恐搅扰朝野,令逝者难安,生者徒添烦扰。值此大胜初定、百废待兴之际,臣以为,当以大局为重,使天下安享太平,不宜再掀波澜,追究这些无益往事。”
他话音一落,立刻有几名中书省官员低声附和:
“王大人所言甚是。”
“旧案重提,确无必要。”
“当以社稷安稳为先……”
他们想用“大局”、“太平”这顶大帽子,将那段过往彻底掩埋。
李淮仪面露难色,看向席位上的顾云篱。
李繁漪也眨了眨眼,正欲开口。
突得,一个身影,倏然从席位上站了起来!
林慕禾也一惊,愕然抬头,看向顾云篱。
她却并未看自己,而是朝殿阶处看去,走了出去,踏着厚重的地毯,穿过两侧惊诧、疑惑、审视的目光,一直走到大殿中央,那片最空旷、也最显眼的位置。
“云篱——”她想拽住顾云篱,手却被身后的顾方闻一把攥住,愕然回头,他却冲自己摇了摇头。
她竟不知,今日来此,顾云篱还做了这样的决断。
在满殿文武的注视下,顾云篱朝着御阶方向,撩起衣摆,双膝一弯,重重地跪了下去!
“咚!”
膝盖撞击金砖的声音,在骤然安静下来的垂拱殿内,显得格外清晰、沉重!
她闭了闭眼,跪地叉手,行了一个大礼。
再抬起头时,她的眼中再无平日的沉静,只剩下燃烧的火焰、刻骨的悲怆和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
钗环琳琅,她抬首,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压抑了太久、终于冲破胸膛的力量,甚至微微发颤。
“臣……恳请长公主殿下、太子殿下,重查前罪后桑盼滑胎一案!”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一片低低的抽气声,中书大臣们更是脸色一变。
王涣眉头紧锁:“顾大人!此事方才已有公论!你……”
顾云篱猛地侧过头,目光如电般射向王涣,那眼神中的悲愤与凌厉,竟让这位老臣心头一凛,话语为之一滞。
“十余年前罪案,使多少人因此而妻离子散,大人可知?”
王涣一噎。
“就算如此,此事与顾大人又有何干系——”
“自然有干系。”顾云篱眸子颤了颤,不再看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用尽毕生的力气,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将那个尘封多年、沾满血泪的身份,公之于众:
“臣深受此案所累,数十余年,夜不能寐,不能安寝,每每入梦,皆是亲族哭号,质问我为何不能为她们鸣冤!”
李繁漪眸子颤了颤,缓缓咬住了嘴唇,她没有出声,静静听着。
“你,你何出此言?”王涣一愣,拍着手背,“莫不是——”
“臣苟活于世十六载,隐姓埋名,行走江湖,忍辱偷生,尝尽世间冷暖,只为有朝一日,为父伸冤,为亲族雪仇,为我云家百余口无辜性命,讨还一个清白!”
“世之公理,不该如此!”她腰挺得板直,身形如鹤,带着决然,“臣斗胆,以微末之功为引,恳求殿下开恩!彻查当年真相!”
第256章 是非曲直,皆在人心
话至此处,已全然明了。
寂静无声,落针可闻。只有顾云篱有些急促的呼吸声,在空旷而庄严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叩击着每个人的心弦。
林慕禾舌尖一痛,才发现自己竟然快要比顾云篱还要紧张,尝到些许血腥味,她回过神来,面对眼下这种情况,无法上前,又不忍见此,咬着嘴唇,只能如此旁观。
“你,你这话什么意思!”王涣唇瓣一碰,眸光中多了些不可置信。
“臣所言,就是臣的意思。”顾云篱跪得膝盖发痛,没有听见准确的回应,却仍未起身。
不远处的白崇山双眼瞪得极大,愕然看着跪地不起的顾云篱,脑中快速回溯着从与她初遇到如今的一切。
难怪当时他便觉得顾云篱眼熟,想来想去,竟全然没想起她竟是与云纵长得相似!
