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她等着吴贵妃继续说下去。
“上一次,怡郡王妃策划的赏花宴,真是别出心裁,让人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吴贵妃见皇帝和皇后都不反对,就继续道,“不如将端午宫宴也交给怡郡王妃,一来让皇后娘娘歇一歇,二来嘛,也能让皇亲和大臣们都有个新鲜体验。”
吴贵妃没想到的是,天子一听立马赞同:“贵妃这主意不错,朕也觉得交给怡郡王妃合适,她那孩子最有分寸,又考虑周全。皇后,你看呢?”
吴贵妃见天子一口就答应了,心底惊诧之余也有了不安:难不成,陛下真的打算让老三做太子?这是要培养老三媳妇做太子妃?
皇后看了一眼贵妃,故意笑道:“既然陛下和贵妃妹妹都觉得怡郡王妃合适,那就不如让她试试,只是她到底年轻,还是要有人帮她才是。”
徐淑妃好不容易抢到了话头:“老四媳妇横竖也没事儿做,倒是可以帮帮忙。”
徐淑妃觉得吴贵妃简直疯了,竟然跑去帮老三一家。
“老四媳妇还是毛躁了点儿,老二媳妇要带孩子,就单独让老三媳妇来吧。”天子一锤定音,这话更让吴贵妃觉得,天子已经下定了决心了。
“皇后说的有道理,她年轻些,端午宫宴的规矩她不懂,皇后你指点着她,另外,朕把杨嬷嬷派来帮她,你再挑个内监帮着她。”皇帝略一思考后,作了安排。
一听天子将三思殿的杨嬷嬷都派来帮怡郡王妃,吴贵妃更是气闷。可建议是自己提出来的,她当然不会又立马反对。
事情已成定局,吴贵妃又想到了:既然天子这么看重老三夫妇,那这次端午宫宴,一定要想法子利用利用。
于是吴贵妃将宋慧兰叫进宫来,商讨对策。
宋慧兰一听端午宫宴,陛下交给了怡郡王妃顿时不满起来,忍不住拔高了声音:“母妃,您就没有拦一拦吗?现如今老三去直隶了,又让他媳妇来操持端午宫宴,父皇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宋慧兰并不知道就是吴贵妃提议的,才会这么说。
吴贵妃听着这刺耳的声音就很不满,没给宋慧兰好脸色:“教你一个事儿,说话的时候别拔高语调,听着刺耳。你是郡王妃,不是什么乡野村妇。”
这话说的有些重,其实是因为吴贵妃觉得,宋慧兰这个儿媳妇,不像黛玉那般聪慧,又只生了个女儿,所以才有了不满。这些不满,她平日里不好发作,找了个借口而已。
宋慧兰听了心底不高兴,但面上还是保持住了没变脸色,还恭恭敬敬说了一句:“谢母妃教诲,儿媳就是感到不平。”
“你这样沉不住气,以后怎么做大事?”吴贵妃看了一眼宋慧兰,“端午宫宴交给了她,但能不能顺顺利利,不还没有结果嘛?你着什么急。”
“依着规矩,要邀请三品以上京官,和他们的家眷,同时,端午宴会有男女宾客,自然是要分场,不仅不能乱了次序,还要照顾到官员品级以及受重用程度;同时,宴会还得有节目,不能让大家枯坐吃饭,届时引导命妇觐见,还需要有尚仪局的女官在场负责引导……”吴贵妃见宋慧兰还没明白自己的意思,索性说的清楚点,“一个不小心,出了差错,那可就麻烦大了。”
宋慧兰听了这么些话,这才反应过来:是呀,端午宫宴,若是怡郡王妃出了差错,闹了笑话,那岂不是在官员和诰命夫人们面前丢脸了?到时候只怕还会连累老三呢。
“布置这样的宫宴,内务府要出力的地方多着呢。”吴贵妃再提点了宋慧兰一句。
是呀,内务府,自己的舅舅可是内务府的总管。宋慧兰不由得想到了马场的事儿,自己费尽心力的布局,结果谁知道小郡主竟然骑了黛玉的马。
这次机会,自己可不能再错过了。
只是吴贵妃没说要怎么做,宋慧兰当然不敢问——问了只怕又得挨训,今儿母妃心情不好,宋慧兰是看明白了的。
于是宋慧兰及时告辞出来,她打算回了王府慢慢琢磨,不行还能叫几个人参详参详呢。
没成想碰上怡郡王妃,很显然,怡郡王妃是从皇后的凤仪宫出来的,看着怡郡王妃袅袅婷婷的模样,宋慧兰心底的那股子气就不打一出来:当年自己还真是蠢,居然会觉得老三媳妇是个风吹吹就坏的美人灯,不用担心,还想着拉拢她。
没忍住,宋慧兰就刺了几句怡郡王妃。
黛玉看着宋慧兰,面色如常,心底却很清楚:自己来操办端午宫宴,宋慧兰只怕是十分的不满。她会做什么呢?不得不防啊。
只是,要怎么防备呢?都说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
忽然,黛玉灵光一现。
第144章 黛玉试探惠兰气急
看着黛玉微微一笑,宋慧兰莫名有些心慌。
“可不是巧的很呐,我原本还想出了宫回了府去拜访嫂子的。”黛玉接过话头,“想来嫂子也听说了,父皇母后将端午宫宴交给了我,听母后说,这事儿呀最是要仰仗内务府的,知道嫂子的舅舅是内务府总管,最是能力出众的,这一次,内务府定然会鼎力相助,所以呀,我得提前先谢谢嫂子,也请嫂子替我向舅舅带个话,谢谢舅舅。”
宋慧兰瞪眼,怡郡王妃竟然这么直白吗?这是几个意思?
