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可此刻,入夜后宅子里有别外头的嘈杂,几乎是落针可闻,浓郁的夜色使得每个人呼吸都变得寂静,耳边变得空泛,在这样人心稍显落寞的黑暗之中,清瘦的少年郎提着破开浓浓夜色、明亮如月的宫灯,头戴御赐象生花,款步而来。
他照亮了这个院子,也给出了回答。
孙令耀连哭都忘了,还是王婆婆笑了笑,先道:“正好,香案还未撤,你们就在这结拜。”
王婆婆无疑是个利索人,说话间就去搬了椅子和牌位。
孙家人的牌位还没有刻出来,但也不要紧,追封爵位的圣旨在那,且就当人用了。
于是,迎着黑夜中的一轮明月,两人在幽暗宁静的院子里,旁边是一棵榆树,风吹过婆娑的枝叶发出沙沙声,人被朦胧照出来的影子如积水一般空明。
也不知道王婆婆从哪寻出来的香,点上以后,把火给甩灭,递给了两人。
他们先是磕头,接着执香而拜,齐齐高声道:“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明月为证,今我二人结拜为异姓兄弟……”
王婆婆是坐在上首的,他们跪拜完香案敬香给天地,又齐齐对着王婆婆和她身侧的圣旨一块跪拜。
王婆婆道:“往后便是一家人了,孙陈两家世代为通家之好。”
陈括苍与孙令耀皆点头应是。
而后,两人对着孙大官人、廖娘子、岑娘子、元娘,挨个喊过去,都改口称呼爹娘和姐姐。
许是夙愿达成,终于可以和陈家人真正成为一家人,孙令耀有些活泼,他对着元娘,先是用力地拍了拍自己的胸脯,然后口若悬河道:“姐姐安心,待到出嫁那一日,我必定好好刁难那魏观,得叫他知道娶妇不易,姐姐身后有两个兄弟呢!管他什么高门,谅他也不能欺负姐姐。”
陈元娘被他逗得扑哧一笑,哄小孩似的应了,“好好好,那我可要指望兄弟了!”
这话把孙令耀说得愈发高兴,恨不能立时蹦起来,对着院子虎虎生威地耍一套拳,好表明自己有多厉害,是绝对能信赖的。
元娘见着只捂嘴笑。
接着,她敛了些笑意,对着陈括苍正正经经道:“今日,辛苦你了。”
殿前告御状,何等危险。
即便犀郎平安回来,甚至风风光光的,元娘心头仍旧留有余悸。
她的目光触及陈括苍头上插着宫花的帽子,体面的青绿色圆领官袍,腰上是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的银鱼袋,好不风光。
元娘淡淡一笑,忽而抬眸,望向那高悬的明月旁,三两颗尚且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
她的目光深邃而悠远,笑意淡淡的,是释然也是惆怅。
父子双探花。
她想,若是爹能看见这一幕,该有多好。
记忆里温润儒雅的父亲,他的面貌似乎在此刻清晰,爹爹中探花时,必定也是如此意气风发罢,而非后来的颓唐灰败模样,纵然温和浅笑着,可面上始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与死意。
幸而,一切都圆满了。
若爹爹有在天之灵,见到他所执念的案子,终于能迎来真相,该是何等开怀呢?