场内寂静了许久,不知过去多久,王涣终于回过神来。
“罪臣之女!安敢如此!”他怒而拂袖,不再看跪地的顾云篱,而是转向御阶,声音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训斥口吻,仿佛在陈述一个不容辩驳的铁律。
“殿下!此女所言,耸人听闻!然,其身份已昭然若揭!”他刻意加重了“此女”二字,带着对性别的轻视。
“她乃罪臣云纵之女!云纵当年谋害皇嗣,铁案如山,证据确凿,方被处以极刑,累及满门!此乃国法昭彰!其身为逆犯遗孤,本应隐姓埋名,苟且偷生,已是朝廷法外开恩!如今竟敢堂而皇之立于朝堂,妄议国法旧案,更妄称其父冤屈?!此乃大不敬!大逆不道!”
“王大人所言极是!罪臣之女,有何资格在此置喙!”
“朝廷法度森严,岂容逆犯之后质疑!”
李繁漪蹙着眉,仍旧没有开口,像是给足了这群人说话的时间与机会。
“殿下,王大人虽言辞稍厉,然其理不谬。云纵一案,乃先帝钦定。此女身为罪臣遗孤,本就不该……更遑论入太医署为官?此乃有违祖制,淆乱朝纲!臣以为,当先追究其隐匿身份、欺瞒朝廷之罪,再论其他!”
攻讦如洪水般汹涌,兜头倾倒而来,丝毫没有给予顾云篱一丝怜悯,甚至直接堵截了她继续说话的机会,林慕禾怒上心头,拳头攥紧,起身便要替她说话。
可刚一站起身,那跪在当中的人似乎便已察觉她的意图,猝然开口,截挡住她开口的机会。
顾云篱并未如他们所料般崩溃、哭诉或愤怒。她依旧保持着跪姿,背脊挺直如松柏,只是缓缓地抬起了头。她的脸上没有泪水,没有愤怒,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激动。
只有一片冰封般的沉静,以及那双深潭般的眼眸中,透出的洞彻人心的冷冽与清明。
“诸位大人,”她的目光平静地扫过王涣等人,那眼神不带敌意,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疏离与审视。
“指责顾某身份,言及‘资格’、‘祖制’、‘法度’……条理分明,铿锵有力。”
她微微一顿,语气依旧平缓,却字字如针:“然,顾某斗胆,敢问诸位大人两个问题。”
“其一,”她的目光落在王涣脸上,清冷如霜,“诸位言顾某乃‘罪臣之女’,故无资格言说。那么请问,顾某入太医署以来,所行医事,所救性命,可曾有一分虚假?西南平叛,伤兵营中,顾某与同僚日夜不休,救治将士无数,其中可包括在座诸位的子侄亲兵?先帝病危,顾某竭尽所学,力保其安康,此举,是否也算‘淆乱朝纲’?这些事情,是否因顾某血脉出身,便可尽数抹杀,视为无物?”
“诸位言旧案铁案如山,乃先帝钦定,故不容置疑。顾某请问,当年三司会审卷宗何在?人证物证可曾公示天下?所谓‘铁证’,是否经得起如今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重臣的共同推敲?若此案当真毫无疑点,经得起天日昭昭,诸位大人……又在惧怕什么?惧怕我仅凭一腔悲愤,便能推翻先帝钦定的‘铁案’?若此案根基稳固,重查一遍,岂非更能彰显国法公正,令天下归心?”
她张口,滔滔不绝,直将这些迂腐大臣堵得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王涣嗫嚅着嘴唇,指着她梗住了半天,也没能再蹦出来一句话。
“都歇一歇吧,”适时地,李繁漪接上话,抵着脑袋看了眼下面的几人,“此事,就依照顾大人所想去办吧。”
“殿下!怎能如此莽撞便定下!”
王涣显然并不想就此放手,转身又盯着顾云篱叱问:“你说你全家蒙冤,可有证据!三司日理万机,若为你莫须有之疑,浪费人力……”
“若没有凭据,臣自不敢贸然如此。”
“哦?那证据何在,呈上来——”
“王大人!”座上,李繁漪似乎终于忍不住了,厉声开口,“寻证之事乃有司之责,你胡乱过问,越职言事,莫因头脑发热乱了规矩!”
