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没有顾忌的王夫人,也不在乎说的这些话了,将贾赦的老底都给揭出来。
“何况,要不是大老爷你胡作非为,怎么连爵位都保不住?”王夫人火力全开。
贾政呆住了,他的家人,这都是些什么嘴脸啊。
“老太太.......老太太......你怎么了?”守着贾母的小丫头吓到了,她惊恐的看见明明昏睡着的贾母,忽然坐起来了,苍白的脸上还挂着两行泪,一双眼瞪得大大的,仿佛要吃人似的。
“不孝子!!不孝——”贾母已经发不出声音,只有气音从喉咙冒出来,一双手伸到空中胡乱抓着。
听见动静,贾赦等全都赶紧跑过来,就看见老太太瞪着他们,然后直挺挺往后倒。
“老太太——”
第234章 贾母过世报应不爽
贾母虽然病的昏昏沉沉不大清醒,那么一会儿的回光返照,就听见了大儿子和二儿媳的那些话,顿时气的一口气上不来,她一下子竟坐了起来。
她这辈子,真是造孽啊!一家子兴旺不能,反倒是你争我夺的,这日后可怎么是好?
贾母不禁流下泪来,待要发作,却说不出话来。
她伸出手抓了抓,然后她就失去了意识。
宝钗大着胆子上前探了探老太太的鼻息,压下心底的惊慌,赶紧让人叫郎中。
“老太太,去世了——”郎中向贾赦贾政鞠躬,“二位老爷请节哀。”
琥珀在一旁吓傻了:这,老太太难道,是被他们气死了吗?
宝钗和王夫人都扑到床边,大哭起来。
贾赦贾政都有些呆住,贾赦脑子里闪过很多念头,贾政却在冷静后道:“如今母亲去世,大哥也不用争,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贾政抬脚往外走,贾赦忙拉住:“二弟这是要去做什么?”
“母亲去世,该布置起来就布置起来,总不能让母亲就这样躺在这儿吧?”贾政心底难过极了,却还得出来主持一切。
“你们也别只顾着哭,该做什么都要抓紧才是。”贾政吩咐起来,“内宅各处,都要当心。”
宝钗当即有了想法:如今贾母不在了,宅子肯定要收回去,但这里面的东西,也说不好上头什么态度,不如赶紧趁着贾母丧事的机会,能拿出去一些是一些。
于是宝钗赶紧就开始带着人做事儿,哪知道宫里的消息竟然这么灵通,贾府才搭建好灵棚,并将丧幡挂在灵棚外侧,就有宫里的太监来了。
来的不是贾府相熟的太监,而是皇后娘娘处的李忠,宝钗倒是有些印象,当初来册封太子妃,就是这个公公。
李忠送来的,是太子妃准备的祭礼,一时贾赦赶紧请了李忠去喝茶,李忠却摇头道:“奴才是奉命而来,太子妃娘娘在皇后娘娘处提到,如今老太君仙逝,府上定然是着实忙乱的,只怕人手不够,就让奴才送了二十名太监来,帮着府上跑跑腿,打打下手。”
这是什么意思?贾赦直觉不太对劲,但面上还得客客气气的,说着谢过太子妃考虑周全等。
而宝钗就直接傻眼了:这一招,将她原本想的将一些财物偷偷运出去,可就彻底给堵死了。
太子妃可真狠啊。
宝钗让文杏留意,发现大门口都有两个宫里派来的太监后,就更加明白,想要运出去财物,只怕比登天还难了。
如今宁国府早就不在了,往日里整整占了一条街才方便做事,现在周围很可能都是天子的眼线。
气闷、无奈、着急等情绪之下,宝钗还不得不仔细做事,一来不能让大房拿住把柄,二来也不能让宫里来的太监看了笑话,否则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而贾琏和王熙凤,也千里迢迢赶回来奔丧。
但一家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等着贾母七七四十九日的道场后送去了家庙,宫里头的旨意就来了。
旨意有二,一是收回府邸,留给贾府众人一月时间找新房安顿。这是众人意料之内的事儿,毕竟上次贾赦爵位被褫夺的时候,圣旨已经提过这事儿。
但圣旨的第二条内容,就让众人傻眼了。
荣国府原有多处田庄,皆为皇家赏赐,如今荣国府子孙不孝,不能继承,着立刻由户部收回。
要知道,田庄可是这些年贾府一笔不小的收入呀,虽然其中有部分田庄十后来贾府陆续买的,但比起朝廷赏赐的,那又少得多了。要说也怪贾府这些年不善经营,只知道坐吃山空,没想着自己多多置办产业。
一记闷棍打的荣国府众人竟连一个字都不敢说。
而天子派来的官员显然早有准备,拿出一本册子,上头明明白白记录着,贾府的哪一处庄子,是哪一年皇家因何赏赐的,细细算下来,上头记录的田庄数量,竟占去了荣国府现有田庄的一大半。
不得不说,天子派来的人就是办事利落,不用半日,一切就都交割清楚。
