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于是天子先笑了:“得了,内举不避亲,何况,你也说了,是和都统商议好的,朕觉得没问题,只不过嘛。”
  天子刻意停顿额一下,见萧霆钧不解,才继续说:“当初大军出征,不少人家都觉得此战定然会赢,早早派了家里孩子去前线,到时候打赢了,功劳就不小,你表兄这会儿去,又是顶着去学习的名头只怕军功是拿不到的。”
  听见天子直接点出来:不少世家的确觉得南安王会大胜,所以争相将子孙送去,为的就是刷军功。
  “父皇说了嘛,此次派去学习的都是青年才俊,为的是朝廷未来有源源不断的将帅之才,大表兄能学有所成,就是为国为家了。军功本就该是前线舍生忘死的将士们的。”萧霆钧这番话,可谓说到天子心坎上了。
  “说得好。”天子夸他一句,而后就吩咐,“你也不必回去了,朕派侍卫送回去,你和刘继善,都随朕在这儿呆两天。”
  说到这儿,天子想起自己赏赐给了老三媳妇的万梅山庄来:“朕记得万梅山庄如今是赐给你们的,明儿咱们就去瞧瞧。”
  得了消息的黛玉,让紫鹃带了人先去山庄安排。
  万梅山庄比起滢水山庄小了许多,之所以叫万梅山庄是因有一片梅林,种植数十品种梅花,可现如今是夏日,自然是没有梅花可赏的。
  然而万梅山庄有一样宝物,别说滢水山庄,就是满京城都没有的——阳山水蜜桃。
  每年夏至前后,正是水蜜桃成熟的时候。皮薄汁多,个个香甜。
  桃林下面就是池子,池子里种了莲藕和菱。画舫如同小舟立在池子中央,没有路,要撑船才上画舫。
  虽然山庄曾经是天子的,可天子只在冬日里梅花开的时候来过,这会儿看什么都觉得新奇。
  池子并不太大,所以都是小船,惜春陪着高馨一道,正欣赏四周风景,就见刘继善一袭白色夏衫,分花拂柳而来。惜春赶紧转开目光。
  画舫中早已布置好,青篾条细编成的篮子里装着个顶个大的水蜜桃,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天子兴致很好,一连吃了两个桃:“往日里内务府送来的桃子,还说是贡品,朕尝着比这个味儿差远了。”
  刘继善对桃子似有研究:“这桃林位置好,临近池子,池水里的莲藕和菱,养得池水丰而不腴,甜而不腻,相辅相成,所以才有了这样好的桃子。”
  天子听了觉得有意思:“那扦几枝去,栽倒宫内池边,也能如此?”
  “只怕不行,臣看农书上说,扦得了枝,但迁不了土,物随土生,土随水生。”刘继善回答道。
  “哟,你对农事还很熟悉嘛。”天子指了指一旁的萧霆钧,“他也喜欢,你们日后倒是可以多走动。”
  这话让一旁的长公主和驸马都不免多想两分:皇帝这是要重用老三了?皇子结交朝臣向来会被皇帝忌讳,天子欣赏刘继善,还主动这么说。
  萧霆钧仿若没多想,倒是顺着桃子的话,说起做桃酿的事儿。
  天子当即就向萧霆钧和黛玉道:“那朕可记下了,回头你们的桃酿可得送点儿给朕。”
  高馨听见了忙在一旁道:“表叔表婶,我也要。”
  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第85章 贾母进宫提醒元春
  从万梅山庄回来,黛玉果然带着紫鹃雪雁等做起了桃酿——桃子去了皮,挖掉核,放笼屉里蒸熟喽,再跟自家熬的饴糖掺和到一块儿,搅拌均匀后下锅煮,煮得透透的,晾凉之后,黛玉尝了尝,味道不错,又让紫鹃雪雁并顾嬷嬷许嬷嬷还有回来的萧霆钧也都尝尝。
  众人都夸赞好,这才扩大规模,那精心熬制而成、色泽诱人且散发着浓郁果香的桃酱被小心翼翼地盛入了一个个古色古香的瓦罐之,罐口上蒙上油纸,纸绳系紧,再打上蜡封。
  黛玉和萧霆钧商议,取名“桃之夭夭”,总共也就二十罐,十罐送进宫给了帝后,四罐送去了长公主府,剩下六罐,黛玉琢磨着荣国府就算了,最终给萧霆钧大舅母那里送了四罐,自家反而只留了两罐。
  忙活一阵,又兼着这家过寿那家走礼的,竟然一下子就到了中秋佳节。如今黛玉已经是怡郡王妃,自然是要进宫领宴的。
  在宫门口遇上贾母,见只有她一人。黛玉才想起,如今王夫人被关在小佛堂,贾母定然也不乐意带邢夫人进宫。
  想着贾母一把年纪,黛玉不禁涌上一阵感慨,但也没多想,与贾母简单说了两句后,就直接去了皇后的凤仪宫。
