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元娘一个劲地点头,她正是活泼好动闲不住的年纪,住在阁楼上可以远眺附近的街景,她喜欢得紧。
其他人也无异议。
接着,王婆婆老迈混浊的眼睛看向陈括苍,“西边的角房虽小些,但却十分亮堂,在窗下摆个桌子,直到天暗前都是明亮的,正适宜读书写字。
“犀郎你自幼聪慧,想来不必我提也清楚,到了汴京,我定是要送你上学堂的,这屋子正适宜你住。虽说小些,可你年纪小,身量小,住着正好。
“你意下如何?可觉得不公?”
陈括苍摇摇头,稚嫩的脸上是不符合七八岁小童的沉稳,他认真道:“孙儿很喜欢。”
“好!”王婆婆眼里有了点笑意,她又看向岑娘子,“你我婆媳多年就不必说生疏的客套话,你身子不好,经不住吵,东边厢房临着巷道,夜里难免吵闹,你便住西边的厢房。”
岑娘子面色蜡黄,的确是多年忧思之症,夜里总也睡不好。
她闻言犹豫起来,“娘,您该怎么办……”
王婆婆不在意的摆了摆手,“老婆子我心思粗,夜里不打鼾都是好的,哪里吵得醒。”
谁住哪就这么定了下来。
王婆婆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单独喊住元娘,“对了,买宅子的事少不得要向徐家医铺的人道谢,人家是厚道人,往后又都是邻里,该好好打交道,待到郑镖头把咱家的东西都送来,你别忘记提醒我挑挑好点的腊肉给人家送去。”
王婆婆就怕自己忙忘了。
陈元娘认真记下,脆生生道:“阿奶放心,我肯定记得清清楚楚、严严实实!”
王婆婆戳了戳元娘的脑门,嗔怪道:“你这孩子,嘴里净说胡话,外人听了可是要招笑的,别学个词便乱说。”
陈元娘摸摸脑门,熟练应道:“知道啦,我只在阿奶跟前丢人,去了外头必定规规矩矩,不给我们家丢人。”
“这还差不多。”王婆婆勉强满意。
正当这时,小门外忽而有人敲门。
几人都有些讶然,但青天白日的,又在最热闹繁华的市井,想来纵使是强人也不敢上门劫掠。
王婆婆自己上前开了门,却是一个全然陌生的妇人。
第16章
妇人发盘在后脑,发顶则用灰蓝色布做包髻,鬓边一点花样都没有,只用了银簪固定发式。
她身上穿的也很素净,浅石青窄上衫,被束在靛蓝白花下裙内,裙摆长至拖地,但并不脏,显然妇人很少出门。而且她披着淡蓝披帛,足见是个讲究人,这是汴京富贵人家中时兴的打扮,寻常市井妇人可没有这份闲情雅致。
如此素的打扮,叫宅院里两个守寡多年的女子心中多了点微妙。
妇人挎着一个篮子,见到王婆婆先是福了一礼。
她本就生得白净端庄,仪态又好,虽是生人,却叫人见了便先生出三分好感。
只听妇人徐徐道:“妾阮于氏,家住正对面后数第五座宅子,前边我家二子瞧见您家搬了些行囊进宅,想必是此宅的新主人。您头一日搬来,诸事繁忙,妾做邻里不知该如何搭把手,便做了些擂茶送来,还请笑纳。”
原来是邻居见到她们搬新家,来送些吃食的,王婆婆当即一扫先前错愕,言语热切起来。
“于娘子太过客气了,实在是古道热肠,我家孙女刚到新宅子,都未曾做些活呢,已经喊饿了,你送的擂茶正正好是雪中送炭,可算能填了她这只顽猴的肚子。”
身为被提起的话中人,且被痛批成顽猴的元娘,忿忿瘪嘴。
她进新宅子以后,才没有说饿呢,阿娘提前交代过她,搬新宅子的头一日不能乱说话,她都记着!
顶多!
顶多是路上没忍住馋,偷偷瞧了吆喝卖熟食的。
特别是其中有鸡皮、腰肾杂碎等,虽说都是些边角料,可不知是如何烹制的,味十分咸香,好似能把人馋虫勾出来,她在曾经去过的县里的市集里都不曾见过,顶多是捞熟了,哪有这香味。
而且还便宜,七八文便得一份。
那熟食店里还卖鹅、兔肉、鸭等,单份贵些,也不过十五文。
虽然是在忿忿阿奶在外人面前揭自己的短,过于丢面,可元娘一回忆起那香喷喷的熟食,就忍不住口水分泌,肚子咕咕响起,她左右看了看,见阿娘和弟弟都没转头瞧自己才安心。
想来只是自己听着肚子响的声音大,旁人都是听不见的。
否则……
她是个好吃的馋虫的事,必定得被做实,然后时不时被念叨出来嘲笑。
元娘压根没瞧见岑娘子和陈括苍不约而同勾起的嘴角。
果然是个馋丫头!
