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这宫中千人千面,只看面容根本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心肠。
姜云冉提点了赵庭芳一句,赵庭芳也只能说:“我知晓的,奈何医者仁心,娘娘病重,我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医治。”
“你放心,我会小心。”
说了几句皇贵太妃的事情,两人才聊起廖淑妍。
姜云冉同赵庭芳讲述完所有的旧事,才道:“京中乃至宫中,从来都是以双生儿为大喜。”
“不可能因为是一胎双生,逼迫其中一个远走他乡,隐姓埋名,这本身就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大楚讲究多子多福,双生儿更是喜上加喜,当年阮氏会这么做一定有其理由。
赵庭芳若有所思。
“你见到的案例少,我随着师父行医数年,倒是见过不少奇闻轶事。”
“我只是猜测,姑且一言,你姑且一听。”
“曾经我同师父去过一户人家,那家人先后生了兄弟二人,两人一样聪慧,能干,年少便有天才之名。”
“只家族并不富贵,仅能供养一人继续读书求学,因此……”
“因此那个弟弟,就把兄长推下了水。”
“奈何兄长命大,只是磕碰了头,之后不仅失去了那段记忆,也一直缠绵病榻。”
“此时那弟弟倒是表现出了兄友弟恭,他坚持要荣养兄长,无论如何也不能断了兄长的汤药,为此他每日读书之余还要给人代写书信,很快,他仁孝的美名就传扬出去,甚至吸引了富户的资助。”
姜云冉神情慢慢严肃起来。
赵庭芳嗤笑一声:“只是他没想到戏演得太过,以至于资助的富户请来了我师父,医治数日之后,他的兄长居然奇迹好转,清醒过来。”
这时,一切都真相大白。
姜云冉若有所思:“我父亲是阮忠良的兄长,按照大楚律法,他是家中第一继承者。”
“除去他,阮忠良才能得到家族全力的托举,”姜云冉只觉得后背发凉,“可那时,两人都才只有五岁啊。”
————
阮忠良五岁,那时先祖皇帝还在位。
先帝、恭肃皇后、仁慧太后及皇贵太妃等,都同阮忠良一般年纪。
相差不过两三岁之间。
他们是同一年代的人,阮忠良五岁时,所有人也都只是孩童。
即便阮忠良再聪慧,也不能五岁就开始算计兄长,谋夺家产。
即便他有这个心思,自己也没办法办到,谁会听从一个五岁孩子的命令呢?
姜云冉同赵庭芳四目相对。
“有人帮他。”
这个结论几乎是瞬间就能推理出来。
可为什么?
阮家还是阮忠良,又有什么值得推举的必要?
时过境迁,父亲已经死去多年,阮家的父母也早就过世,如今唯一的知情者只剩下阮忠良。
姜云冉垂下眼眸:“我总觉得这事不简单。”
“当年推举阮忠良的人,肯定早早就同他合作,商议把我父亲赶出京中,再也不能回到阮氏继承家业,”姜云冉道,“从此,阮氏对外只宣称家中只有一子,再也无人提及另一个孩童。”
“等阮忠良长大成人,继承家业,成为朝廷新贵……那么……他就可以为人所用了。”
说到这里,两人都不约而同打了个寒颤。
“母亲曾经说过,父亲是在清州长大的,”姜云冉道,“也就是说,当时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父亲只能回到了清州老宅,作为旁支长大,后来他自己进入溧阳书院,结识了母亲。”
父亲当年文采出众,风度翩翩,他年纪比母亲要小,却行事周全,温文有礼,更会照料旁人,同寻常冲动激进的少年人天差地别。
或许就是因为年少时的遭遇,让他比寻常同龄人稳重。
姜云冉不知道自己的大伯爷是什么样的人,但他能作为书院山长,又教导出那么多国之栋梁,想来眼光不会差。
会同意宣若宁嫁给默默无闻的寻常少年,足以证明当年父亲的优秀。
后来姜家出事,是父亲带着她一路逃离,隐姓埋名安顿下来。
他从来没有做过抛弃妻女之事。
若非死了,否则他会如同苍天大树一般,一直守护着她们。
思及此,姜云冉叹了口气。
斯人已逝,往事不可追,姜云冉从来不会为已经发生的事情纠结,如今之计,她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寻找证据,早日把阮忠良送去菜市口。
事情议论完,赵庭芳又习惯性的给姜云冉把脉。
姜云冉本来笑话她:“我如今身体康健,倒也不用日日看诊。”
“来都来了……”
赵庭芳本来也想同她打趣两句,可慢慢的表情却变了。
“怎么?”