送走了天子派来的人,贾赦当即就闹着赶紧分家:他在心底计算了一把,如今他们大房,琏儿在外头做知府,孩子也就一个巧姐儿,花不了几个钱,琏儿收入可不少。
他们二房可不一样,贾环成日家的游手好闲,贾兰还得念书呢,宝玉这个不中用的早跑了,剩下的都是孤儿寡母的,老二在翰林的那点儿收入,够什么的。
所以还是今早分家,越快越好。
贾政很是无奈,但现在的情况也都这样了,他也不能说不分家,叹了口气后缓缓道:“大哥既然要分家,那就请上嫂子,琏儿夫妇一起,宝玉媳妇,你去将兰儿他娘也叫来,把这些年家里的帐本都拿过来。环儿也是大人了,该听听,兰儿如今在云涛书院念书,也大有长进,也过来听听。”
宝钗赶紧应了,一面叫文杏去请李纨,一面自己带了人将账本子全都拿了过来。
贾赦被弟弟的这会儿的气势倒是给震住了,贾琏也发现,叔叔倒是有魄力了起来。
等着看着贾政的确是很公道的,将家里剩下的田庄、铺子等都摊开来说,贾赦也就没再说什么。
反倒是邢夫人不满,叫起来:“这怎么行,弟媳妇和侄儿媳妇那些东西......”
不等她说完,贾赦先喝止:“你给我闭嘴,那是人家的嫁妆,有你什么事。”
“那,那,兰儿他娘那儿,可很多都是老太太当初看她孤儿寡母的可怜,她一个月月钱可有十两银子呢。”邢夫人又想起来。
“你个无知妇人,那是老太太当初给的,有什么可说的。”贾赦才不是不想要,而是觉得,如今贾兰似乎还有点儿出息的样子,将来说不定能有大造化。自己何不结个善缘,再说了,自己那儿还有不少东西,是当年父亲给的,若是也要拿出来,那才是不划算。
邢夫人一向是个害怕贾赦的,被连着喝斥了两次,乖乖闭上了嘴。
其实说起来,贾政真的还挺公道的,二房人多,但他并没有多分,反而所有东西都是对半平分。
王夫人很是不满,可如今,贾琏和王熙凤也在一旁,很多事情也没法子糊弄住这夫妻,于是只能作罢。
贾赦一家回了大房院子,贾琏就上前与父亲商议起今后的事儿。
第235章 熙凤思变留下巧姐
且说贾琏回来了这么些日子,早就和父亲聊过不知道多少次。
作为儿子,如今好歹也是一州知府,贾琏不管怎么样,也得主动提出接了父亲母亲到他任上去。
贾琏很清楚,依着贾赦的德行,是绝对不会愿意去平安州这种苦寒之地的。
果然,一听儿子提,贾赦就直接拒绝了。还主动告诉儿子,他在京城已经看中了一处宅子,虽然不宽敞,但好歹他们大房人少,也尽够住了。
贾赦甚至还主动告诉贾琏:“何况,你在外做官也不容易,我这个当老子的没什么本事,但还是可以帮你在京城探听探听情况的。”
贾琏对于他爹这些话也不在意,这么多年了,他爹什么德行,他清楚的很。
他们父子谈话时候,王熙凤也正与平儿说心里话。
听见王熙凤的意思是还要把巧姐儿留下,平儿很是不解。
“你是没去过,不知道平安州的情况,实在是不好。”王熙凤叹了口气,有些话,她现如今也没有旁人好说,只好对着平儿说,“何况,你们爷如今了不得了,做了官,那叫一个威风了。对着我再不像以前了。如今也不怕说给你听,他在那头已经有了一个妾,只不过没带回来罢了。”
平儿对贾琏的德行是很清楚的,但还是觉得,巧姐儿长期离开父母,也不好。
“再有一点,我听说如今她姑姑很喜欢她?”王熙凤回来这些日子,迎春也曾回来哭灵,姑嫂二人聊了几句,如今的迎春竟像是变了个人似的,说话利落做事大方,王熙凤看得出来,巧姐儿和她姑姑很亲。
平儿不知道二奶奶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如实告诉二奶奶:“自家亲姑侄,当然亲近了,当初四姑娘没出嫁的时候常来教巧姐儿,二姑奶奶每次回来,也会给来教巧姐儿念书识字,还时常给巧姐儿做衣裳鞋袜。”
“何况,要不是大老爷你胡作非为,怎么连爵位都保不住?”王夫人火力全开。
贾政呆住了,他的家人,这都是些什么嘴脸啊。
“老太太.......老太太......你怎么了?”守着贾母的小丫头吓到了,她惊恐的看见明明昏睡着的贾母,忽然坐起来了,苍白的脸上还挂着两行泪,一双眼瞪得大大的,仿佛要吃人似的。
“不孝子!!不孝——”贾母已经发不出声音,只有气音从喉咙冒出来,一双手伸到空中胡乱抓着。
听见动静,贾赦等全都赶紧跑过来,就看见老太太瞪着他们,然后直挺挺往后倒。
“老太太——”
第234章 贾母过世报应不爽
贾母虽然病的昏昏沉沉不大清醒,那么一会儿的回光返照,就听见了大儿子和二儿媳的那些话,顿时气的一口气上不来,她一下子竟坐了起来。
她这辈子,真是造孽啊!一家子兴旺不能,反倒是你争我夺的,这日后可怎么是好?