阮于氏并不顺着王婆婆的话说元娘的不是,反倒是歉然一笑,“其实我心中有愧,前些日子您家来看宅子,我那顽劣的二子,竟出言中伤您的孙女,我已罚他每日跪抄《礼记》三个时辰,可每每想起,还是顿觉心下不安,今日亦是来致歉的。”
王婆婆自诩是个不惯孩子的人,闻言也不免咋舌。
她不禁劝道:“罚得未免太重了,小孩子家的玩笑话罢了。”
阮于氏一提起此事,王婆婆就想起了是怎么回事。
别看陈元娘对着阮小二的时候,应对自如,好似很稳重很聪慧一般,但她那天一回去,就翘着尾巴,满脸骄傲的跑到家里每一个人面前把这事给念叨了。
着重夸耀了自己的急智,是如何如何震慑住那个口出狂言的小童。
王婆婆当时边收拾边听,很敷衍的嗯了两声,横竖孙女没受着欺负,没有放在心上的必要。
岑娘子专注温柔的听着,很给面子的捧场夸元娘。
至于陈括苍,元娘不需要他有反应,只是装着长辈模样,语重心长地拍了拍他的肩,叮嘱道:“要是有人欺负你,记得向阿姐我看齐。
“当然,你要是把阿奶给你的买糖钱都供奉上来,往后吵架,就包在我身上了!”
陈括苍很上道的把王婆婆刚给他的二十文上供给了阿姐。
为此,元娘很是满意。
姐弟俩的嬉闹自是逃不过王婆婆的眼睛,她当时还和儿媳在灯下缝衣裳,听到动静相视一笑,眼里尽是无奈宠溺。
如今王婆婆回想起来自然容易,阮小二虽然一开始嘲笑了元娘,但他最后也没占到便宜,况且的确只是一句口角而已,并未闹大。仅仅为一句嘲笑就罚得这么重,实在不妥,哪怕王婆婆是‘苦主’家长辈,也觉得过了些。
阮于氏看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道人家,生得又白净秀美,初见都会觉得她定然生性柔弱无依,是顶顶温柔小意的女子。
可是,当听到王婆婆劝解的时候,她却蹙眉摇头,神情固执,半点不肯宽仁,“不成,先夫早亡,二子本就比旁人家孩子顽劣许多,我若不严厉些,只怕他将来误入歧途。”
王婆婆心道果然如此。
方才初一见阮于氏,她就觉得打扮过于素净,若是孀居多年倒是合理了。
话已至此,王婆婆不好再劝,只说了点无关紧要的客套话。
待到把人送走,王婆婆关上小门,心中轻叹摇头,她虽有些敬佩阮于氏瞧着弱质芊芊却是个有主心骨的,但又不禁可惜,对方教养孩子恐怕是一味遵循先贤典籍,过于规行矩步,奉严厉为圭臬,不知是否为好事。
王婆婆仅仅是稍微一叹,很快便放下。
旁人家如何教养孩子,不是她能插嘴的,交浅言深不说,她自己就敢说教养出来的孙子孙女来日一定是人中龙凤吗?
老婆子还是要少管别人家的闲事,免得讨嫌。
王婆婆深有自知之明。
而一旁的元娘已经在惊呼了。
她倒是没有直接上手把篮子上盖的布给掀开,但擂茶的香味一个劲的往外冒,只需要靠得近些,都能闻到满鼻子香味。
“好香好香!”
“擂茶有这么香吗?”
陈元娘不是没有喝过擂茶,大宋子民人人皆爱茶,纵使比不得汴京的文人高官能买齐常用的十二件茶具,优哉游哉的碾茶点茶,可也有简易粗陋些的做法。
那便是擂茶。
只要有擂钵和陶盆就成。
至于把炒熟的茶叶捣碎后,还要加什么,每家每户都不同,而且丰俭由人,家里富裕点的除了花椒末和盐,还会往里加松子、核桃、榛子等。
元娘只喝过一次擂茶,那时候是吴桃娘的兄长娶妇,她阿奶提前三日每日都去帮忙,按规矩这些帮忙的人,晚间都要管一顿饭,而且还可以带上自家小孩。
吴桃娘的阿娘当时便做了擂茶。
陈元娘至今都记得那个味道以及步骤,把茶叶芽捣碎以后,还加了芝麻、花椒末、盐、熟面粉,滚水倒进去一烫,别提多香了!
