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记得,过年的时候,也会单独给姑娘一些金银锞子,那时候奴婢不懂得,还觉得老太太对姑娘最好了。”紫鹃感叹一句。
  “那,这人参又是怎么回事儿?”紫鹃还是不懂。
  “你还真是个傻丫头呢,你记得当初我病了,老太太特意让鸳鸯给的人参吗?”黛玉提点紫鹃。
  “记得,那时候鸳鸯还特意说,这可是从老太太牙缝里挤出来的。”提起来紫鹃就很生气,“说到底,还不是太太过分,姑娘要就没有,别人要,那就多的是。不然哪里需要老太太那儿给。”
  王夫人一贯人前卖好,单独却总是要刁难刁难的,当初紫鹃去要人参,王夫人就扯什么家里艰难,如今不比当初之类的。
  那一次黛玉病的比较重,紫鹃没法子,只好去求老太太,后来鸳鸯就捧着一支上乘的人参来了,还特意告诉紫鹃,也就只有林姑娘,老太太才省着自己的份匀出来的。
  紫鹃记得,黛玉哪里会忘记呢。
  “老太太此番,只怕是希望借由这两样东西,唤起我对贾府,对老太太的那点儿情谊罢了。”黛玉不由得苦笑了一下,即便到了现在,老太太都还在为贾府考虑,生怕日后自己不照拂贾府。
  可这一切不过是徒劳,不仅仅没能让黛玉心软,反倒是让黛玉更加看清了贾母——外祖母心中,自己到底姓林。
  虽然早就有了认知,可贾母偏要来提醒自己。
  既然她这样,那么自己也不用顾忌着她年纪大了,受不起打击了。
  “你先下去,过两日,你在替我送一件东西去贾府。”黛玉将盒子关上,让紫鹃放到库房中去。
  紫鹃见太子妃并无多少难过,也就放心了,忙将东西拿了下去。
  五日后,黛玉就安排紫鹃,带了一沓信件,前往荣国府。
  贾母得知紫鹃上门拜见,隐约觉得不太妙。
  然而当紫鹃送上那一沓信件后,贾母不由得愣住了,她双手颤抖着接过来那些信件,看了几眼那最上头的一封,然后仍旧不死心的问紫鹃:“太子妃娘娘,就没有什么话,让你带给我的吗?”
  紫鹃并不知道这些信是什么,看起来都是旧日信件,信封又都是空白的。不过紫鹃很清楚,贾母一定知道这些信件都是什么。
  “太子妃只让将这些送给老太太,其余一个字也没有。”对于贾母竟然还要打感情牌的事情,紫鹃是看不下去的,所以这会儿对着贾母,也就十分冷淡,连坐一坐也不愿意,“太子妃还交代了其他事儿,先跟老太太您告辞了。”
  说后也不管贾母是否还有话要问,紫鹃冲着贾母福了一福后,就转身离开了。
  贾母看着这一沓信件,发了好一会儿的呆,然后终于一声长叹。
  这些信,是太子妃明确的拒绝啊。
  这是当初,贾母写给林如海的信。
  当初贾敏去世,贾母担心林如海会和荣国府生分了,毕竟女儿不在了,依着林如海的官位人品,要续娶,只怕不少官户之家都愿意将姑娘嫁过去。
  那时候外孙女儿还小,贾母便想出来要将外孙女儿接到身边教养的法子。一来能借由外孙女儿,保持着和林如海的往来,二来,若是外孙女儿那么小,有了后娘,万一后娘待她很好,只怕连外孙女儿都不会记得她们荣国府。
  但去了信,很快就收到了林如海的回信,林如海自然是不舍得女儿,不愿意答应。
  于是贾母紧接着又去了第二封、第三封、第四封信,心中诸多承诺,一定好好教导,又有表姐妹作伴,最终才使得林如海同意。
  后来,林如海重病,接了黛玉回家的时候,贾母更是让贾琏直接陪着黛玉回去,同时贾母还让贾琏带去了两封信。
  一封是贾母的口吻,隐晦提出她想要凑成双玉姻缘,只是如今孩子们还小,等着大了就直接订亲。
  另一封则是贾母吩咐贾政写的,贾政是宝玉父亲,有了贾政的同意,这门亲事才会让林如海觉得更为靠谱。
  其实那时候,对林如海的病情,贾母还拿不准。派贾琏去,就是为了见机行事。
  没想到最终很是顺利,林家的族人虽然不是同一支,但也不是真没有族人了。可碍于荣国府的威势,最终,贾琏顺利拿到林家家产。
  贾母原本以为,就算黛玉知道一些,但并不会什么都知道。
  可现在看着这些信,贾母就彻底明白了:这么多年,黛玉什么都知道。她一开始只是选择相信她的外祖母,仅此而已。
  贾母也终于明白,在黛玉被指婚给三皇子,不,在长公主来荣国府看黛玉开始,她展现出来的谋略,就已经不把贾府当作她的家了。
