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说书人:(语气转为激昂,声音洪亮如钟)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咱肃王妃安莲花,犹如一位天降战神,身披银甲,那银甲闪烁着冷冽的光芒,她手握一杆长枪,枪尖直指苍穹,如天仙下凡般屹立于两军阵前!她目光如炬,犹如两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扫视着那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西凉军,嘴角勾起一抹冷冽而自信的冷笑,大声说道:尔等蛮夷,也敢犯我疆土?真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说书人模仿莲花傲然挺立之姿,双手紧握成拳,身体微微前倾,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的战场之中,引得听众阵阵喝彩,掌声雷动,整个茶楼都充满了对肃王妃安莲花的敬仰与钦佩之情。)
  好!掌声如雷般响起。
  说书人:(手持折扇,轻轻摇动,语速突然加快,语调激昂)只听得肃王妃一声令下,犹如猛虎下山般,她身后的将士们个个奋勇当先,犹如一群下山猛虎,直扑敌阵而去。而王妃本人,更是英勇无比,身先士卒,手中长枪舞动如龙,所向披靡!
  她左突右冲,身形矫健如飞,枪尖所指之处,敌军无不纷纷倒下,人仰马翻,血花四溅!那长枪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次挥舞都伴随着凌厉的杀气,让人胆寒!(说书人说到这里,突然模拟出枪尖划破空气之声,声音尖锐刺耳,令人心悸。听众们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凌厉的杀气扑面而来,让人不禁为莲花的英勇所折服!)
  说书人:(语气转为深沉,仿佛带着历史的尘埃)又是一日,乌云压顶,娘子关前杀气腾腾,战鼓之声震耳欲聋。咱肃王妃安莲花,这位英勇无畏的女中豪杰,身披银光闪闪的战甲,手持红缨枪,犹如战神降世,正率部巡视关防,守卫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说书人突然压低声音,神秘兮兮,仿佛要揭开一个惊天秘密)您可知,就在这紧要关头,那狡猾的西凉贼子早已设下毒计,埋伏在关前的密林之中,只待王妃落单,便一举将其擒获,以图大计!
  (说书人忽然提高音量,语气中充满了紧张与惊险)忽听得嗖一声破空响,密林中箭如雨下,犹如飞蝗过境!王妃的亲卫们瞬间倒下一片,鲜血染红了战袍,战况惨烈至极。而王妃她......左肩不幸中箭,鲜血汩汩而出,染红了她的银甲,却仍屹立不倒!
  (说书人猛一拍桌,震得茶碗叮当响,仿佛也震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可咱王妃是何等人物?那可是咱大夏的巾帼英雄!只见她银牙一咬,强忍伤痛,反手折断箭杆,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红缨枪在她手中舞得虎虎生风,犹如蛟龙出海,硬生生在敌阵中杀出一条血路!
  (说书人的语气陡然间变得急促而紧张,仿佛听众的心弦也被他紧紧牵动)可那西凉贼子,狡猾如狐,心机深沉!他们早已算准了王妃的退路,料定她会往那山梁之上撤退,于是又在那里设下了第二道埋伏,只等王妃自投罗网!
  王妃虽勇猛无双,但双拳难敌四手,身边的亲卫更是越来越少,每一次交锋都让她体力消耗巨大,眼看就要力竭难支(说书人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将听众带入了那惊心动魄的战场)
  (突然,说书人轻轻一笑,手中折扇猛然展开,扇面上竟绘着肃王李澄策马奔腾的英姿,仿佛那英勇无畏的身影就在眼前)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但听得山梁之上,马蹄声如雷贯耳,震撼人心!您猜是谁来了?正是咱英勇无比的肃王殿下!他如同天降神兵,一骑当千,誓要救出自己的王妃,粉碎敌人的阴谋!
  (说书人模仿着马蹄声,双手在空中比划着策马的动作,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烽火连天的战场)肃王他身着玄甲,身披赤袍,手持方天画戟,那戟尖闪烁着寒光,如同破晓的曙光一般耀眼,直冲入敌阵,犹如猛虎下山,锐不可挡!