“我舅舅虽然是内务府总管,但端午宫宴的事儿,不还是在弟妹手上,办的如何,全都看弟妹如何行事嘛。”宋慧兰立刻回了一句。
“这是自然,但内务府是否配合也是至关重要呢。到时候只怕要用的盆栽鲜花啦、各色帷幔器具啦,还是要内务府帮忙呢。”黛玉故意道,“旁的我都不怕,最怕东西出了差池,到时候不只是我丢脸,就是内务府和也跟着有了不是,对吧?”
“弟妹你什么意思?难不成害怕内务府算计你啊。”宋慧兰说完后,就发现自己落入黛玉陷阱了。
“那当然不是,只是都说妯娌难做,我知道嫂子人好心地良善,可怕那起子心眼儿坏的,会说内务府会因为嫂子的缘故,给我使绊子。”黛玉口舌伶俐,话儿一串一串的,“嫂子你说是吧?”
宋慧兰当场傻眼,她完全没料到,怡郡王妃竟然敢在宫中就这么大大咧咧的说出这些话,还丝毫不避讳任何宫女太监。
宋慧兰甚至忍不住环视了一圈,虽然这儿只有她和黛玉以及她们二人的婢女,可不远处还是站着内监宫女的。
宋慧兰咬牙切齿的点头道:“那是自然,内务府自然是秉公办事的。”
黛玉方才不过是临时起意,想要试探一番宋慧兰,而现在看来,宋慧兰只怕真的想利用内务府做点儿什么的。
再联想到马场的事儿,黛玉告诫自己,必须异常谨慎。
“嫂子,那我就先告辞了。”黛玉目的达到,也不愿在此与宋慧兰多说。
看着怡郡王妃的背影,宋慧兰简直快气炸了。她本来想着利用内务府做文章,如此一来,她不得不细细考虑了。
黛玉回到王府后,向紫鹃雪雁顾嬷嬷和许嬷嬷讲了端午宫宴的事儿:“明儿起,我会时常进宫去,紫鹃和顾嬷嬷留下,王府大小事儿你们都要看着点。雪雁和许嬷嬷陪我进宫。”
怡郡王府因黛玉日常管理得当,倒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反倒是端午宫宴,黛玉如今越发觉得人心叵测,真害怕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算计一把,因此越发小心谨慎起来。
黛玉自然要先看看往年宫中端午宫宴是什么样子,很快黛玉就发现,杨嬷嬷是个顶顶厉害的,精明能干,反应敏捷,很多时候黛玉只需要起个头,杨嬷嬷就知道黛玉想问什么,立刻将旧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解释给黛玉听,条理清晰,黛玉一听就明白。
这让黛玉不得不感慨,能在三思殿多年的嬷嬷,果然不同凡响。
黛玉这边花了几日,将大概的安排都写好后,送去皇后处,请皇后查看。皇后看了觉得不错,趁着天子无事到凤仪宫坐坐的时候,也呈给天子看了。
“怡郡王妃行事妥帖,她的主意不错,就这么办。”天子对黛玉的主意是很赞成的,“这倒是比往年新巧,只是这么一来,内廷的人员需要多多协作,到时候你看着点,她这孩子到底年轻,就怕弹压不住。”
弹压不住这个词,用的实在是微妙。皇后不禁想,天子现如今对老三夫妇的器重果然都摆到了明面来了。内廷人员,说白了都是些内监宫女的,谁敢不听从呢?说到底,天子不过是让皇后要帮忙注意其他嫔妃们了。
毕竟嫔妃们是长辈,怡郡王妃是晚辈,若是嫔妃们要为难,怡郡王妃也不好办。
“陛下放心吧,臣妾会帮忙看着点儿的。”皇后忙应了。
黛玉见帝后都觉得自己的安排不错,也就着手布置起来。
端午前五日,内务府就给各宫送来紫苏、菖蒲、木瓜,并切为茸,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用以装点屋子,取辟邪之意。
“上一次,怡郡王妃策划的赏花宴,真是别出心裁,让人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吴贵妃见皇帝和皇后都不反对,就继续道,“不如将端午宫宴也交给怡郡王妃,一来让皇后娘娘歇一歇,二来嘛,也能让皇亲和大臣们都有个新鲜体验。”
吴贵妃没想到的是,天子一听立马赞同:“贵妃这主意不错,朕也觉得交给怡郡王妃合适,她那孩子最有分寸,又考虑周全。皇后,你看呢?”