对着碗沿吸溜一口,满嘴的坚果香,又烫,当时正值冬日,人都暖和了。
其他人也无异议。
接着,王婆婆老迈混浊的眼睛看向陈括苍,“西边的角房虽小些,但却十分亮堂,在窗下摆个桌子,直到天暗前都是明亮的,正适宜读书写字。
“犀郎你自幼聪慧,想来不必我提也清楚,到了汴京,我定是要送你上学堂的,这屋子正适宜你住。虽说小些,可你年纪小,身量小,住着正好。
“你意下如何?可觉得不公?”
陈括苍摇摇头,稚嫩的脸上是不符合七八岁小童的沉稳,他认真道:“孙儿很喜欢。”
“好!”王婆婆眼里有了点笑意,她又看向岑娘子,“你我婆媳多年就不必说生疏的客套话,你身子不好,经不住吵,东边厢房临着巷道,夜里难免吵闹,你便住西边的厢房。”
岑娘子面色蜡黄,的确是多年忧思之症,夜里总也睡不好。
她闻言犹豫起来,“娘,您该怎么办……”
王婆婆不在意的摆了摆手,“老婆子我心思粗,夜里不打鼾都是好的,哪里吵得醒。”
谁住哪就这么定了下来。
王婆婆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单独喊住元娘,“对了,买宅子的事少不得要向徐家医铺的人道谢,人家是厚道人,往后又都是邻里,该好好打交道,待到郑镖头把咱家的东西都送来,你别忘记提醒我挑挑好点的腊肉给人家送去。”
王婆婆就怕自己忙忘了。
陈元娘认真记下,脆生生道:“阿奶放心,我肯定记得清清楚楚、严严实实!”
王婆婆戳了戳元娘的脑门,嗔怪道:“你这孩子,嘴里净说胡话,外人听了可是要招笑的,别学个词便乱说。”
陈元娘摸摸脑门,熟练应道:“知道啦,我只在阿奶跟前丢人,去了外头必定规规矩矩,不给我们家丢人。”
“这还差不多。”王婆婆勉强满意。
正当这时,小门外忽而有人敲门。
几人都有些讶然,但青天白日的,又在最热闹繁华的市井,想来纵使是强人也不敢上门劫掠。
王婆婆自己上前开了门,却是一个全然陌生的妇人。
第16章
妇人发盘在后脑,发顶则用灰蓝色布做包髻,鬓边一点花样都没有,只用了银簪固定发式。
她身上穿的也很素净,浅石青窄上衫,被束在靛蓝白花下裙内,裙摆长至拖地,但并不脏,显然妇人很少出门。而且她披着淡蓝披帛,足见是个讲究人,这是汴京富贵人家中时兴的打扮,寻常市井妇人可没有这份闲情雅致。
如此素的打扮,叫宅院里两个守寡多年的女子心中多了点微妙。
妇人挎着一个篮子,见到王婆婆先是福了一礼。
她本就生得白净端庄,仪态又好,虽是生人,却叫人见了便先生出三分好感。
只听妇人徐徐道:“妾阮于氏,家住正对面后数第五座宅子,前边我家二子瞧见您家搬了些行囊进宅,想必是此宅的新主人。您头一日搬来,诸事繁忙,妾做邻里不知该如何搭把手,便做了些擂茶送来,还请笑纳。”
原来是邻居见到她们搬新家,来送些吃食的,王婆婆当即一扫先前错愕,言语热切起来。
“于娘子太过客气了,实在是古道热肠,我家孙女刚到新宅子,都未曾做些活呢,已经喊饿了,你送的擂茶正正好是雪中送炭,可算能填了她这只顽猴的肚子。”
身为被提起的话中人,且被痛批成顽猴的元娘,忿忿瘪嘴。
她进新宅子以后,才没有说饿呢,阿娘提前交代过她,搬新宅子的头一日不能乱说话,她都记着!
顶多!
顶多是路上没忍住馋,偷偷瞧了吆喝卖熟食的。
特别是其中有鸡皮、腰肾杂碎等,虽说都是些边角料,可不知是如何烹制的,味十分咸香,好似能把人馋虫勾出来,她在曾经去过的县里的市集里都不曾见过,顶多是捞熟了,哪有这香味。
而且还便宜,七八文便得一份。
那熟食店里还卖鹅、兔肉、鸭等,单份贵些,也不过十五文。
虽然是在忿忿阿奶在外人面前揭自己的短,过于丢面,可元娘一回忆起那香喷喷的熟食,就忍不住口水分泌,肚子咕咕响起,她左右看了看,见阿娘和弟弟都没转头瞧自己才安心。
想来只是自己听着肚子响的声音大,旁人都是听不见的。
否则……
她是个好吃的馋虫的事,必定得被做实,然后时不时被念叨出来嘲笑。
元娘压根没瞧见岑娘子和陈括苍不约而同勾起的嘴角。
果然是个馋丫头!