  (说书人的声音变得急促而激昂,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在敌军的包围中,肃王一眼便看到了王妃,她手捂着伤口、脸色苍白。肃王毫不犹豫地一把将她拽上马背,用自己的战袍紧紧裹住她颤抖的身躯,仿佛要将所有的温暖与力量都传递给她。
  (说书人突然放柔了声音,模仿着李澄那坚定而温柔的语气)莲花,有我在,你休想再逞强!这句话,如同春风拂面,让王妃心中的恐惧与不安瞬间消散。她知道,只要有肃王殿下在身边,她就能安心。
  (说书人的语气再次变得激昂,他猛地合上手中的折扇,重重拍在案几上,仿佛要将所有的豪情壮志都倾注在这一下之中)那一刻,肃王与王妃的身影,成为了战场上最耀眼的风景。他们并肩作战,共同面对生死考验,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赞歌。
  (茶馆内一片寂静,众人皆被带入情境。)
  (说书人一拍醒木,声音洪亮而富有穿透力,瞬间吸引了茶馆内所有人的注意。他朗声道)这正是:王妃染血娘子关,王爷勇破西凉军。欲听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茶馆内的听众们被说书人的讲述深深打动,纷纷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第32章 幼子
  ◎私心◎
  若说打舆论仗,柏梅可谓是深谙其道,堪称一代舆论大师。
  这位北陆的奇女子,不仅姿色出众,令人倾倒,更兼智慧过人,深谙舆论之道,将舆论的力量运用得炉火纯青。
  舆论,这个看似无形却威力巨大的武器,既能捧人上天堂,亦能毁人于无形。柏梅深知此理,她明白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更不容浪费。于是,她开始精心策划,以超凡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一步步掌握北陆的舆论风向。
  在她的巧妙布局下,北陆的舆论仿佛成了她手中的玩物,任由她摆布。而她的名声和权势,也随着她在舆论场上的如鱼得水而水涨船高。
  不仅如此,她还如法炮制,将这套舆论战的打法运用到了邺城,为她的女婿李澄能被立为储君造势。
  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早在之前,朝中就有不少忠诚的朝臣纷纷上书给邓玥,言辞恳切地指出储君之位不宜久虚,恳请早日选立宗室子为储君,以安定人心,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然而,时局变幻莫测,直至今日,邺城的百姓在得知那对被誉为战神的夫妇是文宗一脉之后,整个朝堂顿时掀起了波澜。日日朝堂之上都会有臣子上书,强烈要求立肃王李澄为储君,以承继大统。
  对于邓玥而言,没有摄政之前,她或许日日做梦都期盼着有朝一日李澄能当储君,成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然而,自她摄政以来,她的心思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开始思考,若李澄为储君,那么李珂百年之后,她就必须马上还政给新君,这无疑是对她目前地位的巨大威胁。
  于是,她心中萌生了一个更为深远的计划。她想,与其让李澄成为储君,不如将宫外的幼子李鸿接回宫中,培养他成为未来的皇帝。这样一来,即便李珂百年之后,她是太后,皇帝未成年之前她仍然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掌握朝廷大权。
  然而,这个想法却并非那么容易实现。李鸿是她还是元殊的时候所生的,是李珂之子。而元殊的身份却是文宗皇帝的皇后。她生李鸿时,文宗皇帝已经逝世十四年了。这段历史,无疑给元殊和李鸿都蒙上了一层不光彩的阴影。
  这让邓玥在策划这个计划时,不得不多考虑考虑。
  只是,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她又心生一计,让李鸿之生母另有其人不就可以了吗?
  ......
  子时三刻,夜色深沉,万籁俱寂,邓皇后轻轻挥手,屏退左右侍从,只留下一名心腹嬷嬷,在凤仪宫那隐秘而庄严的密室中相对而坐。烛火摇曳,微弱的光芒将两人的身影投映在满墙的舆图上,那幅舆图绘制得极为精细,山川河流、城池关隘皆历历在目。
  在这幽暗而静谧的环境中,烛火映照下的影子随着火苗的跳动而变幻莫测,恍若群鬼在舆图上乱舞,为这静夜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诡谲。
  邓皇后的面容在烛火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凝重,她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不为人知的思绪,似乎在筹划着什么重大的决策。
  而心腹娄嬷嬷则低垂着头,大气也不敢出,只静静地等待着皇后的指示。
  &第一步,选人。&邓皇后优雅地抬起指尖,轻轻划过教坊司名册的页面,最终停留在&念奴娇&这三个字上,眼中闪烁着深思的光芒,&本宫需要的是刚进坊的新人,最好家世清白如纸,没有任何背景纠葛。&她心中默默盘算着,这不仅仅是为了确保计划的安全,更是为了能够在关键时刻,让这个人选不会成为任何人的棋子。
  回忆起三日前暗卫传来的消息,邓皇后的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
  这乐伎念奴娇,原是江南士族旁支的一员,因父亲获罪而被没入教坊。然而,她却恰巧懂得些诗书礼仪,气质出众,年龄也有双十年华,正是她心中所期望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