姜云冉不由坐直身体,就看到赵庭芳的眼眸里绽放出喜悦来。
“钱姐的确是妇科高手,”赵庭芳道,“你这一月用药下去,寒苦草的药性已经去了七七八八,再将养一月,等过了元月,就能大好了。”
这是今日的另一件喜事。
姜云冉眯着眼睛笑了:“那完了赵大人,这功劳是钱大人的了。”
赵庭芳满面含笑,心情愉悦至极。
“这有什么打紧的,你身体能康复,对于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朝阳大长公主的登闻鼓,给了长信宫又一波浪潮。
公主年纪大了,不可能让她接受廷杖之刑,景华琰只象征性的罚了公主府两月俸禄,就草草做罢。
等消息传入后宫,姜云冉都感叹朝阳大长公主的通透。
她敲击登闻鼓,为的不是自己,也不是任何一个人,她为的是公道,是天下臣民的心。
老王爷和德亲王等一众宗亲,贪墨数十载,为了掩盖事实,继续享乐,又做了多少泯灭人性的肮脏事,若是寻常官员,早就满门抄斩。
因何只因出身,就要轻易绕过?
难道知道一个人犯了重罪,还要让其逍遥法外吗?
大长公主辈分高,战功卓绝,她一出面,所有的宗亲就都不敢吭声了。
大长公主无儿无女,她孑然一身,也早就行将就木,她根本不怕旁人的陷害和诋毁,所做一切皆为公道。
有她出面,惩治司务局贪墨一案便顺遂起来。
一连五日,乾元宫都灯火通明,所有证据和案件早就已经查明清晰,就差最后的定罪了。
这五日,就是在同各方交涉,最主要的就是各位宗亲,虽然有大长公主的压制,还是因姻亲牵扯而求情。
好一番拉扯,最终定夺判罚。
今日一早,景华琰便下发数道圣旨。
其一就是德亲王府。
德亲王父子两人数十年贪墨巨甚,剥削民脂民膏,其情难容,念其早年亦有政功,死罪可免。
今褫夺德亲王世袭罔替封号,其全家降为庶人,抄没全部家产,返还江州原籍,十年不许入京。
其余涉事官员,只要手里沾染人命,证据确凿,一律问斩。
另抄没家产,夺其官身,家族发还原籍,两代不许科举。
至此,司务局大案在历时四月之后,终于落下帷幕。
元徽五年,帝取消司务局,改令造办处协同三局两监一房协同宫中采买,所有进出账簿一式三份,都察院及宗人府每季按京中物价核对,若有出入,当即问责。
即日起,上请仁慧太后督办此事。
宗亲们求也求了,闹也闹了,最终在皇帝陛下的铁血手腕之下,只能偃旗息鼓。
梧桐巷空了几处宅院,状元街少了几户门庭,在这一片吵闹声中,一条白绫,送走了曾经风光无限的廖夫人。
而从来寂寂无名的卫婕妤,也被荣亲王亲自护送,至西郊皇陵停灵。
临别那一日,姜云冉亲自去送她。
所有的随葬品都放在紫檀棺椁中,其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陶罐,里面装着的是银坠。
她们两人在宫中相互扶持数年,如今也一起离开了长信宫。
到底自由了。
回到听雪宫,姜云冉一身素服,她站在庭院中那棵不惧风雪的四季桂前,洒下了三杯酒。
第一个仇人终于殒命,冤仇得报,总要敬告先人。
一杯敬父母,一杯敬朋友,还有一杯敬苍生。
随着那些罪臣家族离京,一场风雪再度席卷而来,元徽五年这个年关底下,京中渐渐恢复了祥和。
这一日,姜云冉刚用过早膳,乾元宫就来了人。
“可是有什么事?”
