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姜云冉便起身,对景华琰行礼,便就要退下。
这时郑定国居然也起身了。
他眯着眼睛笑,满脸都是慈祥:“恭送姜采女。”
姜云冉忙同他见礼:“尚书大人这可不敢当,折煞我也。”
老大人的年纪,都能做她祖父了,让祖父辈的给她行礼,她可担不起。
衣袂纷飞,殿中一时寂静。
片刻后,郑定国捋着胡须笑了一声:“恭喜陛下了。”
景华琰端起茶盏,遥遥同他碰杯:“同喜,同喜。”
两个人都心照不宣。
抿了口茶,郑定国才道:“老臣斗胆,劝陛下一句。”
他曾做过景华琰的先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大人虽不敢做皇帝的父亲,却也能规劝几句。
景华琰温言道:“大人请讲。”
郑定国思维有些迟滞,过了许久,他才开口:“陛下,人生在世,能得一知己不易,若陛下当真认定,便悉心守护,莫要旧情重演。”
他说的是当年的恭肃皇后。
恭肃皇后出身儒将之家,她十六岁被选为太子妃,十八岁入宫成婚,二十便诞育了皇长子。
她自幼习武,身体强健,在肚子尚未显怀时,她甚至能骑马出行,是个开朗活泼,健康矫健的女子。
天启三年春,她再度有孕,于国朝都是大喜事。
然而,这一场欢喜,却最终葬送了她的性命。
接连不断的意外、打击,让恭肃皇后心力交瘁,最终一病不起,小产血崩,彻底撒手人寰。
郑定国至今都记得,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先帝哭泣。
郑定国是科举出身,年轻时便惊才绝艳,二十五岁便夺得一甲探花,名满玉京。
那时先帝都不是太子。
郑定国在县衙州府历练数年,待他回京时,先帝已被封为太子,而郑定国因耿直纯善,被仁宗皇帝看中,改任太子府詹士。
可以说,他是仁宗皇帝选出来的太子近臣。
因此,郑定国同先帝关系甚笃,二十几载辅佐陪伴,从来都只做纯臣。
对于先帝的“家事”,他多少知晓一些。
对于发妻的薨逝,先帝悲痛欲绝,甚至罢朝数日,以表哀伤。
郑定国隐约觉察出当今这位陛下对姜采女有所不同,因着这一层关系,到底劝了一句。
景华琰心知他是关心自己,便也不觉他僭越,只是道:“老大人所言,朕皆知晓,朕自然知道如何做。”
不过……
景华琰眸色渐冷:“不过当年老大人看到的,大抵也只是冰山一角。”
郑定国愣了一下。
他不明白景华琰是什么意思。
景华琰看到他的惊讶,垂下眼眸,看向桌案上摆着的玉玺。
足有一斤重的玉玺上有阳刻龙钮,五爪金龙身姿桀骜,威风凛凛。
“老大人,皇帝乃是九五之尊,若真心想要保下一个人,除非命运无常,不可能出现意外。”
郑定国心头巨震。
他一生为官,所思所想皆为臣下,君心难测,他只忠心做自己的差事,从来不去揣度皇帝真心。
可景华琰却已经坐在了龙椅上。
成为了皇帝,坐在了父亲曾经坐过的位置上,景华琰才慢慢明悟。
非因天命而亡,其他皆是人为。
若是真心所爱,若倾尽全力都要保护一个人,即便是最无能的皇帝,怕也能做到。
可偏偏,母后还是盛年早亡了。
那些眼泪,那些悼亡诗,每逢忌日就要罢朝的追忆,其实都是惺惺作态。
也正是此时,景华琰才开始彻底怀疑母亲的死,也因为慢慢掌握权柄,他才能调兵遣将,一点点查出当年的真相。
即便先帝已经龙驭宾天,可当年动手的肯定另有其人。
景华琰要真相大白,要把所有牵连进这桩案子的人全部绳之以法,然后去母后陵前告慰。
他要告诉她真相。
让母亲可以瞑目。
现在,正好借由郑定国自己提起,景华琰可以顺理成章议论先帝。
“陛下。”
郑定国比方才面色还难看。
他脸色煞白,下意识捂住胸口,觉得自己快要晕过去了。
景华琰呼了口气,语气也柔和下来。
“老大人,您是父皇的肱股之臣,陪伴父皇二十载光阴,朕知晓您对父皇忠心不二,从未有过半分悖逆。”
“可是老大人,现在坐在这龙椅上的是朕了。”
“朕想要给母后一个真相,老大人以为呢?”