元娘想着,院子里那棵茂密的榆树忽然飒飒作响,一股轻柔的风吹到了元娘的头上,而肥瘫着的小花也突然坐直,直勾勾地盯着元娘,瞳孔发圆,似警惕,又慢慢变得疑惑。
天上的明月始终高悬,地上的人儿,再如何欢喜,自上俯视也不过米粒般大小。
多深多浓的怨恨,也抵不过一阵清风,终究要归于虚无。
但,人间永远徘徊着游魂,一阵风,一滴雨,皆述说着它们对亲人的爱。
第116章
日月如梭,转眼春去秋来。
娶亲从不是一件含糊的事,从纳彩到交换定贴送许口酒,再到纳征、请期,足足过了大半年。
不知不觉,就要到迎亲的日子了。
早在问名前,陈家就搬回了祖宅,陈父的清白得到正名,陈家人不必再躲躲藏藏,陈括苍更是天子近臣,即便如今官位低,但来日前途不可限量,他们家不再是市井里籍籍无名的人家。
更不必担忧有人觊觎祖宅,不得不扯哪家权贵的名头。
故而,择了吉日,她们就光明正大地搬回祖宅。
一开始,宅子太大,元娘自己都不习惯,像那假山流水、亭台楼阁,太大了,她逛起来心慌。尤其是王婆婆从人牙子手里买了许多下人,有洒扫庭院的,也有进屋服侍的,还有管灶房的等等,下人见了她都要低眉敛目喊声大娘子。
甚至,依照阿奶所言,这已经是减了许多人,换成从前至少是如今两三倍的人。后面元娘婚期将近,王婆婆还买了两个专做针线的娘子,说是买,其实是雇,签了五年的契书。
自然不是让她们绣婚服,官家金口玉言说了要让大宗正司办,自然是要连婚服在内的。
她们绣的是元娘出嫁之后的衣裳,做新妇要告祖、认亲见族人等等,身上的衣裳不说华丽,至少也要撑得住场面,不遭人笑话,魏家那样的门第,少不得要出门赴宴,华美合身的衣裳不是现做赶工两日就能有的,自然要提前置办起来。
一般人家兴许不知道内里的规矩,傻傻就吃亏了,可王婆婆最清楚里面的门道,自然事无巨细地帮元娘备好。
就连陪嫁的婢女都选好了,除了万贯外,还挑了四个大的两个小的,虽然不是自幼跟在身边,但王婆婆有意调教了大半年,行止不再畏畏缩缩,也算过得去。而她们几个都归了万贯管,万贯素日里不算胆大,可跟着王婆婆那么久,三教九流也算见了个遍,即便没多聪明厉害,可板下脸唬唬人还是成的,虽说性子安静了些,但落到其他几个婢女眼里就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也算误打误撞了。
其实,元娘身边还应该陪上一两个上了年纪的妈妈,奈何陈家散了太久,故而王婆婆只好从官牙子手里寻了一个婢女,旁的不说,至少大户人家不成文的规矩上能提点一二,毕竟自己不能时刻跟着。
王婆婆自然是有教元娘的,可正经的宴席她也没怎么去过,教得再多,真到了去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会有疏漏。
总之,从陪嫁的婢女,再到衣裳、床榻、哪怕是一个恭桶,王婆婆无一不在操心。虽说官家说了,陈家小娘子的陪嫁由内藏库出,可内藏库的东西只是昂贵规制高罢了,远不及自己家人尽心准备的贴心,光有面子可不够,里子也得有。
风风火火了大半年,可算到了迎亲前的一日。
元娘如今自己住一个院子,毕竟陈家的祖宅大得很,人丁又不兴旺,她就是想一个人住两个院子,单日住一个双日住一个都无妨。
而今日,整个院子都摆满了箱笼,还有挑箱笼的人延绵不绝地进来。
这些都是从内藏库搬出来的,官家大手一挥,从指缝里露出些许,都够殷实人家一辈子的嚼用,是真正的大手笔。要不怎么那么多三司的官员都觊觎官家的内藏库呢,筑堤没钱向官家哭,打仗没钱也向官家哭,国库账上空得很。
先帝的时候,三司的官员哭穷哭得狠了,还把先帝惹怒将他们一顿责骂,说一个个都觊觎他的内藏库,那要你们这些官员有何用呢?先帝甚至还下令,内藏库的人不得向外透露账本,否则便是死罪。
总之,先帝虽然留给官家一个亏空的国库,但内藏库却委实富裕得很。要知道各国的贡品,以及山川湖泽赋等都是进了内藏库,天子的私库里。
不仅如此,因为明日就亲迎了,负责布置的女官带着宫女已经到了陈家。
有些在院子外指点,有些在屋内候着。
屋内的女官分别为两位,一位是讲明日出嫁规矩的,一位是碰巧来送婚服的,自然她们身边还跟着数位宫人。
而今日,元娘的至交好友徐承儿也来了,她也算见过世面,但见到女官仍忍不住目不转睛。盖因宫中女官的服饰和宫外人截然不同,她们头戴花冠,不是类似元宝冠那样简单的一小顶,而是囊括整个脑袋,插满了各色鲜花,有红有粉,脸上上着珍珠状,衣裳则是上裳偏长,下裳偏短,宫外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制式。
正是因此,更有别样的美丽,像是月宫上的仙娥,身形窈窕。
还是元娘轻轻拍了拍徐承儿的手,她才回过神来,但徐承儿也不见怯,只笑着说头一回见到如此多标志的美人儿。
女官和宫人们自然不在意,或者说她们不论面对何等大事,神色都是淡淡的,语气轻轻的,做错事告饶也绝不会高声,更不会哭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
美则美矣,但似乎有些像泥塑的磨喝乐,不近人情。
元娘已经和她们打了段时日的交道,算是见怪不怪了,但徐承儿就有些不适应,她见了送来的婚服,主动道:“是红的呢?”