时辰有些早,姜云冉很是意外。
这个时辰,景华琰怕刚下早朝。
小柳公公面无表情道:“下臣不知。”
好吧,问他等于没问。
姜云冉简单上了淡妆,又换了一对珍珠耳铛,就坐上了软轿。
风雪新至,宫人们又缩着手脚,在宫道上打扫。
姜云冉只看了一眼,青黛就道:“小多省事,一早就给宫人们安排好了热水和点心,娘娘放心。”
姜云冉提点了赵庭芳一句,赵庭芳也只能说:“我知晓的,奈何医者仁心,娘娘病重,我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医治。”
“你放心,我会小心。”
说了几句皇贵太妃的事情,两人才聊起廖淑妍。
姜云冉同赵庭芳讲述完所有的旧事,才道:“京中乃至宫中,从来都是以双生儿为大喜。”
“不可能因为是一胎双生,逼迫其中一个远走他乡,隐姓埋名,这本身就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大楚讲究多子多福,双生儿更是喜上加喜,当年阮氏会这么做一定有其理由。
赵庭芳若有所思。
“你见到的案例少,我随着师父行医数年,倒是见过不少奇闻轶事。”
“我只是猜测,姑且一言,你姑且一听。”
“曾经我同师父去过一户人家,那家人先后生了兄弟二人,两人一样聪慧,能干,年少便有天才之名。”
“只家族并不富贵,仅能供养一人继续读书求学,因此……”
“因此那个弟弟,就把兄长推下了水。”
“奈何兄长命大,只是磕碰了头,之后不仅失去了那段记忆,也一直缠绵病榻。”
“此时那弟弟倒是表现出了兄友弟恭,他坚持要荣养兄长,无论如何也不能断了兄长的汤药,为此他每日读书之余还要给人代写书信,很快,他仁孝的美名就传扬出去,甚至吸引了富户的资助。”
姜云冉神情慢慢严肃起来。
赵庭芳嗤笑一声:“只是他没想到戏演得太过,以至于资助的富户请来了我师父,医治数日之后,他的兄长居然奇迹好转,清醒过来。”
这时,一切都真相大白。
姜云冉若有所思:“我父亲是阮忠良的兄长,按照大楚律法,他是家中第一继承者。”
“除去他,阮忠良才能得到家族全力的托举,”姜云冉只觉得后背发凉,“可那时,两人都才只有五岁啊。”
————
阮忠良五岁,那时先祖皇帝还在位。
先帝、恭肃皇后、仁慧太后及皇贵太妃等,都同阮忠良一般年纪。
相差不过两三岁之间。
他们是同一年代的人,阮忠良五岁时,所有人也都只是孩童。
即便阮忠良再聪慧,也不能五岁就开始算计兄长,谋夺家产。
即便他有这个心思,自己也没办法办到,谁会听从一个五岁孩子的命令呢?
姜云冉同赵庭芳四目相对。
“有人帮他。”
这个结论几乎是瞬间就能推理出来。
可为什么?
阮家还是阮忠良,又有什么值得推举的必要?
时过境迁,父亲已经死去多年,阮家的父母也早就过世,如今唯一的知情者只剩下阮忠良。
姜云冉垂下眼眸:“我总觉得这事不简单。”
“当年推举阮忠良的人,肯定早早就同他合作,商议把我父亲赶出京中,再也不能回到阮氏继承家业,”姜云冉道,“从此,阮氏对外只宣称家中只有一子,再也无人提及另一个孩童。”
“等阮忠良长大成人,继承家业,成为朝廷新贵……那么……他就可以为人所用了。”
说到这里,两人都不约而同打了个寒颤。
“母亲曾经说过,父亲是在清州长大的,”姜云冉道,“也就是说,当时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父亲只能回到了清州老宅,作为旁支长大,后来他自己进入溧阳书院,结识了母亲。”
父亲当年文采出众,风度翩翩,他年纪比母亲要小,却行事周全,温文有礼,更会照料旁人,同寻常冲动激进的少年人天差地别。
或许就是因为年少时的遭遇,让他比寻常同龄人稳重。
姜云冉不知道自己的大伯爷是什么样的人,但他能作为书院山长,又教导出那么多国之栋梁,想来眼光不会差。
会同意宣若宁嫁给默默无闻的寻常少年,足以证明当年父亲的优秀。
后来姜家出事,是父亲带着她一路逃离,隐姓埋名安顿下来。
他从来没有做过抛弃妻女之事。
若非死了,否则他会如同苍天大树一般,一直守护着她们。
思及此,姜云冉叹了口气。
斯人已逝,往事不可追,姜云冉从来不会为已经发生的事情纠结,如今之计,她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寻找证据,早日把阮忠良送去菜市口。
事情议论完,赵庭芳又习惯性的给姜云冉把脉。
姜云冉本来笑话她:“我如今身体康健,倒也不用日日看诊。”
“来都来了……”
赵庭芳本来也想同她打趣两句,可慢慢的表情却变了。
“怎么?”