阮于氏并不顺着王婆婆的话说元娘的不是,反倒是歉然一笑,“其实我心中有愧,前些日子您家来看宅子,我那顽劣的二子,竟出言中伤您的孙女,我已罚他每日跪抄《礼记》三个时辰,可每每想起,还是顿觉心下不安,今日亦是来致歉的。”
王婆婆自诩是个不惯孩子的人,闻言也不免咋舌。
她不禁劝道:“罚得未免太重了,小孩子家的玩笑话罢了。”
阮于氏一提起此事,王婆婆就想起了是怎么回事。
别看陈元娘对着阮小二的时候,应对自如,好似很稳重很聪慧一般,但她那天一回去,就翘着尾巴,满脸骄傲的跑到家里每一个人面前把这事给念叨了。
着重夸耀了自己的急智,是如何如何震慑住那个口出狂言的小童。
王婆婆当时边收拾边听,很敷衍的嗯了两声,横竖孙女没受着欺负,没有放在心上的必要。
岑娘子专注温柔的听着,很给面子的捧场夸元娘。
至于陈括苍,元娘不需要他有反应,只是装着长辈模样,语重心长地拍了拍他的肩,叮嘱道:“要是有人欺负你,记得向阿姐我看齐。
“当然,你要是把阿奶给你的买糖钱都供奉上来,往后吵架,就包在我身上了!”
陈括苍很上道的把王婆婆刚给他的二十文上供给了阿姐。
为此,元娘很是满意。
姐弟俩的嬉闹自是逃不过王婆婆的眼睛,她当时还和儿媳在灯下缝衣裳,听到动静相视一笑,眼里尽是无奈宠溺。
如今王婆婆回想起来自然容易,阮小二虽然一开始嘲笑了元娘,但他最后也没占到便宜,况且的确只是一句口角而已,并未闹大。仅仅为一句嘲笑就罚得这么重,实在不妥,哪怕王婆婆是‘苦主’家长辈,也觉得过了些。
阮于氏看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道人家,生得又白净秀美,初见都会觉得她定然生性柔弱无依,是顶顶温柔小意的女子。
可是,当听到王婆婆劝解的时候,她却蹙眉摇头,神情固执,半点不肯宽仁,“不成,先夫早亡,二子本就比旁人家孩子顽劣许多,我若不严厉些,只怕他将来误入歧途。”
王婆婆心道果然如此。
方才初一见阮于氏,她就觉得打扮过于素净,若是孀居多年倒是合理了。
话已至此,王婆婆不好再劝,只说了点无关紧要的客套话。
待到把人送走,王婆婆关上小门,心中轻叹摇头,她虽有些敬佩阮于氏瞧着弱质芊芊却是个有主心骨的,但又不禁可惜,对方教养孩子恐怕是一味遵循先贤典籍,过于规行矩步,奉严厉为圭臬,不知是否为好事。
王婆婆仅仅是稍微一叹,很快便放下。
旁人家如何教养孩子,不是她能插嘴的,交浅言深不说,她自己就敢说教养出来的孙子孙女来日一定是人中龙凤吗?
老婆子还是要少管别人家的闲事,免得讨嫌。
王婆婆深有自知之明。
而一旁的元娘已经在惊呼了。
她倒是没有直接上手把篮子上盖的布给掀开,但擂茶的香味一个劲的往外冒,只需要靠得近些,都能闻到满鼻子香味。
“好香好香!”
“擂茶有这么香吗?”
陈元娘不是没有喝过擂茶,大宋子民人人皆爱茶,纵使比不得汴京的文人高官能买齐常用的十二件茶具,优哉游哉的碾茶点茶,可也有简易粗陋些的做法。
那便是擂茶。
只要有擂钵和陶盆就成。
至于把炒熟的茶叶捣碎后,还要加什么,每家每户都不同,而且丰俭由人,家里富裕点的除了花椒末和盐,还会往里加松子、核桃、榛子等。
元娘只喝过一次擂茶,那时候是吴桃娘的兄长娶妇,她阿奶提前三日每日都去帮忙,按规矩这些帮忙的人,晚间都要管一顿饭,而且还可以带上自家小孩。
吴桃娘的阿娘当时便做了擂茶。
陈元娘至今都记得那个味道以及步骤,把茶叶芽捣碎以后,还加了芝麻、花椒末、盐、熟面粉,滚水倒进去一烫,别提多香了!
对着碗沿吸溜一口,满嘴的坚果香,又烫,当时正值冬日,人都暖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