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莲花闻言,神色微微一变,她低着头,声音中带着一丝不确定:难道说,陛下他真的要开始选妃了吗?
宝瓶叹了口气,道:可不是嘛,御史台那些御史大人们,天天拿着独宠妖女,绝嗣之兆这样的话来逼迫陛下。他们已多次上书,要求陛下广纳妃嫔,以绵延皇室血脉。更糟糕的是,听说河朔三镇的节度使们也以后宫无主,国本动摇为由,公然拒绝向朝廷缴纳赋税。这事儿要是再拖下去,只怕后果不堪设想呢!
的确,李澄刚登基就有言官要求他广纳妃嫔,但他的主要压力还不是来自于后宫无主,而是他要如何对李珂在位时的政策进行拨乱反正。
在李珂掌权的时期,告密之风盛行,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无论是奴婢告发主子,还是儿子告发父亲,都如家常便饭般频繁发生,导致监狱人满为患,局势动荡不安。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监狱压力,李珂不得不另辟蹊径,设立临时监狱(假狱)以容纳更多的囚犯。
那时候,无辜者被冤杀的数量日益增多,许多家庭甚至整个宗族都因此遭受牵连,无法保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自危,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为他人告密的牺牲品。百姓彼此间失去了信任,连简单的交谈都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偶语,生怕被他人误解或举报。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
李澄即位之后,立即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大赦天下。他下令释放了显宗(这是李澄给李珂上的庙号)朝期间,因蒙冤而入狱的数十万名无辜百姓。这些人曾无辜地承受了显宗朝的严酷打压和迫害,现在终于重获自由。
为了彻底消除显宗朝遗留下来的恶劣影响,李澄还下令将那些诬陷他人的谗诉之文全部烧毁,彻底清除那些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言论。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因为它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未来的可能性。
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显宗朝那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围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清新、自由的社会风气。百姓们纷纷表示,现在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自由生活,不再受到任何不公正的待遇和压制。于是,冤愤悉除,朝野称庆,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一片和协、祥和的氛围之中。
李澄为了更加谨慎地处理国家大事,特意下令,今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在入阁商议国家大事时,必须有谏官跟随左右。谏官在这一过程中的职责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勇于担当,在决策过程中提出反对意见,以防止决策失误,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李澄对谏官这一职位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他立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治国理念。他深知,只有听取多方面的声音,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因此,他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臣子们直言不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
这样的治国理念,无疑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自然是后话。
想当年,元殊假死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李珂的邓皇后。为了讨好这位以前的嫂子现在的妻子,李珂特地下诏,以政令的形式要求负责贡品事宜的机构:贡奉之礼,自古以来便是彰显国家威仪与富庶程度的重要手段,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贡品的华美与珍稀。自今往后,各郡国所献贡品,务必以奢华为先,务必精心挑选,务必力求尽善尽美。如果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就不要继续供奉了。唯有如此,方能彰显我朝之殷实与强盛,让天下万民共仰我朝之辉煌。
这道诏令一出,各地官员竞相攀比,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争相献上更为奢华、更为珍贵的贡品,以求得到皇上的青睐与赏赐。一时间,这种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几乎到了难以遏制的地步。各种奇珍异宝、珍稀物品如流水般涌入皇宫,而百姓们却因此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这种奢靡之风持续了数年之久,导致国家财政空虚、民不聊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朝廷内外一片怨声载道,国家衰败的迹象日益明显。
终于,在李澄登基之后,他深刻认识到了这种奢靡之风的危害。为了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毅然决然地力行节俭,大力削减奢侈浪费。他颁布诏令,禁止地方官员进贡奇珍异宝,减轻百姓负担。同时,他还提倡勤俭治国,鼓励百姓勤劳节俭、自力更生。
第38章 掖庭
◎旧识◎
数日前,一场罕见的天狗食月奇观震惊了整个朝廷,引发了诸多猜测与不安。朝中大臣们纷纷借此机会,试图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引向李澄唯一的后宫莲花夫人,企图以此为借口,削弱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夏朝的后妃等级森严,从上到下等级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昭仪、婕妤、美人、才人、选侍、淑女等等。夫人不是正式的位份,莲花没名没份的住在邓皇后住过的凤仪宫,所以朝臣们都称呼她为莲花夫人。
钦天监监正方景焕,这个一向以严谨著称的老臣,此刻却叩首如捣蒜,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惶恐:陛下,天狗食月,此乃女主乱政之兆!自莲花夫人入宫以来,邺城已整整三月未雨,百姓苦不堪言,此乃上天示警啊!他的言辞犀利,仿佛要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无辜的莲花。
御史大夫诸葛源,这位向来以正直著称的老臣,也紧随其后,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臣斗胆参奏莲花夫人。她妖媚惑主,致使陛下无心纳妃,更甚者,其义兄赵远在陇右私铸兵器,分明是有意效仿吕后专权,意图颠覆我大好河山!
