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待周光明退下后,天子独自坐在殿中,目光深沉。他轻轻敲了敲桌案,低声自语道:“老二啊老二,你果然不安分。不过,朕倒要看看,你究竟能翻出什么浪来。”
  随即,他唤来胡德禄,低声吩咐了几句。胡德禄躬身领命,悄然退下。天子望着殿外渐渐暗下的天色,眼中闪过一丝深谋远虑的光芒。
  他知道,这件事不能明查,否则打草惊蛇,反而会让萧霆锴有所防备。他必须暗中布局,既要查明真相,又要稳住朝局。
  天子不动声色,在会见完济南的臣子后,还兴致勃勃的带着皇后和孙子孙女们游山玩水。
  甚至还去了泰山,举行祭拜。
  去了泰山,自然要去灵佑宫大殿。大殿左右还有东、西配殿。其中东配殿祀眼光娘娘,主祛除疾病邪祟,眼明心亮。西配殿祀送子娘娘,掌管生子,许多人家迷信,都会来此求子。
  今日天子亲临,老百姓自然来不了。
  不过皇后年纪大了,比起求子,自然是去东配殿更好,黛玉如今儿女双全,也更希望悦悦和琮儿平安健康长大,所以皇后和太子妃都去了东配殿。
  从泰山上拜祭回来,天子等住进了泰安当地父母官,因早早得了命令,不让修建行宫,于是将天子等安置在了当地乡绅的宅院。
  这座宅邸坐落于城墙脚下,虽不及行宫那般宏伟壮观,却也别具匠心,设计精巧,建筑坚固,处处彰显着主人的品味与地位。大门前,两道长长的白墙向两侧延伸,墙面粉刷得洁白如雪,与青灰色的城墙相映成趣。门前矗立着一对威武的石狮子,雕刻精细,神态威严,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府邸的安宁。
  大门内,四扇油绿色的木屏风整齐排列,屏风上绘有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屏风不仅挡住了外界的视线,也为府邸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雅致。绕过屏风,眼前豁然开朗,前院中花木扶疏,绿意盎然。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径蜿蜒其间,直通向前厅。石板路两侧,几株桃花开得正艳,微风拂过,花瓣轻轻飘落,仿佛为这条小径铺上了一层柔软的地毯。
  天子提出要见见宅子的主人,于是就见宅子的主人领着其母亲和太太以及儿子媳妇等,进来拜见。
  老太太身材矮小,身着一件深紫色的锦缎长袍,袍子上绣着精致的暗纹,袖口和衣襟处镶着金线,显得既庄重又不失华贵。手中拄着一根红漆拐杖,面容虽已布满岁月的痕迹,但那双眼睛却依旧明亮有神。
  黛玉见了老太太,不知为何,总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第277章 不愿攀附私下相认
  见了老太太后,黛玉总觉得很是熟悉,晚间才叫了雪雁来。
  “你还记得吗?以前扬州父亲那儿,有一张我祖母的画像。”黛玉问起来。
  雪雁今儿见到那老太太也觉得有几分熟悉,听见黛玉问,忙道:“记得,太子妃是不是觉得,这老太太跟老爷书房里的画像,有几分相似。”
  黛玉点了点头:“我才出生没多久,祖母就过世了,所以对祖母,我是一点儿印象也没有的,倒是听母亲和父亲讲起过,祖母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嫁到了山东。”
  “难不成,太子妃您觉得,这一位就是......”雪雁有了猜测,却也不能肯定,毕竟对方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要认亲的意思。
  如果这一位老太太,真的是太子妃祖母的姐姐,那按理说,对方应该很高兴来认亲才是呀。
  黛玉同样也有这个疑惑,除却老太太的长相与画像有些相似外,老太太总是看向黛玉的眼睛,也给了黛玉信息。
  如果是陌生人,老太太的眼神不该是那般。
  但若真是有亲戚关系,老太太一家子,似乎都没有要来相认的意思呢。
  就在黛玉想不明白的时候,老太太的大丫头雪柳,用喜鹊登梅的托盘送了一盅黄桃酥梨汤来。
  “我们老太太,想单独来拜见太子妃。”雪柳不是直接去见太子妃,而是端着甜汤找到了紫鹃,“这是老太太亲手熬的,知道太子妃不会随便吃外头的东西,还请姐姐查验后,代为呈给太子妃。”