贾母不禁流下泪来,待要发作,却说不出话来。
她伸出手抓了抓,然后她就失去了意识。
宝钗大着胆子上前探了探老太太的鼻息,压下心底的惊慌,赶紧让人叫郎中。
“老太太,去世了——”郎中向贾赦贾政鞠躬,“二位老爷请节哀。”
琥珀在一旁吓傻了:这,老太太难道,是被他们气死了吗?
宝钗和王夫人都扑到床边,大哭起来。
贾赦贾政都有些呆住,贾赦脑子里闪过很多念头,贾政却在冷静后道:“如今母亲去世,大哥也不用争,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贾政抬脚往外走,贾赦忙拉住:“二弟这是要去做什么?”
“母亲去世,该布置起来就布置起来,总不能让母亲就这样躺在这儿吧?”贾政心底难过极了,却还得出来主持一切。
“你们也别只顾着哭,该做什么都要抓紧才是。”贾政吩咐起来,“内宅各处,都要当心。”
宝钗当即有了想法:如今贾母不在了,宅子肯定要收回去,但这里面的东西,也说不好上头什么态度,不如赶紧趁着贾母丧事的机会,能拿出去一些是一些。
于是宝钗赶紧就开始带着人做事儿,哪知道宫里的消息竟然这么灵通,贾府才搭建好灵棚,并将丧幡挂在灵棚外侧,就有宫里的太监来了。
来的不是贾府相熟的太监,而是皇后娘娘处的李忠,宝钗倒是有些印象,当初来册封太子妃,就是这个公公。
李忠送来的,是太子妃准备的祭礼,一时贾赦赶紧请了李忠去喝茶,李忠却摇头道:“奴才是奉命而来,太子妃娘娘在皇后娘娘处提到,如今老太君仙逝,府上定然是着实忙乱的,只怕人手不够,就让奴才送了二十名太监来,帮着府上跑跑腿,打打下手。”
这是什么意思?贾赦直觉不太对劲,但面上还得客客气气的,说着谢过太子妃考虑周全等。
而宝钗就直接傻眼了:这一招,将她原本想的将一些财物偷偷运出去,可就彻底给堵死了。
太子妃可真狠啊。
宝钗让文杏留意,发现大门口都有两个宫里派来的太监后,就更加明白,想要运出去财物,只怕比登天还难了。
如今宁国府早就不在了,往日里整整占了一条街才方便做事,现在周围很可能都是天子的眼线。
气闷、无奈、着急等情绪之下,宝钗还不得不仔细做事,一来不能让大房拿住把柄,二来也不能让宫里来的太监看了笑话,否则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而贾琏和王熙凤,也千里迢迢赶回来奔丧。
但一家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等着贾母七七四十九日的道场后送去了家庙,宫里头的旨意就来了。
旨意有二,一是收回府邸,留给贾府众人一月时间找新房安顿。这是众人意料之内的事儿,毕竟上次贾赦爵位被褫夺的时候,圣旨已经提过这事儿。
但圣旨的第二条内容,就让众人傻眼了。
荣国府原有多处田庄,皆为皇家赏赐,如今荣国府子孙不孝,不能继承,着立刻由户部收回。
要知道,田庄可是这些年贾府一笔不小的收入呀,虽然其中有部分田庄十后来贾府陆续买的,但比起朝廷赏赐的,那又少得多了。要说也怪贾府这些年不善经营,只知道坐吃山空,没想着自己多多置办产业。
一记闷棍打的荣国府众人竟连一个字都不敢说。
而天子派来的官员显然早有准备,拿出一本册子,上头明明白白记录着,贾府的哪一处庄子,是哪一年皇家因何赏赐的,细细算下来,上头记录的田庄数量,竟占去了荣国府现有田庄的一大半。
不得不说,天子派来的人就是办事利落,不用半日,一切就都交割清楚。
送走了天子派来的人,贾赦当即就闹着赶紧分家:他在心底计算了一把,如今他们大房,琏儿在外头做知府,孩子也就一个巧姐儿,花不了几个钱,琏儿收入可不少。