他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似乎要将所有的罪名都强加在莲花的头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指责与压力,李澄的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场风暴的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权力斗争与人性考验。
然而,此时的李澄却显得异常冷静,亦或是心不在焉。他倚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把玩着莲花亲手为他窜的翡翠念珠。他的眼角余光不时地瞥向殿外,那里,安王妃韶书雪正着一身素白宫装,怀里紧紧抱着安王的遗腹子李和静。
和静因感染了风寒,此刻正哭得撕心裂肺,小小的身躯在母亲的怀抱中颤抖着。
安王被杀以后,邓皇后诬陷安王谋反,她把安王府所有女眷幽禁于掖庭。因不知新帝对这个逆王府的态度,和静感染了风寒,掖庭里的内官也不敢去请太医。韶书雪趁内官们偷懒,偷跑来御书房求李澄。
李澄轻轻抿了口清茶,语气中带着一丝威严与疲惫,缓缓道:谢内官,去把安王妃请进来,几位臣工暂且退下吧。他的声音虽然平静,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几位老臣面露难色,似乎还想再劝,他们自认为天狗食月之事关系重大,不愿轻易放弃。然而,李澄的脸上已经浮现出了明显的不耐烦,他的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能洞穿人心。
难道你们没有听见朕的侄女在哭着吗?李澄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几分,带着满满的责备与痛心,你们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却在稚子哭泣的时刻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几位老臣闻言,面面相觑,难道陛下是有同情心的人?他不是把四岁的五皇子的头砍下来当球踢?
不过,他们知道,再继续劝下去也无济于事,只会更加惹恼皇上。于是,他们无奈地叹了口气,躬身行礼,退出了御书房。
韶书雪轻轻地推门而入,脚步中带着一丝犹豫与不安。当她正要恭敬地跪下时,却听见坐在龙椅上的李澄以一种不知道喜怒的口吻说道:把孩子给朕
韶书雪吓了一跳,整个人愣在原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她的目光紧紧盯着李澄,仿佛想从他冷峻的面容中读出更多的信息。此刻,她甚至根本听不见怀中的和静还在大声地哭泣,也看不见她小脸蛋上满是泪痕。
李澄的眼神锐利如刀,似乎已经看穿韶书雪的内心。他缓缓开口问道:你怕朕会伤害她吗?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威严与质问。
韶书雪的心猛地一紧,她急忙跪倒在地,双手交叠放在额前,声音中带着颤抖与惶恐: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妾不敢妾只是担心和静年幼体弱,又感染了风寒,怕过了病气给陛下。
然而,李澄并没有因为韶书雪的请罪而有所动容。他再次坚定地重复道:把孩子给朕。
语气中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此时,站在一旁的内官谢蒙恩见状,轻轻地走上前来,动作轻柔地从韶书雪怀中接过和静,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抱给李澄。和静在李澄的怀中停止了哭泣,只是瞪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他。
宝瓶叹了口气,道:可不是嘛,御史台那些御史大人们,天天拿着独宠妖女,绝嗣之兆这样的话来逼迫陛下。他们已多次上书,要求陛下广纳妃嫔,以绵延皇室血脉。更糟糕的是,听说河朔三镇的节度使们也以后宫无主,国本动摇为由,公然拒绝向朝廷缴纳赋税。这事儿要是再拖下去,只怕后果不堪设想呢!