徐承儿成了婚,要比做小娘子的时候少些拘束,做了妇人有时也要去亲戚族人的昏礼上陪着新妇,自然比元娘要多见一些婚服。
他照亮了这个院子,也给出了回答。
孙令耀连哭都忘了,还是王婆婆笑了笑,先道:“正好,香案还未撤,你们就在这结拜。”
王婆婆无疑是个利索人,说话间就去搬了椅子和牌位。
孙家人的牌位还没有刻出来,但也不要紧,追封爵位的圣旨在那,且就当人用了。
于是,迎着黑夜中的一轮明月,两人在幽暗宁静的院子里,旁边是一棵榆树,风吹过婆娑的枝叶发出沙沙声,人被朦胧照出来的影子如积水一般空明。
也不知道王婆婆从哪寻出来的香,点上以后,把火给甩灭,递给了两人。
他们先是磕头,接着执香而拜,齐齐高声道:“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明月为证,今我二人结拜为异姓兄弟……”
王婆婆是坐在上首的,他们跪拜完香案敬香给天地,又齐齐对着王婆婆和她身侧的圣旨一块跪拜。
王婆婆道:“往后便是一家人了,孙陈两家世代为通家之好。”
陈括苍与孙令耀皆点头应是。
而后,两人对着孙大官人、廖娘子、岑娘子、元娘,挨个喊过去,都改口称呼爹娘和姐姐。
许是夙愿达成,终于可以和陈家人真正成为一家人,孙令耀有些活泼,他对着元娘,先是用力地拍了拍自己的胸脯,然后口若悬河道:“姐姐安心,待到出嫁那一日,我必定好好刁难那魏观,得叫他知道娶妇不易,姐姐身后有两个兄弟呢!管他什么高门,谅他也不能欺负姐姐。”
陈元娘被他逗得扑哧一笑,哄小孩似的应了,“好好好,那我可要指望兄弟了!”
这话把孙令耀说得愈发高兴,恨不能立时蹦起来,对着院子虎虎生威地耍一套拳,好表明自己有多厉害,是绝对能信赖的。
元娘见着只捂嘴笑。
接着,她敛了些笑意,对着陈括苍正正经经道:“今日,辛苦你了。”
殿前告御状,何等危险。
即便犀郎平安回来,甚至风风光光的,元娘心头仍旧留有余悸。
她的目光触及陈括苍头上插着宫花的帽子,体面的青绿色圆领官袍,腰上是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的银鱼袋,好不风光。
元娘淡淡一笑,忽而抬眸,望向那高悬的明月旁,三两颗尚且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
她的目光深邃而悠远,笑意淡淡的,是释然也是惆怅。
父子双探花。
她想,若是爹能看见这一幕,该有多好。
记忆里温润儒雅的父亲,他的面貌似乎在此刻清晰,爹爹中探花时,必定也是如此意气风发罢,而非后来的颓唐灰败模样,纵然温和浅笑着,可面上始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与死意。
幸而,一切都圆满了。
若爹爹有在天之灵,见到他所执念的案子,终于能迎来真相,该是何等开怀呢?
元娘想着,院子里那棵茂密的榆树忽然飒飒作响,一股轻柔的风吹到了元娘的头上,而肥瘫着的小花也突然坐直,直勾勾地盯着元娘,瞳孔发圆,似警惕,又慢慢变得疑惑。
天上的明月始终高悬,地上的人儿,再如何欢喜,自上俯视也不过米粒般大小。
多深多浓的怨恨,也抵不过一阵清风,终究要归于虚无。
但,人间永远徘徊着游魂,一阵风,一滴雨,皆述说着它们对亲人的爱。
第116章
日月如梭,转眼春去秋来。
娶亲从不是一件含糊的事,从纳彩到交换定贴送许口酒,再到纳征、请期,足足过了大半年。
不知不觉,就要到迎亲的日子了。
早在问名前,陈家就搬回了祖宅,陈父的清白得到正名,陈家人不必再躲躲藏藏,陈括苍更是天子近臣,即便如今官位低,但来日前途不可限量,他们家不再是市井里籍籍无名的人家。
更不必担忧有人觊觎祖宅,不得不扯哪家权贵的名头。
故而,择了吉日,她们就光明正大地搬回祖宅。
一开始,宅子太大,元娘自己都不习惯,像那假山流水、亭台楼阁,太大了,她逛起来心慌。尤其是王婆婆从人牙子手里买了许多下人,有洒扫庭院的,也有进屋服侍的,还有管灶房的等等,下人见了她都要低眉敛目喊声大娘子。
甚至,依照阿奶所言,这已经是减了许多人,换成从前至少是如今两三倍的人。后面元娘婚期将近,王婆婆还买了两个专做针线的娘子,说是买,其实是雇,签了五年的契书。