吴贵妃见天子一口就答应了,心底惊诧之余也有了不安:难不成,陛下真的打算让老三做太子?这是要培养老三媳妇做太子妃?
皇后看了一眼贵妃,故意笑道:“既然陛下和贵妃妹妹都觉得怡郡王妃合适,那就不如让她试试,只是她到底年轻,还是要有人帮她才是。”
徐淑妃好不容易抢到了话头:“老四媳妇横竖也没事儿做,倒是可以帮帮忙。”
徐淑妃觉得吴贵妃简直疯了,竟然跑去帮老三一家。
“老四媳妇还是毛躁了点儿,老二媳妇要带孩子,就单独让老三媳妇来吧。”天子一锤定音,这话更让吴贵妃觉得,天子已经下定了决心了。
“皇后说的有道理,她年轻些,端午宫宴的规矩她不懂,皇后你指点着她,另外,朕把杨嬷嬷派来帮她,你再挑个内监帮着她。”皇帝略一思考后,作了安排。
一听天子将三思殿的杨嬷嬷都派来帮怡郡王妃,吴贵妃更是气闷。可建议是自己提出来的,她当然不会又立马反对。
事情已成定局,吴贵妃又想到了:既然天子这么看重老三夫妇,那这次端午宫宴,一定要想法子利用利用。
于是吴贵妃将宋慧兰叫进宫来,商讨对策。
宋慧兰一听端午宫宴,陛下交给了怡郡王妃顿时不满起来,忍不住拔高了声音:“母妃,您就没有拦一拦吗?现如今老三去直隶了,又让他媳妇来操持端午宫宴,父皇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宋慧兰并不知道就是吴贵妃提议的,才会这么说。
吴贵妃听着这刺耳的声音就很不满,没给宋慧兰好脸色:“教你一个事儿,说话的时候别拔高语调,听着刺耳。你是郡王妃,不是什么乡野村妇。”
这话说的有些重,其实是因为吴贵妃觉得,宋慧兰这个儿媳妇,不像黛玉那般聪慧,又只生了个女儿,所以才有了不满。这些不满,她平日里不好发作,找了个借口而已。
宋慧兰听了心底不高兴,但面上还是保持住了没变脸色,还恭恭敬敬说了一句:“谢母妃教诲,儿媳就是感到不平。”
“你这样沉不住气,以后怎么做大事?”吴贵妃看了一眼宋慧兰,“端午宫宴交给了她,但能不能顺顺利利,不还没有结果嘛?你着什么急。”
“依着规矩,要邀请三品以上京官,和他们的家眷,同时,端午宴会有男女宾客,自然是要分场,不仅不能乱了次序,还要照顾到官员品级以及受重用程度;同时,宴会还得有节目,不能让大家枯坐吃饭,届时引导命妇觐见,还需要有尚仪局的女官在场负责引导……”吴贵妃见宋慧兰还没明白自己的意思,索性说的清楚点,“一个不小心,出了差错,那可就麻烦大了。”
宋慧兰听了这么些话,这才反应过来:是呀,端午宫宴,若是怡郡王妃出了差错,闹了笑话,那岂不是在官员和诰命夫人们面前丢脸了?到时候只怕还会连累老三呢。
“布置这样的宫宴,内务府要出力的地方多着呢。”吴贵妃再提点了宋慧兰一句。
是呀,内务府,自己的舅舅可是内务府的总管。宋慧兰不由得想到了马场的事儿,自己费尽心力的布局,结果谁知道小郡主竟然骑了黛玉的马。
这次机会,自己可不能再错过了。
只是吴贵妃没说要怎么做,宋慧兰当然不敢问——问了只怕又得挨训,今儿母妃心情不好,宋慧兰是看明白了的。
于是宋慧兰及时告辞出来,她打算回了王府慢慢琢磨,不行还能叫几个人参详参详呢。
没成想碰上怡郡王妃,很显然,怡郡王妃是从皇后的凤仪宫出来的,看着怡郡王妃袅袅婷婷的模样,宋慧兰心底的那股子气就不打一出来:当年自己还真是蠢,居然会觉得老三媳妇是个风吹吹就坏的美人灯,不用担心,还想着拉拢她。
没忍住,宋慧兰就刺了几句怡郡王妃。
黛玉看着宋慧兰,面色如常,心底却很清楚:自己来操办端午宫宴,宋慧兰只怕是十分的不满。她会做什么呢?不得不防啊。
只是,要怎么防备呢?都说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
忽然,黛玉灵光一现。
第144章 黛玉试探惠兰气急
看着黛玉微微一笑,宋慧兰莫名有些心慌。
“可不是巧的很呐,我原本还想出了宫回了府去拜访嫂子的。”黛玉接过话头,“想来嫂子也听说了,父皇母后将端午宫宴交给了我,听母后说,这事儿呀最是要仰仗内务府的,知道嫂子的舅舅是内务府总管,最是能力出众的,这一次,内务府定然会鼎力相助,所以呀,我得提前先谢谢嫂子,也请嫂子替我向舅舅带个话,谢谢舅舅。”
宋慧兰瞪眼,怡郡王妃竟然这么直白吗?这是几个意思?