的确,李澄刚登基就有言官要求他广纳妃嫔,但他的主要压力还不是来自于后宫无主,而是他要如何对李珂在位时的政策进行拨乱反正。
在李珂掌权的时期,告密之风盛行,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无论是奴婢告发主子,还是儿子告发父亲,都如家常便饭般频繁发生,导致监狱人满为患,局势动荡不安。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监狱压力,李珂不得不另辟蹊径,设立临时监狱(假狱)以容纳更多的囚犯。
那时候,无辜者被冤杀的数量日益增多,许多家庭甚至整个宗族都因此遭受牵连,无法保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自危,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为他人告密的牺牲品。百姓彼此间失去了信任,连简单的交谈都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偶语,生怕被他人误解或举报。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
李澄即位之后,立即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大赦天下。他下令释放了显宗(这是李澄给李珂上的庙号)朝期间,因蒙冤而入狱的数十万名无辜百姓。这些人曾无辜地承受了显宗朝的严酷打压和迫害,现在终于重获自由。
为了彻底消除显宗朝遗留下来的恶劣影响,李澄还下令将那些诬陷他人的谗诉之文全部烧毁,彻底清除那些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言论。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因为它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未来的可能性。
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显宗朝那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围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清新、自由的社会风气。百姓们纷纷表示,现在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自由生活,不再受到任何不公正的待遇和压制。于是,冤愤悉除,朝野称庆,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一片和协、祥和的氛围之中。
李澄为了更加谨慎地处理国家大事,特意下令,今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在入阁商议国家大事时,必须有谏官跟随左右。谏官在这一过程中的职责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勇于担当,在决策过程中提出反对意见,以防止决策失误,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李澄对谏官这一职位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他立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治国理念。他深知,只有听取多方面的声音,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因此,他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臣子们直言不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
这样的治国理念,无疑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自然是后话。
想当年,元殊假死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李珂的邓皇后。为了讨好这位以前的嫂子现在的妻子,李珂特地下诏,以政令的形式要求负责贡品事宜的机构:贡奉之礼,自古以来便是彰显国家威仪与富庶程度的重要手段,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贡品的华美与珍稀。自今往后,各郡国所献贡品,务必以奢华为先,务必精心挑选,务必力求尽善尽美。如果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就不要继续供奉了。唯有如此,方能彰显我朝之殷实与强盛,让天下万民共仰我朝之辉煌。
这道诏令一出,各地官员竞相攀比,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争相献上更为奢华、更为珍贵的贡品,以求得到皇上的青睐与赏赐。一时间,这种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几乎到了难以遏制的地步。各种奇珍异宝、珍稀物品如流水般涌入皇宫,而百姓们却因此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这种奢靡之风持续了数年之久,导致国家财政空虚、民不聊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朝廷内外一片怨声载道,国家衰败的迹象日益明显。
终于,在李澄登基之后,他深刻认识到了这种奢靡之风的危害。为了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毅然决然地力行节俭,大力削减奢侈浪费。他颁布诏令,禁止地方官员进贡奇珍异宝,减轻百姓负担。同时,他还提倡勤俭治国,鼓励百姓勤劳节俭、自力更生。
第38章 掖庭
◎旧识◎
数日前,一场罕见的天狗食月奇观震惊了整个朝廷,引发了诸多猜测与不安。朝中大臣们纷纷借此机会,试图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引向李澄唯一的后宫莲花夫人,企图以此为借口,削弱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夏朝的后妃等级森严,从上到下等级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昭仪、婕妤、美人、才人、选侍、淑女等等。夫人不是正式的位份,莲花没名没份的住在邓皇后住过的凤仪宫,所以朝臣们都称呼她为莲花夫人。
钦天监监正方景焕,这个一向以严谨著称的老臣,此刻却叩首如捣蒜,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惶恐:陛下,天狗食月,此乃女主乱政之兆!自莲花夫人入宫以来,邺城已整整三月未雨,百姓苦不堪言,此乃上天示警啊!他的言辞犀利,仿佛要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无辜的莲花。
御史大夫诸葛源,这位向来以正直著称的老臣,也紧随其后,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臣斗胆参奏莲花夫人。她妖媚惑主,致使陛下无心纳妃,更甚者,其义兄赵远在陇右私铸兵器,分明是有意效仿吕后专权,意图颠覆我大好河山!