姜云冉不由坐直身体,就看到赵庭芳的眼眸里绽放出喜悦来。
“钱姐的确是妇科高手,”赵庭芳道,“你这一月用药下去,寒苦草的药性已经去了七七八八,再将养一月,等过了元月,就能大好了。”
这是今日的另一件喜事。
姜云冉眯着眼睛笑了:“那完了赵大人,这功劳是钱大人的了。”
赵庭芳满面含笑,心情愉悦至极。
“这有什么打紧的,你身体能康复,对于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朝阳大长公主的登闻鼓,给了长信宫又一波浪潮。
公主年纪大了,不可能让她接受廷杖之刑,景华琰只象征性的罚了公主府两月俸禄,就草草做罢。
等消息传入后宫,姜云冉都感叹朝阳大长公主的通透。
她敲击登闻鼓,为的不是自己,也不是任何一个人,她为的是公道,是天下臣民的心。
老王爷和德亲王等一众宗亲,贪墨数十载,为了掩盖事实,继续享乐,又做了多少泯灭人性的肮脏事,若是寻常官员,早就满门抄斩。
因何只因出身,就要轻易绕过?
难道知道一个人犯了重罪,还要让其逍遥法外吗?
大长公主辈分高,战功卓绝,她一出面,所有的宗亲就都不敢吭声了。
大长公主无儿无女,她孑然一身,也早就行将就木,她根本不怕旁人的陷害和诋毁,所做一切皆为公道。
有她出面,惩治司务局贪墨一案便顺遂起来。
一连五日,乾元宫都灯火通明,所有证据和案件早就已经查明清晰,就差最后的定罪了。
这五日,就是在同各方交涉,最主要的就是各位宗亲,虽然有大长公主的压制,还是因姻亲牵扯而求情。
好一番拉扯,最终定夺判罚。
今日一早,景华琰便下发数道圣旨。
其一就是德亲王府。
德亲王父子两人数十年贪墨巨甚,剥削民脂民膏,其情难容,念其早年亦有政功,死罪可免。
今褫夺德亲王世袭罔替封号,其全家降为庶人,抄没全部家产,返还江州原籍,十年不许入京。
其余涉事官员,只要手里沾染人命,证据确凿,一律问斩。
另抄没家产,夺其官身,家族发还原籍,两代不许科举。
至此,司务局大案在历时四月之后,终于落下帷幕。
元徽五年,帝取消司务局,改令造办处协同三局两监一房协同宫中采买,所有进出账簿一式三份,都察院及宗人府每季按京中物价核对,若有出入,当即问责。
即日起,上请仁慧太后督办此事。
宗亲们求也求了,闹也闹了,最终在皇帝陛下的铁血手腕之下,只能偃旗息鼓。
梧桐巷空了几处宅院,状元街少了几户门庭,在这一片吵闹声中,一条白绫,送走了曾经风光无限的廖夫人。
而从来寂寂无名的卫婕妤,也被荣亲王亲自护送,至西郊皇陵停灵。
临别那一日,姜云冉亲自去送她。
所有的随葬品都放在紫檀棺椁中,其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陶罐,里面装着的是银坠。
她们两人在宫中相互扶持数年,如今也一起离开了长信宫。
到底自由了。
回到听雪宫,姜云冉一身素服,她站在庭院中那棵不惧风雪的四季桂前,洒下了三杯酒。
第一个仇人终于殒命,冤仇得报,总要敬告先人。
一杯敬父母,一杯敬朋友,还有一杯敬苍生。
随着那些罪臣家族离京,一场风雪再度席卷而来,元徽五年这个年关底下,京中渐渐恢复了祥和。
这一日,姜云冉刚用过早膳,乾元宫就来了人。
“可是有什么事?”
时辰有些早,姜云冉很是意外。
这个时辰,景华琰怕刚下早朝。
小柳公公面无表情道:“下臣不知。”
好吧,问他等于没问。
姜云冉简单上了淡妆,又换了一对珍珠耳铛,就坐上了软轿。
风雪新至,宫人们又缩着手脚,在宫道上打扫。
姜云冉只看了一眼,青黛就道:“小多省事,一早就给宫人们安排好了热水和点心,娘娘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