  贾母看着黛玉背影,心中也是万千感慨——幸好玉儿没有跟荣国府离心,还愿意帮衬着。
  收回心思,贾母去了元春的凤藻宫。
  已经连续几月没见到自己母亲,元春早就心慌了,派了人去贾府打听,只说老太太说了,到日子会来拜见娘娘,给娘娘一个交代。
  不知母亲到底出了什么事的元春很是心急,这会儿见了贾母赶紧就说免礼。
  贾母却还是依着礼节向元春行了大礼后,又谢过娘娘赐座,这才在那椅子上坐下。
  “祖母,我母亲是怎么了?病了吗?”元春忙问。
  贾母见着元春着急的模样,不禁越发感叹,娘娘现如今也越来越沉不住气了。
  “娘娘,老身这次来,就是要好好将家里的事儿,向娘娘禀报一声。”贾母慢慢将王夫人拿了家里东西去卖,又是如何被黛玉发现等事情一一向元春慢慢讲了,说完后,贾母故意先不说自己对王夫人的处罚,而是要看看娘娘怎么说。
  元春听后惊呆了,好一会儿都没说出一个字来。
  “祖母,母亲她原也是为了我,还请祖母看在我的面子上,饶了母亲这一回。”元春很清楚,这些年自己在宫中的花销巨大,母亲拿了府里东西去卖,也是不得已。
  贾母一听这话,心底叹息:元春这孩子,其实不大适合后宫的。
  “娘娘这话说的,叫老身无地自容了。”贾母这才告诉元春,“不是老身要不要饶了二太太,而是二太太说了,要替娘娘和宝玉祈福,自愿每日在佛堂念经。荣国府也不是老身一人的,娘娘您说对吗?”
  贾母本意是在告诉元春,荣国府可是有两房人,王夫人这么做,那么置大房于何地?
  元春听了最后一句话,这才反应过来——大伯父,是了,她完全忘记了大伯父一家子了。
  “都是府上没本事,如今府中入的少出的多,因此老身今儿来,也是要实实在在告诉娘娘,府上如今只能一年给娘娘一万银子。想来娘娘也能体恤府上难处的。”贾母在思考了很久,想着如今贾政在外任职、琏儿在做官,王子腾又在东南,那么一万两的体面还是能维持的,所以才拍板决定了这个数目。
  元春听了又是难过又是无奈,一万两已经很多了,可对比以前,整整少了一万,元春如今要打点的人又不少,尤其是吴贵妃和瑞郡王妃那边。想到此处,元春也只能点了点头。
  贾母继续说:“娘娘,还有一事,老身也觉得该和娘娘说说。怡郡王妃好歹是咱们府上出去的,就这次二太太的事情,她也没介怀以前种种,还是主动帮忙,否则,私卖御赐之物,轻则府里被发落,重则牵涉到娘娘。不管往日如何,她到底是你姑母的血脉,不然,如何会这般维护我们。娘娘要想法子,好好与怡郡王妃相处才是,未来的事情,谁都没有前后眼,哪里当真一下子就看清楚呢,义忠老千岁的例子就摆在那,娘娘可别一时钻了牛角尖。”
  元春与吴贵妃走得近的事儿,贾母略知道一点,想着该提醒提醒。和吴贵妃、二皇子走得近不要紧,但不能丢了手里原来的人脉——黛玉身后是三皇子,这是不需要费力气,就能握在手里的。热灶要烧,冷灶也要养,不管将来如何,总有退步抽身之处。
  元春听了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她想起上次自己和黛玉的不欢而散,又想到了近日黛玉送进宫的桃酿,忍不住就说:“如今郡王妃哪里看得上我这个不得意的表姐,桃酿都只送陛下和皇后娘娘。”
  贾母一听这话,顿时眼前一黑,忍了忍才说:“陛下和娘娘本就是天底下最尊贵的,怡郡王妃也没送其他娘娘不是吗?这要是她单单送了娘娘,不是给人话柄吗?娘娘仔细想想,若是那样,不仅是玉儿得罪别的娘娘,也将你竖成了把子?”
  元春反应过来,自己的确一叶障目了,同时她也反应过来,自己这么说话,的确太小气了,可已经身居高位了,元春并不愿意在祖母面前认错,当即便没吭声了。
  “娘娘那一年端午送赏赐出来,有姨太太的,可你大伯大伯娘什么都没有,娘娘当时又怎么想的呢?”贾母见元春这样,原本觉得有些话不用说出口的,现在看来都要挑明了。
  那一年端午元春赐东西,完全忽略了贾赦和邢夫人,惹得贾赦很是抱怨一通,连府里不少丫头都在议论。
  贾母正准备再多说两句的,御膳房已经送了午膳来,领头的居然是皇后娘娘跟前的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