他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似乎要将所有的罪名都强加在莲花的头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指责与压力,李澄的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场风暴的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权力斗争与人性考验。
然而,此时的李澄却显得异常冷静,亦或是心不在焉。他倚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把玩着莲花亲手为他窜的翡翠念珠。他的眼角余光不时地瞥向殿外,那里,安王妃韶书雪正着一身素白宫装,怀里紧紧抱着安王的遗腹子李和静。
和静因感染了风寒,此刻正哭得撕心裂肺,小小的身躯在母亲的怀抱中颤抖着。
安王被杀以后,邓皇后诬陷安王谋反,她把安王府所有女眷幽禁于掖庭。因不知新帝对这个逆王府的态度,和静感染了风寒,掖庭里的内官也不敢去请太医。韶书雪趁内官们偷懒,偷跑来御书房求李澄。
李澄轻轻抿了口清茶,语气中带着一丝威严与疲惫,缓缓道:谢内官,去把安王妃请进来,几位臣工暂且退下吧。他的声音虽然平静,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几位老臣面露难色,似乎还想再劝,他们自认为天狗食月之事关系重大,不愿轻易放弃。然而,李澄的脸上已经浮现出了明显的不耐烦,他的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能洞穿人心。
难道你们没有听见朕的侄女在哭着吗?李澄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几分,带着满满的责备与痛心,你们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却在稚子哭泣的时刻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几位老臣闻言,面面相觑,难道陛下是有同情心的人?他不是把四岁的五皇子的头砍下来当球踢?
不过,他们知道,再继续劝下去也无济于事,只会更加惹恼皇上。于是,他们无奈地叹了口气,躬身行礼,退出了御书房。
韶书雪轻轻地推门而入,脚步中带着一丝犹豫与不安。当她正要恭敬地跪下时,却听见坐在龙椅上的李澄以一种不知道喜怒的口吻说道:把孩子给朕
韶书雪吓了一跳,整个人愣在原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她的目光紧紧盯着李澄,仿佛想从他冷峻的面容中读出更多的信息。此刻,她甚至根本听不见怀中的和静还在大声地哭泣,也看不见她小脸蛋上满是泪痕。
李澄的眼神锐利如刀,似乎已经看穿韶书雪的内心。他缓缓开口问道:你怕朕会伤害她吗?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威严与质问。
韶书雪的心猛地一紧,她急忙跪倒在地,双手交叠放在额前,声音中带着颤抖与惶恐: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妾不敢妾只是担心和静年幼体弱,又感染了风寒,怕过了病气给陛下。
然而,李澄并没有因为韶书雪的请罪而有所动容。他再次坚定地重复道:把孩子给朕。
语气中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此时,站在一旁的内官谢蒙恩见状,轻轻地走上前来,动作轻柔地从韶书雪怀中接过和静,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抱给李澄。和静在李澄的怀中停止了哭泣,只是瞪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