自然不是让她们绣婚服,官家金口玉言说了要让大宗正司办,自然是要连婚服在内的。
她们绣的是元娘出嫁之后的衣裳,做新妇要告祖、认亲见族人等等,身上的衣裳不说华丽,至少也要撑得住场面,不遭人笑话,魏家那样的门第,少不得要出门赴宴,华美合身的衣裳不是现做赶工两日就能有的,自然要提前置办起来。
一般人家兴许不知道内里的规矩,傻傻就吃亏了,可王婆婆最清楚里面的门道,自然事无巨细地帮元娘备好。
就连陪嫁的婢女都选好了,除了万贯外,还挑了四个大的两个小的,虽然不是自幼跟在身边,但王婆婆有意调教了大半年,行止不再畏畏缩缩,也算过得去。而她们几个都归了万贯管,万贯素日里不算胆大,可跟着王婆婆那么久,三教九流也算见了个遍,即便没多聪明厉害,可板下脸唬唬人还是成的,虽说性子安静了些,但落到其他几个婢女眼里就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也算误打误撞了。
其实,元娘身边还应该陪上一两个上了年纪的妈妈,奈何陈家散了太久,故而王婆婆只好从官牙子手里寻了一个婢女,旁的不说,至少大户人家不成文的规矩上能提点一二,毕竟自己不能时刻跟着。
王婆婆自然是有教元娘的,可正经的宴席她也没怎么去过,教得再多,真到了去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会有疏漏。
总之,从陪嫁的婢女,再到衣裳、床榻、哪怕是一个恭桶,王婆婆无一不在操心。虽说官家说了,陈家小娘子的陪嫁由内藏库出,可内藏库的东西只是昂贵规制高罢了,远不及自己家人尽心准备的贴心,光有面子可不够,里子也得有。
风风火火了大半年,可算到了迎亲前的一日。
元娘如今自己住一个院子,毕竟陈家的祖宅大得很,人丁又不兴旺,她就是想一个人住两个院子,单日住一个双日住一个都无妨。
而今日,整个院子都摆满了箱笼,还有挑箱笼的人延绵不绝地进来。
这些都是从内藏库搬出来的,官家大手一挥,从指缝里露出些许,都够殷实人家一辈子的嚼用,是真正的大手笔。要不怎么那么多三司的官员都觊觎官家的内藏库呢,筑堤没钱向官家哭,打仗没钱也向官家哭,国库账上空得很。
先帝的时候,三司的官员哭穷哭得狠了,还把先帝惹怒将他们一顿责骂,说一个个都觊觎他的内藏库,那要你们这些官员有何用呢?先帝甚至还下令,内藏库的人不得向外透露账本,否则便是死罪。
总之,先帝虽然留给官家一个亏空的国库,但内藏库却委实富裕得很。要知道各国的贡品,以及山川湖泽赋等都是进了内藏库,天子的私库里。
不仅如此,因为明日就亲迎了,负责布置的女官带着宫女已经到了陈家。
有些在院子外指点,有些在屋内候着。
屋内的女官分别为两位,一位是讲明日出嫁规矩的,一位是碰巧来送婚服的,自然她们身边还跟着数位宫人。
而今日,元娘的至交好友徐承儿也来了,她也算见过世面,但见到女官仍忍不住目不转睛。盖因宫中女官的服饰和宫外人截然不同,她们头戴花冠,不是类似元宝冠那样简单的一小顶,而是囊括整个脑袋,插满了各色鲜花,有红有粉,脸上上着珍珠状,衣裳则是上裳偏长,下裳偏短,宫外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制式。
正是因此,更有别样的美丽,像是月宫上的仙娥,身形窈窕。
还是元娘轻轻拍了拍徐承儿的手,她才回过神来,但徐承儿也不见怯,只笑着说头一回见到如此多标志的美人儿。
女官和宫人们自然不在意,或者说她们不论面对何等大事,神色都是淡淡的,语气轻轻的,做错事告饶也绝不会高声,更不会哭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
美则美矣,但似乎有些像泥塑的磨喝乐,不近人情。
元娘已经和她们打了段时日的交道,算是见怪不怪了,但徐承儿就有些不适应,她见了送来的婚服,主动道:“是红的呢?”
徐承儿成了婚,要比做小娘子的时候少些拘束,做了妇人有时也要去亲戚族人的昏礼上陪着新妇,自然比元娘要多见一些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