  紫鹃接过托盘,交给了医女孟氏——说起孟氏,本来太子妃觉得,天子出行有贺太医他们跟着,孟氏也不必跟着出门了,萧霆钧觉得还是有孟氏跟着更为妥当。
  孟氏十分细心,不只是黛玉的饮食,就是皇后和小公主小郡主的饮食,全都是孟氏悉心照料。
  黛玉听了雪柳的话,喝了几口甜汤,让雪雁陪着雪柳一同去,邀请老太太前来坐坐。
  老太太倒是直接,拜见太子妃后,坦言道:“老身娘家姓杨。”
  黛玉的祖母,也正是姓杨。
  “老太太可是镇江府的人?”黛玉的祖母,就是镇江府的。
  老太太点了点头后,缓缓说道:“老身同太子妃祖母,同父异母。这些事儿,只有老身那儿子知道,其他人都是不知道的。老身也特意嘱咐,不允许儿子告诉家里其他人。”
  “老身想的十分清楚,可不能让他们借机来攀附,反倒是让您在宫内不好做。”
  黛玉微微点头,心中对老太太的深明大义感到敬佩。她知道,宫中的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老太太能够如此谨慎,显然是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不让自己卷入纷争。
  老太太的目光落在黛玉的脸上,眼中闪过一丝慈爱:“只是老身看着太子妃的眉眼,就想起您的父亲,心底还是忍不住,想来说上两句话。”她的声音微微颤抖,仿佛在压抑着内心的情感。
  黛玉听了,心中一震,连忙起身,按着晚辈对长辈的礼节,恭敬地行了一礼。老太太见状,急忙伸手扶住她:“快别这样,老身可受不起。”
  “论起来,那我得称呼您一声姨婆呢。”黛玉抬起头,眼中满是真诚。
  “可不敢当,您如今是太子妃了,君臣有别。”老太太赶紧摆手。
  “今日呀,您也说了,是私底下见面,咱们不论君臣,就论亲戚。”黛玉亲自扶着老太太入座,“我也想听听,我祖母的事儿呢。”
  听太子妃这么说,老太太这才开始慢慢讲起来。
  “老身比太子妃祖母,可要年长六岁多呢。老身两岁多的时候,生母因病去世,父亲两年后娶了新的妻子,就是太子妃的曾祖母。”
  “那时候,老身总觉得,后娘不亲,所以一开始,有了个妹妹,心底是极为不舒服的。总是借机要欺负欺负小妹妹。”
  “太子妃的祖母,虽然是家中幼女,却最是温柔善解人意的一个人了。老身反倒是年轻时候,脾气急躁,多数时候,都是妹妹忍着让着的。至今想起来,还觉得自己这个做姐姐的,很是不称职呢。”
  “后来,老身长到了十二岁,才终于懂事起来。其实母亲待我和妹妹,是一样好的。于是老身这才学着跟妹妹和睦相处。”
  “老身和太子妃的祖母,后来就姐妹感情是极好的。那时候父亲在镇江府做知府,时常带了我们姐妹出门。”
  “镇江城依山傍水,城墙高耸,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商铺林立。城外的码头繁忙,船只往来如织。一家子一旦得闲,清晨就去看江面上渔船穿梭,时常就在江边买了鲥鱼、刀鱼等,送到临近酒楼做了,一起享用。”
  “这样悠闲惬意的日子,一直到老身出嫁,来了泰安。后来,妹妹嫁到了姑苏,跟着他丈夫一直住在姑苏。两家距离实在是隔得太远,平日里只有书信往来,年节下互相送些土特产也就罢了。”
  “倒是有一年,太子妃的祖父祖母,竟然一起来了泰安。说是要一起去泰山拜一拜。”
  “想来太子妃也才上了泰山,知道那西配殿的送子娘娘,掌管生子,他们夫妻来,正是来求求送子娘娘的。”
  “他们结婚五年,却一直没有孩子,家里头自然就着急了点。本来呢,您的曾祖母都想说,给您祖父收个房里人,哪知道您祖父坚决不答应。”
  “您祖父祖母十分恩爱,所以您的祖父极力说服了您曾祖父和曾祖母,坚决不纳妾。”
  “他们夫妻来泰山拜送子娘娘,还顺道在山东游玩了整整一个月呢。在这儿,也住了十来天,就是住太子妃您住的这个小院子。”
  黛玉一听,就明白,是老太太特意安排自己住这儿的了。
  “说来也巧,您祖父祖母来拜了送子娘娘,回去的年底,就怀上了您父亲。”
  老太太讲起来,还觉得一切就在昨天一样。
  “只是你祖母去早早离去,再后来你祖父也思念妻子,几年后也驾鹤仙去了。”
  “之后,两家虽有礼节往来,但山高路远,到没能上门拜访。”
  “老身家里两个儿子,既没有读书天赋,也没有做官本事,老身觉得,倒不如好生经营家业,以待后人。”
  “后来,您父亲去世,其实老身也曾想过,要不要去将您接过来。只是那时候的事儿,有些复杂。”