这样的结果尚且保住了右仆射之职,林胥自知这已经是李繁漪最大的让步了,忍了许久,出口的也只有一句谢恩。
他拱手,终是离开。
“提及大理寺,我想起先前孤悬未决的旧案,”李淮仪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众臣,“此事多次提及却仍未决,也该有个了断了。”
他所指是什么,在座的也都知道个大概——罪后桑盼滑胎一案,屡次受阻,至今还未解决。
“启禀殿下,”话音刚落,中书臣子便向前一步,语调平缓却暗藏阻力,“当务之急乃是整肃吏治,安抚西南,不宜再旁生枝节。至于殿下提及的,前罪后桑氏滑胎一案…”
“此乃陈年旧事。桑氏早已伏诛,相关人等也早已处置。如今时过境迁,再行翻查,死无对证,徒耗人力物力,更恐搅扰朝野,令逝者难安,生者徒添烦扰。值此大胜初定、百废待兴之际,臣以为,当以大局为重,使天下安享太平,不宜再掀波澜,追究这些无益往事。”
他话音一落,立刻有几名中书省官员低声附和:
“王大人所言甚是。”
“旧案重提,确无必要。”
“当以社稷安稳为先……”
他们想用“大局”、“太平”这顶大帽子,将那段过往彻底掩埋。
李淮仪面露难色,看向席位上的顾云篱。
李繁漪也眨了眨眼,正欲开口。
突得,一个身影,倏然从席位上站了起来!
林慕禾也一惊,愕然抬头,看向顾云篱。
她却并未看自己,而是朝殿阶处看去,走了出去,踏着厚重的地毯,穿过两侧惊诧、疑惑、审视的目光,一直走到大殿中央,那片最空旷、也最显眼的位置。
“云篱——”她想拽住顾云篱,手却被身后的顾方闻一把攥住,愕然回头,他却冲自己摇了摇头。
她竟不知,今日来此,顾云篱还做了这样的决断。
在满殿文武的注视下,顾云篱朝着御阶方向,撩起衣摆,双膝一弯,重重地跪了下去!
“咚!”
膝盖撞击金砖的声音,在骤然安静下来的垂拱殿内,显得格外清晰、沉重!
她闭了闭眼,跪地叉手,行了一个大礼。
再抬起头时,她的眼中再无平日的沉静,只剩下燃烧的火焰、刻骨的悲怆和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
钗环琳琅,她抬首,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压抑了太久、终于冲破胸膛的力量,甚至微微发颤。
“臣……恳请长公主殿下、太子殿下,重查前罪后桑盼滑胎一案!”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一片低低的抽气声,中书大臣们更是脸色一变。
王涣眉头紧锁:“顾大人!此事方才已有公论!你……”
顾云篱猛地侧过头,目光如电般射向王涣,那眼神中的悲愤与凌厉,竟让这位老臣心头一凛,话语为之一滞。
“十余年前罪案,使多少人因此而妻离子散,大人可知?”
王涣一噎。
“就算如此,此事与顾大人又有何干系——”
“自然有干系。”顾云篱眸子颤了颤,不再看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用尽毕生的力气,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将那个尘封多年、沾满血泪的身份,公之于众:
“臣深受此案所累,数十余年,夜不能寐,不能安寝,每每入梦,皆是亲族哭号,质问我为何不能为她们鸣冤!”
李繁漪眸子颤了颤,缓缓咬住了嘴唇,她没有出声,静静听着。
“你,你何出此言?”王涣一愣,拍着手背,“莫不是——”
“臣苟活于世十六载,隐姓埋名,行走江湖,忍辱偷生,尝尽世间冷暖,只为有朝一日,为父伸冤,为亲族雪仇,为我云家百余口无辜性命,讨还一个清白!”
“世之公理,不该如此!”她腰挺得板直,身形如鹤,带着决然,“臣斗胆,以微末之功为引,恳求殿下开恩!彻查当年真相!”
第256章 是非曲直,皆在人心
话至此处,已全然明了。
寂静无声,落针可闻。只有顾云篱有些急促的呼吸声,在空旷而庄严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叩击着每个人的心弦。
林慕禾舌尖一痛,才发现自己竟然快要比顾云篱还要紧张,尝到些许血腥味,她回过神来,面对眼下这种情况,无法上前,又不忍见此,咬着嘴唇,只能如此旁观。
“你,你这话什么意思!”王涣唇瓣一碰,眸光中多了些不可置信。
“臣所言,就是臣的意思。”顾云篱跪得膝盖发痛,没有听见准确的回应,却仍未起身。
不远处的白崇山双眼瞪得极大,愕然看着跪地不起的顾云篱,脑中快速回溯着从与她初遇到如今的一切。
难怪当时他便觉得顾云篱眼熟,想来想去,竟全然没想起她竟是与云纵长得相似!