  所以,此番她送去的两样东西,原本是想利用自己抚养了黛玉一场的恩情,希望她日后照拂贾家众人。但在黛玉眼底,实在荒唐可笑之极。黛玉让紫鹃送来这些信件,不仅仅是拒绝了贾母,也是在告诉贾母,若是贾府众人不安分,她一定会毫不留情。
  是呀,如今林如海已经被天子追封为焯勤侯,那么,太子妃就与贾府可以说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了。
  贾母正犯愁,外头却通传说,宝二爷和二奶奶来了。
  贾母好奇,这对夫妇一向不和,尤其是宝玉,连面子情也不愿意伪装的,这会儿一起来,只怕不会是什么好事儿。
  不曾想,不只是他们夫妇,宝玉还抱着芷哥儿一起进来的。
  这又是唱的哪一出?贾母心很累。
  第229章 宝钗莺儿争夺抚养
  进屋后,宝玉放下芷哥儿:“芷哥儿,去,去告诉曾祖母,你要跟着爹爹和娘亲。”
  贾母看着重孙子,心下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一面伸手将走到她跟前的芷哥儿抱起来,大约她年纪大了,都抱不动,琥珀很有眼色的赶紧上来帮忙,将孩子抱着送到贾母怀中坐好。
  “老太太,一向都是莺儿带着芷哥儿,带的好好的,如今我不答应让别人带他。”宝玉对于宝钗提出要把哥儿放到她跟前养,很是不满:起初,宝钗就忙着管家,又忙着交际,根本没有用心带过孩子,如今,莺儿生了女儿,宝钗竟然就借着莺儿自己也有了孩子,不方便,说什么都要把芷哥儿抢走。
  莺儿很是伤心,在宝玉跟前哭起来:“二爷,奴婢知道,自己出身低,不配给芷哥儿当娘,奴婢也不是要让芷哥儿认奴婢为娘亲,他身份贵重,是二爷的长子,但如今二奶奶要管家,事情多,薛家太太也要二奶奶操心,所以,奴婢只想带着芷哥儿,吃喝拉撒的,奴婢都会尽心尽力。”
  这些话,配上莺儿的眼泪,宝玉顿时就心软了,同时对宝钗也十分不满,于是怒气冲冲的去找宝钗理论。
  可讲道理这事儿,十个宝玉也抵不上一个宝钗。
  “二爷这话说的真是好笑,我是二爷明媒正娶的妻子,那么,二爷的儿子就都是我的儿子,三妹妹和环儿,不都叫太太母亲?怎么到了二爷这里,祖宗的规矩都不要了?”宝钗根本不想和宝玉多说,“何况,芷哥儿也不小了,该去念书了,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跟着宋家的哥儿们读书,二爷偏偏还拦着。咱们府里族学早就没有了,二爷,难不成儿子不要读书?”
  一席话,说的宝玉完全没法子反驳。
  但宝玉仍不死心,就抱着芷哥儿,来找老太太:现如今太太精神不济,且太太的话,肯定是支持让芷哥儿去念书的。
  宝钗这会儿到了贾母跟前,也是相当有底气的,原因无他,因宝钗很清楚,现如今府里到了这个境况,贾母定然也是希望她这个重孙子,将来能有出息的。
  因此,宝钗很是冷静的开了口:“老太太,事儿是这样的,前段时日,瑞郡王妃提起孩子们读书的事儿,说起宋家家学,如今咱们家族学已经没了,芷哥儿也到了启蒙的时间了,所以孙媳妇就厚着脸皮向王妃开了个口,好不容易才得了个能让芷哥儿去念书的机会。”
  贾母一听,这倒是个正经事,于是就逗芷哥儿:“想不想去跟小哥哥们玩呀?”
  芷哥儿胖乎乎的小脸蛋上写满了疑惑:“哪里有小哥哥?”
  “去读书,就有小哥哥一起啦。”贾母握着重孙子肉乎乎的小手,心底想着,太子妃如此明确的告诉自己,不再理会荣国府任何事,也不会帮忙,那就只能靠他们自己了。所以,芷哥儿能去读书,是好事。
  宝玉一听,赶紧开口:“老太太,芷哥儿还这么小,而且宋家也不见得就是好地方......”
  贾母不等宝玉说完,就叹了口气,语重心长道:“宝玉,你也该长大了,孩子都这么大了。”
  宝玉头一次见贾母神情如此悲伤,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了。
  “宝玉,如今咱们府里,可不比当初了,你应该知道。爵位被褫夺,你父亲不过是一个翰林侍讲,将来你们一家子,该如何过活?”贾母看着眼前这个自己宠了一辈子的孙子,很是担忧,“你瞧兰哥儿,如今在云涛书院很有出息,还和六皇子交好,日后他的前途只怕是不可限量的。芷哥儿想来也会大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