郑定国的嘴唇一个劲儿哆嗦。
他低下头颤抖着擦了一下额头上的冷汗,眼神逐渐变得清明。
“陛下,臣自然听从陛下圣谕,”郑定国顿了顿,才低声道,“陛下,可这些,老臣全不知情。”
他自认是先帝身边最重要的心腹。
多年以来,他被先帝的“一往情深”蒙蔽,从不知在恭肃皇后这件事上,自己全然不知任何真相。
这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眼瞎耳聋,枉做三十载朝臣,却看不透这件事的真相。
景华琰看着郑定国,看到他的信念轰然崩塌。
“老大人,你是个耿直的人。”
太耿直,太敏锐,所以完全不能知晓任何脏污。
郑定国愣了一下,片刻后他苦笑一声:“老臣应该感谢先帝,这样看中老臣的人品。”
景华琰声音依旧温和:“这可能是朕的猜测,不一定就是真的,但总要查出真相的。”
“今日朕告知老大人,就怕到时候您受不住,”景华琰笑了一下,神情很放松,没有一点苦大仇深,“毕竟,您虽然已经老迈,朕还是得依靠您。”
这般信赖,让郑定国心情放松许多,也慢慢平复下来。
“惭愧,老臣能得陛下这般信任。”
郑定国思索片刻,才道:“陛下有用得上老臣的地方,老臣定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景华琰笑了一声,气氛一下便放松下来:“老大人,你怎么这么喜欢肝脑涂地?朕可不喜欢啊。”
另一边,姜云冉去了天音阁。
天音阁就是乾元殿的书库,里面藏书颇丰,姜云冉上回来挑了几本孤本,看得津津有味,今日继续挑出来读。
这一看就很专注,待她再回神时,外面已经暮色四合。
今日的火烧云并不刺目,反而是温柔的橘色,看得人一颗心都跟着软了下来。
她刚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腰身,雪燕便快步而入:“小主,陛下宣您至金馔堂用晚膳。”
“陛下忙完了?”姜云冉用帕子擦干净手,又看了一眼自己的妆容,这才跟着一起往金馔堂行去。
“一早就忙完了,陛下问过小主,听闻小主一直在读书,便不叫打扰。”
姜云冉笑了一下,没有多言。
很快,一行人便踏入金馔堂。
青黛经过梁三泰的考核,已经可以胜任御前布菜的差事,因此今日姜云冉身边站着的就是青黛了。
“陛下,胃还痛吗?”
景华琰见她言笑晏晏的模样,忽然想起郑定国的话。
他应了一声,道:“不痛,其实本来也没什么大事,也就这夯货咋咋呼呼,像什么样子。”
梁三泰咧嘴一笑,看起来跟弥勒佛似的。
“用膳吧。”
姜云冉谢恩,便跟着拿起了筷子。
今日菜色可真是丰富。
有莲花仙境、四季如意、红烧狮子头、八宝烧鸭、千丝煨火腿,松鼠桂鱼。
另外还有一道汤羹,三道点心,琳琅满目凑了十道菜。
姜云冉爱吃酸甜口的菜色,看来御茶膳坊一早就记住了,今日的松鼠桂鱼就是特地为她做的。
景华琰显然也记得。
他亲自给姜云冉夹了一块鱼肉:“你尝尝,这可是汤州的御厨所做,手艺正宗得很。”
姜云冉一口下去,酸甜可口,酥脆滑嫩,一点鱼腥味都没有,只有甘甜和鲜爽。
她眯了眯眼睛,满脸都是幸福:“好吃。”
看着她吃饭这样香甜,景华琰也有些饿了。
他端起饭碗,也认真用起膳来。
姜云冉还是有些担心他的胃,小声劝:“陛下,晚食还是少用一些,万一犯了胃疼也恼人。”
景华琰心中一暖。
他抬眸看向姜云冉,意味深长:“不多吃,怎么有力气?”