场内寂静了许久,不知过去多久,王涣终于回过神来。
“罪臣之女!安敢如此!”他怒而拂袖,不再看跪地的顾云篱,而是转向御阶,声音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训斥口吻,仿佛在陈述一个不容辩驳的铁律。
“殿下!此女所言,耸人听闻!然,其身份已昭然若揭!”他刻意加重了“此女”二字,带着对性别的轻视。
“她乃罪臣云纵之女!云纵当年谋害皇嗣,铁案如山,证据确凿,方被处以极刑,累及满门!此乃国法昭彰!其身为逆犯遗孤,本应隐姓埋名,苟且偷生,已是朝廷法外开恩!如今竟敢堂而皇之立于朝堂,妄议国法旧案,更妄称其父冤屈?!此乃大不敬!大逆不道!”
“王大人所言极是!罪臣之女,有何资格在此置喙!”
“朝廷法度森严,岂容逆犯之后质疑!”
李繁漪蹙着眉,仍旧没有开口,像是给足了这群人说话的时间与机会。
“殿下,王大人虽言辞稍厉,然其理不谬。云纵一案,乃先帝钦定。此女身为罪臣遗孤,本就不该……更遑论入太医署为官?此乃有违祖制,淆乱朝纲!臣以为,当先追究其隐匿身份、欺瞒朝廷之罪,再论其他!”
攻讦如洪水般汹涌,兜头倾倒而来,丝毫没有给予顾云篱一丝怜悯,甚至直接堵截了她继续说话的机会,林慕禾怒上心头,拳头攥紧,起身便要替她说话。
可刚一站起身,那跪在当中的人似乎便已察觉她的意图,猝然开口,截挡住她开口的机会。
顾云篱并未如他们所料般崩溃、哭诉或愤怒。她依旧保持着跪姿,背脊挺直如松柏,只是缓缓地抬起了头。她的脸上没有泪水,没有愤怒,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激动。
只有一片冰封般的沉静,以及那双深潭般的眼眸中,透出的洞彻人心的冷冽与清明。
“诸位大人,”她的目光平静地扫过王涣等人,那眼神不带敌意,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疏离与审视。
“指责顾某身份,言及‘资格’、‘祖制’、‘法度’……条理分明,铿锵有力。”
她微微一顿,语气依旧平缓,却字字如针:“然,顾某斗胆,敢问诸位大人两个问题。”
“其一,”她的目光落在王涣脸上,清冷如霜,“诸位言顾某乃‘罪臣之女’,故无资格言说。那么请问,顾某入太医署以来,所行医事,所救性命,可曾有一分虚假?西南平叛,伤兵营中,顾某与同僚日夜不休,救治将士无数,其中可包括在座诸位的子侄亲兵?先帝病危,顾某竭尽所学,力保其安康,此举,是否也算‘淆乱朝纲’?这些事情,是否因顾某血脉出身,便可尽数抹杀,视为无物?”
“诸位言旧案铁案如山,乃先帝钦定,故不容置疑。顾某请问,当年三司会审卷宗何在?人证物证可曾公示天下?所谓‘铁证’,是否经得起如今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重臣的共同推敲?若此案当真毫无疑点,经得起天日昭昭,诸位大人……又在惧怕什么?惧怕我仅凭一腔悲愤,便能推翻先帝钦定的‘铁案’?若此案根基稳固,重查一遍,岂非更能彰显国法公正,令天下归心?”
她张口,滔滔不绝,直将这些迂腐大臣堵得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王涣嗫嚅着嘴唇,指着她梗住了半天,也没能再蹦出来一句话。
“都歇一歇吧,”适时地,李繁漪接上话,抵着脑袋看了眼下面的几人,“此事,就依照顾大人所想去办吧。”
“殿下!怎能如此莽撞便定下!”
王涣显然并不想就此放手,转身又盯着顾云篱叱问:“你说你全家蒙冤,可有证据!三司日理万机,若为你莫须有之疑,浪费人力……”
“若没有凭据,臣自不敢贸然如此。”
“哦?那证据何在,呈上来——”
“王大人!”座上,李繁漪似乎终于忍不住了,厉声开口,“寻证之事乃有司之责,你胡乱过问,越职言事,莫因头脑发热乱了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