他们二房可不一样,贾环成日家的游手好闲,贾兰还得念书呢,宝玉这个不中用的早跑了,剩下的都是孤儿寡母的,老二在翰林的那点儿收入,够什么的。
所以还是今早分家,越快越好。
贾政很是无奈,但现在的情况也都这样了,他也不能说不分家,叹了口气后缓缓道:“大哥既然要分家,那就请上嫂子,琏儿夫妇一起,宝玉媳妇,你去将兰儿他娘也叫来,把这些年家里的帐本都拿过来。环儿也是大人了,该听听,兰儿如今在云涛书院念书,也大有长进,也过来听听。”
宝钗赶紧应了,一面叫文杏去请李纨,一面自己带了人将账本子全都拿了过来。
贾赦被弟弟的这会儿的气势倒是给震住了,贾琏也发现,叔叔倒是有魄力了起来。
等着看着贾政的确是很公道的,将家里剩下的田庄、铺子等都摊开来说,贾赦也就没再说什么。
反倒是邢夫人不满,叫起来:“这怎么行,弟媳妇和侄儿媳妇那些东西......”
不等她说完,贾赦先喝止:“你给我闭嘴,那是人家的嫁妆,有你什么事。”
“那,那,兰儿他娘那儿,可很多都是老太太当初看她孤儿寡母的可怜,她一个月月钱可有十两银子呢。”邢夫人又想起来。
“你个无知妇人,那是老太太当初给的,有什么可说的。”贾赦才不是不想要,而是觉得,如今贾兰似乎还有点儿出息的样子,将来说不定能有大造化。自己何不结个善缘,再说了,自己那儿还有不少东西,是当年父亲给的,若是也要拿出来,那才是不划算。
邢夫人一向是个害怕贾赦的,被连着喝斥了两次,乖乖闭上了嘴。
其实说起来,贾政真的还挺公道的,二房人多,但他并没有多分,反而所有东西都是对半平分。
王夫人很是不满,可如今,贾琏和王熙凤也在一旁,很多事情也没法子糊弄住这夫妻,于是只能作罢。
贾赦一家回了大房院子,贾琏就上前与父亲商议起今后的事儿。
第235章 熙凤思变留下巧姐
且说贾琏回来了这么些日子,早就和父亲聊过不知道多少次。
作为儿子,如今好歹也是一州知府,贾琏不管怎么样,也得主动提出接了父亲母亲到他任上去。
贾琏很清楚,依着贾赦的德行,是绝对不会愿意去平安州这种苦寒之地的。
果然,一听儿子提,贾赦就直接拒绝了。还主动告诉儿子,他在京城已经看中了一处宅子,虽然不宽敞,但好歹他们大房人少,也尽够住了。
贾赦甚至还主动告诉贾琏:“何况,你在外做官也不容易,我这个当老子的没什么本事,但还是可以帮你在京城探听探听情况的。”
贾琏对于他爹这些话也不在意,这么多年了,他爹什么德行,他清楚的很。
他们父子谈话时候,王熙凤也正与平儿说心里话。
听见王熙凤的意思是还要把巧姐儿留下,平儿很是不解。
“你是没去过,不知道平安州的情况,实在是不好。”王熙凤叹了口气,有些话,她现如今也没有旁人好说,只好对着平儿说,“何况,你们爷如今了不得了,做了官,那叫一个威风了。对着我再不像以前了。如今也不怕说给你听,他在那头已经有了一个妾,只不过没带回来罢了。”
平儿对贾琏的德行是很清楚的,但还是觉得,巧姐儿长期离开父母,也不好。
“再有一点,我听说如今她姑姑很喜欢她?”王熙凤回来这些日子,迎春也曾回来哭灵,姑嫂二人聊了几句,如今的迎春竟像是变了个人似的,说话利落做事大方,王熙凤看得出来,巧姐儿和她姑姑很亲。
平儿不知道二奶奶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如实告诉二奶奶:“自家亲姑侄,当然亲近了,当初四姑娘没出嫁的时候常来教巧姐儿,二姑奶奶每次回来,也会给来教巧姐儿念书识字,还时常给巧姐儿做衣裳鞋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