————
起初,姜云冉以为景华琰要熬夜批改奏折。
后来,姜云冉才明白,景华琰熬夜要批改的是她。
此刻她被景华琰扶着腰,面对他而坐。
她整个人都要靠在他宽厚的胸膛上,仿佛漂浮在江海至上的一叶扁舟,随着风暴摇曳。
只余一根船锚,支撑着扁舟的位置。
一个浪头袭来,浑身上下都淋湿了。
她脸上的汗几乎要迷眼睛,手臂努力抬起来,扶住了景华琰的肩膀。
这时郑定国居然也起身了。
他眯着眼睛笑,满脸都是慈祥:“恭送姜采女。”
姜云冉忙同他见礼:“尚书大人这可不敢当,折煞我也。”
老大人的年纪,都能做她祖父了,让祖父辈的给她行礼,她可担不起。
衣袂纷飞,殿中一时寂静。
片刻后,郑定国捋着胡须笑了一声:“恭喜陛下了。”
景华琰端起茶盏,遥遥同他碰杯:“同喜,同喜。”
两个人都心照不宣。
抿了口茶,郑定国才道:“老臣斗胆,劝陛下一句。”
他曾做过景华琰的先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大人虽不敢做皇帝的父亲,却也能规劝几句。
景华琰温言道:“大人请讲。”
郑定国思维有些迟滞,过了许久,他才开口:“陛下,人生在世,能得一知己不易,若陛下当真认定,便悉心守护,莫要旧情重演。”
他说的是当年的恭肃皇后。
恭肃皇后出身儒将之家,她十六岁被选为太子妃,十八岁入宫成婚,二十便诞育了皇长子。
她自幼习武,身体强健,在肚子尚未显怀时,她甚至能骑马出行,是个开朗活泼,健康矫健的女子。
天启三年春,她再度有孕,于国朝都是大喜事。
然而,这一场欢喜,却最终葬送了她的性命。
接连不断的意外、打击,让恭肃皇后心力交瘁,最终一病不起,小产血崩,彻底撒手人寰。
郑定国至今都记得,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先帝哭泣。
郑定国是科举出身,年轻时便惊才绝艳,二十五岁便夺得一甲探花,名满玉京。
那时先帝都不是太子。
郑定国在县衙州府历练数年,待他回京时,先帝已被封为太子,而郑定国因耿直纯善,被仁宗皇帝看中,改任太子府詹士。
可以说,他是仁宗皇帝选出来的太子近臣。
因此,郑定国同先帝关系甚笃,二十几载辅佐陪伴,从来都只做纯臣。
对于先帝的“家事”,他多少知晓一些。
对于发妻的薨逝,先帝悲痛欲绝,甚至罢朝数日,以表哀伤。
郑定国隐约觉察出当今这位陛下对姜采女有所不同,因着这一层关系,到底劝了一句。
景华琰心知他是关心自己,便也不觉他僭越,只是道:“老大人所言,朕皆知晓,朕自然知道如何做。”
不过……
景华琰眸色渐冷:“不过当年老大人看到的,大抵也只是冰山一角。”
郑定国愣了一下。
他不明白景华琰是什么意思。
景华琰看到他的惊讶,垂下眼眸,看向桌案上摆着的玉玺。
足有一斤重的玉玺上有阳刻龙钮,五爪金龙身姿桀骜,威风凛凛。
“老大人,皇帝乃是九五之尊,若真心想要保下一个人,除非命运无常,不可能出现意外。”
郑定国心头巨震。
他一生为官,所思所想皆为臣下,君心难测,他只忠心做自己的差事,从来不去揣度皇帝真心。
可景华琰却已经坐在了龙椅上。
成为了皇帝,坐在了父亲曾经坐过的位置上,景华琰才慢慢明悟。
非因天命而亡,其他皆是人为。
若是真心所爱,若倾尽全力都要保护一个人,即便是最无能的皇帝,怕也能做到。
可偏偏,母后还是盛年早亡了。
那些眼泪,那些悼亡诗,每逢忌日就要罢朝的追忆,其实都是惺惺作态。
也正是此时,景华琰才开始彻底怀疑母亲的死,也因为慢慢掌握权柄,他才能调兵遣将,一点点查出当年的真相。
即便先帝已经龙驭宾天,可当年动手的肯定另有其人。
景华琰要真相大白,要把所有牵连进这桩案子的人全部绳之以法,然后去母后陵前告慰。
他要告诉她真相。
让母亲可以瞑目。
现在,正好借由郑定国自己提起,景华琰可以顺理成章议论先帝。
“陛下。”
郑定国比方才面色还难看。
他脸色煞白,下意识捂住胸口,觉得自己快要晕过去了。
景华琰呼了口气,语气也柔和下来。
“老大人,您是父皇的肱股之臣,陪伴父皇二十载光阴,朕知晓您对父皇忠心不二,从未有过半分悖逆。”
“可是老大人,现在坐在这龙椅上的是朕了。”
“朕想要给母后一个真相,老大人以为呢?”