“我舅舅虽然是内务府总管,但端午宫宴的事儿,不还是在弟妹手上,办的如何,全都看弟妹如何行事嘛。”宋慧兰立刻回了一句。
“这是自然,但内务府是否配合也是至关重要呢。到时候只怕要用的盆栽鲜花啦、各色帷幔器具啦,还是要内务府帮忙呢。”黛玉故意道,“旁的我都不怕,最怕东西出了差池,到时候不只是我丢脸,就是内务府和也跟着有了不是,对吧?”
“弟妹你什么意思?难不成害怕内务府算计你啊。”宋慧兰说完后,就发现自己落入黛玉陷阱了。
“那当然不是,只是都说妯娌难做,我知道嫂子人好心地良善,可怕那起子心眼儿坏的,会说内务府会因为嫂子的缘故,给我使绊子。”黛玉口舌伶俐,话儿一串一串的,“嫂子你说是吧?”
宋慧兰当场傻眼,她完全没料到,怡郡王妃竟然敢在宫中就这么大大咧咧的说出这些话,还丝毫不避讳任何宫女太监。
宋慧兰甚至忍不住环视了一圈,虽然这儿只有她和黛玉以及她们二人的婢女,可不远处还是站着内监宫女的。
宋慧兰咬牙切齿的点头道:“那是自然,内务府自然是秉公办事的。”
黛玉方才不过是临时起意,想要试探一番宋慧兰,而现在看来,宋慧兰只怕真的想利用内务府做点儿什么的。
再联想到马场的事儿,黛玉告诫自己,必须异常谨慎。
“嫂子,那我就先告辞了。”黛玉目的达到,也不愿在此与宋慧兰多说。
看着怡郡王妃的背影,宋慧兰简直快气炸了。她本来想着利用内务府做文章,如此一来,她不得不细细考虑了。
黛玉回到王府后,向紫鹃雪雁顾嬷嬷和许嬷嬷讲了端午宫宴的事儿:“明儿起,我会时常进宫去,紫鹃和顾嬷嬷留下,王府大小事儿你们都要看着点。雪雁和许嬷嬷陪我进宫。”
怡郡王府因黛玉日常管理得当,倒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反倒是端午宫宴,黛玉如今越发觉得人心叵测,真害怕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算计一把,因此越发小心谨慎起来。
黛玉自然要先看看往年宫中端午宫宴是什么样子,很快黛玉就发现,杨嬷嬷是个顶顶厉害的,精明能干,反应敏捷,很多时候黛玉只需要起个头,杨嬷嬷就知道黛玉想问什么,立刻将旧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解释给黛玉听,条理清晰,黛玉一听就明白。
这让黛玉不得不感慨,能在三思殿多年的嬷嬷,果然不同凡响。
黛玉这边花了几日,将大概的安排都写好后,送去皇后处,请皇后查看。皇后看了觉得不错,趁着天子无事到凤仪宫坐坐的时候,也呈给天子看了。
“怡郡王妃行事妥帖,她的主意不错,就这么办。”天子对黛玉的主意是很赞成的,“这倒是比往年新巧,只是这么一来,内廷的人员需要多多协作,到时候你看着点,她这孩子到底年轻,就怕弹压不住。”
弹压不住这个词,用的实在是微妙。皇后不禁想,天子现如今对老三夫妇的器重果然都摆到了明面来了。内廷人员,说白了都是些内监宫女的,谁敢不听从呢?说到底,天子不过是让皇后要帮忙注意其他嫔妃们了。
毕竟嫔妃们是长辈,怡郡王妃是晚辈,若是嫔妃们要为难,怡郡王妃也不好办。
“陛下放心吧,臣妾会帮忙看着点儿的。”皇后忙应了。
黛玉见帝后都觉得自己的安排不错,也就着手布置起来。
端午前五日,内务府就给各宫送来紫苏、菖蒲、木瓜,并切为茸,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用以装点屋子,取辟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