郑定国的嘴唇一个劲儿哆嗦。
他低下头颤抖着擦了一下额头上的冷汗,眼神逐渐变得清明。
“陛下,臣自然听从陛下圣谕,”郑定国顿了顿,才低声道,“陛下,可这些,老臣全不知情。”
他自认是先帝身边最重要的心腹。
多年以来,他被先帝的“一往情深”蒙蔽,从不知在恭肃皇后这件事上,自己全然不知任何真相。
这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眼瞎耳聋,枉做三十载朝臣,却看不透这件事的真相。
景华琰看着郑定国,看到他的信念轰然崩塌。
“老大人,你是个耿直的人。”
太耿直,太敏锐,所以完全不能知晓任何脏污。
郑定国愣了一下,片刻后他苦笑一声:“老臣应该感谢先帝,这样看中老臣的人品。”
景华琰声音依旧温和:“这可能是朕的猜测,不一定就是真的,但总要查出真相的。”
“今日朕告知老大人,就怕到时候您受不住,”景华琰笑了一下,神情很放松,没有一点苦大仇深,“毕竟,您虽然已经老迈,朕还是得依靠您。”
这般信赖,让郑定国心情放松许多,也慢慢平复下来。
“惭愧,老臣能得陛下这般信任。”
郑定国思索片刻,才道:“陛下有用得上老臣的地方,老臣定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景华琰笑了一声,气氛一下便放松下来:“老大人,你怎么这么喜欢肝脑涂地?朕可不喜欢啊。”
另一边,姜云冉去了天音阁。
天音阁就是乾元殿的书库,里面藏书颇丰,姜云冉上回来挑了几本孤本,看得津津有味,今日继续挑出来读。
这一看就很专注,待她再回神时,外面已经暮色四合。
今日的火烧云并不刺目,反而是温柔的橘色,看得人一颗心都跟着软了下来。
她刚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腰身,雪燕便快步而入:“小主,陛下宣您至金馔堂用晚膳。”
“陛下忙完了?”姜云冉用帕子擦干净手,又看了一眼自己的妆容,这才跟着一起往金馔堂行去。
“一早就忙完了,陛下问过小主,听闻小主一直在读书,便不叫打扰。”
姜云冉笑了一下,没有多言。
很快,一行人便踏入金馔堂。
青黛经过梁三泰的考核,已经可以胜任御前布菜的差事,因此今日姜云冉身边站着的就是青黛了。
“陛下,胃还痛吗?”
景华琰见她言笑晏晏的模样,忽然想起郑定国的话。
他应了一声,道:“不痛,其实本来也没什么大事,也就这夯货咋咋呼呼,像什么样子。”
梁三泰咧嘴一笑,看起来跟弥勒佛似的。
“用膳吧。”
姜云冉谢恩,便跟着拿起了筷子。
今日菜色可真是丰富。
有莲花仙境、四季如意、红烧狮子头、八宝烧鸭、千丝煨火腿,松鼠桂鱼。
另外还有一道汤羹,三道点心,琳琅满目凑了十道菜。
姜云冉爱吃酸甜口的菜色,看来御茶膳坊一早就记住了,今日的松鼠桂鱼就是特地为她做的。
景华琰显然也记得。
他亲自给姜云冉夹了一块鱼肉:“你尝尝,这可是汤州的御厨所做,手艺正宗得很。”
姜云冉一口下去,酸甜可口,酥脆滑嫩,一点鱼腥味都没有,只有甘甜和鲜爽。
她眯了眯眼睛,满脸都是幸福:“好吃。”
看着她吃饭这样香甜,景华琰也有些饿了。
他端起饭碗,也认真用起膳来。
姜云冉还是有些担心他的胃,小声劝:“陛下,晚食还是少用一些,万一犯了胃疼也恼人。”
景华琰心中一暖。
他抬眸看向姜云冉,意味深长:“不多吃,怎么有力气?”
————
起初,姜云冉以为景华琰要熬夜批改奏折。
后来,姜云冉才明白,景华琰熬夜要批改的是她。
此刻她被景华琰扶着腰,面对他而坐。
她整个人都要靠在他宽厚的胸膛上,仿佛漂浮在江海至上的一叶扁舟,随着风暴摇曳。
只余一根船锚,支撑着扁舟的位置。
一个浪头袭来,浑身上下都淋湿了。
她脸上的汗几乎要迷眼睛,手臂努力抬起来,扶住了景华琰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